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小学 王惠琴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阅读,学生能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精心导入激趣。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听鱼说话》一课的导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鱼会说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听鱼说话的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激趣。
(1)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2)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图画激趣。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美丽的图画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展示优美图画。尤其是好的课件可以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 精心指导阅读的方法
1图文结合法。低年级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面包房里的猫》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莫格的样子?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2读思结合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画满画儿的圆月亮》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圆月亮上他们都画了什么?它们的画笔是什么?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读说结合法。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画森林》一课时,在学生接触感悟了本文大量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森林里还会有些什么呢?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4读写结合法。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色彩的游戏》 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触摸荷叶的美丽,感受其中的童趣,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想去表现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鼓励学生:“你还会变什么色彩的游戏?小诗人们,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富有想象力。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该注意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 三.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 在创造性阅读中,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2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1 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外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2 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出小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后会向小鸟认错,并和小鸟成为好朋友。”有的说:“青蛙又会跳回井里,不敢面对现实”等等。这使学生读书、说话相结合,真可谓“一石二鸟”。 3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极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4 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画森林》一课时,我就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风。在学生的画笔下“飘落的树叶”“晾晒的衣服”“水纹”“小朋友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女孩随风舞动的长发”画出来了,看着一幅幅表现风的图画,我真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叫好。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
5 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后的美丽景象,从而唤起了学生内心要求去表现美的欲望。学完课文后,我用带有激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言语,鼓励学生“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一起分享雷雨后的美丽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转化为文字,把它写下来吧!”交流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夏天,一阵雷雨过后,一条彩虹高高地挂在天空;柳树的枝像长发一样迎风摇摆。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在放声歌唱”。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读中结合写作的训练,学生能马上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段话描绘得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富有想象力。
总之, 阅读是一个积极、复杂、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情趣感,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达到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这样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件难事。当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不仅仅就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