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

来源:意榕旅游网


高一级语文集体备课

——必修2第三单元

主备人:王海龙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全部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出现比较晚,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此时,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二、单元的三维目标

1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弄懂词义,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各种用法、文言句式,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2、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仔细揣摩含蓄凝练的语言是怎样承载作者的抒情成分,直白简洁的语言是如何承载作者的说理信息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本的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文章意境,在赏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2、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整体理解本单元散文内容,品味其语言之美,体会其意象之美,挖掘其意境之美,在审美的愉悦中,挖掘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抒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沟通。

2、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在学习中要知人论世,跨过时间的隧道,基本了解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

三、教学设想

2

打破以课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模式,尝试在一个主题引领下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训练。因为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非常重要,而同时,本单元所选散文文质兼美,我们更要带领学生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鉴于以上分析,我们不妨把本单元的教学分成三个模块:方法指导、走进文本、跳出文本。

四、课时安排

兰亭集序(2课时) 赤壁赋(3课时) 游褒禅山记(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方法指导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

3

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按朱子的要求,先诵读课文。除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手到。第一遍诵读之后,把生字词注上拼音;第二遍诵读之后,把停顿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第三遍诵读之后,把课文底下重点词的注释搬上课文;第四遍诵读要求读出感情。诵读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进行指导。一课结束之后,再进入下一篇课文。也依此诵读法诵读。三篇课文都诵读完毕之后,进入文言文学习第二种方法指导。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建议学生购买《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工具书查找之后,仍有疑难的问题,画出重要标记,并提出讨论。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用标注法、旁批法对四篇课文中的常用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做批注。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积累。

总之,文言文学习方法掌握好之后,在预习上,学生要在课前都能够逐字逐句翻译好课文,并于课前提出疑难字词句。老师上课对字词的讲解可以减省很多时间。新课改之后,课时紧了很多,如果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预习,那么,课堂上可以更充分地进行师生互动。

4

(二)走进文本

1、知人论世。如晋的时代背景,可以讲讲“竹林七贤”的故事。还有“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王羲之的故事,苏轼的故事,以及王安石的故事。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课前要布置好预习。准备充分的话,可以做得很好。

2、本单元的课文虽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这里可采用讲解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方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主旨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身躯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中得到启发,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三)跳出文本

1、从名家的景物描写中捕捉写景状物的灵感,从名篇的行文结构中领悟立意构思的章法,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2、探究话题:

⑴对于生命的认识,经历不同,秉性不同,所感也不同。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

5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雨果说生命时短暂的。冯友兰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握现在,不断努力地工作。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⑵王羲之为人正直,有傲骨。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直昂扬的文天祥,“精忠报国”正直不惧奸臣的岳武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直人生的杜甫……面对各种诱惑,但他们不屈服,不退缩,“富贵不能淫”,名垂千古,从而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如果没有正直,生命将会陷入茫然;如果没有正直,才华将会暗淡无光;如果没有正直,真理也会蒙上灰尘;如果没有正直,世界将只剩下恐慌!朋友,人生之路漫漫,你有怎样的做人标准呢?

⑶苏轼的“月亮”意象

(4)王安石提出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立志。“人各有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你“志”在何方?

(5)在文化屈从于政治的时代,庄子保留了傲然,孤独的守护着自己的心灵月亮;在世人为名利而焦头烂额时,陶潜保留了飘逸,一曲归去来兮,独品一杯散着淡淡菊香的苦茗;在讲求个人崇拜的年代,张志新为真理保留着那份清醒,直至从容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今天,一个飞跃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更需要我们从中认真加以分析。“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保留一份个性与清醒,保留一份独特与从容,不盲从,不唯上,只有这样,才能登高望远,为自己的人生开一条通天大道!亲爱的朋友,你认为呢?

七、教学设计

6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7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8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横槊shuò 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舻lú 旌旗jīng 酾shī酒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9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1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

12

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13

五、总结

读《赤壁赋》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14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15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16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17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18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诵你最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赤 壁 赋

苏 轼

诵读:字音、断句、语速、情感

喜 入世 儒 筛选信息

19

乐 文化 翻译:替代、补字、结构(对文)

悲 知人论世

出世 佛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