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修改版

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修改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

摘要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信息模块,而客观、系统地记录了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诸多信息。 ,本文选取了与古老的习俗和文化相关词的汉字,通过其原始意义的分析,新的意义的发展来探讨汉字与古代风俗习惯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将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形式、从汉字看古代生育文化两个方面讨论汉字反映的古代社会风俗观念。 关键词: 汉字 ; 起源; 古代社会; 风俗习惯; 关系

汉字不仅是世界四大古老语言之一,而且还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长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汉族的祖先创造了汉字。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备以形构意和形声联合的特点,因此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时空的特点。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长期的群体生活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沿成习,日趋形成一种风俗。风俗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 [1]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以汉字为工具,了解到汉民族的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和社会历史。

一、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形式

(一)从\"姓”\"后”看上古的群婚习俗

每个人都有的作为自我标志的“姓”,是陪伴人们终生的标志。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但是姓”这个字却从\"女”旁。\"姓”的甲骨文从女从生会意。\"生”字本\"像草木生于土上”(《说文解字》),此处表示人的出生;\"女”则表示人生之所由。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 ”意思是,\"姓,标明人由谁所生。“姓作为一种血统的标记,正与其字形之造义相符合。显然,造\"姓”字之时,在上古先民的观念里,母亲的身上才维系着孩子的血统。或许,那时的古人都是从母得姓,比如说,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夏禹姓姒,这大概可以证实我们的观

点。《诗经•唐风•木大杜》:‘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毛传:‘同姓,同祖也。’同祖的标志‘姓’,从女得义,这是上古先民从母得姓的有力证据。

我们可以从文献中找出为什么孩子的血统只维系在母亲这一方。《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九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这虽然出自汉儒笔下,实为上古口传之历史。 关于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可以从汉先民圣哲的出生都伴随着一段荒诞的传说这一点上找到佐证。《史记》中记载:伏羲是其母踩了神仙的脚印而出生的\"……庖栖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栖于成纪……”神农的父亲则是神龙,\"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 ”在这些传说中,圣哲们的父亲都是子虚乌有的神怪,这恰恰是\"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有力证明。 从这种历史现象上,我们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既然不知其父,孩子的血统只能根据母亲的来确认,因而必须姓母亲的姓。所以古人自然而然地会造出一个从女的姓字来。

\"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存在一种\"群婚”的婚俗。 所谓\"群婚”,就是一个女子可以同时和许多男子保持夫妻关系,男子亦然。《吕氏春秋•恃君览》里描述:\"昔太古尝无君其生民聚生群处……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根据民俗学的研究成果,这里所描写的只是原始群婚的第一阶段,即没有任何限制的两性杂婚阶段。 这一阶段的婚姻,既不受血缘(亲戚兄弟)的约束,又不受辈分(上下长幼)的约束,是一种彻底的性自由。 所子女难辨其父只知其母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到了金文阶段,也就是战国时期,\"姓 ”字从人从生 ,\"女”旁演变成 了 \"人”旁 ,战 国人创造这样一个异体字?的根本原因还是要从婚姻形式上去寻找。战国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男性权力时代,即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 此时的婚姻特点是丈夫对妻子独占的专配婚,丈夫可以三妻四妾,而妻子却不能对丈夫不忠。在这种婚姻形式下,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为了显示男性的权威 ,反映当时男人的观念 ,于是就造出了从人从生的\"性”字。\"性”又简写为\"生”。 如 《尚书•舜典》中所谓 \"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其中的\"生”

字 就是\"姓”。唐人孔颖达解释说 :\"生,姓也 。别其姓族,分其类,使相从。”所以从人之\"性”字的出现 ,从反面证明了 \"姓 ”确为群婚时代的产物 。[2]

后本指作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而言。比如在禹之后出现的部落联盟继承人就叫后益。禹的儿子启把后益干掉了,又自称夏后氏,为禹的继承人,变为家天下,并建立起国家机器,向阶级社会过渡。 氏族社会的\"后”到了阶级社会变为\"侯”后与侯同音。《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群后 即后世诸侯[3]。 但是不管是诸侯也好,天子也好,都是男子然后奇怪的是,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却像妇女产子的形状。 故其又为\"毓”(即\"育”)字。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形体表示\"君主”这个词呢? 很显然这表明了,在\"后”字造字之初,\"君王”(或者说是当时的氏族首领)并非是男子,而很有可能是个女流,并且是有生育特长的女性。因为她的生育成绩是支撑她首领地位的重要依据,所以造字突出产子这一点。 显然,这是母系社会的写照,而在这一社会中,与母系社会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也只能是群婚制度。 后来父系社会向母系社会过渡,作为氏族首领的\"后”从女子变成了男子,由于阶级、国家的出现,\"后”又从氏族首领转变为天子或诸侯。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其最初的字形中窥见汉先民的群婚古俗。 (二)\"婚”\"取”与古代的抢婚制度

人类的生产,一个是生活资料和生产的资料的生产,一个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者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只有获得自身生产的延续和发展, 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才有可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对自己后代的生产和养育始终是放在头等大事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先民经历了血缘群婚阶段以后,大量的生活实践告诉人们,许多人的夭折,疾病与残缺都是与统一血缘氏族内的通婚有关,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的道理。 于是先民跨入了漫长的氏族外群婚的阶段,像任何新的制度在诞生之时,总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一样,这种新的制度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武力和冲突。恩格斯的论断:\"

自从对偶婚发生时起,便开始有抢劫和购买女性的现象出现而成为普遍征兆,\"抢劫女性往往并且在许多地方是通例。[4]\"取”也是\"娶”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如《周易•咸》:\"咸,亨利贞,取女,吉。 ”考察\"取”的本义,无疑带着血腥和野蛮的含义,《说文》:\"取,捕取也,从又耳”。 《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guo)。聝,耳也。”古代氏族部落间的战争,为了计功行赏,以捕获和杀戮敌人多寡来定军功。 因此通过截取战敌的左耳的数量,便可以来确定军功。 耳朵重量轻体积小,不容易腐烂,取左耳因此逐渐成为上古时期杀敌奖赏的简便有效的记功的法律和风俗。 当然这并不说明\"取”的本义就等于这个形象的具体意义。由于造字的特定需要,文字的造字意义往往比实际意义更为具体直观。 所以\"取”之本义当为\"以武力获得”,即《说文解字》所训之\"捕取也” 。结合这一点再来观察\"娶”这个字,不难理解为\"抢个老婆”的意思。 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古代的抢婚制度。

《周易》里描述当时婚俗的场面。《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乘马,班如,求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抢亲的男子乘马而去,马行进艰难(暗喻整个抢亲的过程非常艰难),虽然后来虽已回师。 但要说明我们不是强盗敌寇(可以推测整个过程充满冲突争斗或者其他野蛮的方式。 否则为什么要说\"匪寇\"呢?)而是用来谋婚娶的。 被抢者往往是身体健壮能生小孩的年轻妇女而不是处女。 女人在成为妻子以前是自由的,以怀孕为目的,性爱在当时是不受任何约束的[3]。 面对抢亲的结果,姑娘只能是\"泣血,涟如”。

《易•困》还描述了抢亲后的场面:\"困于石,据于蒺藜人,入与其室,不见其妻,凶。”使我们可以体味到抢亲后的一幕:男方的氏族把抢亲得来的女子藏于周围都是蒺藜的石室中,结果男子进入其室,却不见妻子。 当今不少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这种抢婚的习俗。

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由此可见,婚是个从女从昏的会意字。对于要从昏,许慎解释了两个原因,一是周礼规\"娶妇以

昏时”;二是\"妇人阴也。\"显然,第二个理由完全是凭空而谈,不足为据。而第二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何谓昏时?甲骨文昏 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对于《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 刘申叔的解释是:\"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何耳?”[5]。 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之后,男子日益在生产劳动中占据主要地位。不愿意再依附于女子而存在。 他们希望自己变成社会的中心,占据主体地位,让女子依赖自己,服从自身,但是女性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中心地位,男子与女子结为婚姻的方式之一就变成了武力抢夺女子的暴力手段[8]。与这种婚姻形式相对应,古迎娶所用车马衣服皆为黑色。《礼仪•士昏礼》郑玄注:\"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这里所说的爵弁、裳、缁、玄端及墨车,色皆黑,而执烛,更为黑夜所需。 这种风尚,乃先民抢婚风俗的遗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婚字与娶字所反映的抢婚习俗, 很可能在形式、规模以及流行时代等方面有所不同:前者所反映的似乎是一种在夜晚进行的以此掩人耳目的小规模的抢婚,与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的\"偷婚”相类似;而后者所反映的或许是通过大规模的部落或者邦国战争明目张胆地抢婚,即所谓的\"师婚”。从流行意义的方面来说,前者在汉民族中似乎早已消失,起码周代已仅存遗迹;而后者则似乎顺延到较晚,春秋时期也在出现。

为什么男婚女嫁这样喜庆的事,要行之以昏时,加之以强取呢? 事实上,这又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重要变革和斗争——母系与父系的斗争。

在母权时代,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度,在群婚条件下,女子一般生活在自己的娘家,以维持母系的完整。 而父系形成以后,为了父系的延续,男子必然会要求女子落户于夫家,以免其在群婚生活中产下“野种”抢夺自己的财产。而女子从夫而居的话,就会在生产、家族、婚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等方面丧失其优越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庸,时常在家庭中收到奴役压迫。因而,父权制

在形成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在婚姻形式上妇女的反抗。而\"不落夫家”,便是这种反抗的集中反映。为对抗这种反抗,男子便干脆以诉诸武力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便是\"抢婚”习俗的由来。 由此可见,在婚娶诸字中,透示出人类早期一场革命的信息。 二、从汉字看古代社会的生育文化 (一)\"祖”\"宗”与古代社会的生殖崇拜

生育、种族的繁衍生息,这是人类社会早期头等大事之一。黑格尔指出: 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 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9]我们不仅可以从文献、考古学、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去探讨,就是从汉字本身入手,也可以得到别开生面的解释。

当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度确立以后,人们敬畏顺从氏族首领和家族长无限权威,臆想着祖先强有力的鬼魂会保护它活着的子孙,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这在汉民族中尤为突出。

从祖的概念出发,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族字。族最初的本义应为有血缘关系的血亲集团。《尚书•尧典》:\"克明俭德,以亲九族”。陆德明《释名》:\"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族”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均为\"旗帜”的象形符号。 旗帜在古今中外都是作为民族、国家、集团的象征。通过结合代表氏族部落的旗帜的象形符号与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符号组成文字族,清楚地告诉人们,父系血统是氏族或宗族延续的标志和代表,是维系血缘集团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两个符号的结合,反映了人类走过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汉字字形的分析,来还原历史的真貌,来追寻先民的踪迹。

而\"宗”字的甲骨文字形,却是先民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转化的过程图解。神符,或释大石崇拜的石宗,即T字形\"桌石”,西方称为Dolmen,我国也有两处遗址发现; 或释生殖崇拜的男根(简形),尚无定解。 然而,\"桌石”由于立于野外作灵石崇拜或生殖崇拜的供主,移到了介(室墙)内,变为受祭的\"先王先公”,诉说着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上的统一。 二者通过灵石,这个原始生命和再生的神圣力量,化二为一了。这就是\"宗”字所征示的一切。 因为是祭祖,\"宗”有先人的含义。 (二)\"好”\"地”与古代社会的生育崇拜

\"好”字不仅是现代的一个常用字,并且是有汉字以来的一个高频率用字。 在汉语中代表着\"赞美”\"肯定”\"向往”的观念。《说文解字•女部》:\"好,美(一作媄)也,从女子。 ”\"媄”,《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好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义就是\"漂亮”,人们习惯上也会认为\"美貌”就是\"好”的本义。 其实,再深入地探讨一下\"好”在上古的意义,就会发现,女子能生育孩子就是\"好”,这才是\"好”的本义。《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偁(cheng),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意思是指\"好”本为\"女之少者为好”,后引申为事物的好恶和人观念和情感中的好恶。 刘志基先生认为,好字中的\"女、子”当理解为主谓关系,即\"女友子”\"女产子” 从现有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尽管\"好”的组成部分\"女”\"子”的左右结构并不固定,但无论左右的位置如何变动,但在甲骨文中的\"好”字中的\"女”\"子”两个部件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即\"女”大\"子”小,表明在\"女”和\"子”中的两个象形符号中,\"女”占主导地位,\"子”占从属的地位。 \"子”就像一个在母腹中的胎儿,或像一个刚分娩的婴儿,且为\"女”所生产。 至于以\"子”来美称成年男子,则是到了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概念。 在汉字中,与\"子”相组合的有关常用字,多与小孩之义有关,如\"孕”(怀上孩子)\"孟”(长子)\"孺”(孩子)等等。显然,\"好”中之\"子”,不应该是能与女人\"相好”的成年男子,而应该是\"女”所生产的小孩子。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训诂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好”字的本义。《广雅•释诂》:\"媰,好也。”但在《说文•女部》:\"媰,妇人之妊身也。 ”显然,\"媰”字的这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为\"好”字的本义多了一个旁证。

\"好”字产生于商代。 商朝的起源是有娀女简狄,因为上帝命玄鸟给简狄吃了无色鸟蛋,才生下契,成为商朝的始祖,才有商代的兴旺发达,母性简狄也成为商代崇拜的对象。这种母性崇拜的

商朝环境影响下,使得后代人们的价值观念都是以生育为“好”,以具有生育特长的人为“好”,这样才符合\"好”在上古时期的本义。也能看到先民以生育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以生育为审美的重要标准。

另一个可以体现先民这种崇尚生育价值取向的汉字是\"地”字。 \"地”字从土,\"土”的甲骨文写作\"丄”。\"牡”的本义是雄性的兽类,《说文》:\"牡,畜父也。 ”\"牡”的甲骨文写法有好几个,但在具体的畜类旁,都共同拥有这样一个符号\"丄”,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16]谓牡字卜辞从\"丄”,乃牡器之象形。\"地”字的右旁为\"也”,《说文》;\"也,女阴也。 先民以象征雄性和女性的生殖器的符号合成\"地”字,是因为人类与\"土地”在生殖繁衍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和功能。《释名•释天》:\"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尚书•禹贡》郑玄注:\"能吐生万物者曰土。”这表明先民希望自己能像大地一样,具备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以此维持种族的繁衍生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先民的生育崇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