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科 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发展过程 1.恋爱行为公开化。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大学生谈 大学生恋爱心理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一过程大 恋爱早已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纷纷从“地下”转为公开。 致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稳定期三个阶段: 2.恋爱目的多样化。调查显示,单纯因感情而恋爱的 1.初始期。一般为大学一年级。经过高考干军万马的 只占49.4%.其它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刺 角逐,挤过升学独木桥,进入大学殿堂的青年,一下子从 激”、“体现自我”等动机.使当前大学生情感体验呈现复 如牛负重的升学压力当中解脱出来,个个身心舒畅,如醉 杂化。恋爱心理呈现多样化。 如痴。得意洋洋。他们远离父老乡亲.面对着全心的生活 3 昏恋观念开放化。表现在40%左右的同学对婚前性 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心里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从而急 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 切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于是,男生女生接触就频 责”.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繁起来了。尤其是在这时,高年级的大哥哥们关心起一年 4.恋爱关系脆弱化。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 级的小妹妹们来了。有的确属关心,有的则另有一番用 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自 意。还有为数较少的一部分是在上大学之前就“名花有 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往往不能理性地 主,佳人在旁”了。他们双双升人大学,朝夕相处,亲密无 对待恋爱中的挫折.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 间。 为缔结婚姻关系的更是寥寥无几。 2.发展期。一般为大学二、三年级。经过一年左右的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文化层次最高的一部分, 大学生活。他们已完全去掉了中学时代的“尾巴”。知识、 较之其他同龄人以及历史上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还具 能力、体魄、风度、服饰、语言等都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 有以下“三性”。 大学生化了。初人大学时被大哥哥大姐姐们列入爱情“另 1.性爱心理的普遍性。大学生年龄多数在18岁至23 册”的低龄学生,现在也有资格拿到恋爱的入场券了。经 岁之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要求接近异性、希望拥有 过一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他们已对周围同学有了较深入 异性朋友是一种普遍现象。 的了解。与许多同学建立了友谊。而友谊往往正是恋爱的 2.性爱需求的特殊性。大学生的恋爱,一般只谈爱慕 基石。这样.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谈恋爱呈迅速发展之势。 之情。交流对学习、对人生的看法,很少或者根本不讨论结 据调查统计。二、三年级大学生谈恋爱人数占整个大学生 婚、建立家庭、举办婚礼、生儿育女等具体问题。这是由大 谈恋爱人数的60—70%。 学生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在上学期间,他们在经济上还没 3.稳定期。一般为大学四年级。进入四年级后,大学 有独立.要依靠国家、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资助,才能维持 生变得成熟稳重了。看问题也更加现实了。他们的精力多 学业和生计.不可能真正思考和解决这一系列重大现实问 花在毕业实习、学位论文或设计、就业应聘等问题上,加 题。 之他们害怕成为新的“牛郎织女”,所以对爱情的思考趋 3.恋爱关系确立的自主性。在高校里,男女大学生的 于冷静理智。恋爱呈现较稳定的状态。 平等权与平等价值观表现得特别突出,反映在恋爱问题 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基本特点 上。一般都是自己做主,不太顾及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走上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 工作岗位的青年明确恋人关系前一般要征求家人或同事 恋爱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的意见。甚至第一次见面就在家里进行,明确恋人关系后, 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双方家长来往密切,指导贯穿在各个环节。大学生则不同, 自己看准了就追求,甚至确定了关系家长还不知道。 在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 56-3%的人认为“二人世界”对社交有影响.37.5%的人认 为无影响。“适时面向大众”是较多大学生采用且认为行 之有效的方法。他们认为“友谊和爱情是可以并存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若即若离,上上策 也”。 1.在校大学生对爱情的看法。爱情好像是年轻人谈 论最多的事情,是年轻人十分向往的事情。在接受调查的 239名学生中,无一例外地表示需要爱情,向往爱情。没有 谈恋爱的学生也表示“很想谈一次恋爱”。 当问起:你谈恋爱是为了什么?大部分学生选择“真 的喜欢一个人”(46%)和“只是需要爱,想尝尝恋爱的感 每个人都从心底憧憬着浪漫的爱情,特别是校园中的 纯情大学生。但受到诸多现实问题的影响.爱情有时不免 趋于务实,对于这一问题,在校大学生是怎样看待的呢? 有一位同学如此说道:“我不清楚也不知道,朴实平 觉”(23%),而选择其他原因和模棱两可的人占31%,其中 有3人选择了功利性的原因,即对方家庭富裕或有较好的 关系网,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87%的大学生都有过恋爱的经历。而 这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又有过失恋的经历。失恋未必会让 人绝望,但却会让人灰心,以至于改变对爱情和人生的看 法与期待。 在年轻人眼中,爱情不存在或是极少存在成本的问 题,很少有人会考虑爱情也需要成本。调查结果显示.正 在谈恋爱的学生月消费额平均要高过其他学生42%。 相对于56.4%的恋爱率,那种“大学生不谈一次恋爱 就是一种失败”的看法似乎已相当普遍。有许多大学生已 是收获过幸福或伤痛的人了。 2.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对异 性的内在品质较为重视,对外部因素的要求相对较少。据 统计,在他们所欣赏的异性优点中,属于内在品质的占 83.7%,而属于外在因素的仅占16-3%。其中,男生与女生 也各有差别。女生对男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达94%.男生 是否温柔体贴(76%),是否真诚善良(44%),是否幽默开 朗(44%),是否稳重大方(36%)等等,都是女生看重的方 面。反观男生的见解,女生温柔体贴(48.7%),活泼可爱 (33.3%)仍是他们首先在意的方面,美丽端庄(28.2%)也 不甘落后,举止大方(25.6%),品学兼优(25.6%),心地善 良(23.1%)等等都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数字显示。 男生对异性内在品质的注重率为48.17% 当然,注重外部因素的也不乏其人。有近20%的女生 希望有一位英俊帅气的男友,近44%的男生渴望同相貌 美丽、回头率高的女生交朋友,更有人坦诚地认为“在意 对方是否有钱”。 “恋爱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交往?”这是众多恋爱 中的大学生经常为之苦恼的一个问题。通过调查发现, 淡的爱情是否很浪漫。不给恋人天荒地老的承诺,只给他 最大的关怀。平平淡淡才是真。”浪漫主义者呢?“如果站 在磅礴大雨中能求得对方对自己错误的原谅,我宁愿第 二天买康泰克治感冒。”但更多的大学生却表示赞成理智 务实。65.8%的人认为浪漫与务实应同时具备。 3.脆弱的“大学恋情”。某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大学 生恋爱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 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谈恋爱的经历。调查同时显示有 超过81%的人谈了恋爱又选择分手。 小杜是某名牌高校的一名大四学生,虽然今年才23 岁,却已有过两次恋爱的经历.两周前刚刚与第二任女友 分手。谈起自己的恋爱经历,小杜坦言道:“大学生除了学 习、睡觉 0的时间空下来就是用来谈恋爱的。再说了,到 哪去找这么好的一个浪漫环境?你说不去好好利用是不 是一种‘罪过’?”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以分手这样的方式 来结束“大学恋情”。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毕业后结婚的仅 占0.3%,而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比例竟高达 81.7%。虽然分手率如此之高,可认为大学生不应该谈恋爱 的仅占0.2%,比大学生恋爱成功的0.3%还要低O.1%。 调查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在面临毕业、 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时,一两个月间的分手率竟猛增至 13.6%.这表明“大学恋情”是非常脆弱的。 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折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阶段,是性机能成熟与性意识觉 醒而引起心理上微妙变化的时期。高等学校是青年人集 中的地方,男女交往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在学习、生 活中朝夕相处,容易产生感情,大学阶段成为青年人恋爱 心理的“活跃期”是很自然的。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 点,把握、分析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及机制,减少、消 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要意义。 是还没有红透的苹果。没有红透的苹果要慎摘。”江苏省 1.恋爱好奇心理。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对性 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储兆瑞研究员用这样一个比喻 爱生理、心理方面的现象与问题既敏感又似懂非懂,他们 概括了自己对校园恋爱的观点。 关注书刊、杂志、小说、影像以及与他人闲谈中获取的一 些恋爱知识,希望从他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恋爱信息,表 储兆瑞说,大学生谈恋爱本来无可厚非,适当的亲近 行为也并非不可,但现在有的大学生相识没有几个月就 进入热恋状态,在校园里搂搂抱抱,甚至上课时也有亲昵 行为:有的进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做出越轨的事,甚至认为 结不结婚都无所谓。只要满足需要就行。即使摒弃道德方 现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情感体验的冲动。这种好奇 心理既是生理成熟的表现。也是心理发展的要求。从青春 期开始,性爱好奇心理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逐步 这些行为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令人担忧:未婚先 成熟。然而长期以来,性爱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 面的考虑,统,增强了恋爱问题的神秘感。好奇源于神秘,而且与从 众心理联系在一起。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 恋爱体验动机。这种累积反射在心理上就是人云亦云,人 做亦试。“积极”探究,盲目接受,盲目模仿。据调查,大学 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式上,由他人主动传授的只占9.5%, 而半数以上(51.6%)则是在无意中接收非系统化的传输。 由于缺乏正确引导。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的盲目“探索”, 极易造成大学生出现性爱失误或性罪错。 2.性爱焦虑心理。大学生恋爱焦虑心理源于对待性 爱问题深刻的矛盾心情和冲突心理。据了解,66.6%的男 大学生 ̄1377.7%女大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性爱焦虑。 3.恋爱对抗心理。表现为“明知故犯”的逆反行为。一 般都认为,恋爱对抗心理与以前生活中的不良经历有关, 也与现实生活中限制与管教过死、过严有关。它往往与个 人的惭愧和失望同时进发。有的同学在幼年时期因父母离 异或遭受性伤害等而留下了破坏性的反应,成年后,对婚 姻、性爱抱有强烈的抵触、怀疑情绪,往往以畸形的性爱审 美对待恋爱问题,以对立的态度处理恋爱问题。这种心理 定势,常常以丧失自我作为代价。他们通过回避和歪曲现 实使自己得到解脱。又以防御性的反应将自己的经验和想 象加以歪曲,以保持所谓自我的完整。对抗心理往往起始 于人际关系障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成过程。因恋爱问 题出走、自杀等非常方式,是恋爱对抗心理的集中表现。进 行心理疏导和转移是解决恋爱对抗心理的有效途径。 4.恋爱中的自卑心理。恋爱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普 遍存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负性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调 适不当,则进一步演化为嫉妒、报复、侵害等心理行为。因 恋爱自卑心理而产生对生活的绝望态度的虽在少数,但 消极影响不可小视。 专家寄语校园恋爱:没有红透的苹果耍慎摘 “如果说中学生的早恋是青苹果,那大学生的恋爱就 38 孕频频发生,少数学生因失恋而自杀等。 他提出,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 立正确的恋爱观念。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引导、教育,应该 安排一些有丰富阅历、热心学生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担任 学生辅导员,学生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 学习的关系。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些硬性规定,课堂上 决不允许有过于亲密的举动,男女生同居现象要坚决制 止。其次,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互动。很多大学生来自外 地,远离父母,“天高皇帝远”,父母对其在校的表现知之 甚少。学校应该建立与家长有效、及时、定期沟通的机制, 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