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政治视野下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分析与模式选择

国际政治视野下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分析与模式选择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荡 国际政治视野下构建东亚能源合作 机制的路径分析与模式选择 [内容提要] 伴随着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构建东 亚能源合作机制已经十分紧迫。但是,由于冷战思维的存在,互信的缺失和美国因 素,东亚能源合作的机制严重滞后。东亚能源合作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相应 的机制保障。当前可考虑构建对话协调、信息与数据共享、联合石油储备等机制,合 作、建设区域内油气管网和能源合作融资体系。 [关键词] 国际政治 东亚 能源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ll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 ̄3"/一1369(2006)4—0068—07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与产量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相 东北亚和东南亚。鉴于俄罗斯在东亚能源合作现 比,东亚国家的石油消耗量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状和前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俄罗斯作为探讨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见表1)。 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重要国家。 从长远看,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能源 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伴随东亚一些 当前东亚能源状况分析 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东亚国家的石油消耗的增长态势 不但不会停止,而且增长速度会不断加快,石油进 东亚能源领域存在着如下的矛盾,这些矛盾是 口量会不断增加。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与亚洲 影响和制约东亚能源合作的因素,而对这些矛盾的 国家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相比,石油消费量却不断 破解则应该是推动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基本路径。 增长,从2002年到2030年,亚洲石油消费量将增 1.能源有限供给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 加1倍左右,即从21.2mmbd(百万桶/天)增加到 从属性来看,石油首先是一种商品,受经济规 39.8刑frlbd[ 。 律的支配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从供求关系来看, 供需矛盾表现之二,是区域内巨大的能源供 东亚地区的能源自给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量不断 应潜力开发严重不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区域 扩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呈不均衡状态,中日韩三国 外满足,舍近求远。在东亚地区,现实和潜在的能 源供给基地包括陆地和海上两部分:俄罗斯的远 收稿日期:2oo6.06.30 东和西伯利亚,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 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OO5年度资助项目《国际政治 背景下东北亚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项目批准号:21 ̄51017)的阶 等国家和东海、南中国海的海上油气资源。近年 段性成果。本文所说的能源主要指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石油。 来,国际能源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俄 作者简介:唐彦林,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央党校 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重新崛起。英国石油公司 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1 10036。 2004年的统计数字表明,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为 一68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O06年第4期 99亿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6.1%。2004年石油 产量为45 870万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1,9%,排在沙特阿拉伯之后,是世界第二大石油 生产国。 东亚主要能源消费大国中日韩等国与 口管线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以及俄罗斯 大力开展能源外交,最大限度获取国家利益等种 种原因,上述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未见长足进展。 此外,东海和南中国海也蕴藏着大量的油气 资源。东海和南中国海因东亚国家之间存在领土 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为陆地或海上邻国,上述国 家展开能源合作具有“天时”和“地利”,但令人遗 憾的是,由于油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匮乏,中日对俄 争议、海洋划界争端等原因未能为本地区提供稳 定的能源供应。 罗斯出口能源的争夺(主要体现为俄罗斯油气出 表1东亚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和消耗量 单位:百万吨 、\ 年 2004年占世界 2004年占世界 国家中 国 、\产 、\ 1994焦 146.1 1997焦 1印.1 2000焦 162.6. 2004焦 174.5 总产量比例 总消耗量比例 4.5% 量 消耗量 日 本 韩国 消耗量 消耗量 产量 190.7 267.4 87.0 76.9 231.2 265.0 111.4 75.7 279.6 255.5 103.2 71.5 365.4 241.5 104.8 55.1 1.4% 9.7% 6.4% 2.8% 印度尼西亚 消耗量 马来西亚 产量 37.0 31.7 45.9 35.1 50.2 35.5 54.7 40.3 1.0% 1.5% 消耗量 泰越国 南 产量 17.4 3.5 20,2 4,5 20.4 6.6 23.3 9.0 0.2% 0.6% 消耗量 产量 29.8 7.1 37.8 10.1 34,8 16.2 43.6 20.8 0.5% 1.2% 菲律宾 新加坡 文莱 消耗量 消耗量 产量 14.9 30.6 8.7 18.8 32.4 7.9 16.6 33.5 9.4 15.8 38.1 10.3 0.6% 0.4% 1.0% 总产量 74.0 67,4. 8 29l3.4 762,7 301.8 793.8 300.0 887,2 8.2% 23% 合计 总消耗量 注:中国石油消耗量包含了香港和台湾的统计数字。 数字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5.WWW.bp,eom 2.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与现实合作水平 低之间的矛盾 从总体上看,东亚能源合作可以涵盖油气资 源的勘探、开发、运输、储备、加工和环境保护等各 个环节和领域。在东亚国家中,日本、韩国等国都 是能源领域的先进国家,在能源使用技术、节能技 术、环保技术、管理体制、相应法律法规建设、行业 标准化、市场机制、战略储备和海陆运输等方面都 可以与中国、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及相互之间展开 合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前景广阔、互利双赢 的合作大多仍停留在学者们的讨论中。在日本与 东亚一些国家政治僵冷的情况下,开展宽领域、多 一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OO6年第4期 层次的能源合作对于东亚国家之间扩大共识、增 进互信和改善东亚国家间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3.能源安全系数低、利益相关度不断增加与 合作机制滞后之间的矛盾 国际政治视野下东亚能源 合作滞后原因分析 在分析探讨东亚能源合作的时候,必须考虑 到石油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战略性。石油具有三 重属性:从经济角度看,石油是一种商品,受市场 总体来看,一国能源安全的最基本含义是:本 国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具备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b] 对照上述能源安全的界定,东亚地区的中日韩等 主要石油消费国普遍存在着安全隐患。 一是能源供求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能源 供应体系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一地区,中、 日、韩三国占据了本地区能源(主要指油气资源) 需求的绝大部分,其中日、韩两国的石油消费几乎 百分之百依赖进口,两国还分别是世界第一、二大 天然气进口国;中国虽然仍然是世界能源生产大 国,但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油气消费 的对外依赖程度日趋增长。 二是东亚国家未能获得价格合理的能源供 应。尽管东亚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占到世界石 油消费总量的近114,但却未能取得与其石油消费 量相称的地位和影响,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影响国 际石油价格的能力大大弱于欧美国家。自1992 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每桶)就一直高出欧美市 场1~1.5美元。亚洲原油“溢价”的现实,表明东 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具有相当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 的合作潜力。 三是由于本地区缺乏有效的多边能源合作机 制,导致区域内国家之间特别是中日之间产生了 激烈的能源竞争。 四是除日本、韩国等国家外,中国等其他国家 缺乏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这使本地区并未 形成能源危机预警和应对机制,更为严重的是,东 亚一些国家因内部经济发展方式、速率及对能源 国际依存度的天然战略忧虑,采取“与邻为壑”的 政策,宁愿与外部寻求合作、帮助,也不愿意在区 域内进行合作,这导致东亚能源合作止步不前。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东亚能源合作机制尚处 于协商起步阶段,也为深化东亚能源合作指明了 方向。 一70一 机制的调节和经济规律的支配;从国家安全的角 度看,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需战略物资,涉及 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所以石油对一国 的安全又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外交角度看,石油是 石油出口国与进口国博弈韵筹码,是石油进口国 外交争夺的焦点。正是能源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 和作用,使能源不仅作为一种商品或资源存在,而 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正是石油这种商品的特殊 性、复杂性和战略性决定了与一般的经济合作相 比,开展能源合作需要更多地考虑国际政治因素。 (1)冷战思维的存在。东亚地区是曾是东西 方冷战的前沿阵地之一。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的 继续存在就是冷战体制在东亚的延续。而且,冷 战思维并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自动退出东亚的历 史舞台。冷战思维反映在能源合作领域就是零和 博弈思想,表现为缺乏通过合作维护共同能源利 益的合作理念,在行为模式上则表现为“你死我 活”,而不是“我活也让别人活”的行为模式。从目 前情况看,本地区的能源进口大国不但处于“各自 为战”的境地,特别是中日之间围绕能源还产生了 激烈的竞争,出现了所谓“安大线”和“安纳线”之 争,这导致俄罗斯与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铺设 油气输送管道等能源合作的延迟,严重影响俄罗 斯与东亚能源合作的全面展开。 (2)缺失必要的信任。东亚各国推进能源合 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存在 并未导致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的形成。这其中的主 要原因是,一些东亚国家之间缺乏政治上的互信, 导致能源合作的延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东 亚的大国之间,特别是近年来日本与中国、韩国的 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日 本始终不能以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参与到东亚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O6年第4期 作进程中来,而是将合作的重点放在了欧美,推行 “挟美制亚”的国际战略,在东亚的一系列问题上 则喜欢“单打独斗”。近年来日本对东亚邻国的外 交立场趋于强硬化,在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之间 的领土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频频出手,导致了与 邻国关系的全面降温。二是明显的争端和潜在的 冲突。东亚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热点问题多、隐 患多,如朝核问题、台海问题等;东亚地区就某些 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海域划界问题产生了一些 争端。三是因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不信任感加 剧。“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许 多中国人往往是以一种不信任的心态看待日本的 实力和行为,因此,对日本在军国主义化的担心和 疑虑仍然存在。许多日本人也总是以一种复杂, 甚至是一种敌意的心态来面对中国的发展和壮 大,认为中国的崛起对日本必然是一个威胁。”L4J 四是推进东亚能源合作中,各国的相对地位问题, 即谁将成为主导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东亚能源 合作主要涉及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东盟四 国五方,只有将五方力量整合在一起,才可能推动 最终建立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目前中日、韩日之 间特别是中日之间关系的僵持状态致使东亚能源 合作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上述历史问题、领 土领海争端与东亚各国的民族情感、意识形态、国 家利益纠缠在一起,成为推动东亚能源合作的重 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国的彼此信任度 明显不够,很难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谈能源等合 作的问题。 (3)美国因素的影响。本文所谓美国对全球 能源的战略控制,并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概 念,而仅仅是在阐明一个事实。当今世界,美国不 仅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而且也是全球最大 的石油生产国之一,它既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 国,又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的投资国,并且通过 其对全球金融产业的超强控制力,成为全球最强 大的与石油有关联的资本、资金的流通与流向的 控制国。这是在经济层面上谈论美国对全球能源 的战略控制。如果从国际政治层面看,作为当今 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凭借其拥有的强大政 治、军事、外交乃至于文化力,基本有效地控制了 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区域(除俄罗斯)、最重要 的石油运输的战略通道,并基本建立起了其对全 球能源控制的战略体系。国外学者也曾指出,“由 于美国海军控制着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的海洋通 道,而这些通道是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必经之 地,中国必然有一种担心,如果将来中美关系恶 化,在发生冲突时,美国会使用军事力量来阻截中 国的石油供应。”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东亚能源 的战略合作问题时,自然无法规避美国因素。从 某种意义上说,中日之间之所以难以实现能源战 略合作,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本对于美国这种全球 能源战略控制体制的过度依赖。 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的 路径分析与模式选择 作为国际合作的一种类型,能源合作具备国 际合作的一般特征和条件:“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 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 认同与承诺;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 果。” 从目前情况看,东亚能源合作处于以双边 合作为主,多边合作基本处于协商起步阶段。如 同其他领域的经济合作,东亚能源合作必然会经 历从双边到多边,由市场导向到机制保证的发展 阶段。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必须逐步突破制约 东亚能源合作的政治障碍,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推动东亚能源合作的深入进展。具体而言,要做 到: 1.转变观念:突破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 利、平等、协作的新型能源安全观 东亚各国参加能源合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 地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增进国家利益,是以自我 为中心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每个国家在考 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对别国维护和增进自 身国家利益的行为多一分理解和尊重。以俄罗斯 向亚太地区出口能源为例,出于维护自身国际利 益和实施能源出I-I多元化战略的考虑,俄罗斯必 须拥有自己的海上出口终端设施,避免能源出口 一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4期 受制于人。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就会对俄罗 斯进入亚太地区能源市场的管道建设的几经变动 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相关国家也必须认识 到,只有抛弃冷战思维,才能逐步实现能源领域的 互利合作。从政治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 作,三方均有这样的愿望和潜力。从我国的角度 来看,急需提升节能和环保技术以实现到201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样 的目标,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在节能和环 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突出的跨国 性和扩散性的特点,推进东亚能源战略合作,需要 保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从俄罗斯的情 各国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型能源安全 观,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措施, 扩大交流与合作,以合作求能源安全,逐步解决彼 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能源共同安全。区域内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例如2005 年3月14日,分别代表中越菲三方的中国海洋石 油总公司、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和菲律宾国家 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 洋地震工作协议》。三国在长期有主权归属争议、 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实现了共同开发,第一 次将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构想 付诸实践,体现了邓小平在20多年前的高瞻远 瞩,也体现了三国以新型能源安全观为指导展开 能源合作的信心和勇气,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菲越 三国的合作为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提供了一种可行 模式,意义重大。 2.展开合作:有选择地确定东亚国家能源合 作的重点领域 在多方推动下,深化能源领域合作的观念已 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东亚国家之间在能源领 域存在着诸多的领域可以进行互补性的合作,实 现共赢。但现在的问题是,理论探讨多,达成的协 议多,多数合作协议执行不力,必须采取切实有效 的途径来推动东亚能源合作的进程。针对合作领 域广泛、潜力巨大与现实合作水平低之间的矛盾, 着眼于东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实际,今后可以考虑 从纯经济技术层面,投资少、见效快的领域采取行 动,寻找一个或几个利益交汇点,以把合作各方的 利益牢固联系起来,在某些领域形成共同利益,求 同存异,先易后难,由浅人深,逐步推进。 以中日俄三边能源合作为例,可以首先考虑 在节能技术和防止环境污染技术的转让展开合 一72一 况来看,也急需解决能源开发可能对自然环境造 成污染尤其石油及其制成品的污染的问题。从日 本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能源资源短 缺,日本多年来坚持开发利用节能技术、环保技 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日本来说,能否积极 地将其先进的节能技术向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转 移,也是关系到东亚地区能源安全保障、关系到日 本自身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就具体步骤而言, 必须优先考虑构建沟通对话渠道。近期可以考虑 共同开展中日两国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 与实践比较研究,由两国有关研究单位和专家合 作进行,成果共享。除了节能和环保领域外,东亚 国家还可以考虑相互增加投资、建立联合储备制 度、共同维护海上石油运输途径安全、构建东亚共 同石油市场等。 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来看,东亚多边能源合 作机制应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从一般贸易逐步 向生产合作与相互投资方向发展,逐步涵盖油气 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运输、储备、加工和环境保护 等各个能源环节和领域,逐步构建能源安全共同 体。以中俄能源合作为例,中俄两国在2006年3 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 明》中明确提出,“双方支持两国企业投资开发油 气资源和挖掘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潜力,以及开 展其他形式的互利合作,包括在石油天然气加工、 石化及动力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合作。”据有关报 道,在2006年底前,中俄将建立两家联合石油企 业,其中一家在俄罗斯,另一家将建在中国。在俄 注册的石油联合企业可获得自然资源勘探及开采 许可;在中国注册的联合石油企业,将在中国从事 石油产品加工与零售。这表明俄罗斯在中俄能源 合作中,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中国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OO6年第4期 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这可 以拓展俄罗斯与中国等东亚国家能源合作的深度 和广度,进一步夯实与东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共同 利益基础。 3.机制保证:必须构建超越双边、有效的东 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 下,一国很难用自助式实现自身的能源安全,必须 通过与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构建合作机 制,弱化风险,维护共同利益。针对能源安全系数 低、利益相关度不断增加与合作机制滞后之问的 矛盾,参照国际经验,解决东亚区域能源安全的一 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合 作必然涉及到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这就 需要东亚国家通过谈判协商建立相应的国际机制 加以规范并提供安全保障,合作各方要尽快在合 作的目的、目标、制度安排、运用机制等方面达成 共识;在不损害各方主权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着 眼于大局和长远利益,互信互让,搁置争议,另辟 蹊径,谋求各方的共同发展,这是东亚加强能源合 作的原动力和目的。第一,从合作的类型来看,应 该是超越双边,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但双 边合作不是最优的区域能源合作形式,建立东亚 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将是最终的选择。但多边合作 机制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建 立适合东亚实际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第二,从 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类型来看,可以效仿借鉴世 界能源宪章组织。考虑到东亚国家社会制度、意 识形态和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东亚地区不适合 构建类似于国际能源机构的能源合作组织。1998 年4月生效的《能源宪章条约》是一个涵盖石油、 天然气、煤炭及可再生资源等在内的各种能源资 源、从设计勘探开发到运输分配的条约,主要内容 涉及能源领域的国际投资、贸易、过境运输和争端 解决办法等四个方面;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 的多边投资保护协定,为跨地区的能源投资、贸 易、运输、能源效率与环境保护以及解决争端提供 一个法律框架和机制。可以预见,基于东北亚地 区多样化的特点,经过谈判协商,达成一个稳定有 效的多边条约和相应的机构来保证本地区能源合 作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从现实出发,当前可以 考虑构建如下环节: (1)对话协调机制。构建东亚能源合作机制 必须逐步确立日益完善的对话协调机制,以加强 了解沟通、通过对话谈判解决观念分歧和利益纷 争。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东盟与中日韩“10 +3”对话机制框架下把能源合作作为重要的议 题,切实加强“10+3”能源部长会议的功能和作 用,并考虑在协商基础上,吸收俄罗斯、朝鲜、蒙古 等国家参加,各国能源管理部门也应定期或不定 期地召开会议,扩展官方沟通交流渠道。此外,区 域内各国能源企业、研究能源问题的机构和专家 学者也要通过互利合作、召开论坛、会议、提供咨 询等形式展开能源领域多层次合作。 (2)融资体系。能源投资具有投资巨大、风险 高、收效慢的特点,开发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油 气资源需要大量的投资。据估算,铺设从俄罗斯 安加尔斯克铺到中国的大庆(安大线)石油管线大 概需要17亿美元,如果从安加尔斯克铺到俄罗斯 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则需要52亿美 元。再看天然气项目,萨哈林1号、2号、3号和4 号气田分别需要12亿~15.2亿美元、10亿美元、 28.5亿美元和33亿美元的投资;伊尔库茨克油气 田需要11亿一16亿美元的投资。b 巨大的投资是 俄罗斯自身无法承担的,必须有国际资本的注入。 为同区域外的国家和企业竞争,东北亚国家可以 考虑组建东北亚能源开发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增 强竞争力。可以考虑“以股份制方式组建,组建的 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技术、资源、人才等人股, 谁投入谁受益;采用合资、合作、资产重组和区域 外融资等筹资方式;引入风险担保机制,减少在重 大能源合作项目中合作主体的投资风险;此外,还 可以采用产品分割的方式筹措资金。” (3)区域内油气管网建设。俄罗斯远东和西 伯利亚的油气都缺乏足够的管道出口到亚太地 区,成为制约东北亚能源消费国家实现油气进口 多元化战略的瓶颈。中国是亚洲西部、北部油气 一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4期 向日、韩、东南亚输送的主要通道。中日韩可以利 用各自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与俄罗 斯进行油气管网建设合作,这有助于在东亚形成 一制度。日韩在建立石油储备领域拥有先进的技 术、丰富的经验和过剩的储存容量。中日韩俄以 及其他国家可以共同投资储备设施,交换储备信 息,建立石油储备联盟。实行联合石油储备体系 可以实现东亚各国在石油储备体系领域的优势互 补,确保各国长期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减少由于 个区域能源合作体系。当然,建设区域内油气 管网需要解决资金、运输吞吐量、线路、技术、跨国 利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这可以通过效仿《能 源宪章条约》或相似的国际协定来保证。_8 (4)建立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东亚多 边能源合作机制还涉及到一些必须有的或相关的 条件,如充足的信息条件等。尽管地理上相邻,但 东亚区域内的能源信息、数据和人员交流却非常 有限,了解每个国家的政策意图和能源发展计划 对于构建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机 制促进了负担共享,机制内各国政府为集体目标 作出努力,难以逃避责任;机制可以向各国政府提 供信息,共享信息。信息揭示实质性共享利益之 处,鼓励政府在可能采取单边行动的问题上进行 合作。”_9 东亚国家应该提高能源信息交流的质量 和速度,增加能源市场的透明度,以便建立开放透 明的亚洲石油市场,这有利于东亚各国经济的持 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东亚地区在 世界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 (5)建立联合石油储备制度。从目前和长远 来看,逐步建立联合石油储备制度将是东亚国家 加强合作,构建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一个重要方 面。在东亚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拥有完善的石 油储备制度,中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 国均无国家战略储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时,日本由于具有相 当于9o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而渡过了难关,从长 远来看,除日韩外,东亚国家均需要建立石油储备 ---——74---—— 地缘政治冲突而带来的风险,并推动东亚多边能 源合作机制的最终建立。 注释: [1]lEA w0rld Energy Outlook 2004 [2]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5. nnv.bp.com [3]Jinwoo Kim.Energy Security of Northeast Asia:Current State,Energy Demand/Supply Projection Current State,Energy Demand/Supply Projcetion and Investment Needs.KEEI—lEA Joint Conference Seoul,March 16-17,2004 [4]张蕴岭.中国的崛起与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 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0 [5]T.S.Gopi Rethinaraj.China’s Energy and Reigonal Securiyt Perspectives.Defense&Securiyt Analysis.December 2003,19(4):385 [6]S.D.Krasner,ed.Internaitonal Regime,Ithaca.New York:Comell Umvemity Press.1983:2 [7]戚文海.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4):33 [8]参见Keiichi Yokobori.Oppoauniites And Risks of Northeast Asian Energy Cooperation.Northeast Asia Energy Focus.February 2o06:33 [9][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 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OO2:352-353 (责任编辑:章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