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拼写乐园。(1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埋藏. 隐藏. 躲藏. 收藏. B.禁.止 不禁. 严禁. 禁.令 C.薄.利 薄.片 薄.荷 薄.饼 D.紧挨. 挨.近 挨.冻 挨.打 2.根据语境写词语。(6分)

(1)这次考试失误了,我无比chóu chàng( ),我 pái huái( )在十字街头,不知该何去何从。

(2)一个阳光 míng mèi( )的下午,我yī wēi( )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故事。

(3)花园里的花骨朵被春风 qīn wěn( )后, zhàn kāi( )了美丽的笑脸。

3.写同音字。(4分)

[pái] ( )列 ( )徊 [dāo] 唠( ) ( )剑 [bàn] ( )倒 搅( ) [liàng] ( )解 ( )晒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3分)

日子:①日期;②时间(指天数);③指生活或生计。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 2.现在日子..富裕了,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了。 ( ) 3.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 三、选词填空。(4分)

渐渐 默默 轻轻 匆匆

1.时间来去( ),稍纵即逝。

2.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 )地长大了。 3.他这种( )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春风( )地吹过田野和村庄。

四、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B.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拟人)

C.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

D.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设问) 五、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选一选。(填序号)(4分)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细节描写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 )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 )

3.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

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 )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照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请你仿照此句,写一写你曾经流逝的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将句子换一种语气,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句话中作者不用“二十四

年”,却说“八千多日子”,是为了突出时间多,表达内心的空虚。( )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中作者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 )

3.“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中“罢了”的意思是“仅此而已”。 ( )4.课文《那个星期天》按照一天从早晨到黄昏的变化表现了“我”由满怀希望到因希望落空而失望的心理过程,同时也表现了母亲操劳家务的辛劳。( ) 八、阅读理解。(34分)

(一)(6分)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妈妈外出买菜期间,“我”的心理有了哪些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描写“我”翻看画报后,想象画报中人物的家庭生活的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的第一次作文(28分)

小学三年级,多了一门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我记得很清楚,他叫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他很严厉,又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站在讲台桌前,挺直的腰板,梳着一头黑黑的头发——他那头发虽然乌亮,却是蓬松着,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我想起他给我们讲解的“怒发冲

冠”这个成语—我们学生都有些怕他。 第一次上作文课,他没有让我们写作文,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是到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的。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看的是《上甘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①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②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张老师让我们第一次写的作文就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把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写了下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我的这篇作文。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我听起来觉得那么亲切。那作文所写的一切,我自己听起来也觉得那么亲切。童年的一颗幼稚而骄傲的心,使我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啊,原来自己写的文章还有着这样的魅力!

张老师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也提出意见。这些,我统统忘记了。但我记得从这以后,我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我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我的作文。张老师对我格外器重起来。他常在课下对我说:“多读些课外书!”我觉得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1.联系上下文说说“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在短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到了这个成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完成练习。(7分)

(1)句①和句②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句①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句②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完成填空。(7分)

(1)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我”的新班主任张老师。

(2)张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次作文课,并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 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我”对张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写在括号里。(3分)

( )→( )→( )

5.张老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想一想“我”会对张老师说些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30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幸福、青春、理想、机遇、成功、友谊……有人说过,当你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当懂得珍惜时却已经失去了珍惜的机会。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 附答案: 一、A

2.(1)惆怅 徘徊 (2)明媚 依偎 (3)亲吻 绽开

3.排 徘 叨 刀 绊 拌 凉 晾 二、1.② 2.③ 3.①

三、1.匆匆 2.渐渐 3.默默 4.轻轻 四、D

五、1.B 2. B 3.C 4. A

六、1.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天空暗了,有再亮的时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快乐中过去;看电视的时候,便从变化的屏幕里过去。 3.您说买菜回来就走的。 七、1.× 2.√ 3.√ 4.√

八、(一)1.由最初的兴奋变成了焦急的等待,因热切盼望的焦急,更加感到“时光不好挨”。

2.表现了“我”平时生活的孤独,也说明“我”为什么如此重视这次盼望。“我”想象着她们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就更加盼望母亲有时间陪伴着自己外出玩一次。 (二)1.“怒发冲冠”的意思是头发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形容极端愤怒。这样写运用的是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联系更加紧密。

2.(1)比喻 由低到高的椅子 梯田上的小苗苗 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的一道白光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

(2)示例:在我们人生的航海征程中,老师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3.(1)姓名 年龄 口音 外貌

(2)让我们写作文 带我们看了一场电影 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 4.害怕 亲切 柔和

5.张老师让“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作文。“我”会对张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我一定刻苦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范文一:

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范文三:

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名师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范文二:

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名师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

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名师点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

范文四:

家乡的端午节

五天,四天,三天,两天,一天,终于盼到这一天了。(终于一词,写出了自己对端午节的期盼。)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路桥,每户人家的中餐或者晚餐,都会吃食饼筒。

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去买做食饼筒的食饼皮,去迟了中午没得吃。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慌什么,还这么早。”

啊!今天人真多,都排成一排了,我也只好也排着了,我一看前面,都是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了,有的伸长脖子往前瞧一瞧,看看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有的时不时看看手上的手表,看一下几点了;还有的直跺脚,嘴上还嘀咕着:“好了没啊!这么慢。”(场面描写很细腻,具体。通过动作、语言,把买食饼皮的队伍写得非常好。)过了一个半钟头,我才轮到,我瞧了一瞧,只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在那里摊麦饼,旁边还坐着一位老爷爷。只见,老婆婆先熟练地从面团中取出一点面,铺在平底锅上,接着把面团均匀地铺满整个平底锅,过了一分钟左右,老爷爷再把食饼翻个身,又过了一分钟,一张完整的食饼皮就好了。(“先……接着……再……”,将制作食饼皮的过程写得很流畅。描写包粽子,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我回到家已经临近中午,妈妈已炒好了馅。哇!馅的品种这么丰富!有炒米面,红烧肉,黄鳝丝,蛋丝,鱿鱼丝,鲜虾仁,洋葱,茭白,包菜……每样夹一点,用食饼皮包裹住,卷着吃,混合着海鲜、禽蛋、蔬菜的鲜味,真是意想不到的美味,令人齿颊留香。

吃着香喷喷的食饼筒,我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地方吃粽子,我们这里却要吃食饼桶?”

妈妈说:“别的地方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我们台州吃食饼筒来纪念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

我又问了问妈妈:“为什么要纪念他呢?”

妈妈说:“戚继光虽然不是浙江人,但他在台州抗击倭寇使得倭寇不敢再犯台州沿海,为台州人民保卫家园,赢得了台州人民崇高的敬意。相传得胜后家家户户做了菜肴向犒劳大军。但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路远不便携带,总不能连碗送过去吧?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裹上菜,把菜包进去送给士兵们,只要没骨头没刺的。都可以包入食饼筒当中。”(语言描写生动。通过我和妈妈对话的描写,我们知道了食饼筒的由来。)

听了妈妈的故事,我觉得食饼筒的滋味更美妙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看了我的介绍,有没有流口水呢?(俏皮的语言,结束作文。)

范文五:

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欢快的节日,也是人们最惬意地时候,然而在这个节日中,它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给“压岁钱”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人间有一个野兽,叫做“岁”,每到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作怪,专门来吃小孩子,闹得人心惶惶。后来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的时候将长辈给的钱放在枕头底下。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怕的野兽“岁”跑出来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里,看到那细皮嫩肉的孩子,顿时口水直流,邪恶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枕头底下的钱发出了闪闪的金光。“岁”像触电了一样,“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们知道了制服岁的办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后来给“压岁钱”不只是为了赶跑可怕的“岁”,更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的祝福。

除了给“压岁钱”,在春节中还有人人重视的团圆饭。

团圆饭不同于平常的饭菜,除了菜品很丰富之外,还有象征意义。例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芋头和腐竹象征着“富裕”,这些共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吃团圆饭时,每一个亲人都要到场,缺一不可。长辈们还要一一敬酒,晚辈们也应一一回敬,表示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不仅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风俗,更让远在四方的亲戚朋友都聚集了,让彼此间的血脉亲情更加浓厚了。

范文六:

家乡的元宵节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

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爸爸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爸爸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范文七:

家乡习俗—汤圆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我们必须吃汤圆,因此,汤圆成了我最爱吃的一种食物。 元宵节那天是要包汤圆的。去到外婆家里,正巧碰到外婆在包汤圆,结果我跟着外婆学了起来。外婆先用开水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搓面,一直搓到像橡皮泥一样有韧性,接着把面搓成宝塔的形状,后来从“宝塔”的顶上拽下一块块面团,中间掏个洞,两只手相配合把洞越搞越大,把准备好了的芝麻馅放入洞内,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接着把洞口封住,最后把汤圆放在手心上,两只手柔和地将汤圆搓圆,我的手忍不住痒痒的,我连忙卷起袖子也包了起来。虽然我包的汤圆馅子少、大小不一、奇形怪状,但还是得到了外婆的表扬。后来我们把汤圆煮熟,到熟了以后就一个个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汤圆真叫人眼馋!我吃了一个汤圆以后乐呵呵的说:“汤圆象征着我们的生活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啊!家乡的汤圆,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醉着家乡人的心。

范文八:

家乡过年的习俗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过年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顶级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过年时的着名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过年时的习俗?

范文九:

家乡的春节风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老家就有一个习俗:干什么事不能说“完了”,而要有“好了、满了、圆了”。比如包完饺子不能说“包完了”,得说“包好了”或“包满了”;吃完饭得说“吃好了”或“吃饱了”。我在想,那要是违背了这一条习俗会怎么样呢?

大年三十,为了避嫌爷奶的忌讳,爸妈特意交待我不要乱说不吉利的话。吃饺子时,我想:“假如吃完饺子说‘吃完了’会怎么样?会被训斥几句?会不让拿压岁钱?还是会怎样?”一个个问号从我脑子里“蹦”出来,环绕着。“对了,就这样!”一个鬼点子从我脑海里跳出。我吃过饭,故意说了声:“吃完了。”旁边依就是吃饭声。突然,爸爸意味深长地抬起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又意味深长地在我背上不轻不重地打了一巴掌,我悻悻地走开了。 这就是我说话给我的教训。

“完”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尽,没有了”,谁想在新的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就过完了呢?所以这一习俗也是人们想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幸福美好的意思。

范文十: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假,虽然作业比平时多一点,但还是有闲暇、玩耍的时间。

我喜欢过节,最喜欢过中秋节,尤其是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可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我们这里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奶奶就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妈妈和奶奶坐下的月饼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饼你别看表面上像是大饼,但上面的图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来的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还是用新鲜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红糖或白糖,然后再加上点儿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做出来的月饼,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考出来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会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会让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院子里,全家人为主桌子,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有时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会来,我们就一边赏月,一边想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吃家里的,因为吃着家里的月饼,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咱家乡的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代表团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多么好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