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
摘要:论述了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性,提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阐述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则,重点分析了在地理教学中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下主体性发挥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主体性作用 1引言
关于“学生是否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论上是研究得比较多的,争论也比较激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是教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命题日益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目前,人们在观念上一般地并不反对学生是主体,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不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看待。因而,如何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借鉴现代教学的有关理论,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见解与体会。 2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性
2.1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问
题,就成为学校和教师要首先明确的主要问题。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实践,自觉地获取知识,生动活泼地使之发展。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地智力加工活动,尊重了主体,学生才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2.2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是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与关键 3.1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系统讲解,以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讲上,学生缺乏主动性,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而,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俄国文学评论家
杜勃罗留波夫曾尖锐地指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学更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以“教师、书本、课堂”三者为中心,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根本区别。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作为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教师要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改变过时的思想和专制作风,不能把教育看成是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更不能把教育看成是作为物的商品生产过程。要认识到: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 3.2深入研究,把握学生外在的主体形式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既表
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在不同的任务中,在不同的条件下,主体性表现的形式也各有差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3.3努力探索,形成学生健全的主体结构
主体性是主体结构的功能表现。健全的主体结构,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物质前提。有关研究认为:学生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对客体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而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学生主体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动力系统的形成,以巩固操作系统的实现,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4积极实践,开展学生全面的主体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典型表现,也是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有关研究认为,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主要有4种类型:学生主体外部活动、学生主体内部活动、学生主体外部活动的内化和学生主体内部活动的外化。教师要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研究、开展促使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各种主体活动。 3.5把握核心,认清学生具备的主体特征 学生的主体性有以下四种特征:
能动性:是指人能够积极地作用于客体,认识、改造周围环境,使之逐渐朝着符合人类的目的这一方向运动、发展。它体现着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在此活动中印证着人类的力量。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独立性: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研究。 创造性:是主体根据自己确立的目标创造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再现。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凝结点,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
教师必须认清学生的主体特征,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性教育。
4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原则 4.1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时,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走向“学生中心“的绝对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促进性、启发性和情感性三
种特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学艺术的把握,能适时地因势因材施教,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教转化为学。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非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应首先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过程。只有坚持教师主导,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4.2适宜、适度、合理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弄清教育对象已有发展水平和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某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顺水推舟,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逆水行舟。要坚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中的主体性、发展性、愉悦性、差异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原则,为主体创造适宜的环境,组织有利于主体发展的活动,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反馈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识别、控制、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5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 5.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作为交往的主体出现的,要想使教育
教学活动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需要双方同时发挥其主体性,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走向平等、民主、合作,要求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地理教师要树立学为主体,人格平等的观念,课堂内外为学生创立一个宽松、平稳的学习环境,以便更准更快地进行信息双向交流,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5.2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优化
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科课内教学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尤其在地理教学中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除课内教学外,进行选修课教学,如开设《旅游地理》等课程,也可进行野外考察、环保调查、气象观测、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发展了学生观察、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3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
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科、学生、教学效果三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图表信号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等,采取适当教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运用发现法教学时,学生处于一种发现式学习的状态,而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有一种“发现的兴奋感”(布鲁纳语),发现式学习将提高学生认知的内驱动力,更易让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的一个根本
的教育观点。
5.4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
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如卢仲衡主持的“启、读、练、知、结”、魏书生创立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等教学模式,都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为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5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智力因素双方面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机、兴趣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习情意。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引言、精心结尾,运用优美、准确的教学语言,有准确、恰当的教态等教学艺术。 地理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以变激思、以情引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关于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许多地理杂志上有较多的见解,相信只要地理教师能尽心尽力去努力钻研,会形成自己较为有效的方法的。
除以上所讲的几个必要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方面外,还有
较多的环节需要注意提高,如学生学法的指导、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6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联系地理课堂教学,作了关于主体性教育中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只要认识到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富有创造性。“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才会‘不拘一格降人才’”(柳斌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