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发布时间:2022-09-20T01:42:26.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0期 作者: 张剑立

[导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提升及传输速度的改善,当今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数字化时代,许多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已经初见成果。

张剑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提升及传输速度的改善,当今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数字化时代,许多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已经初见成果。而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中却较为落后。教育长期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技术含量不足,生产率并不高。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有望实现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重塑教育体系和生态。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数字化建设

引言:目前,国家已将高校数字化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希望通过高校的数字化转型驱动人才培养,提升就业质量,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中国教育行业体量巨大,在教育领域管理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催生出大量新兴科技型企业。但当下很多新生企业往往只懂管理,不懂教育,无法协助高校实现数字化和教育本质的场景融合。

所以在面对巨大市场空间时,既要保证高校数字化改革能够落实到教育上、实现数字化驱动教育智能化,又要保证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是整个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数字化、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实践的主导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的发展。目前高校的基础建设中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已经基本成熟,比如:无线网校园、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大数据实验室、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等,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还未完全展开,目前的校园数字化建设存在重投入、重建设、缺乏深度开发及融合的现状。 1 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面向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使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亟需实现颠覆性创新与变革。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变革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是践行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的重要实践领域之一,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将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重构高等教育新生态。

1.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更是进一步催化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倒逼教育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革和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备受关注的新热点,也成为了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方向。在我国针对严重地区实行的是停课不停学,采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以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授课。虽然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但缺乏互动性及较好的评价性。

1.2 在信息化变革已经相对成熟的时期,单纯依靠教学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授课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教育信息技术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进度,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有限。

1.3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固定的校园,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班级授课的方式来完成的。这种工业化时代下流水线型的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形式单一僵化,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基于慕课(MOOCs)和开放式教育资源

(OERs)等课程平台而开展的网络直播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学生喜爱,新的网络课程形式和在线学习文化慢慢在传统大学形成,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形态将难以为继,甚至会被淘汰。未来的教学与课程必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1.4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时代,教师拥有对知识的绝对权威性。今天,学生借助互联网就能轻松获得想要的知识,登录网络课程平台就能快速享受到世界顶级教师所讲授的课程,通过教学辅助软件或人工智能系统就能便捷获得答疑,教师职业的部分工作已被兴起的数字化及智能化所替代。 2 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措施

2.1 根据各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通过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确定数字化基础设施及系统建设,以及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比如搭建虚拟教室、VR教室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相互贯通,实现以“学”为中心。

在智慧校园新基建投入的基础上,通过AR、MR等增强现实技术,打破空间壁垒,把课堂从教室里面搬出来,使网络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上网课,而是考虑转变为智慧教育中心,设置全息实验室、数字课堂等等。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混合灵活(HyFlex/HybridFlexible)、混合(Blended/Hybrid)、翻转(Flipped)、同步(Synchronous)、虚拟学习(VirtualLearning)等。未来需要重新定义教学模式,以促进师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更好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模式。

2.2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和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及资源保障。基础建设是根本,夯实人才队伍是关键。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程度日益加深,基础建设的投入和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网络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在基础建设和人才队伍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

一 利用高校现有信息类师资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开设相应课程,自主培养数字化应用技术型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二 与数字化基础建设企业联系,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数字化平台及人才的“建设、培养、使用”闭环管理和培养。

三 整合现有校内数字化平台,顶层设计,进行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减少基础建设的投入。如在校内以高校信息类大数据实验平台及已建数字化设施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尽可能发挥现有数字资源的作用,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带来了的资金浪费,集中优势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四 进行数字化校园新基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可探索与其他院校、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共建共享。

2.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安全威胁、攻击行为、不良网站和信息等,也是教育数字化必须直面的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侵权风险较为突出。以人脸识别为主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表面上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但如果对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问题。要将“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重点之

一,凸显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教育数字转型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目前,很多国家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期或者预备期。例如,美国高校信息化协会EDUCAUSE调查显示,美国高教机构中只有十分之一正在进行数字转型,其余大多数人正在探索或准备。客观而论,受环境条件、组织文化、技术成熟度和实践能力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并不能快速地进入数字化转型实践,也难以瞬间将数字化应用得十分娴熟。能否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新的红利,对高校的实践准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围绕计划开展相关的数字技术体系建设、数字新基建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引领转型实践过程的稳健推进,逐步完善优化后开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1] 马俊,司晓等.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变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0

[2]胡娇,祝智庭.技术赋能的教学微创新:教师教育智慧的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8):99-109 [3] 胡娇,祝智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中国电化教育,2022,43(1):5-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