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荐读】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黄浦计划”

【荐读】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黄浦计划”

来源:意榕旅游网
【荐读】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黄浦计划”

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黄浦计划” 唐有财

2014年底,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积极探索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困境。特别是疫情大考中暴露出的短板,使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更显迫切。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的困境

一是缺乏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的标准。由于社区工作者来源多样,其专业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体系,对于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的内涵、外延、构成、方向和建设模式等都缺乏专业指导。

二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不成体系。目前围绕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培训繁多,但不同部门缺乏分工协调,没有建立分类分层的针对性培训体系,培训活动重复化、碎片化、短期化、单一化等特点非常明显。

三是本土经验主义的模式难以复制。以老带新是目前很多区和街镇的做法,这些老书记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个体化特征非常明显,需要总结提炼其一般性的社区治理理念和治理流程,才能转化为社区工作者可以借鉴的工作方法,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很少。

“黄浦计划”: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的探索

“黄浦计划”是黄浦区地区工作办公室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合作实施的社区工作者赋能项目,其目标是通过培养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融合化。采用社区工作者与高校社会工作融合的方式,将社区工作者按照主题分组建队,每队配备一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督导,每组有若干名社区工作者,每个社区工作者要去挖掘和动员若干个居民自组织团队。

二是项目化。要求每位学员在社区问题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社区

实际需求设计项目,并在本社区落地执行,高校社工全程监督项目。社区工作者通过项目化运作来动员居民、整合资源、培育团队、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三是多元化。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执行相结合的模式,以社区治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采用点单式、小班化、讨论式开展,通过共创方式为社区治理赋能。

四是主题化。依托黄浦区的“零距离家园”建设,设立了“参与式社区规划工作室”“社群共创赋能工作室”和“基层民主全过程人民创新实践工作室”,通过主题工作室建设总结梳理社区治理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形成一系列可供社区工作者学习的工具箱和工作指引,打造新的治理品牌项目。

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基于“黄浦计划”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强化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招录、晋升和退出的制度设计。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府公务员管理等经验做法,构建一个“引人、育人、管人、用人、留人”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人员的匹配性,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淘汰机制。

二是优化社区工作者的评价机制。建立基于社区居民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建设促使社区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建立居委与居民的密切联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居委的自治力。

三是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声望。要营造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尊重和肯定社区工作者的付出。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