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摘要:从当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效果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传统的显性教育的弊端、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等各方面因素都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和当前隐性教育资源的广泛存在,也给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条件。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可能性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7-0134-03

针对曾经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人们对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开始了反思,对思政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股热潮,尤其是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2005年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意见》)颁发实施以来,各地高校都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思政教育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各种关于思政教育问题的研究中,针对普通高校的居多,针对高职院校的少,对显性教育方面的多,对隐性教育方面的少。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特点,来分析和探讨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1.1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决定从当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大多依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效果低,实践教学虽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其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加上学校总体评价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致使学校管理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评价以一些显性指标为标准,致使学生思想更趋功利化,对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内在动力不足[1]。

1.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前各高职院校按照《意见》的部署,一般都开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等课程,还有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娄底职院为例,理论教学课时分别为、36、16、16课时,理论教学课时量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各高职院校加强了思政课课程建设,尤其是3门主干课程,各学校都建成了一到两门院级精品课,有的学校建成了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即使有未做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上都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以娄底职院为例,他们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成了一门院级精品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同时,该校把就业教育也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并把职业与就业指导建成了一门院级精

品课程。所有老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精益求精,还编写或购置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导资料。德育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和加强,就湖南省来说,每年都要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各高职院校都按要求派人参加,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充电。然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自导自演,学生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融入德育的目标,已成为“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

1.1.2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在积极探索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各种形式的辩论会、演讲会、伟人故事会、诗词朗诵会、红歌会、以及其他文明礼貌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校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基于组织的困难、经费的不足等因素而流于形式,或拘泥于狭小范围,实践教学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党支部及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利用学生工作、党团工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遵纪守法、党建以及团结合作、助人为乐、积极进取等优良传统的教育,这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在一些高校,学生社团越来越像官方组织,实践活动越来越像课堂教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像运动等,一些道德情感体验和熏陶等隐性教育

内容也以很明确的显性方式表达,既失去了教育的艺术性,又使之形式化、泛化。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6卷第7期朱君,等: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可见,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隐性教育明显得不到应有重视,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1.2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所决定21世纪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各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各种思潮、观念、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提供了新武器和新手段,也带来了新考验,通过网络载体,大量外来信息鱼龙混杂,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都渗入进来,这就考验着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不断涌现的大量的形形色色的陌生的价值目标、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由于学生对于各种文化所内蕴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从而导致高职学生价值观迷茫,价值取向多元化,甚至是非观念模糊。单纯的显性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复杂的思想意识。

1.3由传统的显性教育的弊端所决定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公开、显性、直接为特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目标明确的外显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理论宣传,尽量回避那些错误的思想言论、事实和社会现象,突出强调教育者意识的权威性,把教育者的价值观强迫灌输给学生。然而,高职学生作为90后大学生,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意识,因此,这种传统的“灌输”模式常常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演变为一种消极反抗的病态心理:盲目抵触教育者的任何正确的思想、意见和主张,对教育内容采取消极的抵制态度。如在思政课教学课堂上,他们或者呆若木鸡、麻木不仁,或者用手机看电影、打游戏、听音乐、聊天。相反,只要老师谈及一些社会问题,则表现出兴致勃勃。可见高职院校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被动滞后,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1.4由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决定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招生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高中毕业生,二是中职对口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相对于本科生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还有一些学生心理存在自卑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过程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有的放矢,进行更多的心理辅导,激励他

们忘记层次差别,消除自卑感,正视自我,牢固专业思想,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单纯的显性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可行性

2.1传统的隐性教育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说的是孟子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孔子亦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关于“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一成语,也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两位老人七八十岁了,老了走不动了,儿子媳妇觉得是包袱,决定把他们丢进大山里。一天晚上,他们把两位老人装进一个大竹篮里,抬进大山。当他们正准备把两位老人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在旁边说话了:“父亲母亲,你们把爷爷奶奶丢在大山里,这个大篮子就不要丢了。”两人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要把篮子带回家。儿子回答:“等你们老了,我也要用这个大篮子抬你们进山,把你们丢进大山里。”夫妻俩心里慌了,赶紧把两位老人抬回家,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了。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言传身教”的问题。此外,还有“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比喻一个人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自身也会耳濡目染而受到陶冶,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久之也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用隐性的教育手段来教化人,而且有着明显的

成效,它给我们今天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2现实生活中隐性教育资源隐性思想教育崇尚“生活即教育”。其在载体渗透上体现广阔的延展性,突破了大课堂、小讨论等传统形式,将教育活动延展到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在教育媒介上突破了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至情景、形象、行为等具有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传播媒介中;在教育时空上打破了传统的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模式,在社会生活的广阔时空范围内进行,呈现出一种全天候、随时随地获得思想道德体验的状态[2]。笔者认为,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实施隐性课程中可能发挥作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载体。这些载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隐潜于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内隐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其生活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来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品德,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更多时间是处在隐性教育资源的熏陶中,如身边的教师、学校管理者、环境、制度、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3]。因此,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既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工作,这些工作做好了,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岁利.隐性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新路径[J].商洛学院学报,2010(4):48-51.

[2] 王艳秋.隐性思想教育课程评价的模式建构:发展性的网状结构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4): 23-26.

[3] 王琦,王芝华,王炳坤.闲暇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邵阳学院学报,2013(4):44-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