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稻香老农 资料来源:稻香居 点击数:498 更新时间:2008-2-23
【戏五禽】 相传汉末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禽的动作和姿态,编成一套体操,进行肢体活动以健身。《后汉书·华佗传》:“(华)佗语(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后因称以此法锻炼身体为“戏五禽”。唐李商隐《寄华岳孙逸人》诗:“海上呼三鸟,斋中戏五禽。”亦省称“戏禽”。宋梅尧臣《秋日属疾》诗:“当从华氏学,聊欲为戏禽。”另参见九流部·杂技“五禽戏”、人事部·其他“五禽戏”。
【鲁禽】 指海鸟鶢鶋。语本《庄子·至乐》:“昔有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成玄英疏:“昔有海鸟,名曰爰居,形容极大,头高八尺,避风而至,止鲁东郊。”唐骆宾王《远使海曲春夜多怀》诗:“未安胡蝶梦,遽切鲁禽情。”另参见人事部·情感“海鸟悲”。
【青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南朝陈伏知道《为王宽与妇义安主书》:“玉山青鸟,仙使难通。”唐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清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之四:“但烦青鸟常通讯,贪住蓬莱忘忆家。”另参见天文体·时令“青鸟过”、九流部·神仙“青鸟使”。
【祝鸟】 亦作“祝禽”。《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喻帝王仁惠。唐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祝鸟既开罗,调人更张瑟。”参见器用部·其他“祝网”。
【黄鸟悲鸣】 《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后遂以谴责暴君、悲悼贤才。三国魏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另参见文明部·诗词“黄鸟悲诗”、人物部·圣贤“三良”、人事部·冤怨“秦穆杀三良”。
【精卫鸟】 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
上:“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唐李白《寓言三首》之二:“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参见人事部·冤怨“禽填海”。
【凤求凰】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相传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爱。后因称男子求偶为“凤求凰”。明张雨《凤洞》:“第几峰前苍玉洞,何年于此凤求凰。”参见人事部·情感“求凰”。
【凤采珠实】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庄子》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按:今本《庄子》无此文。《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璆琳、琅玕焉。”郭珍注:“璆琳,美玉名。琅玕,状似珠也。”喻志向高洁。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凤林采珠实,龙山种玉荣。”另参见人事部·志趣“餐琅玕”。
【白凤】 相传汉扬雄著《太玄经》时梦吐白凤,见《西京杂记·卷二》: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后因以比喻出众的才华或才华出众之士。唐玄宗《鹡鸰颂》诗序:“才雄白凤,辩壮碧鸡。”唐刘禹锡《酬乐天见贻贺金紫之什》:“久学文章含白凤,却因政事赐金鱼。”前蜀贯休《避地毘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东阳王使君》诗之二:“文欺白凤真难及,药捻红蕖岂偶然。”宋梅尧臣《志来上人寄示酴醿花并压砖茶有感》诗:“对花却酒煮香泉,强咏才惭非白凤。”清雪樵居士《虞初续志·秦淮闻见录》:“漫教白凤夸词客,还向碧鸡寻校书。”另参见文明部·文章“凤藻”、人物部·圣贤“吐凤人”。
【吞彩凤】 《晋书·文苑传·罗含》:“[罗含]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说之。朱氏(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即用为文思灿然之典。唐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廷评日下握灵蛇,书记眠时吞彩凤。”参见人事部·睡梦“吞鸟梦”。
【秦凤】 传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后两人俱乘凤仙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用以为典。唐吴融《岐下闻杜鹃》诗:“怨已惊秦凤,灵应识汉鸡。”宋杨亿《宣曲二十二韵》:“秦凤来何晚,燕兰梦未成。”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鸾”、伦类部·亲眷“吹箫伴”。
【楚人凤】 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后因以喻隐士或狂者。宋陆游《识喜》:“傲世曾歌楚人凤,著书久绝鲁郊麟。”参见人事部·狂放“接舆狂”。
【楚郊凤】 《尹文子·大道上》载,楚国有人受骗,把山雉当凤凰,以重金购之,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国人传为真凤凰,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千倍。”后因以“楚郊凤”称赝品。唐李峤《雉》:“楚郊疑凤出,陈宝若鸡鸣。”参见人事部·谬误“楚人求山鸡”。
【题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康兄)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后因以“题凤”为访友的典故。唐钱起《过张成侍御宅》诗:“丞相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明唐寅《长洲高明府过访山庄失于迎迓作此奉谢》诗:“题凤在门惊迅笔,驱鸡上树避鸣驺。”清赵翼《金子友来乞楹帖》诗:“岂敢戏留题凤字,或疑错写弄麞书。”参见人物部·其他“凡鸟”。
【枳棘鸾】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后遂以为贤者屈就卑小官职的感叹。唐孙逖《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枳棘鸾无叹,椅梧凤必巢。”参见人物部·官吏“枳棘栖凤”。
【乘鸾】 ①传说春秋时秦有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史教玉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穆公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汉刘向《列仙传》。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鸾”比喻成仙。北周庾信《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既异乘鸾,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唐李群玉《玉真观》诗:“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鸾”。②比喻求得佳偶。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还问取雨香云艳,燕语莺啼,好遂吹箫愿,喜嬴台乘鸾风便。”清李渔《慎鸾交·却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鸾也死不休。”另参见伦类部·亲眷“吹箫伴”、动物部·飞禽“秦凤”、器用部·宫室“秦楼”、器用部·宫室“鸾台”、文明部·礼乐“凤箫”、人物部·妇女“秦娥”、人物部·妇女“弄玉”、人物部·其他“萧史”、人事部·死丧“凤归天”。
【镜中鸾】 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覩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后常以“镜中鸾”比喻分离之夫妻。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另参见伦类部·亲眷“分鸾”、器用部·日用“鸾镜”、文明部·歌舞“鸾独舞”、人事部·情感“孤鸾”。
【鸳雏】 传说中的凤属之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已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唐陆龟蒙《孤雁》:“吾常吓鸳雏,尔辈安足讪。”参见人事部·谬误“疑鹓雏”。
【九万鹏】 《庄子·逍遥游》:“[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唐李咸用《空城雀》:“茫茫九万鹏,百雉且为乐。”参见人事部·志趣“九万欲抟空”。
【上蔡苍鹰】 秦李斯专权,为赵高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三:“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王琦注引《太平御览》曰:“《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考今本《史记·李斯传》中无‘臂苍鹰’字,而李白诗中屡用其事,当另有所本。”参见人事部·情感“黄犬悲”。
【苍鹰】 比喻酷吏。《史记·酷吏列传》:“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唐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另参见人物部·官吏“郅都”、政事部·忠直“郅都鹰”。
【跕鸢】 《后汉书·马援传》:“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援乃击牛酾酒,劳飨军士。从容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闲,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跕跕墯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跕鸢,言瘴气之盛,虽鸢鸟亦难以飞越而堕落。后引以为典,多喻指艰难与险阻。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临李宾客一百韵》:“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唐黄滔《祭南海南平王文》:“双立节旄,远过跕鸢之水。”参见动物部·走兽“款段”。
【贾鵩】 ①汉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有鵩鸟飞集其舍。相传鵩为不祥之鸟,贾谊自以为寿不得长,悲而作《鵩鸟赋》。赋云:“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策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贾鵩”或“贾谊鵩”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典。宋陆游《枕上》诗:“慵占贾谊鵩,空感祖生鸡。”唐罗隐《秋日怀孟夷庭》诗:“知己秦貂泪,流年贾鵩悲。中原正兵马,相见是何时。”宋苏轼《滕达道挽词》之二:“公方占贾鵩,我正买龚牛。”②用以指恶耗或哀人之死。元戴良《哭汪遯斋二十四韵》:“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另参见文明部·文章“鵩赋”、人事部·情感“鵩悲”、人事部·病死“见飞鵩”。
【王乔鹤】 喻洒脱不凡之人,或指鹤。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另参见九流部·神仙“王子乔”、器用部·车船“鹤驾”、文明部·礼乐“子晋笙”、人事部·雅逸“吹笙客”。
【辽东鹤】 同“辽东隺”。指传说中的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隋卢思道《神仙篇》:“时见辽东鹤,屡听淮南鸡。”宋欧阳修《采桑子》词:“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另参见九流部·神仙“丁令威”、器用部·宫官“鹤归谁表”、人事部·情感“鹤归”、人事部·病死“白鹤归”。
【吊鹤】 《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刘孝标注引《陶侃别传》:“及侃丁母忧,在墓下,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后常以“吊鹤”为颂扬死者之典。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参见人事部·病死“吊陶”。
【扬州鹤】 《渊鉴类函·鸟·鹤三》引南朝梁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
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扬州鹤”形容如意之事。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词:“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参见人事部·志趣“腰金骑鹤”。
【君子徒为鹤】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按,今本《抱朴子·释滞》作:“山徙社移,三军之众,一朝尽化,君子为鹤,小人成沙。”后因以“猿鹤”指阵亡的将士或死于战乱的人民。北周庾信《和张侍中述怀》:“生民忽已鱼,君子徒为鹤。”参见人物部·其他“虫沙猿鹤”。
【轩鹤】 乘轩的鹤。①喻宠幸的人。典出《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唐白居易《幽居早秋闲咏》:“轩鹤留何用?泉鱼放不还。谁人知此味?临老十年间。”②喻特立不同凡响的人。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钱仲联集释引朱熹《考异》:“此言张籍学古淡而不骛于绮靡,如以乘轩之鹤而反避鸡群也。”另参见人物部·官吏“乘轩鹤”。
【放鹤】 《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公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其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后遂以咏高僧。唐卢纶《题念济寺晕上人院》:“放鹤临山阁,降龙步石桥。”另参见九流部·宗教“支公放鹤”。
【唳鹤】 喻悔恨。或指眷恋乡土之情。《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唐李商隐《曲江》:“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泛铜驼。”另参见人事部·情感“华亭清唳”、人事部·冤怨“华亭归梦”。
【梅家鹤】 汉九江郡寿春人梅福,字子真。官南昌尉。及王莽当政,乃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江南各地以至闽粤,多有其所谓修炼成仙的遗迹。唐卢纶《送黎燧尉阳翟》:“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参见地理部·城建“梅福市”。
【嵇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嵇康之子)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事亦见《晋书·忠义传·嵇绍》。原比喻嵇绍出众拔萃如独立鸡群之野鹤,后借指脱俗超群之士。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嵇鹤元无对,荀龙不在夸。”另参见人事部·雅逸“出群”。
【鹤唳】 形容惊恐疑虑,自相惊扰。唐刘禹锡《赠澧州高大夫司马霞寓》诗:“残兵疑鹤唳,空垒辨乌声。”宋叶适《高宗皇帝挽词》之二:“鹤唳空虚警,云生仗自移。”明李东阳《氐带箭》诗:“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参见武备部·其他“风声鹤唳”。
【杜宇】 ①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汉扬雄《蜀王本纪》:“荆人鳖令死,其尸流亡,随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杜宇立以为相。杜宇号望帝,自以德不如鳖令,以其国禅之,号开明帝。”清赵翼《清流关》诗:“开边渡澜沧,得国承杜宇。”②即杜鹃鸟。据《成都记》载:杜宇又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治郫城。后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宋王安石《杂咏绝句》之十五:“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另参见人物部·帝王“望帝”、人事部·情感“子规咽”、人事部·冤怨“杜鹃啼血”。
【河鹊】 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成桥,称鹊桥。常用以比喻男女结合的途径。唐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四首》之四:“河鹊填桥至,山熊避槛来。”参见天文部·时令“七夕”。
【雕陵鹊】 寓言中的巨鹊。语本《庄子·山木》:“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臞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后指一物降一物或暗中伤人。南朝梁庾肩吾《七夕诗》:“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吴宫燕】 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南朝宋鲍照《代空城雀》诗:“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唐李白《野田黄雀行》:“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另参见器用部·宫室“巢幕吴宫”、人事部·冤怨“吴宫伤燕”。
【钗上燕】 汉郭宪《洞冥记》:“元鼎元年,(汉武帝)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燃芳苡灯,„„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琳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效,曰名玉燕钗,言吉祥也。”唐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另参见器用部·衣冠“玉燕钗”。
【彩燕】 指立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杜公赡注引晋傅咸《燕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经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唐崔日用《立春游苑迎春应制》:“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另参见天文部·时令“彩燕迎春”。
【巢幕燕】 喻处境危险。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孙文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杨伯峻注:“幕即帐幕,随时可撤。燕巢于其上,至为危险。”宋陆游《排问》:“君看投林猿,终异巢幕燕。”宋叶梦得《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参见人事部·其他“巢幕”。
【湘燕】 湖南零陵山上燕状之石。相传遇风雨即上下群飞,如真燕。唐刘禹锡《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诗:“眇小欺湘燕,团圆笑落星。”唐李商隐《武侯庙古柏》诗:“叶彫湘燕雨,枝折海鹏风。”冯浩笺注引《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则飞,雨止还为石。”参见地理部·土石“石燕”。
【忘机鸥鸟】 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金元好问《寄希颜二首》之一:“动色云山如有喜,忘机鸥鸟亦相亲。”参见人事部·其他“忘机”。
【闻弓雁】 喻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的人。语本《战国策·楚策四》:“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
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唐元稹《遣行十首》之二:“射叶杨才破,闻弓雁已惊。”参见武备部·兵器“虚弓”。
【能鸣雁】 庄子·外篇》:“庄子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杀雁而烹之。庄子请曰:‘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唐杜甫《白帝城楼》:“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参见人事部·情感“悲雁”。
【寄书雁】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后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复至匈奴。武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不能隐匿,遂放还苏武等人。后因以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书雁”、“寄书鸿”、“鸿雁”称送信的人。宋黄庭坚《送刘季展从军雁门》诗之一:“千里荷戈防犬羊,十年读书厌藜苋。试寻北产汗血驹,莫杀南飞寄书雁。”参见器用部·日用“雁书”。
【衔芦雁】 《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缯缴焉。”唐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不见衔芦雁,空流腐草萤。”另参见植物部·草本“衔芦”。
【凫飞】 据《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载,王乔任叶县令时,每月初一、十五乘双凫飞向都城朝见皇帝。后用“凫飞”指县令上任或离去。唐岑参《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诗:“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宋刘克庄《送薛明府》诗:“只恐凫飞后,民间事事新。”参见器用部·衣冠“凫舄”。
【蚌鹬】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唐李咸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蚌鹬徒喧竞,笙歌罢献酬。”参见动物部·鳞介“蚌鹬相持”。 【荐鹗】 汉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后因以“荐鹗”指推荐贤人。宋陈与义《书怀示友》诗之一:“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金曹之谦《送王仲通》诗:“古来燕赵多豪杰,定有飞书荐鹗人。”参见政事部·议政“鹗荐”。
【九乌】 九个太阳。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因以乌指代太阳。《淮南子·俶真训》“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汉高诱注:“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乌。”南朝梁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近发连双兔,高弯落九乌。”唐李白《古朗月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参见天文部·天体“九日落”。
【三足乌】 古代传说中的神鸟。①为西王母取食之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张守节正义引张楫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②祥瑞之鸟。《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沛国,白鹿、白兔、九尾狐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水》:“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周书·明帝纪》:“丙申,顺阳献三足乌。八月甲子,群臣上表称庆。”亦省作“三足”。《后汉书·班固传》:“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李贤注引《古今注》:“元和二年,甘露降河东,三足乌集沛国。”晋成公绥《乌赋》:“若乃三足德灵,国有道则见,国无道则隐。”③日中之三足
鸟。汉王充《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金榜回乌,犹云日射黄金榜。三足乌,即日也。”亦省作“三足”。唐柳宗元《跂乌词》诗:“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参见天文部·天体“阳乌”。
【乌头】 长着黑发的头。借指年少。唐刘禹锡《望赋》:“鹤颈长引,乌头未改。”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第五十韵》:“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頳。”明唐寅《叹世》诗之五:“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乌头白】 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燕丹子》:“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唐白居易《答元郎中》诗:“我归应待乌头白,惭愧元郎误欢喜。”唐李商隐《人欲》诗:“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宁调元《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戊沙》:“几时待得乌头白,弱水东流更向西。”另参见动物部·走兽“马角”、人事部·贫贱“乌头未变”、人事部·谬误“马角生”、人事部·谬误“乌头白”。
【乌攫肉】 《汉书·循吏传·黄霸》:“[黄霸]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后因以“乌攫肉”为下情上达之典实。宋陆游《雀啄粟》:“坡头车败雀啄粟,桑下饷来乌攫肉。”参见人事部·其他“乌衔肉”。
【青陵乌】 《搜神记》曰:宋康王以韩朋妻美而夺之,使朋筑青凌台,然后杀之。其妻请临丧,遂投身而死。王令分埋台左右。期年,各生一梓树,及大,树枝条相交。有二鸟哀鸣其上。因号之曰“相思树”。后为咏爱情坚贞的典故。明杨维桢《匹乌曲》:“结生不作白头伴,结死须作青陵乌。”参见人事部·情感“相思树”。
【御史乌】 《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一说,“乌”为“鸟”之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汉书》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士往往误作乌鸢用之。”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参见人物部·官吏“乌府客”。
【陈仓雉】 晋干宝《搜神记》卷八:“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猪非猪。牵以献穆公,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媪,常在地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插其首。’媪曰:“彼二童子名为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伯(霸)。’陈仓人舍媪,逐二童子。童子化为雉,飞入平林。陈仓人告穆公,穆公发徒大猎,果得其雌。又化为石,置之汧渭之间。至文公时,为立祠陈宝。其雄飞至南阳,今南阳雉县是其地也。„„其后光武(刘秀)起于南阳。”另《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亦载。南朝陈张正见《雉子斑》:“陈仓雉未飞,敛翮依芳甸。”另参见动物部·飞禽“秦鸡”。
【尸乡鸡】 汉刘向《列仙传·祝鸡翁》:“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
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之吴,作养鱼池。后升吴山,白鹤孔雀数百常止其傍云。”清吴雯《和赠沈客子》:“呦呦思近华山路,祝祝复远尸乡鸡。”参见人事部·寿考“祝鸡翁”。
【木鸡】 《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曰:‘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成玄英疏:“神识安闲,形容审定„„其犹木鸡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后因以“木鸡”喻指修养深淳以镇定取胜者。唐白居易《礼部试策》之三:“事有躁而失、静而得者,故木鸡胜焉。”唐张祜《送韦正字析贯赴制举》:“木鸡方备德,金马正求贤。”
【白鸡】 《晋书·谢安传》:“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因以“白鸡”为人死的预兆,或指不祥之岁。宋王安石《次张店公韵》:“公乘白凤今何处,我适新年值白鸡。”参见人事部·病死“白鸡梦”。
【纶竿鸡】 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三国典略》:“齐长广王湛即皇帝位,于南宫大赦,改元。其日将赦,库令于殿门外建金鸡。宋孝王不识其义,问于元禄大夫司马膺之:‘赦建金鸡,其义何也?’膺之曰:‘案《海中星占》曰:天鸡星动,当有赦。由是帝王以鸡为候。’”《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将作监供焉。击掆鼓千声,集百官、父老、囚徒。”因用为大赦之典。清钱谦益《得卢德水宿迁书却寄六十四韵》:“肆赦纶竿鸡,重归华表鹤。”参见政事部·治理“金鸡放赦”。
【鸡肋】 比喻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语本《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唐罗隐《寄洪正师》:“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宋苏轼《闻子由为郡僚所捃恐当去官》:“子虽仅自免,鸡肋安足赖。”参见人体部·肢体“刘伶鸡肋”。
【鸡鸣】 《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唐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参见人物部·其他“鸡鸣狗盗”。
【夜半闻鸡】 同上。明刘炳《同周伯宁连榻剧谈悲歌有感》:“夜半闻鸡眠不著,草堂秋雨读阴符。”参见动物部·飞禽“鸡鸣”、人事部·行止“闻鸡起舞”。
【武城鸡】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朱熹集注:“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后以“武城鸡”喻微小之物。唐张九龄《赠澧阳韦明府》诗:“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亦作“武城禽”。谢无量《春日寄怀马一浮》诗:“料驯元晏鹤,倚落武城禽。”参见文明部·礼
乐“武城弦”。
【家鸡】 喻指家传的书法技艺。唐柳宗元《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诗:“书成欲寄庾安西,纸背应劳手自题。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宋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参见文明部·书画“家鸡野骛”。
【秦鸡】 见上“陈仓雉”释。喻秦地。唐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秦鸡常下雍,周凤昔鸣歧。”
【淮南鸡】 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土。是以道术之士,井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唐李商隐《井泥四十韵》:“淮南鸡舐药,翻向云中飞。”参见九流部·神仙“云中鸡犬”。
【楚客山鸡】 见上“楚郊凤”释。唐李白《赠范金卿二首》之一:“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参见人事部·谬误“楚人求山鸡”。
【舞山鸡】 喻顾影自怜。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帝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曹冲)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唐崔护《山鸡舞石镜》:“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另参见器用部·日用“舞镜”、文明部·歌舞“山鸡舞”。
【子鹅】 幼鹅,嫩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鹅鸭》:“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南史·庾悦传》:“悦厨馔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悦甚不欢。毅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唐陆龟蒙《蔬食》诗:“孔融不要留残脍,庾悦无端吝子鹅。”参见人事部·贫贱“鹅炙”。
【双鹅飞】 《晋书·五行志中》:“孝怀帝永嘉元年二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苍者飞翔冲天,白者止焉。此羽虫之孽,又黑白祥也。陈留童养曰:‘步广,周之狄泉,盟会地也。白者,金也,国之行也。苍为胡象,其可尽言乎?’是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乱华。”后诗文中以“双鹅飞”为兵乱之典。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参见武备部·其他“飞鹅入”。
【半夜鹅】 喻有谋略。《新唐书·李愬传》:李愬欲夜袭蔡州,“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骛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终破蔡州,俘吴元济。元傅若金《上蔡》:“徒怜丞相东门犬,犹忆将军半夜鹅。”
【换鹅】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晋书·王羲之传》:“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写《黄庭经》”。后喻以自己的高才绝技换取心爱之物,或喻书法作品高妙。唐李白《送贺宾客归越》:“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另参见九流部·宗教“换鹅经”、文明部·书画“换鹅书”、人事部·雅逸“爱鹅”。
【罗雀】 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唐白居易《寄皇甫宾客》诗:“卧掩罗雀门,无
人惊我睡。”宋刘克庄《凤凰阁》词:“安用羡伊结驷,叹侬罗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雀伺螳螂】 喻顾前而不顾后,或喻被侵犯。汉刘向《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彼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五代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人心惊獬豸,雀意伺螳螂。”另参见动物部·虫豸“螳捕蝉”。
【冲天翼】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观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后喻指贤士待时而动。唐贯休《遇叶进士》:“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另参见政事部·治理“一鸣”、人事部·志趣“冲天”。
【垂天翼】 比喻凌云壮志。语本《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南史·谢晦传》:“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宋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海南未起垂天翼,涧底仍依径寸庥。”参见人事部·志趣“九万欲抟空”。
原载:稻香居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