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陆续建设并建成了一批高速铁路线,同时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即以构建数字化铁路为核心,实现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客货营销的社会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在此指引下,在高铁建设阶段,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信息系统采集的施工现场数据和资料,开发形成图文并茂、逐时段更新的高铁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既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全线征地拆迁、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完成投资等现场的生产建设情况[3],又能为总指挥部统揽全线建设动态、辅助领导决策、实施调度指挥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建设阶段的铁路数字化建模为基础,在铁路运营阶段,还可以为工务管理、防灾监控、安全应急、客运分析以及旅客服务等做好准备和技术支持。
京沪高铁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首先用于解决施工过程中地理信息、调度报表和安全应急管理等业务。在高铁建设阶段,系统起到工程数据的收集、填报、保存、共享等,并形象地展示全线征地拆迁、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完成投资等现场的生产建设情况,为总指挥部统揽全线建设动态、实施调度指挥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系统采用B/S架构,用Flex和.Net技术开发实现。数据方面,通过ArcMap制作地图,并用ArcSDE存储数据。利用ArcGIS Server 发布地图服务,并通过Arc Catalog生成和更新缓存地图。系统层次结构见图1。
图1 京沪高铁地理信息系统层次结构图
(1)地理信息系统
以京沪高铁行经区域的地形图为背景建立沿线施工电子地图。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分工区和标段,将路基、桥梁、涵洞、隧道、轨道板、铁轨、单元轨节点、接触网、牵引供电、信号机、通信信号基站、应答器、站场、道岔等工程实物在电子地图中进行数字建模,并录入相应的工程属性信息;对桥梁、涵洞、隧道等绘制纵断面图;对车站、站场、动车运用所分别建立内部详图。结合施工进度,以图形、数字和多媒体等方式,多层次显示沿线工程现场地理分布,以及征地拆迁和施工完成状况等。
图2 总体平面图及征地拆迁完成情况圆饼图展示
铁路为线状分布,可以根据铁路里程、实际工程部件进行快速定位的检索。通过点击工程部件并弹出菜单的形式,可以查看其详细的属性信息,如图3。结合施工现场的图片和视频监控信息,在地图中可以根据沿线布设的据点,查看相应的图片及实时视频数据,为地图显示提供补充。
图3 轨道板及属性信息图
(2)安全应急系统
京沪高铁建设应急系统,对沿线应急救援装备及设备(如救援队、救援设备、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地方
医疗机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特种救援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工区/标度负责人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
应急事件发生后,登录系统并上报突发事件的信息,值班员可以快速查询到相关负责人员及联系方式,同时可以进行短信通知。相关领导可以查看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对事件做出判断,并对事件发生点周围的资源进行搜索汇总,及时展开救援工作等,如图6。
图6 应急管理界面
安全应急功能主要包括应急事件管理、应急组织管理、应急资源管理、路局资源管理、危险源管理等。 在铁路信息化的指引下,高铁建设更加注重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高铁建设阶段的数字化建模为基础,开发了京沪高铁GIS平台,实现了建设阶段的工程进度展示、调度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等功能。在运营阶段,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预期实现工务管理、防灾监控、安全应急、客流统计分析展示、GPS列车定位、车站旅客服务等功能。
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为平台建设的起点和样板,全面的收集建设数据及信息,扩充系统平台的应用面,希望积累些宝贵的经验。在我国高铁建设的关键时期,积极的将平台可以提供的功能及服务拓展到其他高铁线路的建设之中,势必将极大的推进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