西游系列影片对原著的回归与再创造——解析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
摘要
近年来,随着IP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许多热门文学作品被纳入到改编的文本中,范围涉及网络小说、都市漫画、古典著作等多个领域。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影视改编者所青睐。自《大话西游》后,周星驰时隔十八年再一次触及《西游记》题材,在原著的背景中重塑剧情,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既有着原著的影子,又有着不同于原著、脱胎换骨的气质。本文主要以《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两部影片为例,从人物背景、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人物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的特点与魅力。
关键词:周星驰;西游系列;人物形象;人物关系
Ⅰ
The return and re-creation of the original series of
Chinese western movies
——Analysis of Stephen Chow's Westward Journey film
seri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psurge of IP film adaptation, many popular literary work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adapted texts, ranging from Internet novels, urban comics and classical works to many fields.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one of the four class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has been favored by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s since its birth. Since the “Westward Journey”, Stephen Chow after a lapse of eighteen years once again hit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them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al plot, remodeling, mainl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 there is not only the original shadow, and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and reborn tempera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Conquering the Demons ” and “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Demons Strike Back ”demon volts two films as an example, analysis the characters of Stephen Chow series of films in the west,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of character background, character, language of charac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Key words: Stephen Chow;journey to the West;character image;character relation
Ⅱ
第一章 西游系列影片改编热潮
1.1历年来火热的西游题材改编盛况
如果说,以名著《西游记》为改编题材的\"西游\"系列影视作品开启了中国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浪潮应该并不为过。《西游记》自16世纪诞生伊始,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其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与另外三部作品共同支撑、映衬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确,其\"人畜无害\"的内容和风格几乎在任何时代都能被接受。也正是基于此,进入到 20世纪之后,从小说到电影、从电视剧到游戏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改编作品、衍生品呈现出了加速度式的井喷效应。\"西游\" 题材影片在每个历史节点都能有效地牵动时代的脉搏。1927年问世的电影《盘丝洞》为现存的\"西游\" 题材的最早影视作品,影片的出现也拉开了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大幕。在吴承恩先生笔下,“盘丝洞”的故事充斥着暴力与粉艳之气。在原著第二十八回“盘丝洞棒打蜘蛛精”中,唐僧执意自己化缘,途中偶遇七位粉艳女子。她们用一桌人肉筵席款待唐僧,而被拒绝后对唐僧实施了绑架。影片基本原封不动的将原著的故事其呈现于荧幕之上,没有过多的特技表现。而片中结合原著里露骨的情节以及殷明珠玉体横陈的场面则成为一大看点,同时也招致学者的一致批判,如色情荒诞,下流不经等等。
1941 年上映的《铁扇公主》则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世界第四部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是影视工作者怀着 “以动画为武器”的信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产物。影片主角孙悟空下到铁扇公主的肚子小打小闹一番,上至天庭搅和一场。在原著的结局里孙悟空最终被佛祖收服,而片中结局则改为孙悟空最终挣脱束缚取得胜利。影片所的区别于原著的结局无疑表达了作者反抗侵略的意图。片中“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的宣传语则为这部影视作品带来浓厚的政治意味。改革开放后,1986年电视剧版《西游记》的出现一度在当时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效应。八十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刚进入大众的生活不久,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娱乐供给相对贫乏。这一时期,老百姓对影视剧普遍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老少咸宜题材的电视剧《西游记》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全家人围在饭桌前看《西游记》,笑谈剧情,温馨和乐。电视剧版《西游记》为了取景拍摄,剧组拿出唐僧师徒取西经的精神,历时四年时间,踏遍了祖国山水。影片虽然较少有特效场景,但通过实拍古香古韵的建筑及大气磅礴的实景风光弥补了不足,甚至在观赏性上尤甚前者。
近年来西游题材改编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影片质量却都差强人意。于2014年春节档推出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可谓差评不断,唯一可以拿得出手
3
的或许只剩下片中的全明星阵容。《大闹天宫》旧瓶装新酒,讲述了牛魔王煽动孙悟空大闹天庭,制造出神魔两族对抗大战的故事。也许是因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家喻户晓,影片创作者为了显得创新与颠覆,凭空给孙悟空设计了一段与九尾狐的感情戏。然而这样的设计与原著情节相差甚远,缺乏剧情铺垫,突兀之余更显狗血。就其整体而言,影片的最终目的是试图打造出带有东方魔幻色彩包装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动作大片,只可惜甄子丹、周润发、郭富城领衔的大牌明星阵容也拯救不了电影改编内容上的硬伤。随后,2015年《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上映,片中讲述了两耳尖尖,有些小法力的王大锤自诩本地妖王,可以制服一切妖魔,然而当遇到唐僧师徒后,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而对于唐僧师徒来说,遇见王大锤也可谓无比郁闷的第八十二难。双方因此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耐人寻味的奇幻冒险。影片取材改编于《西游记》,但其故事情节却与《西游记》脱节太远。全篇充斥着廉价网剧式的无厘头笑点让观众尴尬不已,实则为西游系列改编电影题材的败笔。紧接着,《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于2016年上映,影片虽然在剧情内容、视觉特效都全面升级并超越同一导演、同一班底制作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但是就其剧情而谈仍然不上新意,唯有剧情不够,画面来凑。影片创作者在观众耳熟能详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前提下加入了云海西国国王角色,但大方向还是与前作一致,主打东方魔幻神话路线。影片上映后观众口碑一般,毕竟缺乏新意的影片内容想要获得观众的认可实属不易。
1.2周星驰西游题材影片的独特性
2013年2月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上映,取得了12.47亿的票房成绩。影片叙事风格为双线并行式,主线为年轻的驱魔人陈玄奘在师傅指点下历尽艰难险阻,在妖魔横行的世界里依次收服了水妖沙悟净、猪妖猪刚鬣以及妖王之王孙悟空,师徒四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辅线则讲述了玄奘通过与段小姐的爱情经历顿悟了大小之爱,皈依佛门的故事。周星驰所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以往的西游影视改编作品不同,该片基于原著《西游记》创作出一个有关取经路上全新的除妖降魔故事。有所解构,更有所建构。沙僧和猪八戒被还原为相貌吓人并且吃人的妖怪,解构了人们心中任劳任怨的沙僧形象及贪恋美色的猪八戒形象。水妖和猪妖原本是善良之人,被玄奘收服之后一起皈依体制。影片将孙悟空塑造成魔性和兽性于一体的形象,没有丝毫的人性,但被强大的佛祖收服后,感受到佛法的强大,他恢复成人形,跟随玄奘西行,渐渐拥有了人性和佛性。在片中爱情体验成为玄奘顿悟的不二佛门,领悟了男女小爱后距离成佛就只有一步之遥。玄奘完成了自我回归,同时皈依体制,一心向佛。整部影片实
4
则为师徒四人皈依体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回归内心真善美的过程,取经之路
1
也就是四人的救赎之路。四年后,周星驰所创作的又一部西游题材影片《西游·伏
妖篇》上映。影片于2017年1月定档,其票房收益一举突破16亿元,创造了迄今\"西游\"题材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作为《西游·降魔篇》的续集,《西游·伏妖篇》延续了上集的剧情,丰富了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片中师徒四人形象不再是原著中的“温良恭俭让”,他们在《西游·降魔篇》的基础上演绎的更为极致。作为师傅的唐僧,时常对大徒弟孙悟空打骂,依靠虚张声势实行团队管理。而三个徒弟心理更为暗黑,孙悟空急躁残暴,凶狠嗜杀;猪八戒则更加好色与贪婪,搬弄是非挑拨师傅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而沙和尚完全是一个鱼妖,没有责任和担当。他们各怀鬼胎,师徒之间相互猜疑、算计,充满了怨恨,甚至动起了杀机。而在经历了击败蜘蛛精,收服红孩儿等一系列降妖过程后,师徒之间互相体会到彼此的难处与不易,内部矛盾终于化解,人物关系走向了理解和融洽,四人同心合力成为无坚不摧的驱魔团队。这样的结局完全符合《西游记》原著的主流价值观,也符合国人对《西游记》的正常读解。周星驰的两部西游系列影视作品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与突破性,而在主流价值观上则体现着向原著的回归。2
1董志远.论《西游降魔篇》的解构与建构[J].视听,2016,(09):69-70.
2赵卫防.《西游伏妖篇》:强强联合下的延续与突破[N].中国电影报,2017-02-08(002).
5
第二章 周星驰“西游”系列电影中对原著的回归
2.1“去神化”的人物背景
在一部作品中,人物的背景经历往往对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执行力方面产生深深的影响。与原著《西游记》相比,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的人物背景既继承了原著的一部分,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这尤其体现在沙僧和猪八戒两个人物形象身上。而在人物背景的设置上,导演力求凸显去神化的特质,将人物在原著中原有的神灵标签撕去,赋予其平凡世人的身份。
在《西游·降魔篇》这部影片中,首先被收服的妖魔就是水妖——沙僧。总体上,周星驰版的沙僧比较符合原著中沙僧被收服前的状况:水中横行称霸,祸及过往百姓。《西游·降魔篇》前二十分钟都是在叙述水怪暴戾残忍的连环杀人情节,为使水怪恐怖的形象深入人心,周星驰特意在特效制作方面下尽功夫,在银幕上打造出一条巨大可怕的水怪形象,水怪丑陋真容的展现和人类不得已的赴死场景令观众不寒而栗。同样的,在原著《西游记》中,吴承恩笔下的沙僧在被降服前,也在水中作威作福,导致最后无人敢渡流沙河,且样貌恶狠凶险,令人心惊胆战。吴承恩曾这样写道沙僧的容貌:“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3吴承恩笔下沙僧凶狠怪异的模样完全不输于周星驰特效做出的鱼怪,细致的文字描绘和奇观化的影音呈现同样的为受众展示出沙僧被收服前凶恶残暴的形象。
然而,《西游•降魔篇》中沙僧和猪八戒的身份却与原著《西游记》中的身份大有不同。原著中,沙僧虽然暴戾可怕,但实则原是天庭的卷帘大将;而猪八戒虽然好色凶狠,但也曾是天庭的天蓬元帅,总督天河,掌管八万水兵大众。而在《西游·降魔篇》中,沙僧的前世是拯救孩子的义士,但遭村民误会,含冤被杀后化作水怪,报复村民;八戒的前世则是钟情妻子的好男人,但遭妻子与其情夫的暗算被害,含恨化作猪妖,报复天下爱慕美色的女人。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著中的沙僧、八戒都是神仙,因自身错误被罢黜到人间;而影片中的沙僧、八戒都是凡人,因无辜被害而做妖。事实上,周星驰版的八戒和沙僧都被卸掉了“神”的光环,抹去了光鲜的经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平凡且凄惨的人世经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周星驰影片中人物背景去神化的设置实则有意引向影片的主题:人与魔的界限仅在一念之间,人本性就有恶,心中的恶被放大,且恶大过善则化为魔;魔本性也存善,善被挖掘,且善大过恶时则化为人,善与恶之间的权衡就是
3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77
6
人与魔之间的转化。影片中沙僧含冤而死,心中的善被愤怒和委屈所蒙蔽,仇恨充斥了整个内心,心魔作祟因而化作水妖;猪刚鬣凶猛残忍,但内心还心存一丝对妻子的钟爱,孙悟空利用猪刚鬣仅存的一丝人性之善、人间小爱收服了它,在玄奘的感召下,化为人形后随玄奘取经。总而言之,人与魔角色转换的核心就是心魔,内心对于善恶的权衡和选择即是人与魔之间转化的动因。
2.2“反崇高”的人物性格设定
毋庸置疑的是,人物性格是人物形象的灵魂,创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中的几个重要角色的性格塑造方面与原著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导演对有些角色的刻画塑造可以说是颠覆了观众之前对角色的固定认知,“反崇高”的人物性格设定赋予了角色全新的活力和魅力。其实《西游记》中任何角色都有阴暗自私的一面,只是吴承恩在原著中有意逃避刻画人性的缺点,赋予主要人物崇高的光环。然而,在周星驰的影片中,主要人物性格中的缺点被放大或重塑,被剔除神性、赋予人性,具体到周星驰西游系列的影片中,导演对师徒四人形象的重塑值得玩味,既有对原有经典形象的继承,也有对艺术形象的创新,加入了许多新的个性元素,丰满了人物形象。
在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中,师徒四人里猪八戒的人物性格基本没有大的改动,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他的性格特点。在原著《西游记》中,猪八戒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好色,在做天蓬元帅时,就是因对嫦娥的美色动心,多次冒犯,遭玉帝贬出天关。而在《西游·伏妖篇》中,猪八戒这一特点得到保留和放大,导演通过几处情节有意强调猪八戒好色的本性,无论是面对年过乡村老妪还是毫无半点姿色的后宫娘娘,猪八戒都按耐不住自己的色心,滑稽虚伪的表现成为影片必不可少的笑料。
相比而言,周星驰版沙僧的性格做了一些改良,创作者使其成为了一个有城府的人,使观众对这一角色产生了新的认知,新鲜感十足。原著《西游记》里的沙僧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忠厚老实却沉默寡言,少有主见和意见,常站在中立的立场,所以与师父和师兄之间几乎没什么冲突。可以说,与其他三个主要人物的表现力相比,沙僧的艺术形象是最为疲软的。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遭猪八戒谗言,被唐僧误解被逐出师门,吴承恩在这么重要的情节中始终没有给沙僧话语权,沙僧犹如一个旁观者毫无存在感和参与感,只在结尾处为孙悟空作配,孙悟空临走前对沙僧寄予厚望,再三嘱托:“贤弟,你是个好
7
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沾言沾语,途中更要仔细。”4话里话外,孙悟空对沙僧木讷老实的评价一目了然。而在《西游·伏妖篇》中,沙僧的形象做出了一些画龙点睛的改变,虽然沙僧的台词仍然相对较少,但被编剧和导演塑造成城府很深的人,洞察人心、明白事理成为周星驰版沙僧的性格标签,它往往在关键时刻能看破事情的本质、语出惊人,看破又说破。例如,师徒四人在比丘国被赶出皇宫后,倍感羞耻的唐僧将怒气发到孙悟空身上,孙悟空难以忍受唐僧的折磨而爆发,此时唐僧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下跪道歉。一旁一向机灵世故的八戒看不懂师父的做法,反倒是沉默寡言的沙僧看破了师父收买人心的伎俩,不禁感叹:“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师父的套路。”一语道破唐僧的心机,暗讽唐僧虚伪求全的套路。
在周星驰西游系列电影中,人物形象与原著差异最大的便是孙悟空了,创作者有意将孙悟空被收服前顽劣的品性放大化、夸张化,凸显其魔性未泯。有人说,吴承恩写西游记,写孙悟空,写的是猴性;周星驰拍西游系列影片,拍孙悟空,拍的是“魔性”。在吴承恩的笔下,孙悟空果敢机智、仁义忠诚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周星驰西游系列的影片中,孙悟空俨然成为了一个凶狠狡诈、自负记仇的魔头。在《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利用玄奘的同情心,使其误开封印,骗取自由。而在与几位驱魔人的打斗中,手法凶残血腥,惨绝人寰的嗜杀场面令观众不寒而栗,对齐天大圣的崇拜转化为恐惧。而在《西游·伏妖篇》中,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残暴的一面有所改观,但其不时的流露出对唐僧的杀心,展现出孙悟空内心压抑的恶并未消除,而是在伺机萌动。影片中,当孙悟空得知唐僧其实并不会如来神掌,且因失声而念不出紧箍咒时,孙悟空以比武为由意在杀死压迫自己良久的师父。其实原著中,孙悟空对唐僧确实是起过杀意的,《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孙悟空在被唐僧哄骗下带上金箍,因惧怕唐僧念紧箍咒,假意答应听教,文中这样写道:“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中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5但随着取经路上的磨合,孙悟空对唐僧的情感仅存感恩之心,不再有半分非分之想。而周星驰紧紧抓住原著中孙悟空心存杀念的这一细节大做文章,勇于展现孙悟空内心的阴暗面,着重强调孙悟空并非圣贤,同样存在人性中的自负记仇和魔性里的张扬不羁的性格。实际上,周星驰版的孙悟空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脱胎换骨,英雄不再崇高,而是被给予了新的解读。
4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52 5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85
8
2.3“凡人化”的人物情感处理
世人皆为有情人。玄奘这个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本就不讨喜,自命清高且刻板盲目,口中满是仁义道德,心中尽是世间大爱。在原著吴承恩笔下均有一些女妖精或是凡人对玄奘动心,面对男女之爱,玄奘避之不及,毫不动摇。而在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影片中,创造性的丰富填满了玄奘的人物情感线。玄奘也原有一颗凡心,被赋予了对情爱渴求的人性。在《西游•降魔篇》中职业赏金驱魔人段小姐在与初出茅庐的驱魔人陈玄奘并肩作战降妖除怪,在冒险历程中段小姐对陈玄奘产生好感。面对段小姐的追求,玄奘一直保持冷漠,直到最后段小姐为了保护自己而死才大彻大悟。这段爱恨交缠的感情故事,也为周氏的经典对白‘‘爱你一万年”画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起初,玄奘自己是不愿直面对于性的欲望的,所以每一次遇到段小姐时,他都要用激烈的语言和冷漠的表情拒绝接受段小姐的爱意,试用逃避的方式掩饰问题。直到最后孙悟空无情杀害段小姐后,玄奘才敢直面内心的感情,学会了真正的放下,达到了对世间大爱的顿悟:“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在后续的《西游·伏妖篇》中,全片延续并放大了《西游·降魔篇》中玄奘和段小姐的爱,这份真爱在玄奘心中延绵不绝。影片中玄奘多次梦到段小姐,以至于在睡梦中失态误将悟空当做段小姐;白骨精小善虽为妖却对玄奘动了真情,当小善在玄奘怀里灰飞烟灭时曾问是否能在玄奘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玄奘则说心里早已有了一个人。正如老子所言:“无名,万物之始也。”万物之始本无区分,也无需区分。如果说人与妖的界限是对善与恶的权衡的话,那么人与神的界限便是对欲望的是否能拿得起,放得下的抉择。相比其他西游题材改编影视作品,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影片是第一个为玄奘赋予爱情渊源的影视作品。玄奘是神但也是人,往期的影视改编作品往往将其人物性格过于神化,而在周星驰的西游系列中则将玄奘也塑造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心中有小爱才会参透大爱,“凡人化”的人物情感处理也使得玄奘的人物形象较以往的改编影视作品更加丰满。此外,周星驰也是一个会将主观创作情感带入影片的导演。玄奘与段小姐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正是周星驰自己与朱茵那段无疾而终感情经历的化身。朱茵与周星驰相恋三年多的时间,最终却因周星驰的事业抱负而迟迟不愿公开恋情。朱茵苦等周星驰未果后彻底死心,周星驰顿悟后却为时已晚。造化弄人,如今朱茵已嫁人为妇,而周星驰却至今未娶。周星驰曾说过,今生忘不掉的人只有朱茵一个。对应到其创作的西游系列影片里玄奘对段小姐的爱情经历与顿悟,又何尝不是导演本身的情感感慨呢?爱情总是人间亘古不变的主题,周星驰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西游系列影片中,将玄奘赋予凡人化的人物情感的同时也带给了
9
观众移情的体验。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忘不掉的人,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不仅创造性的丰富了玄奘的情感脉络,也向荧幕前的每一位观众传达着珍惜眼前人的美好夙愿。
10
第三章 周星驰“西游”系列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对立调和 3.1师徒内部的关系——不和谐
原著《西游记》中,在取经路上的前期,团队内部是存在不和谐的情况的,但随着不断的磨合,师徒四人已达到相当默契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团体。而在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影片中,创作者有意放大取经团队中的不和谐元素,将团队中的信任危机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师徒四人的矛盾冲突不断叠加,其中既有师徒的矛盾,也存在徒弟之间的矛盾,而个体的爆发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纵观周星驰两部西游影片,从中不难看出师徒内部最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孙悟空和唐僧两人的身上。电影跳出了原著中师徒单纯对妖魔处理方式有别而产生的矛盾,而是凭空为玄奘杜撰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情史,而女主角段姑娘正是为救玄奘惨死在孙悟空手中。在《西游·伏妖篇》中,玄奘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段姑娘,总会误把小善和悟空当做段姑娘。面对心中挚爱被自己徒弟活活打死这一事实唐僧心中确实是耿耿于怀的,无论是在小善即将被孙悟空棒打时的声嘶力竭,还是孙悟空让唐僧自己处理小善时的吐槽,都是唐僧心中永远的心结。而孙悟空自己常常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唐僧的苛打与虐待也的确是事实,影片中当孙悟空得知唐僧没有约束自己的条件后,杀心便起,伺机而动,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一度激化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与原著相比,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几乎被放大到极致,而原著中孙悟空对唐僧的感恩之情与唐僧对孙悟空的关怀却被创作者忽略掉。事实上,创作者在着重突出师徒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的同时,使人物形象得到不断的深化,剧情走向跌宕起伏,正是在创作者的“一收一放”之间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而三个徒弟之间也存在着小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关系存在着不稳定的要素,具体到影片中,师兄弟之间既缺乏信任也存在利用关系。周星驰版西游系列影片中的猪八戒继承了原著中的一大特点:爱搬弄口舌是非,常常挑拨孙悟空和唐僧的关系,在原著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历中,唐僧正是信了猪八戒对孙悟空的恶意揣测,才下定决心将孙悟空逐出师门,可见猪八戒的口舌厉害。而在《西游·伏妖篇》中,孙悟空的势力明显要强过唐僧,而孙悟空得知唐僧其实并没有能威胁到自己的能力的信息也是来源于猪八戒,猪八戒的告密表面上是对孙悟空强大势力的讨好,其实是为了坐享散伙后逍遥自在的私欲。实际上,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中师兄弟的关系被创作者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物欲气息和现实价值的利益链条,展露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虚伪。
11
3.2师徒与妖魔的关系——非对立
毋庸置疑的是,在原著《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与妖魔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师徒四人象征着正义和真理,而妖魔象征的邪恶,吴承恩将正义和邪恶二等分,两种对抗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周星驰西游系列的影片中,妖魔形象则有所区分,并非全部都是罪不可赦的妖魔。其中,有的妖魔妖气太重,难以向善,只能武力收复;而对于心中尚存善念的妖魔,玄奘则以演唱儿歌三百首的方式感化妖魔,使其从善。例如,《西游·降魔篇》中,沙僧原本也是作恶一方的水妖,但其前世本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心中本就存善,所以玄奘试唱儿歌三百首呼唤出沙僧心中的真、善、美,最终,曾经暴力可怕的水妖成为了玄奘的徒弟。再如《西游·伏妖篇》里,小善是迷惑唐僧的白骨精,但是在与唐僧的相处中,忍不住动了真情,虽然成功的挑拨了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但是却不忍唐僧受到伤害。从中不难看出,创作者实则有意在模糊人与妖的对立关系,用“善”克“邪”,以“义”化“恶”。
3.3“不稳定”的人物关系——对立与调和
在原著《西游记》中,虽然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但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总体上是以师徒四人与妖魔的矛盾冲突为中心。而在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影片中,无论是师徒四人内部之间的关系还是师徒四人与妖魔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既没有完全的融合,也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在《西游•伏妖篇》中,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关系曾一度朝着对立面发展。唐僧多次羞辱孙悟空为“臭猴子”,且当众鞭打孙悟空,让齐天大圣当众出丑,脸面尽失。对此,孙悟空怀恨在心,曾多次想在唐僧嗓子沙哑无法唱紧箍咒时暗动杀心,想与唐僧“比试比试”。而猪八戒也时常搬弄是非,在唐僧生气时马上献殷勤表忠心,在觉得唐僧法力衰退时又跑到孙悟空那里挑起争端。当师徒四人借道比丘国,唐僧被迫为国王表演法术的情节中,唐僧与孙悟空矛盾再起,师徒二人险些分道扬镳。好在唐僧及时领悟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扇耳光并当众下跪为孙悟空道歉,师徒二人重归于好且关系发展趋于调和面。事实上,正是由于人物关系的不稳定,对立与调和,制造了情节的戏剧化,更好的展现出剧情的张力。
12
第四章 周星驰“西游”系列中电影句法的运用与再创造 4.1“网络化”语言的大量运用
现如今,网络文化给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中所包含的去中心、平民性和自由性等特征,使传统的主流话语及权威思想受到解构和颠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能收获叛逆的快感。与此同时,一些在网络中流行的话语和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在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影片中,各个人物的语言都趋向于网络化,当戏谑式的语言被正经的人物说出时,总会造成一种陌生化的观影效果,人物形象与原著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带给观众足够的新鲜感与刺激感。例如,在《西游·伏魔篇》中,孙悟空因玄奘木讷迟钝,迟迟未能打开封印而气急败坏,讲述自己五百年前三天三夜杀人不眨眼的经历,这本是一段恐怖暴力的情节,但被玄奘一句:“你眼睛不会干吗?”打破了严肃诡异的气氛。玄奘不合时宜的调侃式、恶搞式的台词总会使观众的观影情绪从剧情中脱离出来,造成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在《西游·伏妖篇》中,每当唐僧在几个徒弟面前出丑时,为挽回自己的面子,唐僧总会讲自己的口头禅:“我低调,但我不说。”倡导低调曾一度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受到网友的肯定和热捧。而在周星驰西游系列的影片中,唐僧总是在最不低调的情境下刻意说出我低调,但我不说这句话来化解尴尬,人物现存的现实与心灵形成巨大的矛盾和反差,成为影片中的笑料所在。
4.2“特效化”电影人物外型与情节的再创造
作为西游记改编系列的影视作品,特效的应用在影片中必不可少。其中人物外型的设计则为整个影片人物形象塑造的重点。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作品将猪八戒设定为油头粉面的人物形象。在《西游·伏妖篇》中猪八戒的造型采用了硅胶面具来做塑性,刻意做出假面的感觉以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观感。硅胶面具对定型和软度有着很好的把控,也使得演员可以最大程度自如表演。沙僧的妆面最初设计为一个会变色的大头鱼,其硅胶假面通过模仿海鱼的生物颜色,从蓝到绿到黄到荧光色进行了很细致的层次变化并在头顶加入鱼鳍的效果,使得沙僧的人面造型在变化为鱼身形象时显得更为自然。此外,影片在“妖魔鬼怪”的形象塑造上更是将想象力与特效形象拼贴进行了完美结合。例如半裸身体的美女蜘蛛精造型,插着四面螺旋桨的孙悟空造型,充满朋克风的机器娃娃红孩儿造型,使得影片更有视觉上的冲击感。徐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看了那么多版本的西游,红孩儿神秘好玩的一面有些没有展现出来。我觉得他应该让观众特别兴奋开心,所
13
以他这次是个玩具,有生命的玩具。基本上很凶悍,跟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子一样。他越帅,悟空才能更帅。”把红孩儿设定为比丘国国王并以一个巨婴形象出场,也是对当下十分流行的“巨婴”症的暗讽。除去人物形象塑造的特效化处理外,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对于情景搭建制作的特效部分可谓花了大手笔,完全重构了一个暗黑的魔幻世界。《西游·伏妖篇》于2015年底杀青,出品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影片交付两家韩国特效公司mofac &alfred和Dexter完成特效场景构建,直到2017年初才上映。影片在开头便搭建了一个特效场景,“唐僧进入梦乡,发现自己身处小人国中,手脚被绑住,有很多几英寸高的小人围绕着他,旁边还放着许多热气球”,这个特效场景搭建灵感来自于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特效场景搭建所营造出的荒诞不经使观众快速进入影片极具魔幻性的故事情节中。此外,片中无论是蜘蛛精的洞穴、小善家乡的村落,亦或是比丘国的城镇街道和宫殿,都显得阴暗诡异而又斑斓奇幻,处处显示着暗黑的影调。在众多通过Maya建模与CG虚拟搭建的打斗场景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幻化出千军万马的火焰场面与孙悟空大圣旗嚣张的造型相对应,九宫真人召唤出的假如来如佛掌与孙悟空变化的怒火石猴化身对应;特效搭建出的人物形象与场景充满着妖气与鬼魅,使得影片对暗黑世界中的童话演绎的营造提升了一个档次,在影片的整体美学质量上有了一定超越。
4.3“余音绕梁”式背景音乐的烘衬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即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在屋梁上回荡,使人感觉绵绵不绝,意犹未尽。《西游·降魔篇》及《西游·伏妖篇》的主题音乐《一生所爱》绝对称得上如此,其贯穿了两部影片的始终,影响着电影故事的整体价值,直接深入到剧情发展的核心,牵动着情节的发展。《一生所爱》是一部夫妻档作品,由老婆唐书琛写词,老公卢冠廷写曲并亲自演唱,是一首哀伤又不乏浪漫的情歌,在影迷中传唱了二十余年。在《西游·降魔篇》中,影片开头玄奘感化鱼兽时的情节就用了《一生所爱》做背景音乐。当玄奘拿起葫芦乐器,摇动把手,音乐响起的一刹那让人有种时空穿梭的感觉。此处影片采用画内音的形式将其情感内涵变现出来,并在音乐中加入砂槌的声音,为本来凄婉的曲调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意味。同时,砂槌的加入也与之后舒淇月光下跳舞时背景音乐《一生所爱》里铃鼓的声音形成对比。皎洁的月光下,舒淇脱去黑色的驱魔外衣,身着一身白色轻纱翩翩起舞,口中轻轻念唱:“情人离去,永远不会来。无言无语,叹息爱不在„„”空灵的的乐曲伴随舒淇略带沙哑的独特嗓音,给人带来似梦似幻、虚无缥缈的感受,加之乐曲中铃鼓的声音的加入更让人有幻境易碎,好梦难
14
留的猜想。其实《一生所爱》的歌词也戳破了影片即将要讲述的这一点,恋人终究不能眷属,玄奘与段小姐也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和天意的捉弄。如此美景终究是镜花水月,乐曲带来的“易碎”感实则令人伤感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一种凄美之意。在《西游·降魔篇》中,背景音乐《一生所爱》则是玄奘最佳的心思写照。师徒四人在打败蜘蛛精之后,徒弟说玄奘心里“依然放不下一个人”,此时《一生所爱》的吉它拨弦响起,段小姐的形象就出现了;比丘国皇宫内宫女小善翩翩起舞时,同样是以《一生所爱》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出现了多次段小姐跳舞画面的闪回;玄奘在河边和小善诉说自己与段小姐的往事时,《一生所爱》的音乐再次响起;最后小善在玄奘怀里“灰飞烟灭”时,背景音乐同样是《一生所爱》,相应的,这里的“一生所爱”也还是指段小姐。这种“余音绕梁”式背景音乐广为观众所传唱,《一生所爱》的歌词与旋律也使得观众更好的接受并理解周星驰所构建的玄奘与段小姐的情感故事,为周星驰的西游系列题材影片增分不少。
15
结论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文底蕴,成熟的叙事技巧,魔幻性的神话故事成为影视创作人所青睐的素材。自《西游记》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为其改编为影视作品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资深研究专家黄会林曾说,“《西游记》是一部经久流传的文学名著,除了奇幻的想象,还具有非常浓烈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影像的二度创作提了极佳的基础。影像艺术与文学名著的结合是一种双蠃的方式。”6近年来随着IP电影改编热潮的兴起,《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周星驰西游系列影片最具代表性。以《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两部影片为例,其在人物背景搭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语言安排、人物关系设置上区别于原著却又还原于原著。可谓有所解构更有所建构。周星驰版的西游系列的影片为《西游记》增加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虽然观众对周星驰的西游系列影片褒贬不一,但总之,在电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周星驰西游系列的影片以其独特的创意和高水平的制作为中国IP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之处。如今,对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与制作是每个影视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而周星驰对原著颠覆式的解构与重建既可以看做是后现代思想的体现,亦可视作为周星驰主观内心世界的再现。
6张斓.《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主题的另类还原[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20-23.
16
参考文献
[1] 张斓.《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主题的另类还原[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20-23.
[2] 董志远.论《西游降魔篇》的解构与建构[J].视听,2016,(09):69-70. [3] 赵卫防.《西游伏妖篇》:强强联合下的延续与突破[N].中国电影报,2017-02-08(002).
[4]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77 [5]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
[6] 莫茜,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7] 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8] 马娜.《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解读[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67-68.
[9] 吴皆凝.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西游降魔篇》[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5):199-200.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