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影响青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膏滴斟技 2002年第3期 研究与开发 浅议影响青海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李智伟 (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海西宁81000) 摘要:通过对青海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制约因素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综合性 概念。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 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 状态。为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对土地的立法和管理是 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 关键。可以说,开发利用是综合利用土地的核心和主 和管理,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 体,而治理、保护和管理,则是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 系,以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土地的合理开发、利 保证,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不同侧面的反映。由此可 到人地关系的两个实体,因而持续性条件下的土地利 用,旨在寻求和选择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目标和途 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 径,以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最大结构功能;而治理则 是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改造那些不利的土地资源环境 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到自然条件 条件,使之由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保护的根本在 与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 于保护土地资源及其环境中原来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 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其制约因素主要概括为3个 方面: l 限制土地利用的自然因素 土地不仅指种植用地、建筑用地等 地面空间,它还包含了附着于土地上的 光、热、水、气和底下矿藏等诸因素。 土地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现象,而这 些因素又是土地的生态条件或物资条 件。因此,在土地利用中,自然条件与 自然生态规律是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 制约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对人类具有直 接的影响,因而成为限制土地利用的首 要的自然因素,也成为土地资源持续利 用的第一自然要素;其次,则为水、土 及土地利用的环境条件。 1.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的优劣,是限制土地利用 0 、T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发 2002年第3期 青海斟技 不仅影响着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土地 组合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也影响着土地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限制青海省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自然 条件,因其利用的目的不同,着眼点也有 所不同。就农业利用来说,一般侧重于这 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制约作用的大小;对非 农业利用来说,则另有其侧重和选择。由 此可见,由于各类土地具有的物质条件和 自然特性的不同,其适于利用的方向与途 径各不相同,这就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 的,因地制宜地选择利用与自然性相适应 的土地。 因素。由于青海地势高耸,空气稀薄,气 2 限制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和技 司时又因远离海洋,雨量稀少,气候干旱, 和影响首全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据有关资 术因素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除受自然条件及自然因素制 约外,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技术三因素的制约。 旨土地中,不适宜农林牧的土地占全省土地 28%,若加上四等草地的面积,约占土地总 社会、经济和技术三因素可统称为人为因素,它对土 8%。受中度和严重限制的土地面积达 地利用往往起着先导和主导的决定性作用。青海省土 改使土地对农林牧生产的适宜程度大大降 地利用的启动和利用方向的确定,直接决定于一定的 j丁见,青海省多宜性土地面积小,单一性土 经济目的和社会要求。土地的自然物质条件如何,为 在全省宜农林牧用地中,有99.5%的土地 青海省土地利用可能性和适宜性提供了条件,但土地 的用项是什么和如何利用,则最终取决于人的能动作 秦限制,受轻度限制的仅占2.4%。在这些 沐、宜牧土地资源中,宜牧土地所占比重较 用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取决于经济、技术的合 .宜林土地不但比重小,而且后备资源尤其 理性和可能性及其保证程度。 资源较少。 我省未利用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青 区仅占3.5%。地域间分布的差异,与区域自然条件 度大、社会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未利用土地资源分 主农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后备耕地 南地区,占全省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96.5%,其余地 ,开发难度较大,投资高。开发利用主要 蔓的制约。如我省的海南台地宜农土地面积 和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自然条件好、人口密 因黄河水面与河岸高差太大,引用非常困 盆地为典型的绿洲农业,但宜农土地又受 布较少;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El密度小、经济欠 少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需修建大中型水利排 发展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地区,未利用土地资源则分 台理盐碱;环湖地区多为旱作农业,产量低 包需要发展灌溉。对全省各类土地归类,高 布较多。东部地区虽然自然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优 越,交通方便,人口较为密集,商品经济发达,对土 面积就占到了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5.5%左 地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对较好,但是,未利用土地资源 也区不能从事农耕业,连乔木林都难以成 分布数量却较少;与此相反,柴达木盆地和青南地区 人事畜牧业。从以上可以看出,我省用于生 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市场经济不 牛地其可开发潜力是有限的。 }资源条件 发达,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条件较差, 然而,分布的数量却较多,从而表明,青海省未利用 鱼势高耸,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温和降水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一 北方向递减。由于山脉走向、山体大小及 致。东部地区工农业用地与其它经济建设用地,对后 呈度的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显著,这 备土地资源需求量大,而未利用土地的分布又很少。 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斟技 2002年第3期 研究与开发 相反,未利用土地资源分布数量大的柴达木盆地和青 土地除了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以 南地区,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且占比重小,人均土地 外,还能提供空间即场所和位置。由于土地提供的空 间具有不可毁灭性、不可增加性和不可移动性,从而 资源占有量大,农业和非农业用地的矛盾相对缓和。 未利用土地资源东部少、西南部多的这种不平衡性, 增加了全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并影响到 全省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配置及矛盾的协调。 为人类利用土地设置了一定的界限,使得土地的空间 也成为限制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之一。土地提供 的空问和位置不变,土地的承载量就有了一定的限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土地利用的本 制,一定面积的土地只能承载一定量的人口和劳动 身,就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一部分,它不能不受社会、 力。青海省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一直处于超载状 经济、技术因素的支配。经济因素中对土地利用有直 态,将来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与预期全国人均平 接影响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的 均消费水平相比,仍十分低下,为缓和人口与社会经 经济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确定土地利 济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 用目的,把利用需要和土地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据 度和耕地的占用量,确保农业用地。土地总面积的固 此确定土地的用途;二是合理集约地经营土地,对土 定不变,决定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 地合理投入,科学地组合生产资源,适度适量投入物 必然存在利用范围扩张或集约经营的趋势,只有这样 质、人工和技术,精心管理,以增进土地利用的效 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利用范围的扩 能。土地的合理利用就是科学地按照生产要求与资源 张常常引起生态环境敏感的土地被投入使用,从而引 环境条件去组织生产资源,在土地和资金稀缺、劳动 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退化,进而影响土地 力充裕的情况下,力求集约用地,实现劳动力集约性 利用的持续性。青海土地利用是在高寒、干旱、半干 经营,以劳动力积累尽量取代土地、资金不足;加强 学技术,以提高利用和改造土地的能力;同时还要加 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东部农业区 人力资源开发,对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推广采用科 的水土流失和西部柴达木、共和盆地固沙植被的破 坏,使得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草地退化都 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 较严重。因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类生产生 理的土地经营规模,明确土地的利用方向与利用方 活的发展障碍因素增多,土地利用上稍有不慎,就会 式,组织必要的协调和社会化服务,做好对土地的保 破坏土地生态环境,而恢复起来则较为困难。 护和整治。这些都是由制约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社 会、经济、技术因素决定的,从而对土地利用的是否 合理又构成进一步的制约。 土地总面积的固定不变性,不仅对土地利用向空 间扩张设置了限制,也为各类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规 定了界限。因为任何一种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动,必然 涉及到其他相关方面,以至整个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应 3 限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因素 变化。青海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地域组合复 杂,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既 要看到社会对各种产品及用地需求量与需要 程度,又要立足于本省土地可能提供的空间 面积及其生产能力和承载力,进行综合平 衡,这样,才能使土地利用结构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土地自然物的不可移 动性,使土地在数量和质量的分布上都具有 明显的地域特征,因而各地区土地利用也带 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所以,土地利用方式必 须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符,才能取得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方可实现 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责任编校:陈保华) 0ST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