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地理含答案解析一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地理含答案解析一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绝密 ★ 启用前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本试题卷共24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载一个APP,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就能以每小时0.5到1元的价格解锁一辆自行车任意骑行……近年来,共享单车在中国迅速走红,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下图为“某城市一周内共享单车与地铁分时段使用频率统计图”。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与地铁相比,关于共享单车使用高峰描述正确的是

A.周末共享单车不存在早高峰 B.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共享单车更明显 C.周末共享单车高峰不明显

D.共享单车与地铁的高峰在时间上完全同步 2.共享单车的出现

A.使外环附近地铁站服务范围缩小 C.使中心市区地铁站的服务范围显著扩大

B.延长了市民的消费时间 D.使地铁的客流量锐减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周六、周日共享单车不存在早高峰,但在17:00~19:00存在一个高峰期,故A正确、C错误。看图例可知,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地铁更明显,故B错误。读图可知,共享单车与地铁的高峰在时间上并不完全同步,故D错误。第2题,读材料可知:共享单车需要“以每小时0.5到1元的价格解锁一辆自行车”,因此共享单车的出现延长了市民的消费时间,故B正确。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使城市交通更为便捷,扩大了外环附近地铁站服务范围,故A错误。中心市区地铁站密集,覆盖面广,市民基本不需要单车,故C错误。共享单车是为了解决市民出地铁后的“最后一公里”路程,不会使地铁客流量锐减,故D错误。 【答案】1.A 2.B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节水的灌溉施肥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4.滴灌技术的优点

B.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 D.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

①调节田间气候 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③增加地下水含量 ④减少无效蒸发 ⑤适宜全面灌溉 ⑥保持土壤结构 A.①④⑤

B.⑤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5.目前,影响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的主要因素

A.劳动力不足 B.农业科技落后 C.水资源不足 D.经济成本较高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故针式滴头可以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的说法与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无关,均可排除。第4题,滴灌技术不利于调节田间气候,故①错误;滴灌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从而减少地下水的含量,故③错误;滴灌技术可以将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故不适宜全面灌溉,⑤错误;结合定义分析可知,滴灌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无效蒸发、保持土壤结构,故C项正确。第5题,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由于受到农业科技水平的,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受到较大的,故B项正确;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充足,故A项错误;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故C项错误;该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可知经济成本较低,故D项错误。 【答案】3.D 4.C 5.B

海底盐池是近些年海洋科学家的一项重要发现,分布在世界多处埋有盐层的海域,池面与普通海水之间有着清晰可见的分界。以墨西哥湾的盐池为例,左图中从图a到图b示意海底盐池的形成过程。右图为盐池内外水体盐度和微生物细胞数量图。据此回答6~8题。

6.结合左图推测下列选项中哪个可能与海底盐池的形成无关 A.海底深部存在有盐岩层 C.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岩浆通道

B.盐池水密度大、易沉于洼地 D.海底深部发育超压流体

7.盐池水高盐、无氧、有毒,没有动物敢踏入池中,却有异常丰富的贝类、鱼虾环

绕盐池四周,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盐池周围水温较高 C.盐池周围盐度较高 8.下列关于右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盐池中的水体盐度随深度增加而持续增大 B.微生物数量与海水盐度大小呈正相关

C.盐池中的微生物数量比相邻的普通海水高出约一百倍 D.图中所示取样范围为盐跃层上下各100米左右

【解析】第6题,结合左图推测,海底盐池的形成是因为海底深部存在有盐岩层,提供盐分,A有关。盐池水密度大、易沉于洼地,形成盐池,B有关。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岩浆通道,与海底盐池形成无关,C无关。海底深部发育超压流体,D有关。第7题,盐池水高盐、无氧、有毒,没有动物敢踏入池中,却有异常丰富的贝类、鱼虾环绕盐池四周,其原因最有可能的是盐池周围饵料丰富,吸引鱼虾

B.盐池周围饵料丰富 D.盐池周围水质更好

贝类到来,B对。盐池周围水温、盐度、水质不是吸引鱼虾贝类的主要原因,A、C、D错。第8题,根据上图曲线数值变化,盐池中的水体盐度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A错。微生物数量与海水盐度大小没有明显相关性,B错。盐池中的微生物数量比相邻的普通海水高出约一百倍,C对。图中所示取样范围为盐跃层上下各100厘米左右,D错。 【答案】6.C 7.B 8.C

读北极地区某年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L地区等压线发生弯凸,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洋流与海陆分布 C.海陆分布与纬度

B.海水温度与海拔 D.太阳高度与降水

10.在此时期,若G气压中心势力增强,并趋向南移,那么,北美五大湖地区

A.气温急剧下降 C.出现龙卷风

B.湖水急剧上涨 D.东南风更强劲

11.若此图所示日期为1月初某日,图示区域的黑夜范围最接近

A.90%

B.70%

C.50%

D.30%

【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L海域位于北海北部,受海域形状(海陆分布)和流经该海域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水温较高,因此气压较低,等压线向北弯曲。第10题,图中显示,G为高压中心,若其势力增强并南移,北美五大湖地区冷空气势力增强,可能出现气温急剧下降。第11题,1月初,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图中大部分区域为黑夜,其范围最接近70%。

【答案】9.A 10.A 11.B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潮间带为涨潮水位最高时会被淹没,退潮水位最低时会出露的区域。古代澎湖列岛渔民在潮间带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捕鱼陷阱——石沪。石沪是用玄武岩石块相互“咬角”固定而垒成,石材间隙处以较小的石块或珊瑚礁填入并敲实,没有任何黏胶、铁链等外来物的牵连固定。石沪沪墙“朝陆一侧陡,向海一侧缓”,石墙上有渔民“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石墙内侧是人工加深的潮池。图1示意澎湖列岛的位置,图2为著名的“心形项链”石沪(其开口朝北),图3示意石沪沪墙剖面。

(1)简述渔民利用石沪“捕鱼”的原理及这种捕鱼方式的优点。(8分) (2)分析石沪沪墙形态及附着生物的作用。(6分)

(3)近年来部分石沪被遗弃、损毁,分析原因并提出保护石沪的合理化建议。(8分) 【解析】本题以澎湖列岛的“心形项链”石沪为背景,考查石沪“捕鱼”的原理及这种捕鱼方式的优点,考查石沪被遗弃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据材料可知,石沪沪墙“朝陆一侧陡,向海一侧缓”,石墙上有渔民

“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石墙内侧是人工加深的潮池,故主要的原理是涨潮时,鱼群跟随潮水进入沪堤(沪墙)内觅食;退潮时,水位下降,沪堤(沪墙)拦住鱼群回游路线。这种捕鱼方式主要体现在避免海水污染和过

度捕捞,捕鱼成本低、风险小。

(2)据材料可知,石沪沪墙“朝陆一侧陡,向海一侧缓”,石墙上有渔民

“种养”的藻类、贝类等黏性大、吸附能力强的生物,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料;“朝陆(潮池)一侧陡”有利于鱼类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水侵袭。

(3)考查石沪被遗弃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措施。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洋污

染及人类过度捕捞,使近海鱼类资源减少,石沪捕鱼量减少,渔民对石沪捕鱼的依赖降低,维护力度减小;风化及海浪侵蚀作用显著。保护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修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沪;发展观光旅游,传承与发展石沪捕鱼文化;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

【答案】(1)原理:涨潮时,鱼群跟随潮水进入沪堤(沪墙)内觅食;退潮时,水位下降,沪堤(沪墙)拦住鱼群回游路线。优点:避免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捕鱼成本低、风险小。

(2)“朝陆(潮池)一侧陡”有利于鱼类截留在沪内,“向海一侧缓”能削弱潮

水侵袭。藻类、贝类等生物吸附石堤上,增加石沪强度,减少维护成本,为鱼类提供饵料。

(3)原因:海洋污染及人类过度捕捞,使近海鱼类资源减少,石沪捕鱼量减少,

渔民对石沪捕鱼的依赖降低,维护力度减小;风化及海浪侵蚀作用显著。

建议:修葺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沪;发展观光旅游,传承与发展石沪捕鱼文化;加强

海洋环境保护,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地跨非洲阿拉伯地区,以及马格里布阿尔卑斯褶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基底主要由太古代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在过去十年内,该国基建和房建项目投入巨大,水泥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2016年2月,由中国企业承建并参与运营管理的阿德拉尔水泥厂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10月全面进入生产管理阶段。阿德拉尔水泥厂位于阿尔及利亚西南部阿德拉尔省,地处撒哈拉沙漠腹地,是整个撒哈拉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水泥生产工厂。下图为阿德拉尔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析我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投资建设水泥厂的有利条件。(6分) (2)指出我国企业在阿德拉尔省投资建厂面临的困难。(6分)

(3)简述阿尔及利亚引进外资在当地建厂对当地产生的有利影响。(6分) (4)说明阿德拉尔水泥厂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分)

【解析】本题以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水泥厂建设为载体,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答案】(1)阿尔及利亚用于水泥生产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原料丰富;基建和房建项目投入巨大,水泥消费市场广阔;位于沙漠腹地,面积广阔,地租廉价;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国内政治稳定,投资环境良好;我国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资金雄厚。(任答其中3点,每点2分,共6分)

(2)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2分);位于沙漠腹地,水资

源极度短缺(2分);自然环境恶劣,机械设备受高温和强风沙影响,使用寿命短(2分)。

(3)增加水泥产量,填补建材市场的缺口;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带动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任答其中3点,每点2分,共6分)

(4)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免破坏沙漠腹地脆弱的生态

环境;对采矿区要实施矿区复垦,以免加剧沙漠化;合理解决工业用水问题,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任答其中3点,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岛屿,有多座火山,阿贡火山海拔3142米,是全岛最高峰。当地信奉印度教,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旅游业发达,冬季时这里更是欧洲人的旅游胜地。

2017年11月26日,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喷发,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很多国家的游客被滞留。

(1)分析巴厘岛冬季欧洲游客多的原因。(4分) (2)分析阿贡火山喷发后对游客的影响。(6分)

【解析】旅游活动形成,要从旅游资金、意愿、旅游资源特点、集群状况等方面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收入高,有时间和资金旅游。从区域环境差异分析,人们有旅游的意愿。火山活动危及游客安全,影响航空交通。

(1)旅游活动形成,要从旅游资金、意愿、旅游资源特点、集群状况等方

面分析。欧洲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参与国际旅游的资金充足。欧洲冬季气温较低,巴厘岛位于热带,气温适宜,有利于欧洲人避寒。巴厘岛热带风光,阳光沙滩,热带异域风情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欧洲游客吸引力大。

(2)阿贡火山喷发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导致游客减少。火山灰影响航空

运输,导致航空业瘫痪,游客被迫滞留。当地物价上涨,加重游客的经济负担。 【答案】(1)欧洲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可满足国际旅游的资金需要;欧洲冬季气温较低,巴厘岛位于热带,气温适宜;巴厘岛热带风光,阳光沙滩,热带异域风情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欧洲游客吸引力大。

(2)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导致航空业瘫痪,游客被迫滞留;当地物价上涨,加

重游客的经济负担。

4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的高峰时节正是夏至前后。下图所示为青藏高原当地居民采挖冬虫夏草的场景。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10分)

【解析】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会导致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