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这说明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2、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3、允许智力超常学生跳级、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说明学制制定是受()。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人口的影响 C.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文化的影响 4、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 A.现代化 B.科学化 C.国际化 D.专业化
5、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的是()。 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C.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生活的范围
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6、“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主体性原则
7、教师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工厂、博物馆、社区等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称为()。 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 C.课堂教学 D.探究教学
8、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这体现了德育的。功能()。 A.评价性 B.发展性 C.享用性 D.控制性
9、桂阴小学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全校性的德育活动:一次是“文明从我做起”评比活动,另一次是“我的”演讲活动。这种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是()。 A.德育管理 B.德育途径 C.德育模式 D.德育价值
10、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时应慎用的评定等级是()。 A.优 B.良 C.中 D.差
二、多选题
1、组织策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下列活动中,学生运用的组织策略有()。 A.画知识点、关系网 B.列提纲 C.通过联想赋予材料情景或意义 D.课堂下记笔记 2、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的有()。 A.结构匹配理论 B.产生式理论 C.关系转化理论 D.情境性理论 3、下面属于器械型操作技能的是()。 A.芭蕾舞 B.骑自行车 C.击剑 D.溜冰 4、下列属于教学设计特征的有()。 A.指导性 B.操作性 C.系统性 D.创造性
5、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有()。 A.自信训练 B.放松训练
C.分散注意力 D.积极自我暗示
三、判断题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也就是指各级各类的学校的规章制度。()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4、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 5、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就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四、案例分析
1、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2、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
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2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列宁的话不是说文盲没有政治权利,而是说因文化水平的,文盲不能有效地参加政治活动。 2、【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和华生。 3、【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学制制定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在学制上,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如题干中出于个别差异的考虑,就有设立特殊学校的必要。 4、【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就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工作,其中包括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素质要求。 5、【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观点: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否则不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也就不能有自发的活动。②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之所以要心理学化,是因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对于成人可能是适用的,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儿童是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来促进儿童发展。 6、【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教学工作二题干中的句子出自《学记》,其意思是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7、【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田地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8、【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享用性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 9、【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德育途径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所选用的渠道。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及其他各科教学,班级德育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等。 10、【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班主任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良、中、差,但差应慎用。
二、多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B。解析:组织策略指将经过精细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包括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AB两项属于组织策略,CD两项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育萃专家解析】A.B.D。解析:关系转化说是学习迁移的早期理论。 3、【育萃专家解析】B.C.D。解析:舞蹈属于徒手型操作技能。 4、【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教学设计的特点:①具体性: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而设计,即有的放矢。②系统性:要求设计科学、逻辑严密、要素齐备。③灵活性:强调预设,更注重生成。④综合性:要通盘考虑人、财、物、时的关系。⑤程序性: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出其程序性的规定性和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⑥可行性: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生客观条件,二是具有操作性。⑦反馈性: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其目的是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⑧创造性: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⑨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完成的,一切设想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应该反映在教学设计中。 5、【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有自信训练和放松训练。自信训练主要是通过让考试焦虑患者自我表达正常情感和自信,使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借此消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的方法放松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呼吸法、暗示法、表象法和音乐法等,使人体的肌肉一步步放松,使大脑逐渐进入平静状态,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放松训练的原理,即肌肉和大脑之间是双向传导的,大脑可以支配肌肉放松,而肌肉的放松,又可以反馈给大脑。
三、判断题
1、【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2、【育萃专家解析】×。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 3、【育萃专家解析】√。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4、【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因此,校本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课程。 5、【育萃专家解析】×。解析:课程资源不仅仅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还包括教师自身、学生以及教学过程。
四、案例分析
1、【育萃专家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
“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2、【育萃专家解析】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