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制作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
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中国皮影的艺术价值与前景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皮影的起源与流传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老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
但确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载有“ ┅┅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 之段落。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
另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盛行于宫廷市井,这一宋时盛景决非无源突降,它必然经过一段漫长的孕育萌芽、发展演进和成熟的前期历程,只是史料断档而已。若将这一前期历程,试上推为皮影戏成熟于极为崇尚文化艺术的盛唐,不无道理。进而再将起源时代上推至两汉并不为过。这一推论与《搜神记》中“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说相合。故将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定位于两千年前的西汉较为客观。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
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
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皮影造型艺术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
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2、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我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真。
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例如∶对于文雅秀丽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阳刻空脸脸型,以表现其纯真嫩白。对花脸、丑脸角色,则多采用阴刻实脸脸型,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可以采用实空地结合的脸型,这样可以
使面部造型在
影窗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得到更为突出的艺术效果。对于丑角,也有设计成七分脸的,这样可露出双眼,加大刻画面孔的余地,扩大脸部的表现范围。例如,设计独眼瞎丑角时,若用五分脸造型,根本就无法表现有一只眼瞎。
对于骄悍和老年的角色,也是用阴刻实脸时多。但也可以用阳刻空脸型,不过要在空脸上增加几条能表现出年老或骄悍的面纹才行。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楂,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3、皮影人的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如下∶
( 1 )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
( 2 ) 描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 3 ) 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 4 ) 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 5 ) 熨平∶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
(6)上油∶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和耐用性。(7)订缀∶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雕刻技艺和艺术手法
西安皮影戏的人物造型与西安民间剪纸艺术都是以影像作为基本造型依据的艺术,它和汉代画像石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有着共同的特征。江玉祥先生专著《中国影戏》中评述:
“陕西华县皮影雕刻久享盛名,代有人出。清末赤水镇的菊林,民初下庙乡的郭世安,莲花寺的李三喜,明末高塘镇的李长才,柳枝镇的李占文,赤水镇的孙书臣等,均致力於皮影雕刻艺术,各有千秋。郭世安具有独创能力,它的影人造型略小,但小而不贫,却颇为俏丽,俊俏中显示雍容大度,纤巧中可见幽雅风采。菊林则长於…钉缝?即连接,他制作的影人站起来前不过挺,后不背锅,武士将军威风凛凛,精神饱满;小生小旦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李三喜却以刻工精细驰名於二华、大荔等地。李占文功力深沉,刀法犀利多变,对陕西东路皮影的发展和风格形成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运用洗练的轮廓造型,夸张的纹样装饰,疏密相间,虚实有致,雕镂刻工精巧缜密,色彩明快醒目,生动地表达了剧中不同人物的相貌、身份、性格和衣着,加上演者的扦头功夫,这些本来硬梆梆的牛皮影像竟然
栩栩如生,令人着迷。”江先生阐述了西安各名匠在雕塑艺术方面独到的技艺和突出的艺术个性。也正是这诸多的艺术个性才汇成了西安皮影的西安风格,这风格则是:
(一)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所谓整体美是指每一个人物造型的曲线轮廓,身长高度、头身手臂和总身高的比例,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赋予的艺术表现魅力。体形小巧,约在33厘米上下,造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除个别书童、丑旦以半侧面的双目出现外,其余大部分以侧面单目表现。面部有空面阳刻和实阴刻之分。正生正
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若有若无,秀婉妩媚。人物性格则以平眉和立眉分别: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武生将帅则以立眉突现其英武强勇,头形前额突出,俗称“岩颅”,更显神飞眉宇,气概非凡——方面、大耳、宽肩、圆腰的男性阳刚之美是生、净正面角色的造型原则。旦角的共同追求是柳眉、凤目、纤腰、莲足式的阴柔美。无论生旦角色,皆讲究图案纹花,精巧细致,工艺严谨,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充以菊、梅、竹、兰的装饰,服饰雕镂纹样中有“卍”字与“米”形的“雪花”图案,这些都充分地渗透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意趣。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阶级层次也是从内部装饰的古典美中向观众示现的:帝王的皇冠龙衣,显贵们的乌纱花翎、蟒袍玉带、朝靴牙笏、帽翅品衔;后妃凤冠霞佩,宫娥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华娇贵雍,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庶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乡约地方的茶服毡顶,义士侠客的皂衣板带,……凡此种种,无不从脸谱纹络和衣冠装饰上加以平面雕镂,这平面雕镂的艺术表现力却有强烈的立体感。至於神妖鬼蜮、山水庭堂、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艺人们结合“凭灯投影”的戏台环境,或绘真写意,或虚实相辅,或夸张象征,和修饰移用,皆以牛皮拓展,极尽聪明智慧,把一个人间天上、阴间阳世、鬼穴魔窟、古今中外的万幻之道悉囊於小巧的牛皮影戏的箱中。
(二)平面构图的一体美中包涵了多姿多彩的展开美。西安皮影戏是借灯光把牛皮雕像投射在“亮子”(薄面白的丝制品或化纤制品制成)上来做戏的。即是“借灯观影悟人事”的。因此,它不可能是“线葫芦”(线偶)或“胄葫芦”(木偶)戏那样的立体造型,所以所有一切只能统一体的平面构图设计,这便是我们所论说的西安皮影平面构图的一体美。把这些“平面构图”展开在“亮子”上,便多姿多彩缤纷繁华美极了。灵得出奇的西安雕影师傅们,凭直观悟透视之理,於平面牛皮上镂立体之像,一个近大远小、体实魂虚、幻化梦游、升天入地、割头剖心表现得比大戏台更为灵妙!出於演出效果的需要,师傅们设计了打杀中的“血脸子”、“剥衣解带”后的裸体、上马下马的回合对刺、杀场激战中的腹破肠流、七十二变中的妖化魔变等等,一体儿画在牛皮平面上,曳曳摇摇地纷呈於“亮子”上,使观众与平面上感立体,与有限里觉无限。
(三)程式造型的语汇美中包含了具体物象的个性美。这是所有皮影人物的共同特点——在以光投影於“亮子”上的不断运动中取得了自身造型的语汇美,形成了有别於它种艺术形式的独特的程式特点:
1、面部刻画为正侧面:我们从“亮子”上所看到的影像都是一条眉毛一只眼,语汇特称“五分脸”。这与民间艺术的其它造型形式完全不同;诸如刺绣、木刻年画、泥塑挂画儿等,皆为“三分脸”,满足了广大农民要求完美的审美心态。西安皮影戏人物为了影像的外型轮廓的明朗和横向移动作戏的特别,一律设计为正侧面,且形成了与民间脸谱图案相应的一整套程式化的脸谱。每一张脸谱都是一个造型语汇,赋於一些无形或不稳定形象的物象以具体形象。这主要是指“头楂”而言的:本无形象者如:黑煞神、玉皇、王母、牛魔王、美猴王、鬼怪等。不稳定形象者如:小生、须生、老生、花旦、搽生、媒旦、小旦等。这一点也象大戏台上的演员分工,演小生的可在凡有小生的戏中皆可充饰,演青衣旦的扮了宝钏还可扮香莲:一个“藩王”影子,一个艄公形象,差人、衙役、在任何一出戏中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地位,但他们又必须服从於不同剧情赋予他们的性格特征,由“签
手”依剧情支使。这样一来,他们的形象便在具体的戏剧情节中也就具体化了。神、鬼戏中的形象,师傅皆赋以人形,而头面服装又以“寓意”手段使之异於人类,显出他们神气和鬼技来,让他们把人间的百事百态神化、鬼化,这样也就便於把人民的所怨所恨所追所求所喜所厌能够形象表现,可以说是西安艺人在创作意识与方法上的“浪漫主义”了。因为是皮影人儿,恶也恶得可爱,善就善得更美了。
2、表情处理的模糊化:画诀中说:“要画愁,锁眉头:要画笑,嘴角翘;要画哭,眼挤住;要画躁,嘴角吊”。但皮影人物在“亮子”上不是“匆匆过客”,面部的定型形象也无法在演唱中产生变化。象号啕大哭,破涕为笑,愁容满面,汪汪垂泪等等。表情既不能从僵凝的
脸上表现,只好借助於整个形象的体态动作了。如周仁在“悔路”一场途中的矛盾心理:李清彦在“骂和尚”一折中的愤怒与激动;孟姜女的大墙恸哭,卢克成中状元后的春风得意等,是不可能因情感需要而设计出一个人物变化多端的面部表情,设计只能基本表达人物性格特征——面部表情的刻镂更有一种模糊性,使之在剧情进展中当笑象在笑,当哭若在哭,当怒似乎怒,当乐仿佛乐。这种难度很大的模糊神韵,是西安皮影雕镂艺术的突出特色。尤其是女性人物的高额直鼻和富有弹性感的丰满富态,与别地(特别是四川、吉林一带)的那种“通天鼻梁”的雕镂设计相比,西安皮影人物在表情处理,确实是大大高出一筹的。
3、性格特征的强烈化:西安皮影戏人物的相貌特征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女性角色多高颚直鼻。诀曰:“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红一点”。但叫人一看就能判知他是奸贼还是忠良,她是贤女还是刁妇。也正如《梦梁录》中所道:“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这种抽象化了的形象化,是同中国神秘文化中传统的“相面术”及以形表意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包公的日月额和铁青脸,秦桧的白脸圆眼,
皆为使性格特征强烈表现,中国民族传统中以青色为之“正”,以白色为之“奸”,圆眼正是鼠目贼相之志记。关羽为红脸、蚕眉、凤目,民间以红色为“忠”,蚕眉为“勇”,凤目为“仙逸”表现了关公那“勇忠潇洒”之相。这种以形表意强化性格特征的程式造型语汇美中包涵了千百个具体形象的个性美,西安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是独有表现的。
正是西安皮影自身具有如上所述的突出的三个方面,才展示了西安皮影的西安性。琴声灯影里的文化难题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戏,和其他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今天分外寂寞,让那些想保护民间艺术的人陷入两难。
在《每日中国》担任德语编辑的瑞士人严力为说他等皮影戏等了8年,8年前来中国留学时就听说了皮影戏,直到上周五他才终于在北京大学的多功能中心看到。连表演组织方都没有想到这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兴趣。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团这次来北京是为申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具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开始创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道情皮影戏代表团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等院校演了几场。
皮影戏非常简单,不到2平方米的白布后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一两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几乎没多出一块空余地方。观众对幕后的兴趣甚至更大,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掀起围帘探头探脑往里看。虽说狂和野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特点,但唱词却不粗俗,间或有“天空飞过一排古雁”这样的句子。
环县的皮影前边所以要加“道情”两字,是因为它的唱腔是从道情发展而来。它和道教素有渊源,使用的乐器看起来与八仙里的蓝采和手里的两根弯竹板很像。唱词内容也多教人向上,扬善惩恶。也有一些民间俚剧,比如这次演的《王七怕老婆》。一场演出大约一两个小时,为了照顾观众,还打了字幕。
无论是观众、组织者还是环县随团来的领导,对这次演出都很满意。在大学里的观众们没想到皮影戏这么好看,组织者北京时代同济文化发展公司和环县县委书记同时看到了商机。但实际上皮影戏本身却不一定能从中赢利,进一步引申出来的问题是,如何去保护脆弱的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
从皮影说起,后台看到的皮影颜色暗淡,被夹在一个个大布面夹子里,或者挂在绳子上,等演员根据剧情随时取下来舞动。然而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却异常明艳。环县县委李书记说,他们县里保存了上百年的一些皮影的色彩更艳,留住颜色的是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据了解,山西和甘肃的皮影都是用牛皮制作,河北皮影
则使用驴皮,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皮影,但使的可能是纸板一类更不容易保存的材料。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烦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在做之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好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阴干而成。还有更复杂的方法称为“软刮”。环县代表团这次来带了一些新制成的皮影作为礼物,没有着色的地方均呈透明光滑状。因为里面还有油分,制作工匠必须把油汁推摩进去才有这样的效果。
皮影制作要求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
但环县目前真正掌握皮影制作方法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一些老艺人使用的土办法会的人越来越少。比如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现在很多人甚至不懂得在电熨斗上弹水试温度了。
会演皮影戏的人也不多了。这次来的8位演员是从90个戏班里选出来的,他们平时演出也不少,李书记说一年有300场左右。演出集中在农闲,农忙时他们仍旧务农。但演皮影戏后继乏人。被称为皮影戏大师的史呈林祖传学唱皮影,他从17岁就开始表演,至今已经过了40年。但他的儿子就不学。因为学皮影远不如出外打工挣的钱多。演员演一天收入是10元钱。
环县的道情皮影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原生态,有一个比较残酷的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封闭和贫穷的地方,李书记说环县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钱。像洪水一样泛滥各地的流行文化还没有真正影响到那里,尤其是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北京也曾经是皮影戏发达的一个地方,曾分为东城派和西城派,遇到大的活动两派人的台子就搭在一起对着唱。但现在皮影戏只能在类似木偶剧院这样的地方才能看到。即使环县道情皮影这次堪称成功的演出,其实也只能说是小范围成功。时代同济的李戈参与了演出组织活动,他说像这样一种即将申请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北京甚至没有一个演出场地,在各大高校的演出还要凭借私人关系。
现在环县的县领导无疑想发展皮影经济,县长说他们已经打算在小学生里发展皮影爱好者,同时制作皮影销售。但问题是,如果皮影帮助环县发展了经济,皮影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该如何生存?它还是不是当初需要被保护的一种形式?也有主张说,就由政府资助,养着皮影戏和其他一切即将失传的文化遗产,如一个真空罐子,尽量减少外界对它的打扰。昆曲就安静地在自己的范围里呆着。但当年收入1000元左右的农民急需生活更好一些的时候,总不能断了他们的财路。就因为这样的原因,让李戈在是不是介绍其他民间艺术上颇为踌躇。中国独特的民间艺术仿佛跟穷分不开了。
一种文化形式是和一种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中国的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分不开。当各地都奔着更发达的生活方式前进时,注定要使非物质的、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艺术进入困境。目前虽无良策,却总不能跟《茶馆》里的一句台词那样消极:“死马是医不活的,活马迟早是要死的。”
皮影,奇幻新动画?
4万多件皮影藏品,4万多个饱满的艺术形象。老雕塑家赵树同的皮影收藏和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思维碰撞,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片民族原创的曙光———皮影集剪纸、工艺美术、绘画等于一身,其造型艺术为动画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面对日本、美国卡通作品的大肆涌入,面对《花仙子》、《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这些为我国许多少年儿童甚至成人所喜爱的动画形象,中国的动画业何去何从?
年届七旬的老雕塑家赵树同和48岁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最近开展了一个合作项目,据说能为中国动画业注入生生不息的奇幻想象力,提供富有弹性的起跳平台。
这就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
日渐老去的皮影,能否给中国动画注入新的原创活力?
走进中国美术学院内的赵树同皮影藏品展览室,琳琅满目的皮影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形态生动有趣,线条流畅成熟,构思极其细腻,品种繁盛各异———顺风耳、千里眼、古代神话人物……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独特并极具表现力的造型。
早年曾经主持创作著名雕塑《收租院》的赵树同,一生收藏了4万多件皮影。据他介绍,皮影从创始距今已有上千年,具有3个特点:所有造型艺术的融合,包括剪纸、工艺美术、绘画等;表演艺术的综合,有戏剧成分,也有相声、音乐等;通过光和影来表现,被法国人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
在当前发展中国动画的呼声中,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尤其引人关注。赵先生的收藏跨越明清以来的不同时期,甚至还有抗美援朝时期到朝鲜战场演出的皮影;集中了湖北、陕西、甘肃、河南、辽宁等各个地区不同流派的皮影艺术,包括极为罕见的“清宫皮影”。单各种神怪的造型就有9000多个,不同发型的妇女头像600多个。
赵树同决定将自己一共4万多件、可以装备140个皮影剧团、总价值几千万元的皮影收藏品,分期分批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用于美院师生的教学创作研究、市场开发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他说,在国际动画业,要塑造一个好的动画形象,投入很大,但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极其丰富的形象资源,只要善加开发,完全可以做到小投入、大产出。
造型还只是一部分,赵先生收藏的1600本皮影手抄剧本,有台词,有音乐,都是动画片制作的资源宝库。“关键在于给予足够重视,进行深入开发”。
目前,皮影戏正日渐没落。全国只有5个皮影剧团,基本上都在国外演出。倒是国际上不少学者、收藏家对中国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很感兴趣。国外收藏家经常到中国来收集皮影。全世界现有50多个国家有皮影戏,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德国有个世界范围的皮影汇演。美国还设立了皮影院,建立了皮影学院、皮影学会等。在美国,人们已经开始从皮影戏等中国传统艺术中改编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
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基本已不具备市场推广的价值,但它可以为现代艺术形式提供宝贵资源。
100箱皮影,即将催生国际一流的皮影博物馆
没有传统,哪来创新?没有创新,传统的意义也会大大减弱。
赵树同的想法得到了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认同。
在一个偶然的聚会中,赵树同和许江谈到皮影和动画的问题,两人不谋而合。2001年11月,赵树同皮影藏品观摩会在中国美院举行。2002年10月15日,赵树同再次在中国美院举行皮影展览。2003年初,赵先生就携带着100个箱子,从四川来到杭州进行捐赠。
许江说,中国美院正筹划在潘天寿纪念馆前的小洋楼里建一个国际一流的皮影博物馆,以全新的声、光、电等现代形式展示这些古老的艺术品。他们还将以此为基础,建立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致力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再生和复活,致力于对传统资源的高层次的整合,广揽英才,开发民间艺术宝藏。
中国美院去年设立了动画系,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和全省20个“特聘教授学科”之一。此外,在玉皇山脚下建立了动画研究中心。许江认为,皮影艺术对美术诸多学科都很有意义,对动画事业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资源性价值。
他说,中国动画的成功之作《大闹天宫》就从各方面吸取了皮影戏的营养,表现出皮影戏的特点。中国动画片中的佳作,很多都脱胎于传统艺术,如《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
有皮影助一臂之力,能做出孩子喜爱的中国动画
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国际性。中国的动画,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面对“个性”、“特色”这样的拷问。这种拷问包括故事内容,也包括造型艺术。各国动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标签,日本的铁臂阿童木和法国的蓝精灵、捷克的鼹鼠、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目前创作的动画片,具有和日本动画非常相似的造型和故事构思,却没有人家的神韵。即使模仿得完全一样,也不过是一个“赝品”。
许江说:“要发展就要搞原创。”他认为,目前我国动画业缺乏原画创作的水平,不妨向皮影中去寻找灵感。“皮影是中国动画最早的表现形式,包藏了中国人造型的智慧、编故事的智慧”。
据悉,中国美院秉承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正大力发展动画等应用型学科。一方面,从皮影等传统艺术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浙江高校软件专业较多、电脑图像技术发展成熟的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比翼齐飞,努力在杭州打造一个中国动画研究和生产的基地。
“我们要做出对孩子们有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片。”许江充满信心地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