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
知识卡片 1、文体知识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
装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 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2、作 者 简 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少有美誉,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3、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订 线 1
魏晋时期人们从汉代儒教统治的礼法束缚下解脱出来,生活上人格上崇尚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他们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欣赏自然山水,并且由实入虚,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虚舟有超越”均是歌吟山水、崇尚自然之作;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也已经包含在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之中了,当时画家宗炳云就说过“山水质有而趣灵”。
晋人重视友谊,崇尚高级的社交文化,于是就有竹林七贤,风流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逍遥山林,宽衣博带,抚
装琴啸歌,谈玄醉酒,长歌当哭,孤傲高雅。 从魏晋到南北朝,皇帝不断更替,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总要被卷进政治漩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何晏、潘岳、谢灵运、范晔……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被杀戮害死的。嵇康,三千太学生为其联名请愿,也未能免其一
订死!他只能怅然长叹着“广陵散,于今绝矣”告别这个世界。其好友向秀
没有嵇康一样刚烈,他为了保全生命于乱世,只得选择了做官,但他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因为做官不是他的本意,因为他的内心非常痛苦。 这些门阀贵族们就经常生活在这种既富贵安乐又满怀忧患的境地中,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中。正是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着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从而大大加大了其分量。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还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由于内心总潜藏着这种人生的忧虑、恐惧,情感总处在一种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尽管外表装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是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 我们看到,从东汉末年到魏晋,从《古诗十九首》到魏晋文学,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1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霞晞;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线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
装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3、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课前预习 1、解释字词意思。
修禊事也 ( ) 少长咸集( ) 茂林修竹( ) 流觞曲水 ( )
列坐其次( ) 人之相与 ( ) 虽
趣舍万殊 ( ) 及其所之既倦 ( ) 感慨系之矣( )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不能喻之于怀( )
亦将有感于斯文( ) 2、翻译重点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3
订 线
可乐也。
————————————————————————————————————————————————————————————————————————————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装——————————————————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 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订——————————————————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5)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四、思考问题
1通读全文,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
线 4
2、研读第一、二段: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3、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装4、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订
议(起立聚首,小组讨论诵读,互相补充,打磨诵读)(共8分钟) 展(小组代表讲解) 评 五 再思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议(起立聚首,小组讨论诵读,互相补充,打磨诵读)(共8分钟) 展(小组代表诵读) 评
知识积累:
线 5
1、积累名句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装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5)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2、《兰亭集序》轶事
订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
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线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