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生物体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一个甘氨酸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C.甘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构成的 D.甘氨酸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4:5
2 . 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 D.生成物的质量之比为14∶3
3 . 反应A+B=C+D中,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 )
第 1 页 共 15 页
A.2g B.4g C.1g D.2.5g
4 . 下列描述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B.电解水实验,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燃烧时会发出淡蓝色火焰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5 . 下列常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大理石
6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NH2)2属于复合化肥
B.泉水中加入活性炭,可以软化硬水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同时放出能量
D.青少年正在长身体,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不吃蔬菜
7 . 模型法作为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处理实际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分别用“○”、“●”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则下列气体物质的模型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加碘盐
C.结冰的蒸馏水
D.空气
A.
B. C. D.
8 . 学习化学常常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分析,才能获取真知。现给出下列说法:①K2MnO4和KMnO4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团;②在NH4NO3中氮元素表现两种化合价;③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④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⑤红磷和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同种物质;⑥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⑦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⑧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正确的有 ( )
第 2 页 共 15 页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25g甲充分溶解于100g水中,可得甲的饱和溶液125g B.t2℃时,甲、乙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时的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可析出晶体
10 . 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B.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需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所以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也需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原子和分子均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11 . 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A.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石灰石、CaCO3
12 . 下列实验操作无错误的是
B.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 D.碳酸钠、烧碱、Na2CO3
A.热
B.
验证NaOH溶于水的放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 3 页 共 15 页
C.稀释浓硫酸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3 . 在厨房做红烧肉的时候,为了使烧出来的肉更香,向锅里面加入了少量的白酒和食醋,生成了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A.乙酸乙酯属于有机物
B.乙酸乙酯由4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8个氢原子构成 C.白酒和食醋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乙酸乙酯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14 .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D.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15 . 运输下列物质时,应张贴“腐蚀品”标识的是( )
和水,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
B.汽油
C.铁矿石
D.大理石
16 .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15 页
A.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B.图中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H4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反应后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17 . 下列物质中性质与用途不相关联的是( ) A.金刚石很硬﹣刻划玻璃 C.CO可燃﹣作燃料
B.石墨导电﹣作电极 D.CO2溶于水﹣灭火
二、多选题
18 . 托盘天平两盘烧杯中分别装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的是( ) A.左盘5.6g铁 右盘6.5g锌 B.左盘2.8g铁 右盘2.8g镁 C.左盘4.8g镁 右盘4.6g氧化镁 D.左盘10g碳酸钙 右盘10g碳酸镁
19 . 下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三、填空题
第 5 页 共 15 页
20 . A+B=C+D的反应中,1.6gA和6.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和若干D;若要得到7.2g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_____g。若A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1 . 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各题 (1)6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
(2)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 (3)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 (4)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22 . 用微粒的观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水壶中的水被烧开时,壶盖被顶起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_________________。
23 . 我省中考体考使用了“体能测试专用跳绳”,专用跳绳的包装上有这样的介绍:“绳内核为强力钢丝材料,外围为优质TPU塑料,整体柔韧性和悬垂性好,不易磨损和打结”。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考专用绳的外围材料属于什么材料______________;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2)内核为强力钢丝,它与纯铁相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3)兴趣小组的同学切下一截钢丝并投入稀盐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溶液呈浅绿色,出现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铁是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请写出用CO还原赤铁矿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5)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插入一截钢丝,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钢丝,则钢丝上一定有____,写出发生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整个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填“增大”或“减小”)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4 .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第 6 页 共 15 页
(1)仪器E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图A~C是常见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请选择一个有错误的操作写出改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仪器D~I完成下列实验操作:
①用KMnO4制备O2,应选仪器___________(填序号),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并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应选仪器___________, 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下图是以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备H2,并用排水法收集。请把图补画完整___________。
25 . 如图所示的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写出实验A中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流入集气瓶,但流入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
第 7 页 共 15 页
两种即可)_____。
②请你写出实验B中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③下图是木炭燃烧的一系列实验操作,写出步骤D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简答题
26 . 豆浆机由于快捷方便而进入千家万户,根据如图所示的豆浆机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豆浆机的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用铜作电源插孔是利用铜的________性。
(3)传统的生豆浆是用石磨来研磨的,研磨的过程主要是_____变化。 (4)将黄豆渣分离的方法类似于我们实验中的________操作。
(5)废旧电器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
27 .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发生大火,本次火灾在短时间内急速蔓延烧透整栋建筑物,元凶极有可能是施工队所使用的保温材料聚氨酯(PU)材料.由于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加上四个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造成火灾的发生.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8 页 共 15 页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2)火灾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门窗,理由是 .
(3)干粉灭火器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请分析干粉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 .
28 . 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下图是一款以氢氧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标示的物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填序号,只需填一种,下同),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 (2)氢气是理想的“绿色能源”,除了以燃烧的方式释放热能外,它还能按图二所示的原理,在常温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种能量转换效率高,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氢能源目前还很难普及,请写出氢能源不能普及的一点原因_____。
(3)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替代燃油汽车,由此你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何感想_____? 29 . 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图2中a、b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第 9 页 共 15 页
(1)在t1℃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等量水中的溶解现象如图1所示,要使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时,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表示的是______物质(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六、推断题
30 . A-K为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G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K的名称________。
(2)分别写出①和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②的基本反应类是_____________。 (3)生产、生活中为了防止C→H发生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I的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31 . 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反应后试管中的溶液出现分层现象:
第 10 页 共 15 页
【实验现象】
时间 观察现象 3min 铝条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铝条所在位置及其上方溶液颜色逐渐变浅,下方溶液没有变化 铝条表面聚集大量红色物质,铝条周围溶液呈无色透明,下方溶液仍为蓝色,无色溶液和蓝色溶液界面清晰 0.5h
(1)写出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打磨铝条并将其绕成螺旋状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铜与铝的金属活动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反应后明显分层的溶液判断,生成的硫酸铝溶液密度_______(填“>”或“=”或“<”)原硫酸铜溶液密度,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附加分:若正确回答下列小题,将获得4分的奖励,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5)为促进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在配制硫酸铜溶液时加入少量NaCl。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NaCl,有利于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提出假设】Cl的存在有利于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设计实验】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验证该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以上方案外,你还能想到的另一种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计算题
32 . 下图是某保健品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第 11 页 共 15 页
(1)维生素D2化学式为C28H44O,则一个维生素D2分子中共有_____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2)维生素D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3)计算该保健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
33 . 某化工厂利用海水资源进行联合生产,制备氢氧化钠和甲醇等物质。其化工流程如下:
已知:2H2+CO回答下列问题:
CH3OH
(1)电解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实验室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增强导电性,往往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而不能加入氯化钠,理由是 。
(2)若该工厂每天可生产80吨甲醇(CH3OH),需要提供 吨氢气。 (3)该工厂每生产80吨甲醇需要消耗多少吨26%的氯化钠溶液?(第3问写出计算过程)
第 12 页 共 1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
第 13 页 共 15 页
17、
二、多选题
1、
2、
三、填空题
1、
2、
3、4
、
四、实验题
1
、
2
、
五、简答题
1、
第 14 页 共 15 页
2、
3
、
4、
六、推断题
1
、
七、科学探究题
1
、
八、计算题
1、
2、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