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文) 环境科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nvironmental Science Experiment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专业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58 总学分 2.0
应开实验学期 二~四 年级 四~七 学期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化学(可同时开课)、环境生物学(可同时开课)、环境生态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等(可同时开课)。
一、 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普通化学、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环境科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技能训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环境化学、生物、生态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初步掌握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课程包括五个方向的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每个实验方向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基本的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环境现象及过程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掌握。通过该门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
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
2. 规范地掌握环境科学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3. 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性并能
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环境科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能独立正确的设计较简单的实验(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环境现
象或过程分析等),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
识和科学精神。
6. 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预习报告。 二、 课程实验目的及要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系即人类-地球环境系统,包含地学、化学、生物及生态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环境科学实验》中各门相关的实验,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实验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理论课程所讲授的各种环境现象、环境学原理知识,能够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的训练,将各种环境科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的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同时希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环境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方案或可行途径。目前开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以后逐步增加实验内容,并加以完善。
(一)环境生物学
(1)简介及要求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的危害、生物在监测环境质量及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经过实验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b/掌握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及生理过程的改变 c/掌握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指示作用
d/掌握生物在环境修复和恢复中的作用及其基本理论
(2)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综合实验“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的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环境污染物质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深刻影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环境中的生物对受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物质对环境中的生物的危害,增强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显微镜等
(4)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①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报告。通过实验研究,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物质的遗传毒性。
②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 “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的综合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遗传毒性的感性认识,掌握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及生理过程的改变及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指示作用。掌握微核试验相关操作技术。使学生在复习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物质对环境中生物的危害,增强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通过本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及分析、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 种子处理
将蚕豆种子洗涤干净,室温下用蒸馏水浸泡发芽24小时,然后移入铺有干净纱布的托盘内培养。当初生根长到2cm时,选取发育良好的,大小与根长近似的幼根。
将选好的蚕豆芽放入发芽盒中,使根尖完全浸入处理水样中,室温下培养48小时后,用蒸馏水洗涤根尖2次,再用蒸馏水恢复24小时,设蒸馏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固定
借助于物理方法或化学药剂的作用,迅速透入组织和细胞将之杀死,并且使其结构和内含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核物质与细胞器等,在形态结构上尽可能保持生活时的完整和真实状态,同时更易于染色,可以更清楚的显现细胞在生活时不易看清的结构。
吸取约5ml卡诺氏固定液于10ml试管中,用刀片或小剪刀切取经过处理的长约0.5-1.0cm的根尖10-20条,放入试管内,用试管塞盖紧,室温下固定20-24h,固定液的用量为材料体积的15倍以上。 水解分离
水解分离的作用是去除细胞内未固定的蛋白质, 同时使胞间层的果胶类物质解体,细胞分散而易于观察。用镊子取固定好的蚕豆根尖,放在试管内,加水解分离液2ml,室温下处理8-20min,倒去水解分离液,再加入固定液2ml,软化5min,软化对细胞壁起腐蚀作用。然后倒去固定液,用蒸馏水反复冲洗使材料呈白色微透明,以镊子柄轻压能压碎为佳。
染色和压片
切取蚕豆根尖分生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纵横切成几段,放在载玻片上,以十字压片法覆以载玻片,用镊子柄或铅笔头轻敲几下,再用拇指用力下压使细胞充分分散,注意不要移动玻片,然后分开两玻片,各滴上1-2滴染液,染色20-30min后加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最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镜检
在40×10倍显微镜下,凡小于主核1/4以下的,同主核有相同染色效果的,圆形、椭圆形或其他类似形状的染色物质都可以算作微核。
每组学生根据观察实验要求,自己确定不同浓度的农药(如一个空白对照及几个不同浓度)按照相关实验步骤开展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验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学生通过实验,独立完成配制溶液、种子处理、细胞固定、水解分离、染色和压片、镜检等过程,熟练使用光照培养箱、显微镜等仪器。
③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
本实验涉及到环境生物学及植物生理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环境污染物对生物遗传物质及生理过程的改变;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指示作用等。
④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完成环境生物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老师指定一个研究内容为“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的综合实验,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写出实验设计报告,经老师修改批准。在规定的时间内(1-2周)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按照题目、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二)环境化学
(1)课程简介及要求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环境化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经过实验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掌握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b/掌握环境化学研究中的初步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 c/掌握环境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与要求; d/掌握科学研究的实验报告编写要求。
(2)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验,掌握污染物质的吸附、分配与光解等迁移转化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深刻认识污染物质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初步的环境化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培养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实验方式及要求
a/ 本课程实验项目有三个,综合性实验1项,一般性实验2项,并选择吸附、分配、光解等重要环境化学过程实验项目。
b/ 学生需要预习,写出初步的实验方案,任课老师对学生预习进行检查。
c/ 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d/ 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4)主要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度计,pH酸度计,紫外灯,离心机、恒温槽等。
(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实验项目: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实验
①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考察土壤环境介质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综合能力,学习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报告(论文)。通过实验研究,能较深刻地认识土壤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容量,但吸附容量是有限性。
②实验目的及要求
考察一种土壤或沉积物对一种重金属离子(选择铜离子)的吸附作用。
具体要求是:选择有机质含量不同两种土壤(如1号土壤、2号土壤,采自野外,或人工配制),重金属离子选择常见的铜离子。
每组学生(2人)根据实验研究内容,通过测定动力学反应曲线指标确定吸附平衡时间;通过测定等温吸附曲线确定铜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及饱和吸附平衡时的铜离子溶液浓度。对比分析,不同土壤、不同pH条件对铜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
熟练使用电子天平、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H酸度计或精密pH试纸。 ③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
本实验涉及到环境化学中土壤吸附性,土壤有机质、土壤酸碱性对重金属离子的土壤吸附容量、重金属离子的迁移、转化及归宿的影响等知识点。
实验原理
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可以通过测定吸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前后变化确定土壤的吸附容量,溶液中铜离子的含量由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进行测定。掌握铜离子浓度测定的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绘制。
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量可由下式计算: q=(C0-C)V/1000W
q—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容量,mg/g; C0— 溶液中铜离子的初始浓度,mg/L, C—溶液中铜离子的平衡浓度,mg/L;V—溶液的体积,mL;W—土样重量,g。
④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并掌握环境化学基本方法的基础下,由老师指定一个实验研究项目“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实验”,学生先预习实验方案,熟悉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步骤,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之后在规定的时间(1周)内,在老师的指导下由2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按照“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三)环境微生物学
(1)简介及要求
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以及学习对象,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采用学生现场观察、采样并自行设计检测的方法。经过多层次、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观察、设计检测实验的能力。 b/ 能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创新的能力。 c/ 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绘制形态图
d/ 能做好课前预习,独立设计观察、采样、检测的方法。
(2)实验目的及要求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环境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的实际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实验方式及要求
a/ 本课程以基础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为主,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充分预习,设计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b/ 学生需经教师检查每项实验结果、认可后,方可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c/ 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4)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 三、 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由指导教师讲清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标及各种实验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2.实验小组1~4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每个实验时间为2~8学时; 3.实验数据经老师检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写好预习报告,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原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问题分析与讨论等几个部分。
四、 考试方式及评分
1、实验前,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给出成绩。 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给出成绩。 3、实验结束后,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成绩。 4、每一个实验的成绩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
5、学期末采取抽签形式,学生任意抽取已做过实验进行操作,并撰写简短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评分。
6、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及考试实验成绩综合后给出。 五、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实验课程 及编号 项 目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 学时 计划/ 已开 16 拟配 仪器 套数 已配 仪器 套数 每 套 人 数 实验 属性 1验证 2设计 3综合 4科技 创新 2 开出 要求 1必做 2选做 内容提要 01 02 03 04 环境遗传物质污染的微核指示 土壤对铜离子的吸附实验 有机污染物的 Kow系数测定 苯酚的光解实验 光学显微镜的操1.种子处理;2.固定;3.水解分离;4.染色和压片;5.镜检 1.吸附动力学曲线;2.土壤对铜离子吸附的等温曲线;3.吸附的影响因素等。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 1.测定对二甲苯在正辛醇-水间的分配系数;2.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 3.标准曲线的测定。 1. 测定苯酚的光解动力学; 2. 掌握可见分光光度法。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2. 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绿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显微镜操作方法 2.观察几种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掌握生物图的绘制方法,学习用滴压法制作标本片. 1.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1.掌握细菌染色方法 1. 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淀粉酶的测定;2. 细菌淀粉酶在固30 20 10 必做 10 10 2 2 3 必做 6 10 2 1 3 3 必做 4 5 4 1 必做 环境科学实验作及放线菌和篮05 细菌个体形态观察。 酵母菌、霉菌、藻类、原声动物及微06 型后生动物个体形态的观察。 微生物细胞数的07 08 计数 微生物的染色 细菌淀粉酶和过09 氧化氢酶的定性2 16 1 1 3 必做 2 16 1 1 3 必做 2 2 10 20 2 1 1 1 3 3 选做 选做 体培养基中的扩散实验;3. 过氧测定 化氢酶的定性测定。 2 16 1 1 3 选做 培养基的制备和10 灭菌 细菌纯种分离、培11 养和接种技术。 纯培养菌种的菌12 体、菌落形态的观察。 高效染料降解微13 生物筛选。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1.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 2.掌握若干细菌纯培养技能 1. 细菌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及其形态观察;2.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菌落特征的比较。 1.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培养降解染料的细菌的方法。 4 16 2 1 3 选做 2 16 2 1 3 必做 2 16 2 1 3 选做 4 16 1 3 3 必做
六、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1] 孔繁翔 主编,《环境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孟紫强 主编:《环境毒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教材及参考书 [3] 董德明等编著《环境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贺延龄,陈爱侠.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0、《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 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Experiment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专业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64 总学分 2.0
应开实验学期 三~四 年级 四~七 学期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可同时开课)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等学科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技能训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初步掌握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方法与技术。
本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实验内容,每个实验方向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基本的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环境现象及过程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掌握。通过该门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7.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等理论课程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
识指导实验过程。
8. 规范地掌握环境科学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9. 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性并能
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环境科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0. 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能独立正确的设计较简单的实验(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环境质
量分析等),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1.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
识和科学精神。
12. 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预习报告。 二、课程实验目的及要求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关注的对象,必须进行监测与评价,以确保环境安全与人类的健康。《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中各门相关的实验,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实验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理论课程所讲授的各种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并能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的训练,将各种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同时希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环境质量问题的揭示与预防提供技术保证。
(一)环境监测
(1)简介及要求
主要内容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进行分析和测定,是《环境监测》理论课的配套实验。首先,作为该课程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操作较简单的污染指标的测定实验以及环境监测中的常规监测项目实验,基本上包含了环境监测所涉及的主要方法类型。其次是针对实际样品,综合已学的各种分析技术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实验,以及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设计性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a/ 固和加深对环境分析与监测技术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b/ 掌握环境监测的测定原理,在实验操作上对同类型的监测项目能够触类旁通。能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 c/ 确记录实验数据,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2)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环境监测》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环境评价,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的认识,通过实验的训练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实验方式及要求
a/ 本课程是《环境监测》理论课的配套实验,开课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实验安排、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实验室安排制度、注意事项等。实验前学生应预习并做好预习报告,教师须对预习报告进行检查。未经预习者不能进行实验。
b/ 本实验分组进行,一般1-2人1组。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c/ 实验结果立刻记入实验报告,实验完成后立即处理实验数据,上交实验报告,并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用具,打扫实验室卫生。
d/ 教师实验前要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要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4)主要仪器设备
烘箱、干燥器、分析天平、定氮蒸馏装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磁搅拌器、生化培养箱、恒温培养箱、冰箱、恒温水浴锅、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装置、气压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其配套空心阴极灯、声极计、全玻璃回流装置、气相色谱仪、电炉、玻璃仪器等。
(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①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和开展环境监测实践工作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主要步骤和内容,以及分析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②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对校园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实验要求如下: (1) 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
(2) 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2和TSP
的采用和监测方法。
(3) 根据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指数,综合分析空气质量状况。
(4) 在预习报告中拟出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③涉及到的内容或知识点
本实验涉及到环境监测相关资料的收集,监测方案制订,采样点布设,样品采集和保管,空气中SO2、NO2和TSP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知识点。
④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完成空气污染监测基本原理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指定一个研究内容“校园空气质量监测”,由学生独立进行监测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主要进行现场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工作。然后拟定监测方案,并在预习报告中拟出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经老师修改批准。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包括现场采样、样品分析测定等。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空气污染指数,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按照题目、前言、实验内容、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的格式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由指导教师讲清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标及各种实验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2.实验小组1~4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每个实验时间为2~8学时; 3.实验数据经老师检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写好预习报告,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原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问题分析与讨论等几个部分。
四、 考试方式及评分
1、实验前,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给出成绩。 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给出成绩。 3、实验结束后,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成绩。 4、每一个实验的成绩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
考核方式及评价
本课程单独设课,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其中平时实验占70%,期末考试占30%。
每个实验,预习报告20%,实际操作40%,总结报告占40 %。
5、学期末采取抽签形式,学生任意抽取已做过实验进行操作,并撰写简短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评分。
6、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及考试实验成绩综合后给出。
五、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实验课程 及编号 项 目 序 实验项目 名 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计划拟配 仪器 套数 已配 仪器 套数 每 套 人 实验 属性 1验证 开出 要求 1必做 号 / 已开 数 2设计 3综合 4科技 创新 2选做 环境监测与评价 01 废水中悬浮固体的测定 1. 水样预处理 2. 重量法测定悬浮固体总量 4 20 1 1 综合 必做 02 03 04 05 06 颜色的测定 水中氨氮的测定 水中挥发酚类测定 水中铬的测定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稀释倍数法测定色度 1.水样的蒸馏预处理;2.滴定法测定 1.水样预处理;2.标准曲线绘制;3.水样中挥发酚类的测定 1.水样预处理;2.标准曲线绘制 3. 水样中铬的测定 1. 水样预处理 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 设置采样点;2.采样 3. 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 4.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硫 5.大气中的二氧化氮;6.计算、分析 1.土样样品的制备、处理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原子吸收法测定土样中的重金属。 1.设计监测方案;2.采样点布设及采样; 3.数据处理 2 6 6 4 6 20 10 20 20 20 1 2 1-2 1 1 1 1 1 1 1 综合 综合 综合 综合 综合 必做 选做 选做 选做 选做 07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12 10 2 2 综合 必做 08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6 20 1 1 综合 选做 09 10 环境噪声监测 校园空气质量评价 2 16 5 5 2 2 1 1 综合 综合 必做 选做 六、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1] 《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11、《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 环境工程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Experiment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专业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52 总学分 2.0
应开实验学期 二~四 年级 四~七 学期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先修课程 环境工程学及化工原理、环境流体力学(可同时开课)。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环境工程学及化工原理、流体力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环境科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技能训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初步掌握环境工程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要求、基本试验方法与技术规范。
本课程包括了3个方向的流体力学及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学等实验内容,每个实验方向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基本的验证性实验,也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环境现象及过程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掌握。通过该门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3.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
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
14. 规范地掌握环境科学学科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地学基础及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15. 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性并能
够做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环境科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6. 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能独立正确的设计较简单的实验(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环境现
象或过程分析等),能够独立撰写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7.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
识和科学精神。
18. 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预习报告。
二、
课程实验目的及要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系即人类-地球环境系统,包含地学、化学、生物及生态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环境科学实验》中各门相关的实验,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实验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理论课程所讲授的各种环境现象、环境学原理知识,能够通过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的训练,将各种环境科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灵活的运用各种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过程,同时希望学生真正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环境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方案或可行途径。目前开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以后逐步增加实验内容,并加以完善。
(一)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实验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等部分实验。
(1)简介及要求
水污染防治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许多水处理方法、处理设备的设计参数和操作运行方式的确定,都通过实验解决。因此,本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涉及水污染防治技术的主要方法,经过全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a/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水污染防治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b/ 了解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掌握水污染防治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c/ 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d/ 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包括如何收集实验数据;如何正确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运用实验成果验证已有的概念和理论等。
e/ 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大气污染防治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许多大气处理方法、处理设备的设计参数和操作运行方式的确定,都通过实验解决。因此,本课程所设置的实验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主要方法,经过全面的实际操作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a/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b/ 了解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初步掌握大气污染防治实验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c/ 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d/ 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包括如何收集实验数据;如何正确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运用实验成果验证已有的概念和理论等。
e/ 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固废处理参观实践,6学时。了解固废处理的设施及分离设备,包括处理工艺处理手段及方法等;熟悉城市生活垃
圾的收集、贮藏、运输及处理方法及填埋过程沼气收集,渗滤液的防渗及处理方法和手段等。
(2)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污染防治实验》是包含在《水污染防治》课程之中开设的非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水污染防治理论知识,掌握水污染防治过程中污染物去除的基本规律,实现水处理设备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气污染防治实验》是包含在《大气污染防治》课程之中开设的非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大气污染防治理论知识,掌握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污染物去除的基本规律,实现大气处理设备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方式及要求 I.《水污染防治实验》
a/ 本实验独立设课,因此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实验的性质、任务、要求、实验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b/ 本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开始实验前由教师抽查,未经预习者不能进行实验。 c/ 按具体实验项目进行分组,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f/ 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4)主要仪器设备
搅拌器、秒表、生物滤池、电泵、流量计、显微镜、恒温振荡器、分光光度计、真空泵、布氏漏斗、真空表、烘箱、分析天平、模型曝气池、溶解氧仪等。
水力除尘器、系列套筛、显微镜、比电阻测定仪、搅拌器、秒表、电泵、流量计、恒温烘箱、分析天平、液体比重计等。
(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废水混凝实验
①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目的和要求:
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③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点: 本实验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混凝的基本概念;胶体的双电层结构;混凝的机理;混凝剂的选择及其最佳投量。 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对不同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确定混凝剂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投加量。 安排方式: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4人。 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点。 ④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理论和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掌握实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下,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报告,经老师修改批准。在规定时间(3~4周)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进行分析,按照前言、实验设计方案与思路、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撰写实验报告。
(二)流体力学与化工原理
(1)简介及要求
化工基础向我们展示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传递规律、反应基本原理和一些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而化工基础实验则是对这些过程和规律的更具体认识过程。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过程(即流体输送、传热过程以及吸收和精馏等分离过程)和基本反应器中的流动模型及反应规律以及过程参数的获取技术、控制手段、计算机辅助实验等。通过实验,学生能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a/ 正确获取连续流动体系过程的参数,如流速、流量、温度、压强,并能进行体系的取样和分析;
b/ 正确认识化工生产中的基本单元操作过程和基本反应器以及它们相应的规律,初步了解化工过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和手段;
c/ 学生动手作的实验至少要有7~8个,应包括流体流动体系的流量、温度、压强的控制和测量;传热和传质系数的测定;均相混和物的分离;反应器内物料流动模型或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仿真技术等,能够正确分析、评价实验结果;
d/ 了解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学会自己编写FORTRAN或其它语言程序,处理自己实验取得的数据,如数据多、处理步骤繁杂的吸收、传热、阻力等实验的数据;
e/ 利用计算机进行单元操作及生产工艺的仿真实验,甚至自己编写这类仿真软件。
(2)实验目的及要求
化工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实验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可使学生对化工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有更感性的认识。
化工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是一个知识的掌握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并通过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本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践过程,加深和巩固所学基础知识,真正认识化工生产单元过程中的现象和本质,提高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实验设计、科研开发等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实验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以学生实验为主,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说明实验的具体任务、要求、规则、注意事项等。 实验具体分为基本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或课程设计)和计算辅助实验等。 a/ 实验每组2—3人,而综合设计实验(或课程设计)要求单独完成。
b/ 基本实验部分已指定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预习。对于实验数据多、处理过程烦琐的实验,写出数据处理程序,得出实验处理结果。
c/ 综合设计实验(或课程设计),可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际确定题目,也可自定,设计方案须经指导老师审阅通过。 d/ 计算辅助实验部分是对实验室无条件进行的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一种方式是借助已有的实验软件直接进行实验,另一方式是自己设计实验的仿真软件。
(4)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一:柏努利实验装置 实验二:雷诺实验装置 实验三:实验五中部分装置
实验四:流体阻力测定实验装置,管路阻力实验装置
实验五:离心泵性能测定装置,离心泵,测速仪, 实验六:传热实验装置 实验七:套管热交换装置
实验八:板式塔吸收装置,超级恒温器
实验九:吸收实验装置,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水银气压表 实验十:精馏实验装置,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计算机,数据接口
实验十一:多釜串联反应器实验装置,液相色谱仪,电导率仪(DDS—11A),超级恒温器,可调速搅拌器(W-8401-WZ),调压器, 7550型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十二~十六 :686以上计算机 ,仿真软件 附件:包括转子流量计、管件、离心泵、万用表、管钳等
三、
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由指导教师讲清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标及各种实验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2.实验小组1~4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每个实验时间为1~8学时; 3.实验数据经老师检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写好预习报告,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原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问题分析与讨论等几个部分。
四、考试方式及评分
1、实验前,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给出成绩。 2、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给出成绩。 3、实验结束后,教师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成绩。 4、每一个实验的成绩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
考核方式及评价
采用结合理论课进行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综合实验成绩占本专业课程的20%。根据参与综合实验同学的投入情况,对实验的设计路线、过程、结果、综合实验报告编写的完整性和质量进行评分。 5、学期末采取抽签形式,学生任意抽取已做过实验进行操作,并撰写简短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评分。
6、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及考试实验成绩综合后给出。
五、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实验课程 及编号 项 目 序 号 实验项目 名 称 实验 学时 计划/ 已开 拟配 仪器 套数 已配 仪器 套数 每 套 人 数 实验 属性 1验证 2设计 3综合 4科技 创新 1 1 1 1 1 1 开出 要求 1必做 2选做 内容提要 01 能量(压头)转换实验 雷诺实验 验证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守衡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观察流体流动过程中的两种流动型态及测定临界雷诺数 校正非标定状况下转子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的读数 测定离心泵的压头、功率、效率与流量的关系 测定金属的导热系数和水蒸汽的给热系数 测定套管热交换器的传热系数 1 2 1 3 必做 02 1 3 2 3 必做 03 04 05 06 流量计的校正 离心泵性能的测定 导热系数、给热系数的测定 套管热交换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1 1 2 2 5 5 5 5 2 1 1 1 5 5 5 5 环境工程学实验 07 08 填料塔吸收实验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废水混凝实验 填料塔中的吸收传质现象 测定流体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1. 确定水样混凝的最佳投药量和最佳pH值。 2. 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1.掌握确定吸附等温式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2.了解活性炭吸附的基本过程 1.掌握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 1.污泥的培养;2.测定处理效率系数等 3.了解停留时间与污染物去除的关系 1. 画出累积分布曲线;2. 求半分离粒径;3. 拟合双R方程;4.讨论筛上、筛下累积分布之关系;5.讨论分级除尘效率与总除尘效率关系 1. 湿法除尘原理;2. 皮托管测压、测速原理;3. 烟道粉尘测量原理。 1.颗粒物比阻的测定方法。 1.显微镜的操作;2.颗粒物粒径测定; 3.粒径分布。 1、生活垃圾的有机组分分析 2、含水率测定 3、热值测定 2 2 2 2 1 0 5 1 1 必做 09 4 4 1 3 综合 必做 10 活性炭吸附实验 4 4 2 1 综合 必做 11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2 4 4 1 综合 选做 12 生物法处理实验 8 4 4 1 综合 选做 13 粉尘分级实验 4 5 2 1 综合 选做 湿法除尘系统综合14 15 16 实验 颗粒物比阻测定 显微镜测定颗粒物粒径 垃圾分类与性质分17 析 4 4 4 2 4 4 2 2 1 1 1 1 综合 综合 综合 选做 必做 选做 6 1 全体 1 综合 必做
六、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1]《化工基础》,张近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化工原理》(上、下),姚玉英主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化工原理》(第二版),管国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化工基础实验》,自编
[5] 自编及《水处理实验技术》,张可方 主编.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自编及郝吉民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 吴忠标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物技术)
课程名称(中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 专业课 学时学分:总学时 28 总学分 2.0 应开实验学期 三 年级 五-六 学期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可同时)
(1)课程简介及要求
本课程以实验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采用学生现场观察、采样并自行设计检测的方法。经过多层次、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观察、设计检测实验的能力。 b/ 能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有一定创新的能力。 c/ 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绘制形态图
d/ 能做好课前预习,独立设计观察、采样、检测的方法。
(2)实验目的及要求
在环境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环境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的实际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设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实验方式及要求
a/ 本课程以基础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为主,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充分预习,设计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b/ 学生需经教师检查每项实验结果、认可后,方可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c/ 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4)考核方式及评价
采用结合理论课进行平时考核,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30%,其中,平时实验占80%,期末考试占20%。每个实验,预习报告占20%,实际操作50%,实验总结报告30%。
(5)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等
(6)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贺延龄,陈爱侠. 环境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实验项目设置表 项 目 序 号 实验 属性 1验证 2综合 3设计 4研究 实验项目 名 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仪器 套数 每套 人数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1 及放线菌和篮细菌2. 观察细菌、放线菌和蓝绿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个体形态观察。 物图的绘制 2 16 1 1 酵母菌、霉菌、藻类、原声动物及微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显微镜操作方法 2 2.观察几种真核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掌握生物图的绘制型后生动物个体形方法,学习用滴压法制作标本片. 态的观察。 微生物细胞数的计3 数 1.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算方法。 1.掌握细菌染色方法 1. 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淀粉酶的测定;2. 细菌淀粉酶在固体培养基中的扩散实验;3. 过氧化氢酶的定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 测定。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菌 细菌纯种分离、培1.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 2.掌握若干细菌纯培养技能 养和接种技术。 纯培养菌种的菌8 体、菌落形态的观察。 高效染料降解微生9 物筛选。 1.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培养降解染料的细菌的方法。 10 16 1 3 1. 细菌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及其形态观察;2.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菌落特征的比较。 2 16 2 1 2 16 1 1 2 2 10 20 2 1 1 1 2 16 1 1 4 微生物的染色 细菌淀粉酶和过氧5 6 4 16 2 1 7 2 16 2 1
(8)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简介 项目:高效染料脱色微生物的筛选
①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学会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筛选、分离出高效降解菌的方法,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实验要求学生能学会和掌握在活性污泥或土壤中分离、筛选和驯化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并对微生物的种类进行初步的确定,通过实验了解所筛选的微生物对染料的降解效果。
具体要求:a/从活性污泥分离或土壤中培养、分离出纯菌种。
b/对纯菌种的扩大培养,在三角瓶中培养(每组限定最多3种菌)。
c/不同单菌种对染料的降解实验:在三角瓶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少量染料溶液和活性污泥,摇床培养1
天 ,测定脱色率。通过比较确定高效脱色菌种。
d/对菌种进行初步鉴定(菌种的形状、革兰氏染色)
每组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到实验老师处借实验的药品及玻璃仪器,独立完成药剂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器皿消毒,熟练进行接种、细菌的液体和固体培养,细菌的染色和观察,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染料液进行比色测定。
③涉及到的内容和知识点:
本实验涉及到环境微生物学中细菌的分离、驯化、细菌对污染物的降解、细菌的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染色、显微镜的使用等知识点。
④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理论和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下,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设计报告,经老师修改批准。在规定时间(3~4周)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进行分析,按照前言、实验设计方案与思路、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撰写实验报告。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www.dxsdiannao.com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