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考试题完美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kǎi) 窠巢(kē) 憔悴(cùi) 拆散(chāi) ....B.一霎时(shà) 脸颊(jiá) 匿笑(nì) 菡萏(dàn) ....C.静谧(mì) 菜畦(wā) 难堪(kān) 确凿(zuó) ....D.优雅(yǎ) 酝酿(yùn) 黄晕(yùn) 应和(h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 决别 繁花嫩叶 花枝招展 B.宽敞 镶嵌 咄咄逼人 刻骨铭心 C.云霄 感慨 不求深解 喜出望外 D.祷告 徘徊 根深缔固 恍然大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黑暗中,他们没有发现任何缺口,只见一长溜整整齐齐的石墙,参差不齐。 ....B.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他犹豫不决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
C.草地的气候变化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大作。 ....
D.这一突然到来的变故,让她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自制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的一项是 ( )
1 / 10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一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任何时候,有整段的时间静静地坐在书斋里,读书,写作,都是不很坏的生活吧,然而,伏案手不释卷地坐久了,写久了,又特别地想出门去散步或旅行,或短足,或远游,脚蹬一双旅游鞋,身穿一套亮丽、鲜明的轻便服装,满目睛空,________,全身会感到特别的轻松与舒畅。
A.漫步湖滨、草地或林间小道,看天、听鸟,投入到自然的怀堆里 B.投入到自然的怀抱里,看天、听鸟,漫步湖滨、草地或林间小道 C.漫步湖滨、草地或林间小道,投入到自然的怀抱里,看天、听鸟 D.看天、听鸟,漫步湖滨、草地或林间小道,投入到自然的怀抱里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②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⑥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理解默写诗句。
①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2 / 10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选自《木兰诗》)
[乙]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②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③,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
④
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
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注] ①石砫: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②宣抚使:当地土司。③播州:与下文的酉阳、云阳,皆地名。④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狱中 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狱中病死。 1.解释加点的词。 (1)东市买骏马(________) .(2)旦辞爷娘去(________) .(3)朔气传金柝(________) .(4)关山度若飞(________) .(5)从征播州(________) .(6)戎伍肃然(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诗》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木兰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
3 / 10
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4.木兰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帼英雄,请结合文本说说她们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冬 景 贾平凹
⑴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⑵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当真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⑶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⑷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⑸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很容易抓起来。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一副不能言传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转儿。
⑹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4 / 10
⑺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⑻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⑼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上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⑽“奶奶,电线肿了。” ⑾“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⑿“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⒀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孩子,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选文有删改)
1.从文中摘录表示时间转换的短语。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3.文中第⑥段中的最安静反衬了下文哪些人的不安静?
4.本文前后两部分(以时间为界限)写的都是人和自然,但是侧重点不同,表现的主要内容也不同。请你简要解释。
2、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
5 / 10
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
6 / 10
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_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四、写作题(40分)
歌手蔡琴说:“我是一个善于捕捉幸福的人。比如,阳光落到桌子上,温暖安静,那一刻好幸福。我喜欢养花,花开放了,我也感到幸福。”是啊,只要用心去捕捉,你会发现,幸福一直都在。 请以“捕捉幸福”为题目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3)字数不少于600字;(4)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5)文中不得出
7 / 10
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8 / 10
参考答案:
一 B B A C B D
(1)①隔江犹唱后庭花②不问苍生问鬼神③政入万山围子里④黄梅时节家家雨⑤一览众山小⑥山重水复疑无路 (2)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二
1. (1)市场 (2)早晨 (3)北方 (4)越过 (5)跟随 (6)军队 2. 将军和士兵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之后胜利而归。 3. 《木兰诗》要表现的是木兰是巾帼英雄,但也是平民少女,突出她勤劳善良又坚毅
勇敢,敦厚纯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且不慕高官厚禄的美好品质。详写女儿情态,略写征战生活,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4. 坚毅勇敢、骁勇善战、不慕名利等。 三 【答案】
1.早晨起来 吃过早饭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3.小媳妇 老奶奶 孩子们
4.第一部分以霜为背景,侧重写自然,表现大自然的威力;第二部分以雪为背景,侧重写人,表现人的活力 【答案】
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9 / 10
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4.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5.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