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休闲农业是一种建立在农业劳作衍生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状态,农业生产是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它将景观、自然、环境、农作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休闲和农业相互结合的旅游方式,让游客在休闲放松的同时,欣赏自然的田园风光,了解深厚的农业文化,体验愉快的农业劳作,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而产生的农业产业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实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农业劳作的效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吉林省休闲农业从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跃升到稳步提升的发展阶段,虽然吉林省休闲农业具备区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色优势,我省休闲农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缺乏整体规划,形式较为简单;休闲旅游项目趋同,缺少个性化产品;公建配套不够完善,不能给予足够支撑;农民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开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宣传面不广,无法吸引一定数量游客等等。因此通过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这对推动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吉林省休闲农业向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促进休闲农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进一步协调,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民俗文化的延续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休闲农业的状况。
第二部分: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阐释。主要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内涵、外延和特征,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对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与指导。
第三部分:吉林省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不足。简要阐述休闲农业在吉林省推进的基本情况,分析发展优势、存在的一些不足,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对于吉林省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部分:吉林省进一步推动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全方面的探讨了应对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吉林省相关部门制订发展休闲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概述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展望,论文写作中的难点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吉林省 休闲农业 现状 问题 成因 对策建议
Abstract
Leisure agriculture is based on farming activiti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he agriculture and leisure travel together, make full use of rural landscape,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ng activities, rural culture and peasant living, leisure tourism personnel to watch, a high, studies, experience, leisure, tourism, vacation, as a new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a new stag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s economy into a new normal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agriculture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123 industrial facility interaction, realize agricultural qualit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employment, rural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an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self development jumped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ge, although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have loc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environment, such as special advantag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our province exist such as: the product is similar, the characteristic is not obvious; Planning lag, forms a single; Infrastructure don't match, is not sound; Extensive management, the service level is not high; Single func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notation is not strong; Farmers lack of funds, the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Propaganda is not enough, all kinds of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market customers. So based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ques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to promote jilin provinc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leisure agriculture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high level of jilin province, to promote further coordination between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harmonious society, promot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rural folk cultur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of jilin provinc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The first part: foreword. Mainly elaborated the selected topic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part: the related theor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Main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mainly analy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demand hierarchy theory,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or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The third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Mainly Outlin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advantages, the reality of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The fourth par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For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jilin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robes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main proble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develop leisure agriculture decision-making in jilin province.
The fifth part: conclusion. Th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s outlook, the difficulties and deficiencies.
Keywords: jilin province, leisure agricultur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4 前言 .................................................................................. 3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3 (二)研究的目标 ..................................................................... 4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4 1.研究内容 ......................................................................... 4 2.研究方法 ......................................................................... 5 (四)论文拟要解决的问题 ............................................................. 5 (五)国内外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 5 1.国外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 5 2.国内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 7 第二部分 休闲农业的理论阐释 ........................................................... 9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阐释 ............................................................. 9 1.休闲农业概念研究 ................................................................. 9 2.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 3.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阐述 ...................................................... 11 4.我国休闲农业的特点 .............................................................. 12 (二)休闲农业相关支撑理论 .......................................................... 13 1.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 2.需求层次理论 .................................................................... 15 3.城乡一体化理论 .................................................................. 15 4.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 16 第三部分 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 16 (一)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 16 1.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成果 ........................................................ 17 2.吉林省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 17 3.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8 4.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 19 (二)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 22 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同质化严重,项目缺乏特色..................................... 22 2.基础设施不完善 .................................................................. 22 3.创业资金获取较难 ................................................................ 23 4.专业经营和服务人才严重匮乏 ...................................................... 23
5.休闲农业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 23 6.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 23 (三)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 23 1.经营者和管理者品牌意识缺乏 ...................................................... 23 2.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 23 3.休闲农业获取资金渠道有限 ........................................................ 24 4.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正规培训..................................... 24 5.政府和经营者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 24 6.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营销、宣传意识 ................................................ 24 第四部分 推进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 24 (一)注重科学规划,树立品牌和特色文化 ............................................... 24 1.吉林省政府抓紧调研、制定、出台吉林省十三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 24 2.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 ..................... 25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 9 1.吉林省各地区要认真推动现有扶持政策的落实 ........................................ 25 2.要加强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 25 (三)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担保制度 ............................................. 26 1.多渠道增加投入 .................................................................. 26 2.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及用地政策 .................................................... 26 3.加强信贷服务 .................................................................... 26 4.搭建融资平台 .................................................................... 27 (四)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 27 1.培训休闲农业管理人员 ............................................................ 27 2.培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 ............................................................ 27 (五)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提升休闲农业文化系统 ......................................... 27 1.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 .................................................. 28 2.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 ........................................................ 28 (六)搭建“互联网+”休闲农业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 28 1.加大原有媒体渠道宣传力度 ........................................................ 28 2.建设“互联网+休闲农业”新的宣传渠道 ............................................. 28 3.增加农业休闲推广的投入 .......................................................... 29 第五部分 结论 ........................................................................ 29 (一)主要观点 ...................................................................... 29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30 1.论文创新点 ...................................................................... 30 2.论文难点 ........................................................................ 30 3.论文中的不足之处 ................................................................ 30 参考文献 ............................................................................. 32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目的
(1)发展休闲农业能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能够提升农村地区引入资金投入和人才流入的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当地农民提供在当地工作的机会,大幅度的增加劳动岗位;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而言,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农民生活视屏的提升和文明素质的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能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更好地记录农业发展历史、发扬农业劳作精神。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推进,原本较为分散的农作流程、风土人情等被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使古老的农作传统和现代社会充分交融,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休闲农业发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农村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从而在挖掘、利用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3)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促进农民经济生活水平以及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随着休闲农业的逐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与此相关的一些产业联动发展,从而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更多机会,改变了原本在农收季节才有经济收入的情况,全年都能有收入。休闲农业能够推动当地在旅馆、餐厅、农副产品生产、物流等相关产业共同进步,通过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循环推动作用;休闲农业的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农民的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将自家房屋改建为旅馆或餐厅,作为收入来源的补充。
(4)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带来全新的发展力量。吉林省深化推进休闲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作用。发展休闲农业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发展层次,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部进步的重要举措1。对于农村而言,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须拓展农业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使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目前发展需要,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力度,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从这一层面来看,休闲农业非常契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考虑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与许多产业紧密相关,在推动农业的深入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推动包括旅馆、餐厅、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休闲农业的深入推进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力量。3
2.论文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的休闲农业还在较为初级的水平,缺乏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形成一套针对
12
李娟,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调研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与区划2010年2月第1期31卷 3
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的较为健全完善的理论就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农业资源条件约束日益加剧、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收途径严重匮乏的社会背景下,党和政府已经开始思考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而如何找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开展的实践探索,也是我国社会各界正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远不如国外国内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虽然吉林省休闲农业具备区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色优势,但吉林省大多数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层面上,仅涉及到农务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边缘范畴;而我省休闲农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乏整体规划,形式较为简单;休闲旅游项目趋同,缺少文化深度以及个性化服务;公建配套不够完善,不能给予足够支撑;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提供较好的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监管手段;农民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开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宣传面不广,无法吸引一定数量游客等等。
本选题就是为了了解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寻求完善吉林省休闲农业更好推动的方式方法,达到全省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推开休闲农业建设的目的,使全省的休闲农业向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促进休闲农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进一步协调,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民俗文化的延续。
(二)研究的目标
主要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完善吉林省休闲农业更好推动的方式方法,确定更加符合吉林省实际需求的推动休闲农业建设的政策措施。
结合目前休闲农业在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本篇论文深入分析吉林省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针对问题探讨适合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开,在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和针对吉林省休闲农业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吉林省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理论和休闲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和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休闲经济学理论、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分析的休闲农业乡村发展现状,总结先进的发展经验。结合吉林省休闲农业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吉林省休闲农业的现状、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3)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主要是从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4)结合相关理论、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利于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提出选题和进行研究设计之后,尽可能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再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研究和综述,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特点、类型、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已有研究的薄弱处和空白点,梳理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2)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休闲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吉林省在推进休闲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做法,明确符合吉林省发展实际的休闲农业建设模式和策略。
(四)论文拟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吉林省的休闲农业基本上还处于自发式、无序化发展状态;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并且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全省大多地方休闲农业还仅局限于“农家乐”形式,以吃农家饭、打牌、喝茶为主,经营特色不明显,缺少特色;农家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紧密,对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延伸产品产业链开发严重不足。本文根据国内国外休闲农业成功的经验进行研究对比,结合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探索适合吉林省休闲农业管理、发展模式创新,提出快速推动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对策,从而在吉林省休闲农业实现可持续化、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一些作用。
(五)国内外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1.国外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AnatTchetchik在估计与仿真以色列市场时,研究了乡村旅游产业在以色列和共同评估消费者的喜好和企业的成本,住宿和农家特色的效果4。BillBramwell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可以使当地居民的地位得到提高,通过旅游带动当地公建配套设施的加快建设,使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地区在社会群体中的知晓度,当地居民为丰富旅游项目开展的一系列自发性活动,在吸引更多游客光临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和受认可度。所以,在旅游产业推进开发时,势必面临着农村地区逐步向城市过渡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原本较为淳朴、文化底蕴较深、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对改变当地风土人情产生更大影响5。Briedenhann在2004年所作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在旅游产业方面建立
6
起合作联盟。
(1)国外实践现状
1)欧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践现状
休闲农业这个概念真正意义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性的农业与旅游协会在意大利的正式成立是标志性事件。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农业旅游被称为“绿色假期”,目前已经形成了融合多种产业的旅游项目,
45
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8,Vol.90(2),pp.553-57010.1111/j.1467-8276.2007.01112.x
Whatdrivesresearchonsustainabletourism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5,Vol.23(1),pp.1-310.1080/09669582.2014.97040 6
JENNYBRIEDENHANN,EUGENIAWICKENS.Tourismroutesasatool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areas-vibranthopeorimpossibledream?[J].TourismManagement,2004,(25):71-79.
农村美丽旖旎的田园风光、有趣丰富的风土人情、先进的农业技术等等,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7西班牙在推动在具有历史感的城堡以及较大型农场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时,非常注重规划的制定,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班牙政府就提出了规划,当地农民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建立正规的组织,发动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从法律制度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由于政府的积极有效引导,乡村旅游在西班牙推行非常顺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国内居民都曾选择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在法国,政府提出了“工人菜园”理念,倡导城市居民在周六、周日前往农庄休闲,这一项目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每年约七百亿元的收入,占到了整个法国一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8休闲农业在法国主要包括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和家庭农园。法国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大量依靠了非政府组织给予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主要在政策层面加强指导力度,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产业协会在政府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框架内,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在法国的发展和深入。法国的乡村旅游产业以农场为主要模式,农产采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在农场内,游客可以获得住宿、餐饮、农副产品、游乐、农作等方面的活动项目和服务。十九世纪50年代,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建立了专门的平台,其他与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相关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也相继成立了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这对于行业内各个机构进行交流沟
9
通、开展技能培训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德国的休闲农业主要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三种。19世纪初,德国政府将市郊的共有地划分为小板块,分组给市民10。
2)美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践现状
美国是一个农业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早在1941年,美国适应旺盛的市场需求,着手开发以农场为基地的度假模式,这种度假模式的核心是对度假所在的农场的管理,当时在美国东部就开发建立了约二千家以度假作为主要功能的农场。乡村旅游在美国有多种活动形式,例如前往牧场、森林观光,感受民俗风情,开展考察研究,体验农业劳作过程等等都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11。游客们选择乡村旅游作为度假方式,一方面可以欣赏到美丽旖旎的田园风光,体验到平时未曾经历过的农业劳作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劳动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和收货的喜悦之情,特别是通过亲身参加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活动了解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由于乡村旅游在锻炼身体和修养身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使得它成为了美国人民非常欢迎的一种度假模式。随着美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的拉开,农村地区旅游业务的开展和深化对于当地经济水平提升具有积
12
极意义。受到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美国矿业等处于原始状态的产品的销售价格越来越低,农业劳作的效率越来越高,从事农业劳作的人数逐年减少。在美国,许多农场、乡村的规模越来越小,甚至消失,这也导致了美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拉大。从1970年开始,部分城市居民将休闲度假的目的地转移到了乡村,特别是自然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区,有些城市居民还会在这些地区购买农场或房产,定期前往度假。这种全新的乡村旅游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131980年初开始,农村地区逐渐意识到乡村旅游对于拉动地方经济水平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乡村旅游的推动主要受到了当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除了乡村旅游以外,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推动力量。乡村所在州的政府部门在推动,以及相关部门的成立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上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4。美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关注,政府的注
78
刘齐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8期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博士论文 9
胡伟,张翔。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和国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安徽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10
张扬,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海南休闲农业热带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11
李慧,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技广场,2012年11期 12
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10期 13
廖俐,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世界农业,2015年05期 14
魏会廷,国外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比较,世界农业,2014年03期
意力往往在拓展与其他国家旅游交往和合作等方面,美国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国内旅游的有关政策时,也完全忽略了乡村旅游的部分。虽然不少美国的专家向联邦政府提出了尽快制定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制度,不过并未引起政府的注意。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州立政府分别出台了地区性的政策予以指导。重新制定税收法律是州立政府制定的最为突出的一项政策,在乡村旅游中向游客提供餐饮或住宿服务的机构,政府部门有权收取床位、房间等相应的服务税费,通过征收而来的税款,在当地成立一个公共机构,来进一步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展。在过去,只有较大型的城市中才会成立此类公共机构,乡村地区缺乏成立此类机构的资金,不过随着税费的征收,乡村地区也具备了成立这类机构的能力。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这项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州立政府还围绕组建专门的旅游机构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目前,美国各州都已经成立了负责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的独立部门。
3)日本地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实践现状
乡村旅游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年左右,当时乡村旅游的概念开始产生,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1990年开始发展迅速,进入2000年后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升级,倡导绿色休闲以及游客亲身参与的农村旅游开始成为主导15。仔细分析每个阶段的情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起步,1985年左右具有度假功能的农场逐渐形成,日本的中部伊豆半岛、北部北海道、南部冲绳等地区分别建立的以休闲为主要特色的农场。到了八十年代末,为市民提供短期休闲的农业园区出现,并且逐渐为此类型农业园区在全球树立了标杆。1990年之后,日本的旅行社引入了乡村旅游业务,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展,过去乡村旅游单单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服务,但随着旅行社的策划和推广,游客除了在乡村欣赏美景以外,还能够亲身参与农业劳作,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日本旅行社结合耕种、茶收等时节,推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体验活动,比如插秧、采茶等。在旅行社的组织下,游客在假期中前往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同劳动,了解如何插秧、如何割稻、如何采茶,亲手体验劳动过程。到了稻谷丰收的时节,旅行社会将成熟的稻米或者加工好的茶叶做成小包装的纪念品,邮递给参加过乡村旅行的游客,让游客能够品尝到自己播种的稻谷和采摘的茶叶的味道,体验到辛勤劳动后终有收获的幸福感觉,从而再次引起游客重返乡村的愿望。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日本又将环保概念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之中,环境保护作为政府倡导措施的同时,也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项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旅游的能级。发展至今,绿色环保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日本农村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6日本的有关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推动绿色环保主题的农村旅游中政府部门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地居民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引领下做好配合工作。关注日本绿色环保主题乡村旅游的专家、学者一般来自于农业学或者与此相关的经济学专业,这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乡村地区发展绿色环保主题旅游项目,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农民、渔民、牧民、商人,乃至生活在该地区的所有居民,因此,只有加强乡村旅游与当地农业等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当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17 2.国内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和实践现状
(1)国内休闲农业的作用与影响研究现状
1516
张胜利。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农业与技术2013年01期 詹玲;蒋和平;冯献。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和经验启示 种业导报2013年01期 17
徐克帅;朱海森。日本绿色旅游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其实 世界地理研究 2008年6月第17卷第二期
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提升原始农业产业的能级,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形成全新的产业领域。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的农业领域的历史沉淀,利用当地原有的民间风俗,因此,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同时,又有效利用了地区现有的资源,将与农业有关的民俗、文化等等通过无形资产的形式变为了农民的收益,通过这种模式提升农村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18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充实中国现有旅游项目种类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与农业产业相关的文化和风俗,这些不仅是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为休闲农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独有的民俗习惯、农业文化还能吸引国外游客的兴趣,提升中国旅游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通过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才能够更好地发掘这些珍贵的资源,并且加以保护和利用。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不少地区结合当地民俗民风,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提升了旅游项目的种类,拓展了旅游活动的内涵,对于国内外游客来
19
说,乡村旅游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2)国内实践现状
1)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实践现状
台湾的经济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台湾执政党制定了以农业为主为工业打好基础的方针政策,台湾地区将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农业产业为工业发展筹集必要的启动资金,从而推动工业产业的发展。20台湾地区的农业产业受益于大量扶持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当时的台湾地区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甚至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用于出口创汇。丰富的农产品为台湾地区的工业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确保了充足且低价的原材料供应,使台湾地区的出口加工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台湾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21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台湾的工业产业逐渐呈现出衰退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大量的流入了工业领域。此时,农业产业面临着能级提升和结构调整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起,台湾地区以往的农业产业在结构、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产业从原有单纯的生产性转变为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相结合,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逐渐集中在了对外销售精品农产品生产、生物科学技术开发、拓展农村旅游项目这几方面。22到了1980年,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借鉴日本等国实践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乡村旅游包括观光、休闲、住宿、体验等多种形式,旅游项目得到进一步丰富。最近几年,台湾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时,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农业园区的综合性发展成为了方向,以期达到与国际同步接轨的乡村旅游水平。
2)“贫困县”安吉的蜕变
1980年左右,安吉地区是浙江省的贫困县,当地交通设施尚不完善,工业产业的基础不够扎实。面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向浙江省内经济发展较强的地区学习,通过工业产业推动安吉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过,因为安吉当地在交通、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限制,所以在工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消耗自然资源或是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为主。安吉地区在经济飞速发展,不再处于贫困县行列,全县进入小康水平的同时,也因为对太湖水域造成的严重污染受到了国家处于的警告处分。之后县委县政府,
1819
丁增富等;三峡库区观光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及调整对策[J].山区开发,2003年08期 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农业经济 2006年第9期 20
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台湾农业探索2007年04期 21吴家志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22周琼;曾玉荣;杨勋华;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台湾农业探索2009年05期
决心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利用优势农业资源,开始创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2006年召开的世界环境日会议上,安吉获得了国家生态县的殊荣,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生态县23。农业、工业产业的发展,为安吉地区打下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基础,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大力推动了安吉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安迪打造成为花园城市,为身处一线城市的居民提供休闲放松的环境,是安吉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依靠农业产业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依靠环境条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便捷的传统模式正逐渐向不再依靠工业生产,直接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的模式转变。安吉当地旨在通过努力,从优美环境、产业发展、服务品质、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代表。
第二部分 休闲农业的理论阐释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阐释
目前国际上还未针对休闲农业形成正式、统一的定义,在休闲农业中,尤其以都市旅游、农庄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和田园旅游等运用较多,本文将相关概念均纳入研究范围。1930年至1940年间,最初由奥地利以及意大利等国家开始出现休闲农业这一种旅游模式,后来被欧美等其他国家陆续引入,并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国外在休闲农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以改建、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策略等等为主,相对而言,国内在休闲农业方面的科研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并建立了一套与之相应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休闲农业需在充分清晰休闲农业的内涵外延和特征下进行,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研究,因此若要研究休闲农业,首要的关键就是对休闲农业的基本定义作出详细的阐述,从而充分了解休闲农业的一系列基本属性,譬如说特征、行业类型以及其发展因素等等,并进一步完善其基础理论。
1.休闲农业概念研究
(1)国外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
OppermannM对于休闲农业的观点是,休闲农业中除了包含农业旅游之外,还涉及其他的旅游形式,同时,他认为不论是郊野旅游还是户外旅游,都应该是独立于休闲农业的24。BillBramwell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全面地解释了何为乡村旅游:①必须是在乡村地区;②基于乡村特征(开放空间、乡村遗产等);③小规模的环境、经济、历史和
25
本地性的综合模式。1991年,美国学者EdwardInskeep提出了他对向乡村旅游的看法,他认为乡村旅游既然属于人为构造的旅游模式的一种,旅游者就可以通过体验乡村生活,学习乡村特色文化,来了解乡村的生活习俗以及方式,同时乡村旅游者也可以加入到乡村当地的一些活动中去,充分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26。1994年,英国学者
BernardLane提出了他对于乡村旅游的观点,他认为乡村旅游除了是以农业为依托进行的旅游项目之外,它还是一种涉及多个层面的旅游模式,也就是说,乡村旅游不仅有关
23
农业部农村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2009年9月12日
24
DevelopmentandRealizationofaDoublefacePopulatedMultichipModuleinThinFilmTechnologyforHighFrequencyApplicatioWhatdrivesresearchonsustainabletourism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5,Vol.23(1),pp.1-310.1080/09669582.2014.970
nIEEE会议论文10.1109/ICMCM.1994.753563
25
407
26
TourismPlanning:AnEmergingSpecializationJournalofthe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1988,Vol.54(3)DOI:10.1080/01944368808976497
于农业的旅游项目,还有许多能够切身贴近自然的活动,譬如说登山、钓鱼、骑马以及生态旅游等多种形式,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有助于旅游者充分体会乡村当地的文化风俗。在此基础上,BernardLane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5个因素来定义乡村旅游:(1)乡村旅游的地区必须是乡村地区;(2)旅游者可以贴近自然,并参与到乡村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去;(3)组织乡村旅游的企业应当是规模较小的经营者;(4)不论是社会,还是文化,都应当饱含传统性;(5)旅游项目具有多样化特征。最根本的是它有乡村特点27。
(2)国内有关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
因为在国内不同的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理论成果也各不相同,这也是我国目前仍未统一休闲农业定义的缘由所在。从休闲农业的名称上来讲,国内对其给出的名称不下于十种。事实上,在国内很多学者的观点中,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定义都是一致的;有称农业研究与应用之为观光休闲农业;也有称之为休闲农业。通常情况下,休闲农业这一说法在台湾比较普及,而国内则更习惯称之为观光农业,但是从本质上讲,两者并无区别。
在观光旅游中融入农业就形成了休闲农业这一产业,近几年来,国内有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它的开发以及发展方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最初开始应用休闲农业这一概念的是台湾,并且在1989年的时候,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民国还专门出台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来界定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中的核心就是在各项环境资源以及旅游地区中融入农业有关的一些活动、文化以及产业,从而使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在这种旅游形式中的趣味,进而拉近民众同农业以及农村之间联系28。祁黄雄等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观点是:休闲农业属于新型旅游模式的一种,其核心和基础是农业及农村。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他们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给出了看法,从广义上,休闲农业就是包括观光农业以及农村旅游等活动的一种旅游模式,狭义上则是指只是出于实现旅游者观光目的的农业29。学者郭焕成对休闲农业的定义是:休闲农业的核心在于农业活动,而农村及农业是这种旅游模式的载体所在,这是一种在旅游中充分融入农业的新兴交叉型产业30。在2004年,台湾行政院农委在确立辅导管理休闲农业的措施之后,才对休闲农业作出了统一的定义。郑辽吉认为农业资源才是休闲农业的基础所在,同时,休闲农业应当将生态旅游作为主打项目,充分发挥农产业、农村特色文化以及田园风光等优势部分,来打造充满趣味、体验感十足的旅游模式,他认为休闲农业这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中,应当充分结合新型农业技术实践31。根据前文所述,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关于休闲农业性质的看法:首先,休闲农业也是农业的一种,从前文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个台湾学者,他的观点都是休闲农业也是农业经营的一种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其次,休闲农业也旅游业的一种,按照陈文君的说法,观光农业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层次相对于普通旅游要更高。最后,休闲农业也属于混合型产业的一种,这种观点被更多人认同。32。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背景,将生态旅游作为主打项目,以农业相关的一切特色的农村资源、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农业文化作为载体,在科学设计规划的基础上,能够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和体验的旅游模式,休闲农业
2728
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15,Vol.23(8-9),pp.1133-115610.1080/09669582.2015.1083997 帅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祁黄雄;谢钱,农家乐的类型与趋势浙江经济2010年12期 30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第28卷第4期 31
郑辽吉.丹东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及开艘研究【A】见: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 乡村旅游发展[C1.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75.179 3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第28卷第4期
能够最大化的调动农村的资源,并有助于农产业直线转型升级,进而增加农业收益,帮助农村和农民走向致富道路。
2.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1)国外有关于休闲农业进行的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以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联合颁布的《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33。Embacher通过对奥地利旅游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重点介绍了奥地利的农业旅游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高效性以及严密性34。RichardSharpley通过对塞浦路斯乡村旅游进行了研究之后得出,因为乡村旅游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获得财政的支撑,并且缺乏一系列最基本的设施设备,也没有专项的培训系统,管理也没有效率,导致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35。如Hummelbrunner等在研究奥地利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对3种不同的农村背景提出3种不同的发展策略36
;JackieClarke等从国际竞争的角度,对斯洛伐克的乡村旅游提出了4项关键措施:做3年的市场营销计划,旅游信息中心的建立,成立当地旅游协会以及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37
。Walrasley的观点是:如果在大城市推广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娱乐的各种要求,推出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农业旅游产品,从而拓宽休闲农业的发展范围38。Petrzelka认为,在体闲旅游农业的积极发展同时,要重点保护农村民俗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景点,要反对乱开发农村土地资源和破坏农村生态土地资源现象39。 (2)国内针对休闲农业进行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大多数的研究者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功能、资源依托类型、经营主题出发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划分。例如从休闲农业的区位、资源依托出发,舒伯阳认为观光农业有三种发展模式和两种地域模式,发展模式具体是开发式、自主式以及自发式,而地域模式则分别是以城市作为依托的模式,基于自然的模式。从休闲农业经营内容、经营环境、经营角度出发,黄震方认为休闲农业的活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比如说农业示范、乡村民俗、农业观赏以及乡村商贸等。从经营主题、经营方式、经营阶段、产品功能、产品种类、文化内涵等出发,章家恩按照功能给农业旅游分为观光、休闲、品尝、综合四种类型。国内关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最初研究的方向大多是以其经营内容、经营环境、经营角度、经营方式出发。就休闲农业的投资者而言,鲁怀坤认为我国国内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主体经营模式,分别是政府模式、企业模式以及农户模式。
3.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阐述
根据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历程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这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80年至1990年间的初级萌芽时期
3334
.高英.延边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ARepertoryGridAnalysisOfAustria'sImageAsASummerVacationDestination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Vol.27(3),pp.3-710.1177/004728758902700302 35
Tourism,ModernisationandDevelopmentontheIslandofCyprus:ChallengesandPolicyResponses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3,Vol.11(2-3)10.1080/09669580308667205
10.Embacher,Franz,Narnhofer,Heide.Strategiestomeasureaquantumstate.Elsevier2004.(5) 37
RuraltourisminRoznavaOkres:aSlovakcasestudy,
TourismManagement,2001,Vol.22(2),pp.193-20210.1016/S0261-5177(00)00038-8 38
D.J.WALMSLEY.RuralTourism:caseoflifestyle-ledopportunities.Geographer.2003
39
PeggyPetrzalka,RichardS.Krallnich,JoanBrehmandsoon,TuralTourismAndGenderedNuances.AnnalsofTourismTesearch,2005
这一时期内,我国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那些接壤城市亦或者是郊区部分农村会结合当地比较有特色的资源和环境,由村民自发组织策划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譬如说各种农业节庆等等,吸引了诸多感兴趣的旅游者。例如:在1980年末端的时候,昌平十三陵旅游区专门建设了观光桃园,供游客游玩观赏;还有1988年,大兴举办了西瓜节40。
第二时期:1990年至2000年间的粗放式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内,我国的整体经济模式也逐渐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由于在该时期内我国不论是城市化建设,还是国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一些新的享受,比如说旅游、休闲等等。再加上这一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到了急需转型更新的阶段,农民急需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成为了国家急需改善的重点。41基于此背景,有许多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与农民就集思广益,结合当地各种各样的资源以及产品,建立了种种形式的观光田园,并策划了许多的旅游项目,这些充满趣味性并附有刺激感的旅游活动,吸引了非常多的城市居民,休闲农业开始迅速的发展42。 第三时期:自2000年开始的蜕变式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内,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国家开始倡导发展全面小康的国民生活模式,人们也开始追求各种形式的休闲旅游,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主动参与到其中,为其专门建立了一系列评定的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规范,由此开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逐渐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功能也逐渐的转向多样化,除了最初的娱乐、休闲以及观光功能之外,逐渐添加了学习、体验以及健身等多种功能43。
4.我国休闲农业的特点
①“三农”是休闲农业的基础,也是核心所在,休闲农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农业的延
伸产品,休闲农业将各种传统的农产品延伸成特色商品、农民延伸为休闲农业服务提供者、农业资源延伸成为新型的旅游资源等等。从休闲农业对于农产品的延伸来讲,休闲农业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传统的农产品在休闲农业模式下加工更加细致,产业链也进一步扩散,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变得愈加多样化,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农民延伸为休闲农业服务的提供者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农闲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也不再闲置,在对农民进行基本的服务技能与要求的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将农民从最初的农耕生产上转变为提供给游客多种形式的服务,譬如说休闲养生、观光娱乐以及生产体验等等。农业资源延伸成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特有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等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创造优美农业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独特的休闲服务。
②以“三产融合”为内容。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充分的结合了三种产业的优势,在休闲农业下,农业原有的单一的提供食品的功能,逐渐发展为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以及原料供给等多样化的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服务行业、农产品的加工行业以及有关的文化创意行业等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休闲农业充分满足了当代城乡居民对于生活的追求,现代农业的发展渠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44
4041
郑国星,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的优化探析——以青岛农业产业化综合体为例,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2008年7月,第28卷第四期 42
冯红英,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阶段性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3
张伟,九华乡代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政府引导对策研究,安徽大学MPA硕士毕业论文 44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③以“服务三生”作为发展宗旨。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的一种,完美的将生态、生活
以及生产融为一体,充分的调用了自然生态以及各种农业资源,再加上各种信息农业科技的支撑,逐渐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进而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服务。45
④以“发展三农”为目的。就休闲农业的生产端而言,其汇集了多种多样的农村资源。休闲农业下,充分的融入了农业的各种功能。休闲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农村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的体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复合作用。其在实际中的表现为:通过策划多种旅游活动,形成了包括观光、餐饮以及采摘在内的多样化的消费活动;乡村体验,基于绿色的农村环境,提供给游客关于农村特色的风俗以及农村文化等多种体验。正是因为休闲农业充分融合了农村三种产业的优势,它的资源组合也是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通过汇集农村的各种资源,延伸出多样化的农村业态,从而增加了农业资源的价值。从消费端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是消费主义聚集的体现。在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同时,会促使旅游者空间出现变化。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来到农村,比如说那些著名的民俗旅游村或者是农业园区,一年内能够吸引大约十万游客前往消费,在一个镇域经济内,是不可能再出现能吸引如此大规模游客的第二个产业。消费群体不断涌入农村,极大的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巨额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农村特色产品打通更多的销售渠道。农村特色农产品在之前效益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分别是销售困难、向外流通成本高、尽管质量高但是却难以卖到合适的价格,然而如果可以充分利用休闲农业能够吸引大量消费主体的这一特点,就能够极大的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并且还能够极大的减少农产品在传统销售模式下所需的成本费用。除此之外,特色农产品还能够通过利用其地域性特点,为农产品添加更多的附加价值。
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创业难问题。从目前来讲,农村发展最大的困难在于,资源要素不断的向外界流出以及产业空心化。在休闲农业模式下,城乡资源会逐渐的向农村聚拢,农村产业空心化的困扰将逐渐被改善。然而,休闲农业毕竟是新兴产业的一种,发展模式相对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因为单个经营主体的工作人员不足,并且所依赖的资源要素也不尽相同的原因,这种“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模式只能解一时之需,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农村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也就是说,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创新机遇,然而农民因为能力有限,并不能充分的利用这种机会,这就需要政府参与到其中,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从而促使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除此之外,农民也应该充分利用休闲农业这个“实践基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互动,从消费者身上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逐渐完善自身,创造更多的财富。
⑤休闲农业的发展源泉来自于“三美”。休闲农业属于体验性行业的一种,因此若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其核心的“三美”,三美分别是指人文美、生态美以及农产品的美。人们在科学的规划以及设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休闲农业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态美,而生态之美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需加修饰以后才能流露出生态之美,让游者享受到美丽和温馨的自然之美。
(二)休闲农业相关支撑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那个人类对环境造成作用还不明显的时期,人们认为不论是水,还是空气等环境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的。在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滥用自然资源,开始肆
45
《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原探》,范水生、朱朝枝《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
意的开发资源。然而随着人类发展来到了1960年之后,由于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更加深度破坏,于是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资源环境问题,人们也因此注意到了造成环境问题归根究底还是人类开发资源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同时,由于人类肆意的丢弃垃圾和废弃物,环境本身的自净功能也一再削弱。46布伦特兰在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书,其中所述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深思,这种影响逐渐蔓延到了世界发展政策以及思想界。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正式召开,会议中通过了两个历史性的重要文件,分别是《21世纪议程》以及《地球宪章》,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代表着人类逐渐开始实践可持续理论。布兰特的作品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阐述是:可持续发展就是除了能够符合当代人发展的需求之外,还必须确保不会影响到后代人对于资源环境的需求。这一定义也是目前全球各国都认可的。在布兰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的基础上,《地球宪章》又作出了类似的定义: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自然和谐的,每个人都有的基本的生活权利就是健康,这一权利是每个人都必须尊重和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四项原则:首先,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不仅包含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它还是涉及到每个人不论是利用资源还是拥有的发展机会都应当是公平的。其中,若要达到“代际公平”这一原则,就必须确保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处于一个稳定平均的水准上。其次为协调性,可持续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资源的利用都应当符合生态系统持续性的要求以及限制因子,同时,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应当符合资源以及环境的承受力。再次为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应该注重质的发展,而并非量的发展,质的发展要求人们利用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是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提升当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思想:首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应当盲目的发展经济,而不注重保护资源及环境;我们在增长经济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只有经济和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平衡,才能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其次,应该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对贫困人群的需求,应该加大满足这一类人群需求的力度 。再次 ,注重公平性,倡导伦理道德思想,地球不单是哪个国家或是哪个人的,它是整个人类共同拥有的,因此地球的资源是每个国家、每个人以及每一代人都应当同样享有的,而保护资源环境也是我们都应当尽的义务。最后,经济增长属于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协调社会、自然与经济三者平衡的过程。47
总的来说,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对我国农村经济能否可持续的平稳发展,还是对于农业资源是否能够可持续的开发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休闲农业属于交叉产业,它既融合农业,也融合了旅游业,因此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能否确保人文资源同自然协调相处。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创造财富之外,还必须注重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实现为目的。48所以,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进行,在设计或是策划休闲农业项目的过程中,都应当遵循资源的永续利用原则,以及生产的良性循环规范,从而搭建形成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在制作农业景观时也必须确保景观能够同时具有自然健康的性质以及农村特色的文化风俗,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可
46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罗慧,霍有光,胡彦华,庞文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1期 47
《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孙瑛、刘呈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48
张东清.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10.
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环境。49
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方针,严格按照休闲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休闲农业体系。强调“保护是最明智的开发,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对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休闲农业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有效保护核心休闲农业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充分的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休闲农业处于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势态上。在制作园区景观时,要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并尽可能的避免剥夺资源现象发生,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避免物种养分的流失,并坚持不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在科学的指导下使用自然资源环境,从而建筑形成风景优美、景观秀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旅游景区。在休闲农业开发或者是建筑时,我们应当遵循保护为主、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以及合理开发等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论是制作还是改造景观,都要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并避免农业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整体布局规划时,要考虑到一旦有大量游客涌入园区时是否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尽可能的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瑕疵的景区规划,以此来确保休闲农业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2.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曾在1943年出版过一本名为《人类动机的理论》的著作,在这一著作中马洛斯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即Mar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马洛斯提出这一理论的动机在于更深入的探索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他的观点是了解人的基本需要同内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书中,他将每个个体的需求细化为五个层次,具体有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高级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以及更为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50随着我省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和保障,现已进入到注重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大城市的枯燥生活已让久居在城市中的人们厌烦,他们需要去郊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点缓解自己长期以来的工作压力,由此可见,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已逐渐达到了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3.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渐实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上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宗旨,就是让所有人口,无论居住在城市或农村,都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生活。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双向的。尽管20世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不同程度地步入了城市化的基本实现阶段,但实现城乡一体化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它更是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随着对城乡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城乡一体化成为一个越来越复合的概念,城市和乡村本来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人为分离开来,而这种人为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基于此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这一理念主要揭示了城乡之间无法割裂的内在经济联系,以及城乡一体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所谓城乡一体化,即将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统一的区域综合体,使它们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显现出来,从而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第一,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发展观,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拥有更多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城乡一体化看作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第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来说:同
4950
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翻译.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89.
时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完成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同时展开城乡的两个文明建设,以完成城乡社会进步的一体化;同时建设城乡发展空间,以完成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同时开展城乡社会事业,以完成城乡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同时推进城乡经济建设,也完成产业分工的一体化。第三,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将乡村与城市建设成一样的,城市和乡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类型,故而最终的建设趋势并非将乡村彻底转换为城市。上海市农委农业政策高级研究员顾吾浩表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也不是把农村变为城市,把所有农民变为市民,而是根据城乡不同的功能,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实现城市郊区化,农村城市化,并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样的社会文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光庭指出农村是城市的母亲,在中国不能提消灭农村的口号,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通过体制的创新与确立填平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推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彼此融合,以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生态以及文化上的共同发展。
4.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组分主要包括了自然环境、各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还有人类的参与,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包括了两类物质生产过程,即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其中,自然再生产过程,主要针对的是养殖业、种植业以及海洋渔业等,其本质都是以生物体为主进行的再生产,这类再生产过程依赖的主要是生物体本身所特有的遗传规律,当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中的众多因子,如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气候等因子。所谓经济再生产过程,其是为实现人类的某种经济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其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以及最终得到的产出,均与相应的经济技术手段和措施有关,也即与社会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生产的进行,主要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所谓光合作用,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实现了太阳能至化学能的转化;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则是将无机物固定为有机物,之后由动物摄取植物,能量也随着食物链流向了动物,使其食用价值得以提升,从而给社会创造了更多有价值的农产品。此外,人类还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杠杆来进一步提升自然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从事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是统筹兼顾生物、环境和人三者间的联系。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可知农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产业转型过程中,休闲农业成为了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可发展方式。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遵循共同生活、成产、生态,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以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农村各地协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基于农业,以农为本,多个产业之间实现有效融合。休闲农业可以激活和整合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是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为主要目的,在发展模式上,采用农民入股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发挥乡村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为游客展现安全有机的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村独有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底蕴,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时要重点彰显农味、农趣和农情,营造一个与城市游览区截然不同的休闲观光点;注重将当地色彩融入其中,利用当地的各种特色来吸引更多的观光客前来,如特色美食、安全有机农产品、特色景观、历史标志等,打造一个别具一格的休闲旅游点。
第三部分 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1.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成果
我省休闲农业从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跃升到稳步提升的发展阶段。全省现有休闲农业旅游企业2988户,休闲农庄3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85个,农家乐2335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23.6万人次,年接待游客295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9.8亿元。
目前,我省集安市、珲春市、临江市、敦化市、抚松县、吉林市丰满区、长春市双阳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12户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平市霍家店村等6个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龙市平岗绿洲稻田景观等3个景观被农业部认定中国美丽田园。经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评定,延边华龙集团等13户企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我省组织的产品创意、包装创意、活动创意、景观创意四大类200余件精品参加北京农业嘉年华,吉林大荒地绿色有机大米、榆树草编包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产品金奖。
根据《吉林省2013年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标准》,省农业委员会命名长春市农安县陈家店村等10个村为吉林省2013年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013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20户,其中三星级以上企业89户。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长春—珲春、集安、双辽、镇赉、临江五条具有吉林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为推进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吉林省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1)现代农业展示模式
在长春市、吉林市等市中心周围的郊区或者景点周围展开花卉游、牧业游、林果游、农业游、渔业游等主题不同的观光活动,这一观光活动使用了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以高科技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的平台进行展现,兼具了教育和观光的功能,其主要宗旨是为了向众多观光客宣传以及传播农业发展所经历的重要阶段,以及我国如今在农业上创造的许多先进科技成果,从来达到使游客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享受农业的目的。现代农业展示共有以下五种模式,即农业科技园区、科普教育园、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农业观光园。
(2)居民农事参与模式
居民农事参与模式即城市居民利用乡村农民供给的园地来从事耕种的工作。通常是把郊区的一大片园地进行集中划片,之后由城市居民进行租用,可以进行蔬菜、果树、花草的养殖,也可以进行家庭农艺的经营,其宗旨在于使城市居民也可以在工作闲暇期间享受到农业生产中的乐趣。这些园地在多数时间由提供农地的农民进行看管,城市居民一般只在节假日进入体验。这一模式按照用途的不同,被分为三种类型,有儿童农园、银发农园和家庭农院。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家庭农园为主。
(3)生态旅游观光模式
在吉东板块及吉西板块这些生态资源无比富饶的区域,在自然景观、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建设,增强农业的教育、休闲、观光以及体验的功能,使观光客能够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态旅游观光模式被划分为五种模式,包括湿地公园、生态农园、露宿营地、森林公园、水上乐园。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
(4)乡村民俗文化模式
乡村民俗文化模式主要选在地方风格特色显著的乡村地区展开,充分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独特的乡村面貌、风俗习惯、原滋原味的民间艺术、特色美食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建筑,能够使游客尽情在充满民俗气息的乡村畅游。这一模式则主要包含了四种模式,包括古镇建筑、民俗文化、乡村节庆旅游和民间手工艺。目前,吉林省主要以乡村节庆游、民俗文化游为主。
(5)农家生活体验模式
充分运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文化特色,为来自城市的居民提供垂钓、购物、农家菜以及农家住宿等特色服务,使得众多旅客能够享受到乡村生活的乐趣所在,同时,农民也从中获利良多,如提供餐饮和住宿等服务为他们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收益。农家生活体验模式一般以渔民农家乐和民俗农家乐两种模式为主。目前,吉林省农家乐、渔家乐均有较快发展。
(6)休闲度假娱乐模式
休闲度假娱乐模式是指充分发挥当地的地区和区位优势,创建兼具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体育健身和科技示范等功能的生态田园,来观光的客人们不但可以在生态田园内进行游览和果蔬的采摘,体会农民耕作的辛劳和乐趣,田园也为游客提供了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也可以享受到田园提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这一模式主要以休闲农庄和乡村俱乐部两种模式为主。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特色休闲农庄为主。
3.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主体多元
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树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综合开发的理念。休闲农业的开发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引导,多元主体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而休闲农业的开发需要各个开发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因此吉林省的休闲农业开发应遵照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基本原则。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需要改善相关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展开规范化的管理,严格遵循当地政府拟定的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实现从项目审核、工作人员配备、确保安全卫生至确定价格、相关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业内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以此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层次。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机制体制,政府应当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并在提供公共服务、规范管理和营建环境上下功夫,同时结合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鼓舞社会各界和行业协会加入其中,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2)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首先要考虑因地制宜,不可脱离原始景观而打造“空中楼阁”。将重心放在传承历史文化和创建自然生态上,秉承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思想,致力于在大中城市近郊以及景区附近建设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区,在传统特色农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即主体是农民,基础是农业,载体是农村的思想,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结合旅游资源状况、交通和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情况和农耕文化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明确全省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建设类型和规模等。吉林省的农业文化丰富多彩,从西南部的长白山地景观到西北部的湿地平原景观,发源于农业景观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因此吉林省休闲农业的打造要根植于土地、根植于当地文化、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考虑到地块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农业特色。
(3)以农为本,多产融合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吉林省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农业产业转
型过程中,休闲农业成为了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可发展方式。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遵循共同生活、成产、生态,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以农民劳动生活、农村风土人情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实现农村各地协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基于农业,以农为本,多个产业之间实现有效融合。休闲农业可以激活和整合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是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为主要目的,在发展模式上,采用农民入股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发挥乡村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为游客展现安全有机的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农村独有的历史面貌和文化底蕴,在进行休闲农业建设时要主要彰显农味、农趣和农情,营造一个与城市游览区截然不同的休闲观光点;注重将当地色彩融入其中,利用当地的各种特色来吸引更多的观光客前来,如特色美食、安全有机农产品、特色景观、历史标志等,打造一个别具一格的休闲旅游点。
(4)保护为主,持续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休闲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休闲农业体系。强调“保护是最明智的开发,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对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休闲农业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有效保护核心休闲农业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保证休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必须注意保护景区的物种多样性,尽可能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其次,必须注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确保水循环机制的通畅,避免对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最后,在进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有做到上述三点,才能为动植物提供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有利于营造一个自然、优质、协调发展的景观环境。在开发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即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景区改建过程中,尽可能使区域生态环境维持原状,避免对农业资源的损害,且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提前思考游客流量过大给景观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坚持景观改造和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原则,促进休闲农业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前进。
(5)系统协调和整体优化原则
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需要遵循吉林省国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与相关部门、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提高和进步。
(6)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休闲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对休闲农业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一个有强吸引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4.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1)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特色鲜明,从西北白城、松原的蒙古族为文化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到东北部以朝鲜族文化为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北部依托城市打造的假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到东南部依托山地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阔度之广、差异之大是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吉林省内拥有的渤海、扶余和高句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也给吉林
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林省西部农牧结合蒙古族风情休闲农业区。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农业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独特,充满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农业文明的精彩故事,是本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这里既有特有的区域自然资源,又有着农牧结合的农业资源,同时更显示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蒙古族民俗风情。从自然资源及农业经营上看,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有典型的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季风气候特征。该区地处嫩江、第二松花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其阶地平原地势平坦,风成沙丘景观奇特;泛滥平原广阔无垠,其间湖泡星罗棋布,湿地广布。著名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向海湿地、莫莫格湿地以及查干湖等均分布于该区;该区是草甸草原的主要分布区,如今已成为农牧交错的半农半牧地区。
吉林省中部城市依托型满族特色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该区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形态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其间盆谷地及河谷平原面积广阔,地貌形态多样性,其间不乏水库湖泊,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该区有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构成吉林中部城市群,是吉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有发达的夫余农耕文化,女真文化和满族文化。其中夫余文化应该是东北最早开发黑土地的农耕文化。该区的夫余文化和满族文化是吉林省历史最久,最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该地区已经初步形成鲜明的城市依托型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
东部山地林果朝鲜族时尚休闲农业聚合区。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白山市所辖的广大的长白山脉地区。可分为北、南两部分:东北部山地林果朝鲜族时尚农林区,东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因为这一农业聚合区,东部靠近日本海,西背部均紧邻高山,这都决定了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冬暖夏凉。气温东部高于西部,盆地高于山地。以龙井盆地气温为最高区,以安图及长白山天池一带为最低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延边的龙井、和龙等盆地成为驰名中外的苹果梨的产区。延边地处长白山区,山地占延边总面积的54.8%,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走势为由西至东,地势逐渐降低,具体来说,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均有向东南方向倾斜的趋势,地势最低处为珲春附近。延边地处吉林省东部,中、俄、朝三国交界面临日本海,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形成了珲春防川一眼望三国的特殊地理条件。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东南部的白山市、通化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山地、森林、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各种林下生物,如林下参、林下鸡、林下蛙等数不胜数,同时依托长白山每年带来的大量的客流,该区域可以作为重要的旅游节点打造,体验山地农事活动,该区域已经形成了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由上述产业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带动的人参种植园、葡萄园、中药材种植园、梅花鹿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等成为通化、白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2)政策优势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文件中对于政策措施又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为开发农业功能作出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要加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力度,加大力度推动农村三种产业融合。农业部在2015年联合10个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文件着重指出,休闲农业发展应当遵循的全局要求、发展的重点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通知》中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部署,必须以推动农业体制增效为核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高居民的休闲消费质量,同时要秉承以农为本,创造出属于农村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多项原则,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国家的农村建设战略,在此基础上,逐
渐实现农村三种产业结合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根据有关文件的指示,我国产业规模要在2020年实现更一步的突破,争取接待人数再创新高,争取营业收入持续增高;同时,要实现休闲农业整体布局更加完善,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社会效益,并促使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确保休闲农业能够有质量的发展,服务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从而全面提升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提供给游客最佳、最优质的旅游体验。根据《通知》的指示,休闲农业的建设,应当坚持布局优化这一核心,在规划景观和景区时要充分结合农村产业特色,从而逐渐推出一系列丰富的旅游项目,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休闲农业的建设应当坚持以农村文化内涵为基础,促进农业同其他时代新鲜血液的结合,同时还必须不遗余力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深入挖掘农村文化遗迹以及遗产潜在的观赏价值,并维持传统村落原有的面貌,从而形成极具文化底蕴的乡村景区。除此之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以增收脱贫为目的,将特色旅游项目引入到农村,并鼓励农民参与到同企业的合作当中,同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民自发式的创业创新。最后,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应该以提档升级为目的,组织建立培训机构,对从业者进行职业、专业的培训教育,从而增加景区内从业者的创新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保护传统修缮的力度,建筑具有原生特色的民宿建筑。2015年吉林省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为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吉林省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吉林省确定为向北开放的窗口。“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截至2015年6月末,吉林省全省共接待游客6886.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16%,高于全国预计增幅近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048.62亿元,同比增长25.38%,高于全国预计增幅14.58个百分点。东北亚游客已占全省入境市场的7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旅游以开放之姿,积极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一带一路”战略,在休闲农业产业不断优化的同时,古老而崭新的经济走廊上,吉林休闲农业“走出去”的脚步会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稳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吉林省休闲农业提供政策保障。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当地的特色环境和资源以及市场需求为基础,深入发掘乡村当地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建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景观,同时,要加大创新力度,设计并制作出多样化、有显著特色的乡村产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挖掘当地原生建筑的潜在观赏价值,对于那些原生特色十足的小镇,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形成独有的旅游小镇。除此之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推广扶贫工作,围绕脱贫致富这一原则,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建设旅游项目时,还必须大力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健全的乡村旅游服务机制。对于从事乡村旅游的工作者,要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教育,并大力的引进专业的旅游人才以及其他人才,从而夯实乡村旅游项目创新的基础。
○4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515”战略,为吉林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今后三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施“515战略”,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5大目标,推出旅游10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要认真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
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要认真落实旅游扶贫工作要求,与扶贫部门一道,每年共同完成1000个扶贫重点村、5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任务。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要干出样子、走出路子。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在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全局上看,吉林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整体布局规划,导致投资者进行随意投资,开发商也漫无目的的随意开发,最终使得在同一片地区内出现了各种近似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专业人员缺乏则造成与休闲农业服务需求的专业层次仍旧有不小的差距,而且管理也没有效率,服务能力不强,影响着吉林省休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游客的能力弱,也没有充足的影响力,游客总是短暂的停留就离开,直接导致园区内消费行为的减少,园区整体效益也受到了极大削弱,使得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
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同质化严重,项目缺乏特色
目前虽然吉林省已经拥有了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休闲农庄,但布局比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吉林省还未形成系统的专项规划,我省的很多休闲农业企业都尚处于自发式、无序化发展状态。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针对休闲农业景区(点)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我国各种休闲农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
由于在休闲农业方面主要接待的客人大多数来自城市,全省大多地方休闲农业还仅局限于“农家乐”形式,以吃农家饭、打牌、喝茶为主,经营特色不明显,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厚,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另外吉林省休闲旅游产品虽然在大区域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东北部的朝鲜族民俗和西北部的蒙古民俗。但是在小尺度上,同质化严重,例如白城地区的多数休闲农业企业提供的都是住蒙古包、看大草原、享蒙古风情,延边州地区的多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提供的均为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项目特色不突出,主体比较单一,严重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据统计,我省每年小微型休闲农业企业的平均生存周期为2年,大中型的生存周期可长达5年以上,但在5年期间企业需经历逐渐适应市场的变革。
2.基础设施不完善
吉林省大部分的休闲企业离市区比较远,比较分散,通往休闲农业经典的交通不便,以土路砂石路为主,沿路缺少指示牌,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因此致使只有开车才能到达休闲农业企业,严重的约束了休闲农业企业的客源。卫生设施严重缺乏,中小型休闲农业企业的住宿卫生设施令人堪忧,尤其是厕所、洗浴、住宿、饮水方面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休闲企业缺乏留客的实力,缩短了游客的消费时间和消费预期。另外由于很多简装改造自己用房的经营户,为招待客人增加过多电器,用电负荷增加,消防设施基
本处于真空状态。
3.创业资金获取较难
目前,吉林省多数地区农民收入仍然很低,地方财力有限,农村金融业发展滞后,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筹措缺少渠道,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资金尤为困难。加上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村土地、住房不能到银行进行抵押,融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资源的利用,制约了以农民联合为基础的农村特色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
4.专业经营和服务人才严重匮乏
吉林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都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少经验,眼界不开阔,没有经过培训,对休闲农业管理经验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离不开设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创意思维,还要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熟悉农村的风土人情。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技术含量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不强,后续管理营销“断档”等问题严重。
5.休闲农业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吉林省在历史上除了渤海文化和围场文化没有融入到休闲农业之外,还有农耕文化、扶余文化以及高句丽文化等也都没有很好的注入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而文化元素的缺失让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体验不佳。吉林省休闲农业缺乏古、始、真、土、野等“农味”。休闲农庄的项目大多是垂钓、打牌、唱歌、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等活动,缺乏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项目。
6.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吉林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但是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尽管近些年吉林省组织了一系列休闲农业宣传推介活动,但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市场影响力有限。目前吉林省对外宣传的旅游产品主要以长白山为核心,其知名度也是吉林省最高的,其次就是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等。除此之外,其他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不论在知名度还是旅客熟知度上都不足,其宣传主要依赖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而新媒体的利用程度非常低,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的到访。
(三)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1.经营者和管理者品牌意识缺乏
目前,在吉林省3000多户的休闲农业企业中,符合《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评定办法》的星级企业不到30%,较国内其他休闲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而言差距很大。吉林省休闲农业在品牌塑造上,既没有单独合理的品牌规划,也没有将自身特色产品申请专利保护。没有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观,很难形成住、食、行、游、购、娱一体的产业链。
2.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休闲农业缺乏产权保护机制、产品质量认证机制、人才鼓励政策、休闲农业发展政策等相关法律法规,纠纷投诉部门不明确、机制不完整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出台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没有在政策上给于帮助和扶持。因为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机构相对较多,除了有农业以及旅游的相关部门
外,还有卫生、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税务、建设、电讯等各部门,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指导发展休闲农业的服务管理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监督和服务不到位。部门休闲农业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属于无证经营,因此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事件偶有发生。
3.休闲农业获取资金渠道有限
目前,吉林省各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扶持资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较有限。吉林省多数地方农民收入仍然较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农村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筹措缺少渠道,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资金尤其困难。
4.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正规培训
目前,吉林省较多的休闲农业都由精明能干、农事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尤其以家庭妇女为主管理组织的,服务人员一般都是邻村的亲友邻居,带有很强的帮工性质,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意识严重并且还没有进行过专项、职业的培训教育,而企业的经营者也并未针对企业的未来而进行过专业的规划,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致使很多休闲农业企业服务程序不规范,非标准化的服务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5.政府和经营者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吉林省传统稻作系统、特色农业系统、复合农业系统和传统特色果园等历史渊源悠久、农业产品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知识技术体系完善、美学文化价值较高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尚未开展,政府和经营者对于农业文化建设意识不强,使得很多休闲企业缺乏文化底蕴,无法进行提档升级。
6.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营销、宣传意识
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促销观念,很多休闲农业企业从没进行过系统宣传和促销,或者促销力度不大,大多市县对休闲企业的宣传和促销缺乏积极性,导致这些休闲农业企业只能除了被当地城镇居民熟知外,其他游客都不熟悉或从未听说过,更提不到到那里去休闲度假,严重限制了休闲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发展进度。
第四部分 推进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科学规划,树立品牌和特色文化
1.吉林省政府抓紧调研、制定、出台吉林省十三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政府也要抓紧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性功能,及时的掌握到市场在当前的需求所在,并充分的考虑到农村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地区特色,以当地的特色资源、文化以及产业为依托,形成符合当地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在确立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整体布局和规划时,要充分的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必须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必须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性。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吉林省的铁路网贯穿整个省内,近年来随着哈大高铁等的开通,交通通达性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通讯设施是否充足,并同交通部门进行交涉或合作,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建立专项的线路,以便于游客前往景区。除此之外,在大力发展
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乡村的改造工程,提前做好交涉工作,以免与乡村改造的建设规划造成冲突,同时,要作出优质的农村居民点道路设计工作,为游客以及农村居民提供便利。
2.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
从运行机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行为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参加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机构,从而实现对休闲农业行业纪律的进一步约束,以推动休闲农业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快速发展。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本文所涉及相关概念的涵义。其特色主要有产品、地域、文化、景区特色,应基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将创意产品、创意农业、创意理念融入到休闲农业建设的每个阶段,结合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景区,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最终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特色鲜明、创意独特的格局。各个地区在遵循相关法律规章,维持地区原有自然生态以及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挖掘当地各种特色文化的潜在价值,从而使得农家乐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有关主管部门要鼓励农民创新,并推出有关农家乐的各项特色产品。吉林省休闲农业在实施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部分,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业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当地特色的产品体系,从而提升当地休闲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其他景区的,焕然一新的旅游体验。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从整体上来看,吉林省的铁路网大致分为两个走向,分别为西南-东北,西北-东南。而吉林省南北被铁路干线京哈线贯穿,近年来随着哈大高铁等的开通,交通通达性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也要解决好通讯问题,广泛的展开同交通部门的合作,致力于休闲农业旅游专线的开辟,打通城市居民休闲出游要道。应该从整体层面上展开规划,充分体现乡村改造以及建设规划这两个中心点,着力建设融通的旅游通道。
1.吉林省各地区要认真推动现有扶持政策的落实
应该给予休闲聚集区必要的资金支持,为此项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此同时,还应该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建设,促进本地休闲农业逐步走上持续化、健康化的发展轨道。另外,还应该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公共卫生间、农事景观观光道路、特色民俗、信息网络、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休闲辅助设施、垃圾污水处理、演艺场所、乡村民俗展览馆等的建设,构建特色的休闲农业聚集村。
2.要加强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应该从卫生、通讯、交通、消防等方面着手,为休闲农业工程建设奠定基础。需要积极吸收交通、旅游等部门的力量,从休闲农业旅游专线的建设方面着手来加以运作。应该将食宿建设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一定严把质量关,达到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完善输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达到卫生标准。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休闲农业企业均属于公共场所,需配备灭火器、逃生设备和逃生指示牌等消防设施和设备等。
应该利用好当地家庭在住宿建设方面的特有优势,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面向游客来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力求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全面构建专业化的、安全性的、特色突出的食宿环境。
餐饮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必须要做好消毒卫生工作,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饮食环境,在此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
(三)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担保制度
1.多渠道增加投入
应该为休闲农业企业的上市铺平道路,逐步打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发行私募债券、众筹模式、PPP模式、互联网+模式的优越性,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产业建设工作中去,为贫困群众谋求福利。对于吉林省而言,必须要从财政上予以倾斜,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积极吸收个人投资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入驻,逐步找到一条契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各级财政要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的重要内容加以扶持。要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经营、谁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三资”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全省有关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创意产品、省级休闲农业三星级以上企业、休闲农业文化遗产挖掘等。为特色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鼓励外埠企业以及休闲农业进行合资合作和服务体系建设等。考虑到现阶段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良性的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吸收担保机构的力量。通过多种信贷模式以及服务方式的开拓,彻底解决休闲农业建设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从税收政策方面予以扶持,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提供助力。休闲农业企业发展高效农业要在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对于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要免征增值税,三年内免征营业税。新办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和各种费用,全力扶持其做大做强。国家认定的休闲农业企业、省市的龙头休闲农业企业,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由地方财政全额返回各企业。确保休闲农业企业能够依法享受到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方面得到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鼓励。另外,还要关注对部分弱势休闲农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照顾,予以营业税减免的优惠;对其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2.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及用地政策
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要求,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各级使土地向生产大户、企业、农业合作社集中。部分休闲农业企业具备强大的资金基础,但是在用地方面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这个背景下,鼓励其同当地农民展开合作,充分探索联营租赁、与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合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联合开发模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前提下,支持休闲农业企业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来开拓荒滩、荒山。
3.加强信贷服务
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关注对省级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为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范本,为了解决其资金问题,应该帮助其拓宽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推行以动产产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和休闲农业景区门票权为基础的抵押、质押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企业贷款提供增信。
4.搭建融资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为当地农户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其解决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难题,孵化经营能力较强的农户集团,由点及面的促进景区的发展与建设。
(四)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了多学科的知识,基于这个背景,休闲农业对于综合性人员的需求也较为迫切,因此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才是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省市县及各个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上升到部门工作的高度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培育模式。考虑到培训资源的有限,因此可以从专业技术人员、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这几类群体的培训做起,提升培训活动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还应该逐步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引导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乡村旅游导游员、休闲农业讲解员参与进来;并与“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结合起来。
加大休闲农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吸收来自行业协会、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方面的力量,不断优化培训师资力量,探索更为有效、直观性更强的教学方法,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应该秉持着开放化的眼光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将其创造性的应用到当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去。要加强对经营管理者及一般做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渐建立一支过硬的管理团队和服务团队。对经营管理者着重培训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对一般做从业人员着重培训餐饮、旅游接待、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等相关知识,促进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整体提高素质。
1.培训休闲农业管理人员
以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休闲农业发展论坛为主要阵地,加大同外部的交流合作力度。立足于本地区休闲农业建设实际,开展特色的观光农业营销培训以及观光农业管理培训计划,提升当地营销人员对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感知;积极吸收专业单位的力量,为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工作注入强大的专业支持;加大对于环境卫生等配套培训活动的重视程度,帮助休闲农业经营者以及管理者不断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全面提升用户满意度。
2.培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
为了提升当地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应该加大区县休闲农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当地劳动力参与到相关培训计划中,为休闲农业人员提供细致而全面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帮助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快速的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吸收外部教育资源的力量,同职业院校、旅游院校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旅游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特色培训课程,将自身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五)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提升休闲农业文化系统
重点关注对星级企业以及最美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县的扶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依据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的规范引导、行业自律作用,以《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评定办法》为原则指导,力求更好的建
设全省休闲农业产业。
休闲农业文化提升是将传统农业文化与时尚农业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休闲农业文化产业链条,力求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文化项目的品牌知名度,进而带动吉林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以及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吉林省在“十三五”期间紧抓的两项工程。
1.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立足于宏观层面对吉林省休闲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第一步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吉林省农村文化资源有一个直观而全面的把握;第二步应该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来展开针对性较强的分析,可以开展各类专题研究会议,探讨出一套可行性较高的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发展路径,科学的制定历史风貌保护方案。二是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打造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三是品牌的宣传。充分发挥广场、建筑物、街道等的宣传作用,将传统文化特色品牌蕴含在其中,另外,还可以举办多元化的宣传活动以及竞赛活动,全面提升休闲农业文化的知名度。
2.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从投入机制着手,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休闲农业文化开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其次,应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宏观层面上展开规划,以发展规划原则为指导,有条不紊的推进工程建设。 改善古建筑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和服务品位。最后,逐步提升休闲农业文化建设品位,不断丰富其内涵。应该在满足整体和谐的基础之上强调文化个性,在道路、栏杆、公园、广场等典型建筑物中体现农村文化氛围的品位与内涵。
(六)搭建“互联网+”休闲农业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1.加大原有媒体渠道宣传力度
想要快速稳定的开拓休闲农业市场,必须要对市场宣传工作予以足够的认识,帮助城市居民认识到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必要性。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充分发掘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大力普及休闲农业知识,提升城市居民对于休闲农业消费的好感度;其次,应该关注品牌建设的作用,通过农业产品说明会、展示会、促销会等多种活动的召开,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最后,应该将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工作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加大促销宣传力度,最终发挥出品牌效应。
2.建设“互联网+休闲农业”新的宣传渠道
“互联网+休闲农业”正好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此时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十分必要。首先,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这需要我们用信息化的手段助推实现全产业链变革、全要素资源整合。第二,“信息鸿沟”已成为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城乡信息服务不在同一起跑线。从这
点看,也应该加大服务力度,让农民在信息服务上拥有更多获得感。第三,目前的农业数据割据现象比较突出,只有联网共享才能提高效率。第四,“互联网+”正在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第五,“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农民,在信息化的助力下能够以一当十,辐射带动新农民新主体的成长,较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3.增加农业休闲推广的投入
现阶段,吉林省品牌休闲农业项目和品牌休闲农业企业数量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休闲农业企业实力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系统化的品牌建设与打造。“十三五”期间,品牌建设与打造可以借鉴霍家店魅力乡村休闲农业项目、吉林神农庄园项目等的成功营销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营销经验与营销手段,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将发展思路定为“政府机构塑造形象、行业部门拓展渠道、旅游企业推广产品”,全面发挥大型休闲农业旅游联合促销计划的作用,坚定的践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计划,紧紧围绕着吉林省休闲农业营销水平的提升这一关键难题,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于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市场营销方面切入加以整改,全面提升吉林省休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想要有条不紊的实施休闲农业旅游推广新项目,必须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分别为:第一,做好旅游广告投放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关注户外广告宣传以及城际公共交通的宣传价值。第二,应该做好客源地建设工程,通过旅游信息中心的建设来提升游客粘度。第三,应该把握好城市客源互送工程,探索多元化的促销宣传模式。在展开营销宣传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做好普通的广告宣传,还应该打造特色的节日宣传活动,着力构建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形象,力求实现吉林省休闲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四是新媒体营销工程,利用建立吉林省休闲农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多种营销手段,推介吉林省休闲农业项目。
第五部分 结论
(一)主要观点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类型复杂,具备着丰富多彩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众所周知,我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不仅具备着悠久的农耕文化,还发展了多样化的农业景观资源,具备着极大的开发价值。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返璞归真式的旅游体验,农村观光休闲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如果能够予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够快速的步入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由此可以预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势必会成为我国农村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产业。而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在休闲农业建设方面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本研究中,主要遵循了如下的研究思路,首先立足于现阶段休闲农业方面的基础
理论,在此基础上客观而全面的分析了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指导性的见解。通过理论基础研究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围绕着几个重点问题展开探究,并将结论总结如下:
考虑到现阶段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休闲农业,吉林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综合开发的理念,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休闲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休闲农业整体科学的规划,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予以扶持,积极展开休闲农业经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休闲农业企业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促进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论文创新点
本文能够按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和代表性原则,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加以分析与总结,明确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阻碍,并针对性的展开策略探讨。本文首次针对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理论层面展开剖析,创造性的提出了吉林省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2.论文难点
休闲农业于国内外均没有统一的规范定义,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我国出现,理论材料不足,划分发展阶段将成为本文难点。而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时间是2009年以后,仅仅只有6年的时间,可以说吉林省的休闲农业还处于初级萌芽阶段,能查阅到的相关材料很少。吉林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台湾地区、我国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细致的考察了吉林省的独有地理特点,并结合其发展现状来展开探究,从客观上来讲,提出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对策将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和一大难点。
3.论文中的不足之处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学术视野、能力和精力所限,在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对比、休闲农业基本理论分析、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等方面并没有进行十分详细而深入的探索,受限于自身时间能力等因素,本文的讨论难免有不严密之处,这是需要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加以改进的。论文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A.中文文献
[1]《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3]《农业部通知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央1号文 [5]《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1号文 [6]《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
[7〕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9一26
[8]马庆斌.《观光农业及其规划研究》〔C].论文集,2004:11一16
[9]贺东升,刘军萍.《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10]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一一理论·方法·案例》[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5一113
[11]胡爱娟。《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1:024.
[12]刘赟等.《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网络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安徽农业科学,2011.09:5553-5558
[13]罗佩,马远佳.《休闲农业建设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11.05:2976-2978. [14]胡爱娟.《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生态经济,2011:01:104-107+112.
[15]李巧莎,吴宇.《日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11.04:29-34.
[16]周祥杰.《浅析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科技信息, 2010.23:446+464.
[17]胡迪斐.《休闲观光农业有待“深挖”》,浙江经济,2010.13:
[18]周小波.《物联网技术在太原八大功能区的创新应用.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07:50-52
[19]张俊兰.《浅谈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设计》,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02:6-8 [20]石红磊.《城市观光农业发展概述》,学习月刊,2010.18:20-21
[21]周颖等.《大城市郊区农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路径探析—以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为例》,现代农业科技,2010 12:351-353
[22]傅泊霖.《围绕特色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代贵州,2010.11:11. [23]刘忠原,刘龙杰.《浅析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经营管理者,2010.16:68. [24]马洪亮.《加快安吉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机化,2010.04:94-97.
[25]颜亚玉,张庆。《农业休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农业经济,2008(1):25一26
[26]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一一以北京为例》I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3
[27]《台湾的都市农业》[J].北京农业,2008(2):4
[28]戴昭运.《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7
[29]张强,魏福.《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探索一一基于北京等都市地区先行案例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50-54.
[30]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 [31]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世界农业,2008.10(总354)
[32]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3(19):32-33
[33]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李建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8一19
[34]陈美云.《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19一120
[35]万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10 [36]郭焕成,吕明伟《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他山之石,2006(6).43一47
[37]崔凤.《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202-206
[38]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比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6.23
[39]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3):64 [40]方原《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果园,2005(6).5一7
[41]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3):73一76
[42]吕军,张立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6(2):67一69
[43]杨艳茹等,《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中国矿业出版社,2004:279一283
[44]郑英.《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一90
[45]崔卫东.《休闲发展新模式》[J].中国经贸,2003(12):38一39
[46]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一80 [47]川谢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9):195一198 [48]邱化蛟等.《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重新认识》[J].科技导报,2002(5),56一58 [49]文卞洋.《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J].浙江经济,2002(24):44一45 [50]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52一56
[51]吴俊丽.《海外都市农业对京郊都市农业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1一23
[52]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J].2002(2):17一18 [53]张英莉.《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一21世纪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19一20
[54]愈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其发展前景》[J].资源保护与利用,2001(4):37一39
[55]张立生,《略论大城市“都是型农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1(3):68一70
[56]陈绍友,《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启动模式研究一一以四川华鉴市旅游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00,15(4):21一25[按书籍、期刊、报纸、硕博论文、网文的顺序,时间由近及远]
[57]黄爱萍.《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8一29
[58]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3一65 [59]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功能》[J].台湾农业探索,1999(1):14一16
[60]朱信凯.《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初探》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6)
[61]黄震方,侯国林,徐沙.《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初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4):103一106
[62]兰海颖.《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63]孟英伟.《我国农业观光园开发模式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陈琳.《基于产业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黄蓉.《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6]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7]朱丽萍.《安庆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8]蒲晓琴.《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0]唐磷.《基于都市休闲农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1]王颖.辽宁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72]王波.《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3]刘志青.《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4]帅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5]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6]宋毅.《三明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外文文献
[1]Erik.《在发展中国家政策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潜力》[J].A 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3(20):79一86
[2]Lesley Roberts Derek Hall,《建设乡村旅游及休闲娱乐设施的原则做法》[M〕.New York B1 Publishing,2001:2一3
[3]Jackie Clarke Richard Den man,《乡村旅游案例研究》[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309一344
[4]Lesley Roberts,Derek Hall.乡村旅游休闲原则与实践.2001
[5]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a Doubleface Populated Multichip Module in Thin Film Technology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IEEE会议论文10.1109/ICMCM.1994.753563
[6]What drives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
Vol.23 (1), pp.1-310.1080/09669582.2014.970407
[7]Tourism Planning: An Emerging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8, Vol.54 (3) DOI: 10.1080/01944368808976497
[8]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 Vol.23 (8-9), pp.1133-1156 10.1080/09669582.2015.1083997
[9] 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ia's Image As A Summer Vacation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 Vol.27 (3), pp.
[10]Tourism, Moder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Island of Cyprus: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pons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3, Vol.11
[11]Embacher, Franz, Narnhofer, Heide. Strategies to measure a quantum state. Elsevier2004. (5)
[12]Rural tourism in Roznava Okres: a Slovak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 2001, Vol.22 (2), pp.193-20210.1016/S0261-5177(00)00038-8
[13] D. J. WALMSLEY. Rural Tourism: case of lifestyle - led opportunities. Geographer. 2003
[14]Peggy Petrzalka, RichardS. Krallnich, Joan Brehm and so on, Tural Tourism And Gendered Nuances.Annals of Tourism Tesearch, 2005
[15]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 Vol.90 (2), pp.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