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上午第一节,我上了得意的大熊猫这一课,它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师大版〕的一篇略读课文,位于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怎么教?如何确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想,既然有“略读课文〞以及“自读园地〞中的自读课文,那么它们的教法一定与精读课文是有区别的。我以上连续教了几年低年级,这次也是第一次认真考虑“略读课文的教法〞这个问题。 我的考虑是这样的:
1.本册教材有“略读课文〞和“自读园地〞的安排,其编排意图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把之前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得以潜移默化的运用。
本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构造表达大熊猫的得意,内容粗浅易懂。“总—分—总〞的构造在本课之前的家乡的红橘等课文中都有学习。做为略读课文,我认为可不必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因此,我没有采取按照传统的以本文“总—分—总〞的写作特点进展教学的做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一篇课文,确定“教什么〞、“怎么教〞、“何目的〞,还是要审慎一些的。 2.结合教材编排,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语文要素的训练上,主要抓住两点:一是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重点句段的赏析,即大熊猫吃食、喝水的语句。
这个重点同时又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无论是“词语的表达作用〞还是“重点句段赏析〞,对
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初衷是:希望可以扎扎实实落实“勾画描写大熊猫吃食、喝水特点的语句〞“体会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两个语文知识才能训练的点〔即语文要素〕。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本节课的难点。 实际上课的过程是:
①从“每周一诗·马诗〞导入新课。 ②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③借助拼音认读局部生词,稳固拼读的才能。同时起到对生词读音的自查和正音作用。
④重点句段赏析:大熊猫吃箭竹、喝水的语句。 ⑤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⑥课堂小结。
二、本课教学过程的回忆与分析〔草稿〕
1.课堂导入。我班正在诵读的“每周一诗·马诗〞中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期望获得成功的心态。在诵读了这首诗之后,鼓励学生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去。 2. 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考虑到本课内容粗浅易懂,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所以这个步骤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 3. 借助拼音认读局部生词,稳固拼读的才能。这个步骤可以引导学生对生词读音进展自查和正音。
4. 重点句段赏析:大熊猫吃箭竹、喝水的语句;体会加点词语的
表达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对三年级同学来说更是难点。 这个地方的才能训练,一是阅读、提取的才能,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大熊猫吃食、喝水的动作的语句。自己勾画,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最后把相关语句确定下来。然后是找出表示“吃箭竹〞的先后顺序的词语,问题一出来,学生经过了一个迷惘、猜想的过程,终于,还是有聪明的同学果断喊出了第一个:“先!〞,这一下点燃了全班的激情,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把剩下的几个说出来了。表示“吃〞的动作,这个相对来说比拟容易。
然后,安排学生读一读并且尝试背诵,这是“语言的积累〞。其实在上课之前最后修改的教案中,这个环节之后是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小动物的某个动作。但是考虑到还有“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项教学内容,所以就临机把“小练笔〞给放弃了。
如今想来,这个放弃才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假设保存“小练笔〞而放弃了“体会加点词的表达作用〞,那么这样的选择才是合理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