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183
加强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探讨
唐 颜,戴 姣,董 杉,应 逸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80)
【摘要】建设以“创新、融合、转化”为核心的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的科研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针对目前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建议和对策,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职能,紧跟医学科学进步的最新趋势,进一步提升医院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素质;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研究型医院是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1]
。从2004年秦银河提出“研究型医院”的科学构想并不断完善的十余年间,国家对医疗卫生和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临床与科研融合发展的理念已受到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科研工作在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2],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制胜关键,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产出的增加势必对科研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日益 提高。
1 加强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产出管理、科研技术平台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管理等几个大方面[3],而研究型医院的科研管理则更强调创新、融合和转化。科研管理人员是执行科研管理职能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医院的科研管理水平[4]。
1.1 研究型医院的创新发展理念需要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
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的牵引,通过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医院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型单位,其创新发展要求科研管理工作更为科学、规范和高效。如何更好地为医院从事科研的主体——临床医务工作者和专职科研人员服务,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提高效率,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多学科合作,提高科研产出,加快成果转化,这需要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来完成,他们应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并拥有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
1.2 研究型医院的融合发展趋势需要复合型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
研究型医院的质量建设与内涵发展,其基本方法不仅是临床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还有多学科交叉发展,以及大数据科学、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这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他们既要有管理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帮助指导科研人员选题、申报、执行、结题、成果登记、专利申请、技术开发等科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6.183.02
研全过程,又要求他们能利用科研管理系统等现代化工具,实施对科研项目、科研产出、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科研人才的全方位一体化管理。
2 目前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薄弱环节
2.1 对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随着专职科研人员的引进、成果转化在医院的逐步推进、临床科研的日趋规范、学科建设任务加重,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工作范畴不断扩大,而人手却没有及时补给,从上个世纪沿袭至今的手工管理手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信息化管理仍欠缺,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医院科研管理队伍人员构成不合理。以我院为例,共有四名科研管理人员,一名为临床医学专业,一名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两名外语专业,专业的不相吻合,使我们的科研管理知识相对欠缺,且外出进修学习机会远比临床医务人员少,仅凭经验开展工作,在执行科研管理时常感力不从心。
2.2 对科研管理人员缺乏绩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一般来说,对医院科研人员均有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来衡量其工作业绩,结合激励机制提高其积极性,而对科研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绩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没分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为临床服务的意识。另外,由于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不对口,科研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时常会遇到困难,选择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时感到茫然,如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因长期从事管理工作,脱离了临床工作,因无法完成住院总和下乡等任务而无法顺利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这些都对科研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加强研究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对策
3.1 引入网络化科研管理平台,提高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水平
信息是科研管理的灵魂,引入网络化科研管理平台,令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准确掌握科研项目全过程信息,便于开展课题的“后续随访”和“转化指导”[5]。将科研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组织规划类工作中,如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新手段的尝试、管理制度的完善、多学科合作的组织协调等。科研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科研管理网络平台收集的数据信息,分析医院科研工作的趋势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帮助医院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发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184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36 期2019 Vol.6 No.36
展规划及决策。科研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熟练运用,可大大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助推研究型医院的创新发展。
3.2 建立适合科研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促进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大三甲医院纷纷由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工作的繁杂和业务量的激增对科研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挑战,保护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适合科研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让他们带着热情投入工作,体验到自身价值,其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激发。比如,(1)在医院科技奖励政策中增加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条款,在需要组织申报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立项后,可适当给予科研管理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使他们感到劳有所值;(2)逐步建立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的晋升制度,一方面可以给他们带来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3)医院院级课题的设置应增加管理类专项,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学研究水平;(4)在医院的出国研修遴选活动中,除了临床医务人员,也应该考虑管理人员,落后的管理比落后的技术更致命,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运用同样可以促进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3.3 重视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优化人员结构,强化科研支撑作用
由于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往往来自非管理专业,因此,有必要按照科研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对科研管理人员开展有计划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以保证科研管理人员紧跟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步伐,学习国家和省市科技方针政策、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人才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管理、科研系统网络管理等专业知识,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持续提升,成为复合型专业化
人才,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局部管理为全过程管理[6],努力把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理念渗透到各个临床科室。另外,还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科研管理比起医院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要求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人员的学历、专业、能力都必须高度符合医院科研工作的前进方向。
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了大变局,医院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顺应这个大健康时代,科研工作在医院的整体发展中愈发重要,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当引起高度重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对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朝创新、融合、转化的研究型医院迈进。
参考文献
[1] 秦银河.创建研究型医院:301医院管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7.
[2] 秦银河.研究型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3] 吉训明,何士大,张新胜,陈 凌,丁绣娟,苏 洁,肖 晖,
李 林.依托科研信息平台提升医院科研管理水平[J].中国医院,2007(12):49-53.
[4] 韩小强.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J].医学
信息(上旬刊),2011,24(02):565-566.
[5] 霍丽蓉,罗 雯,钟 勤,刘 群,郑姗姗.“学院型”三级医院对
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5):38-39.[6] 怡 然,曹天宇,徐英霞,高乐杰,陈学明.三级医院科研课题全
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及其保障措施[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02):158-162.
本文编辑:李 豆
(上接182页)
行调配和使用,药师发药期间未仔细核对、审方,从而引发差错事件。(3)记录不规范。即等级药品时信息不全,字迹模糊,或标识错误或不清晰,未能完整标识药品的种类和规格;工作人员未详细掌握和了解药物的不同名称,造成常用名称未做好标注等。(4)制度不健全。如缺乏完善、明确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缺乏完善的反馈、追踪、监督机制等,造成管理混乱。而通过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整改,不仅能避免和减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还能极大的提升其管理质量和效率,从而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3]。本文的研究中,在门诊药房管理中,与2016年相比,2017年高危药品管理差错差错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17年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评分较2016年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高危药品在门诊药房管理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涉及制度不健全、记录不规范、调配使用不当、存放不合理等,而提供采取相应的整改对策加以处理,则可有效避免和减少管理差错,从而提升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宏举.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中国
实用医药,2017,12(26):197-198.
[2] 张 丽.高危药品在门诊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
药物经济学,2017,12(04):156-158.
[3] 朱晓丽,李学林.高危药品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06):85-86.
本文编辑:赵小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