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荆各庄矿地质工程生产实习报告

来源:意榕旅游网
荆各庄煤矿水文地质勘查与分析

华北科技学院地质B102班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第二节

目的任务-------------------------------------1学习内容-------------------------------------1

第二章矿区概述-------------------------------------------3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井田范围和交通位置--------------------------3地形地貌-------------------------------------4河流水系-------------------------------------5矿区水源及电源------------------------------5

一、供水水源---------------------------------------5二、生产原料及电力供应-----------------------------6

第五节气候条件--------------------------------------6

第三章矿井地质概述--------------------------------------8

第一节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8含煤地层-------------------------------------12

一、石炭系中统之唐山组-----------------------------12二、石炭系上统之开平组----------------------------14

第三节区域水文地质--------------------------------14

一、区域水文地质----------------------------------14二、井田地表河流---------------------------------------------------15

第四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16

一、中央泵房排水设备和能力-----------------------------------16二、水仓容量--------------------------------------------------------16

三、排水管路直径和趟数-----------------------------------------17四、各种排水设施的能力-----------------------------------------17

第四章主要实习内容------------------------------------19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概括--------------------------19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19二、含水层----------------------------------------------------------19三、隔水层---------------------------------------------------------20四、矿井充水条件-------------------------------------------------20

第二节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勘查--------------------23

一、水文地质测绘------------------------------------------------23二、矿区水文地质钻探------------------------------------------25三、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26四、矿区抽水实验------------------------------------------------28五、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30六、水文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31

第三节个人实习成果图件分析-----------------------34

一、各煤层地层等厚图------------------------------------------34二、荆各庄矿三维立体图---------------------------------------40

第五章实习总结----------------------------------------43参考文献------------------------------------------------45附图----------------------------------------------------46附表----------------------------------------------------47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

地质工程煤矿生产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部分之后,结合之前掌握的内容进行的又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实习,是一次较为深入的生产专业实践,是教学过程和完成地质工程的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在荆各庄煤矿实习过程中,其目的与任务是:

(一).通过实习。使我们学生进一步了解煤矿及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学习现场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热爱专业的高贵品质,巩固专业思想,树立地质工作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使理论更好联系实际,对煤矿生产建立全面系统的概念,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并为以后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三).深入实际,通过下井观察,参观地质科日常工作,听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讲课作报告,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资料,编写实习报告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编写技术文件及独立工作能力,并熟悉地质编录的工作方法和加强识图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四).为课程设计收集部分资料。

第二节实习内容

通过了解实习区的地质概况,能阅读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工程布置图和地质素描图、水文地质图等相关图件。掌握地质编录和图件修编的各种基本工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重点观察、描述和记录典型的地质现象,掌握地质工作流程,了解相关规程,为以后服务煤炭行业打好基础。

通过实习,能够阅读和分析水文地质资料。比如钻孔数据,涌水量、充水量数据,裂隙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剖面图等,能够自己处理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导生产实际。

在后面章节的主要实习内容的水文地质图分析评价中,我将会运用GMS,Surfer等软件处理钻孔等数据,并对其分析评价。这也就是我的主要实习内容。

第二章矿区概述

第一节

井田范围和交通位置

荆各庄矿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南北长约3.5km,东西宽约3.4km,北端闭合,南端开放,其轮廓恰似一直径3.5km的亚圆形,面积约9km2。

荆各庄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北偏东约13公里处,南距马家沟矿6公里,距原京山铁路开平车站10公里,东距陡河发电厂4.5公里。行政区域属唐山市开平区管辖,见荆各庄矿交通位置图,图中A点即为荆各庄矿。(图1.1)。

荆各庄矿交通位置图图2.1

井田开采范围:北部、西部及南部均以12煤层冲积层下潜伏露头为界,东部及东南部以F1~F3断层组为界,深部以煤12

盆状向斜底-530标高为最终深度,矿井面积约为9km。井田开采范围坐标见表2.1。拐点编号1234567拐点编号891011121314拐点编号151617181920212

X402303402157401475400815399735398935398480Y77262767557592875705759757622576517X398360398627399182399682400200400765401102Y76945778157856779042795257971579577X401175401685402013402070402420402405402108Y79207786507827578445784907816778158井田开采范围坐标表表2.1

第二节地形地貌

本区为一平坦的冲积平原,东南面沿陡河东岸是由奥陶纪石灰岩构成的东北--西南方向起伏伸展的低山丘陵。从东往西有巍山(+290m)、凤山(+180m)、小梁山(+100m)和菀豆山(+38m),由菀豆山向西南倾没于平原之下。由巍山向东北低山丘陵接连绵延,地势逐渐增高,直到青龙山标高达+493.01m。在井田北面约7km由震旦纪灰岩构成的低山丘陵,东西方向横伏,这两条低山丘陵在井田东面的青龙山一带相汇合。低山丘陵的伸展方向与地层走向方向一致。

井田内地势平坦,但北部稍高,向南低下,北部地面标高为+38.8m(湾35孔),南端标高为+23.85m(湾补6孔),倾向陡河。见荆各庄矿地形地貌图,图中A点即为荆各庄矿。(图1.2)。

第三节河流水系

流经本区东南边的陡河,发源于北部山区,上游由二支汇成,东支称管河,发源于丰润县福山寺管泉,西支称泉水河,发源于丰润县赵庄上水路,见(图2.2)。二支水流在双桥村北侧汇合,向南流经唐山市区,下游汇集石榴河,向南流入渤海。河北省水利厅于1965年在双桥村一带修建了陡河水库,水库大坝距井田东端的最近距离为2200m。陡河及陡河水库虽然距井田区甚近,但是因其底下均赋存有百余米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而且存在有隔水作用的粘土层,对本矿充水没有直接的影响。

根据附近丹河临时观测,其流量为0.00415(1998年6月30日)~1.4088(1998年7月22)m/s,历史最高洪水标高为+690.30m。

3

荆各庄矿地形地貌图图2.2

第四节

一、供水水源(一)、地面水源

矿区水源及电源

本矿地面水源共有三处:即东水源井、西水源井(小学校院内)和矸子山水源井。供水孔数为:东水源井两个,西水源井一个,矸子山水源井一个。以上四个供水孔均自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取水,水量很丰富,单位涌水量为2.33m/min·m。由于排水设备限制,每个供水孔排出量约为2.0~2.3m3/min。目前本矿部分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取自地面水源,计6.0m3/min。

(二)井下水源

本矿井下清水源目前有2080疏水中心。供水量3.5m3/min,主要取自第Ⅴ含水层(即煤5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原来的1331和1148放水中心水量小已无法满足供水要求。目前2080疏水中心仍在施工,将来有希望增加井下清水源。

理化检验,均符合国标。二、生产原料及电力供应

矿区内工业以煤炭为主,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间杂有果园、菜园和苗圃等。

本矿井建设期间,所需要建设材料,除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石材需由国家计划供应外,其它砖、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满足建设需要。

矿区已建有110kv区域变电所,可向本矿井供电的两回35kv输电线路。

3

第五节气候条件

唐山地区气候属半大陆性,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凛烈,气温变化较大。根据唐山市气象局1959~1999年气象料资,历年平均气温17.9℃,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8.3℃。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08.1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63.8mm。

春季受大陆性变化气团影响,降水不多,多偏南风,蒸发量

增大,往往形成干旱天气。风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很明显,冬季,西伯利亚附近广大地区经常为较强的冷气团控制,致使盛吹西北风;夏季,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冰冻期为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最大冻土深度0.27m。

第三章矿井地质概述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

开平煤田位于燕山南麓,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地台燕山沉降带的东南侧。燕山南麓煤田在地质力学体系上处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带和祁吕~贺兰山山字形的三个巨型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开平煤田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影响,以一系列NNE向的褶曲及逆断层组成,北部受纬向构造的影响逐渐向南弯转成走向近东西向。煤系地层由石炭系中统唐山组,上统开平组、赵各庄组及下二叠系大苗庄组、唐家庄组等组成。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基底地层为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分布于煤田周边地带,与煤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煤田向南倾伏,其南部界限可能跨过宝坻~奔城大断层伸入另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北断陷。见燕山南麓构造纲要图。(图3.1)。

燕山南麓构造纲要图图3.1

开平煤田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线型排列比较明显,向斜背斜多呈相间平行排列,区内由西至东有:蓟玉向斜及其两侧的窝洛沽向斜、丰登坞背斜、车轴山向斜、卑子院背斜、弯道山~西缸窑向斜、凤山~缸窑背斜、开平向斜。

褶皱为不对称状,轴面向北西倾斜,向斜轴线偏居西北翼一侧,西北翼地层急陡直立甚至倒转,并伴有与其方向一致的逆断层及逆掩断层,断层面倾角45°以下,引捩构造明显,次级褶皱也较为发育。东南翼一侧产状平缓,构造以次级复背、向斜构造为主,并伴生有断层构造。背斜则相反,西北翼产状平缓,东南

翼急陡,其它情况亦然。

荆各庄地区的构造主要实际情况如下:(一)、褶曲构造

荆各庄矿井田自身即为一个盆状向斜,向斜轴线偏居西侧,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弯曲,并向南偏东倾伏,倾伏角约5°~6°。向斜轴线西侧地层产状急陡,而东侧则较为舒缓,同时向斜边缘较之中部地层产状陡。这种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井田不同区域断裂构造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在井田东部有一舒缓横向褶皱,轴线方向N43E,长700m,宽300m,两翼倾角5°~10°。

在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轴线方向N40°E,长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产状较陡,倾角25°~60°,东部则地层较舒缓,倾角15°~25°。

荆各庄矿主要断层分布图

(二)、断裂构造

图3.2

断裂构造是井田最为重要的构造形式,它不但构成了井田边

10

界,而且直接影响采区的划分,同时在井田范围内广泛存在,是采掘生产和井巷工程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地质问题。由于井田向斜西陡、东缓,边缘陡、中部缓的不对称性,造成井田范围内断裂构造的性质、分布、发育程度具有较大的分异。总体上讲,向斜轴线以西区域内以逆断层为主,且多为冲断层,构造复杂;而向斜轴线以东则以张性正断层为主,逆掩断层次之,冲断层极为少见,构造条件亦相对简单。同时受区域应力作用,断裂构造在延伸展布上亦存在一定规律,按其走向大致可分为四组:

①走向呈NNE到NE向的逆断层

这类断层分布密度大,极易成组出现,倾角20°~75°之间,断层面呈平滑微波状,擦痕明显,断层泥厚2-5cm,牵引构造十分明显,并常有派生褶曲发育,延伸长度200m~1300m,主要分布在井田西翼边缘地带,具有代表性的断层有F5、F7、F1~F3组等。

②走向NEE向的正断层

这组正断层主要分布在井田向斜轴部及井田西部地带,断层面倾角多在60°以下,断裂面张开,层面不平整,多为断层泥充填,断层延伸长度100~1100m,具有代表性的断层有F4等。

③F1~F3断层组

这是三条密集平行排列的逆断层,位于井田南部,构成了井田的天然边界,三者均为逆掩断层,走向35°~60°,倾角南东,断层面倾角35°~46°,累计落差70~145m,延伸长度3500m。这组断层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方为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邻近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该断层主要由四条地质剖面和15个地面钻孔控制,其防水煤柱范围内仍是井巷工程禁区。

面对井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断层带附近地层被断褶得错综复杂,支离破碎,其两侧延续到相当范围,裂隙节理丛生,使地层更具有强充水性。断层参数,见表3.1。

11

名称F1~F3

落差/m70~145断层特征表

倾角/°35~46

走向长度/m3500表3.1

第二节含煤地层

荆各庄矿井田位于开平向斜西北侧,煤系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于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系基底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井田地层情况见表1.3。煤系地层含煤情况表1.4。

本井田与开平煤田其它构造单元的地层特征基本相似,本阶段所揭露的地层有变化的地段主要在9号煤层以上至6煤层及12煤层以下至15煤层,对其层间距及岩性作了修改,下面仅对和荆各庄关系密切的唐山组和开平组进行描述。一、石炭系中统之唐山组

直接覆盖于奥陶系石灰岩之上,上至K3唐山灰岩顶界面,一般厚度75m。

本统地层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各种岩石大致百分比如下:粘土岩占42.1%,粉砂岩占31.2%,砂岩占19.9%,石灰岩占6.8%。

本组岩相变化是由滨海湖泊相碎屑沉积过渡为海相灰岩沉积,交替出现三个沉积旋回,即:Ⅰ-1、Ⅰ-2、Ⅰ-3,形成一个渐进的相序。本组中含三层薄层石灰岩,均含有丰富海相动物化

石,由下而上简称为K1、K2、K3石灰岩。第一层灰岩K1出现在距奥陶灰岩顶界面大约38m处,第二层石灰岩K2出现在K1之上12m处,第三层石灰岩K3出现在K2之上大约25m处,称之为唐山灰岩,该层灰岩呈浅灰褐色,中厚层状,质纯,厚2.5m

12

左右,厚度大,层位稳定,含有大量的蜓科和珊瑚化石,易于同其它岩石相区别。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二上古生界石炭系奥下古寒生界元古界震旦系下统武系中统下统上统馒头组景儿峪组迷雾山组杨庄组高于庄组大红黄 _崖组_ _ _峪 _ _ _关 _ _五台群上统陶系上统中统中统下统迭系下统---不整合-----上统洼 里 组古 冶 组唐家庄组大苗庄组赵各庄组开 平 组唐山组--平行不整合--马家沟组亮甲山组冶里组凤山组长山组崮山组代号QP2P2P1P1C321212厚度(m)0--890280034618079747065345115203C31C2O2O12O11∈∈∈∈∈∈Z2333322111w126848821201502631200400600450Z2yZ1kZ1T+H太古界前震旦Ar开平煤田区域地层表表3.2

地层关系系二叠系统下 统组唐家庄组大苗庄组赵各庄组所含煤层地层厚度(m)层数煤层名称145.41-290.3660.0076.5975.008531小煤线5,6,7,8,9(1),9(2),1011,煤线,12-1 12-2,12-1/214,15,16煤线可采煤层无9(2)11,12-1 12-2无无石炭系上 统开平组中统唐山组煤系地层含煤情况表3.3

13

二、石炭系上统之开平组

开平组下限为唐山灰岩K3顶板,呈整合接触,上限为赵各庄灰岩K6之顶板,亦是整合接触。本组地层一般厚度76.59m,以粉砂岩为主,粘土岩含量减少,各种岩石所占的百分比为:粘土岩10.1%,粉砂岩类占52.6%,砂岩类占31.4%,石灰岩占2.9%。岩相组合上为浅海相薄层泥质碳酸盐岩和泻湖海湾相粉砂岩及砂岩沉积物的交替沉积。包含I-4、I-5、I-6三个较大的旋回,每一旋回都是由海相石灰岩起经过渡相沉积,又覆为海相沉积。

本组内赋存三层石灰岩,由下而上命名为K4、K5、K6,其中K5石灰岩为深灰色泥质生物碎屑岩,时而接近钙质粘土岩。特点是含灰白色的动物介壳,富集成层,与深灰色泥质灰岩交替成细带状,形成明显的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极易区别于其它石灰岩。厚度薄但比较稳定,一般为0.1~1.3m,平均0.55m。在K5石灰岩底板,赋存三个煤层即:14煤层一般厚度为0.1~0.8m,平均0.4m;煤15甲一般厚度为0.1~0.5m;煤15乙一般厚度为0.1~4.29m,平均1.12m,局部达到可采。本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含煤沉积,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序列。

荆各庄矿地温据详查勘探资料,地温梯度为0.94℃/100m,横温带在50~100m左右,地温变化范围在11.50~17.00℃之间,属地温正常区。

第三节

一、区域水文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

荆各庄矿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流经本区东南边的陡河,发源于北部山区,上游由二支汇成,东支称管河,发源于丰润县福山寺管泉,西支称

14

泉水河,发源于丰润县赵庄上水路。二支水流在双桥村北侧汇合,向南流,经唐山市区,下游汇集石榴河,向南流入渤海。河北省水利厅于1965年在双桥村一带修建了陡河水库,水库大坝距井田东端的最近距离为2200m。陡河及陡河水库虽然距井田区甚近,但是因其底下均赋存有百余米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而且存在有隔水作用的粘土层,对本矿充水没有直接的影响。

荆各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属复杂型,有八个含水层,自下而上分别为:

①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Ⅰ)②K2~K6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Ⅱ)③K6~煤12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Ⅲ)④煤9~煤7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Ⅳ)⑤煤5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Ⅴ)⑥风化带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Ⅵ)⑦第四系底部卵石孔隙承压含水层(Ⅶ)

⑧第四系中上部砂卵砾孔隙承压和孔隙潜水含水层(Ⅷ)其中与矿井生产较密切的为Ⅰ、Ⅱ、Ⅲ、Ⅴ、Ⅶ。二、井田地表河流

井田地表河流主要为陡河,发源于发源于北部山区,上游由二支汇成,东支称管河,发源于丰润县福山寺管泉,西支称泉水河,发源于丰润县赵庄上水路。经在大戴庄所设观测站观测:夏季最高水位为+19.5m,冬季水位介于+16m~+17m,河水最高水位约低于本区地形的最低高度10m左右。

根据1989~1998年东翼塌陷坑观测资料统计,积水量最大值为263.5万吨,积水量最小值为21.6万吨,东翼塌陷坑随着采、掘活动逐年加大,但积水对矿井涌水量无影响,对矿井安全生产无威胁。

15

第四节矿井排水能力设施现状

一、中央泵房排水设备和能力

荆各庄矿业分公司井下现有中央泵房三个,分别为-375水平中央泵房、-475水平中央泵房、-530水平中央泵房。

(一)、-375水平

卧泵有18台,其中工作9台;备用6台;检修3台(清水泵3台)。泵型号:MD450-60×8(16台),每台设计排量为7.5m3/min,扬程411m和MD155-67×8(2台),每台设计排量为4.67m3/min,扬程411m。合计排水能力为129.34m3/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90.538m/min。

(二)、-475水平

卧泵有11台,其中工作5台;备用4台;检修2台(清水泵3台)。泵型号:KND450-60×3(9台),每台设计排量为7.5m3/min,扬程115m和KND280-43×4(2台),每台设计排量为4.67m3/min,扬程115m。合计排水能力为76.84m3/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53.788m/min。

(三)、-530水平

卧泵有6台,其中工作3台;备用2台;检修1台。泵型号:MD280-43×5(6台),每台设计排量为4.67m3/min,扬程150m。合计排水能力为28.02m/min,实际排水能力按额定排水能力的70%计算,实际排水能力为19.614m3/min。二、水仓容量

矿井一水平内外水仓总有效容量为1.71万m3,内仓容积为

3

3

3

16

6950m,外仓容积为10150m;二水平内外水仓总有效容量为11814m3,内仓容积为4819m3,外仓容积为6995m3;三水平内外水仓总有效容量为7592m,内仓容积为1640m,外仓容积为5952m。

三、排水管路直径和趟数

(一)、主井:Φ480mm×19mm的计有3条。

(二)、副井:Φ419mm×19mm的计有4条,其中1条作为压风管路,实际供排水用的是3条。主副井6条排水管路合计可通过的排量为5760m/h(96m/min)。

(三)、二水平管路:Φ305mm的计有4条,Φ273mm的有1条,5条排水管路合计可通过的排量为2466m3/h(41.1m3/min)。

(四)、三水平管路:Φ302mm的计有3条。四、各种排水设施的能力(一)、水泵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矿井24h正常涌水量为21758.4m3,而20h工作水泵的排出量为95268m,后者比前者大73509.6m。二水平24h正常涌水量为12484.8m,而20h二水平工作水泵的排出量为28020m3,后者比前者大15536m3。三水平24h正常涌水量为4780.8m,而20h二水平工作水泵的排出量为16812m,后者比前者大12031.2m。因此矿井的工作水泵能力是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

(二)、排水管路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工作水管的能力应能配合工作泵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为

17

3

3

3

33

3

3

3

3

3

3

33

21758.4m,而20h排水管路通过的总水量为130319.64m,后者比前者大108561.287m3。二水平24h的正常涌水量为12484.8m,而20h排水管路通过的总水量为65367.04m,后者比前者大52882.64m。因此矿井的排水管路通过的能力也是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与水泵配套,无卡脖现象。

(三)、水仓

按《煤矿安全规程》第253条规定,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m/h的矿井,主要水仓有效容量要满足下式要求:

V=2×(Q+3000)m3

式中V—主要水仓的有效容量(m),Q—矿井涌水量(m)。一水平、二水平和三水平水仓有效容量较对应水仓的有效容量大,各个水仓有效容量完全符合规定,具有抗灾能力,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3

33

3

3

3

33

18

第四章主要实习内容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荆各庄矿井田为冲积层掩盖下的向斜盆地。各含水层通过基岩隐伏露头带与冲积层底部卵石含水层相互联系。井田位于开平向斜的西北侧,中隔凤山-缸窑背斜自成一盆状向斜。南北长约3.5km,东西宽约3.4km,北端闭合,南端开放,其轮廓恰似一直径3.5km的亚圆形,面积约9km2。

F1~F3断层组:这是三条密集平行排列的逆断层,位于井田南部,构成了井田的天然边界,三者均为逆掩断层,走向35°~60°,倾角为南东,断层面倾角35°~46°,累计落差70~145m,延伸长度3500m。这组断层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对井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断层带附近地层被断褶得错综复杂,支离破碎,其两侧延续到相当范围,裂隙节理丛生,使地层具有强充水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沟通了上下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使邻近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二、含水层

荆各庄井田内共有8个含水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Ⅰ)、K2~K6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Ⅱ)、K6~12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Ⅲ)、9煤~7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Ⅳ)、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Ⅴ)、风化带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Ⅵ)、第四系底部卵石孔隙承压含水层(Ⅶ)

19

和第四系中上部砂卵砾孔隙承压和孔隙潜水含水层(Ⅷ),第Ⅱ、第Ⅲ、第Ⅴ含水层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其它含水层为间接充水含水层,其中与矿井生产较密切的为Ⅰ、Ⅱ、Ⅲ、Ⅴ、Ⅶ。三、隔水层

在煤系地层中,对荆各庄矿井隔水作用的隔水层主要有第四系冲积层内隔水层、5煤层顶底板隔水层、K2灰岩至G层铝质泥岩隔水层。如下图,图4.1.1,图4.1.2。

荆各庄矿水文地质剖面图图4.1.1

荆各庄矿地下三维立体图

四、矿井充水条件(一)、矿井补给水源

图4.1.2

1.大气降水:本区大气降水一般集中在7、8、9月份。荆各庄矿2000年至2009年的年降雨量如表6-2所示。通过长期观

20

测结果表明:Ⅰ、Ⅴ、Ⅶ含水层受大气降水影响,雨季水位回升幅度较大。它们的补给关系是:大气降水→Ⅰ、Ⅷ→Ⅶ→Ⅲ、Ⅴ等各基岩含水层。通过长期观测表明,矿井涌水量对大气降水反应极不敏感,因为井下至地面有近400m厚的地层,且无直接的通道,从而使大气降水不能直接泄入井下。

2.地表水系:流经本区东南边的陡河,发源于北部山区,上游由二支汇成,东支称管河,发源于丰润县福山寺管泉,西支称泉水河,发源于丰润县赵庄上水路。二支水流在双桥村北侧汇合,向南流经唐山市区,下游汇集石榴河,向南流入渤海。河北省水利厅于1965年在双桥村一带修建了陡河水库,水库大坝距井田东端的最近距离为2200m。陡河及陡河水库虽然距井田区甚近,但是因其底下均赋存有百余米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而且存在有隔水作用的粘土层,对荆各庄矿充水没有直接的影响。

3.塌陷坑:

矿井东翼地面有一部规则长条形塌陷坑,坑内长年积水,最大水深5m,水面面积约87.6万m2,其中北坑41.3万m2,西南坑37.6万m,南坑8.7万m,工业广场西面地表塌陷比较严重,形成了季节性积水坑。(二)、矿井主要充水水源

1.含水层水

矿井含水层充水水源有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9煤~7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K6~12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K2~K6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其中9煤开采受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和9煤~7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的影响,一、二水平开拓工程受K6~12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和K2~K6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的影响。三水平开拓工程受9煤顶板裂隙水和8煤~5煤含水层以及K6~12煤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的影响。

21

2

2

其中3090柱、3094、3093受9煤顶板裂隙水和8煤~5煤含水层影响,3324D、3322D、3122D等采掘工作面位于12-2煤层,受其底板至K6承压含水层水威胁,3326D绕道工作面施工层位均在K6~12煤之间,施工时可能有顶底板裂隙水,1331工作面泄水巷施工时受9煤层顶板和5煤以上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水影响。

2.断层水

断层水作为充水水源主要是通过断层导通含水层水而形成的。断层的性质及围岩的破坏程度是断层充水的主要因素。张性正断层、落差大、围岩破坏严重便形成了良好的断层充水条件。

3.老空水

在建井、水平延伸、新区域施工及最上方煤层回采中,充水水源主要为含水层水,而在下方煤层回采中,老空水就成为了主要充水水源。

荆各庄矿井老空水有本煤层的老空水和上煤层的老空水。本煤层的老空水:由于煤层的开采方法和煤层本身的赋存状态不同,工作面回采后随着煤岩层垮落形成许多松散空隙,使工作面涌出的水积存在低洼的老空区内,形成老空水。在高处的工作面采后形成老空水对相邻低处的工作面产生影响。如:9煤是运用恒底上行采煤法,第一分层采后形成老空水对第二分层生产活动必然产生影响。

上煤层的老空水:由于上煤层回采后工作面涌出的水积存在低洼的老空区内,从而形成老空水。对下煤层的采掘活动威胁较大。

在本矿井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面的布置、顶底板的岩性特征及涌水等因素,在采空区或废巷,有可能存在不同形式的积水。一旦施工工程接近、揭露或冒落带达到这些积水,便可涌入井巷,

22

发生老空区突水事故。老空区突水具有来势猛、破坏性大的特点,往往是瞬间大量积水溃入工作面,形成灾难性事故。(三)、矿井充水通道

通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荆各庄井田范围内充水通道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人为工程对接通道

根据开采煤层与含水层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充水水源和间接充水水源。在煤矿生产中,有些工程必须穿越含水层,当巷道直接揭露这些含水层后,含水层水将会进入矿井。

2.断裂带导水

通过建井及生产阶段来看,大部分断层未与含水层导通或不导水,但是有些断层则表现导水或揭露时未导水,但由于扰动影响成为导水断层。

3.采矿造成的裂隙通道

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时,都会对原有围岩产生影响,当产生的裂隙导通含水层或其他水源时,这些水也会顺采动裂隙进入矿井。如大部分回采工作面出水均属此种通道。

4.封堵不良的钻孔:封闭不良的钻孔也是矿井涌水的通道。

第二节

一、水文地质测绘

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勘查

(一)、矿区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确定要求: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相同。

区域按1:5万或1:2.5万精度,矿区按1:1000或1:5000精度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收集有关资料编

23

图。

(二)、测绘范围确定

要求:划分水文地质边界应准确。

区域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应该是比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尽可能包括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区。(三)、水文地质剖面布置原则

要求:尽最大可能暴露水文地质条件。

3.1至少应纵向和横向布置控制性剖面各一条。

3.2水文地质剖面通常选择在地形变化大、构造复杂、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多的地段。

3.3剖面图上除反映地层、构造条件外,还应反映矿体、含水层富水性、地下水位和水质等资料。(四)、各类水文地质控制点的调查

4.1地表水体应圈定范围、测量流量和水位(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

4.2各类地下水观测点应测量其位置和标高,观测其流量和水位并取代表性水样。

4.3调查生产矿井或露天采坑的深度、开采范围、排水量及有关水文地质资料。(五)、机(民)井水文地质调查

5.1机(民)井位置及所处地貌部位、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5.2机(民)井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位置、厚度和含水层性质。

5.3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质分析样。

5.4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六)、泉的调查

要求:根据泉水流量大小选择合适的堰板。

24

(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要点:泉的性质及揭露的主要含水层涌水量。注意:若泉中有气体逸出,注意采集气体样。

6.1泉水出露的地形地貌部位、高程及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相对高差。

6.2泉水出露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涌出地面时的特点,泉的类型。

6.3根据地质构造和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绘制泉水出露处的素描图。

6.4调查泉水的物理性质,取水样作化学分析,测量水温及流量,了解流量的稳定性。

6.5泉眼附近有特殊泉水沉淀物时,应进行鉴定,必要时采样作化学分析。

6.6了解泉水目前使用状况及进一步扩泉的可能性。6.7遇有矿泉时,应特别研究矿泉水的化学成份、成因和地质构造条件。二、矿区水文地质钻探

要求: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要求进行。要点:清水钻进,测量水位及冲洗液消耗情况。注意:孔斜、孔径和钻孔结构。

1钻孔施工应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的洗井措施。

2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分层测定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返工。

3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则,一般

25

≥91mm,观测孔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4岩芯采取率:岩石>70%,破碎带>60%,粘土>70%,砂和砂砾层>50%。

5钻孔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6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发育带为原则。

7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8钻孔除长期观测孔外,一律封孔。封孔方法参考地质工作要求。

三、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一)、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要求:列入钻孔“六大”验收指标中,力求准确,记录清晰。

要点:观测设备仪器应经常校核。

1.1每班至少观测提钻后、下钻前水位各一次。

1.2详细记录钻进过程中发现的涌水、漏水、涌砂、逸气、掉块、塌孔、缩径、裂隙和溶洞掉钻等现象出现的起止深度及冲洗液消耗变化情况,采取溶洞充填物样品。

1.3涌水钻孔应停钻测量水头高度、涌水量和水温等,必要时进行自然降低的简易放水试验。涌水孔的涌水量Q=3.478D2h(M3/s),其中D为井管内经(M),h为自井口起算的喷水高度(M)。

1.4小口径钻孔可采用测漏仪或水文测井等手段,取得有

26

关的水文地质资料。

1.5钻孔漏水程度判定:根据冲洗液消耗情况,孔口不返水为全消耗;孔口少量返水为大量消耗;孔口大量返水,冲洗液需少量补充为少量消耗;孔口全返水,冲洗液基本不需补充为不消耗。

(二)、钻孔水文地质编录2.1岩芯编录

2.1.1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及记载有关的环境地质现象。

2.1.2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芯标签。

2.1.3整理岩芯,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芯长度。2.1.4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需要时取各分层代表性鉴定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2.1.5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芯按顺序装箱保存。

2.2岩芯描述

2.2.1基岩的描述内容: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芯破碎情况,岩芯形状,岩芯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理性质,埋藏深度、厚度。

2.2.2松散层的描述内容:定名,颜色,湿度,成份,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层理特征,胶结程度,胶结类型,埋藏、分布特征。2.3提交的成果

2.3.1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环境地质观测、岩芯记录表,测井曲线,采样及分析结果等包括原始资料在内的地质成果。

2.3.2钻孔施工小结。

27

四、矿区抽水实验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是暴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了解边界条件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取得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或渗透系数、贮水系数或给水度、越流系数等),为预测矿坑涌水量提供依据。

(二)、抽水试验钻孔应具有代表性,一般布置在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富水性强、裂隙或岩溶发育、构造破碎带发育的地段,或地表水体附近。

(三)、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的目的、水文地质条件、计算方法和公式的要求确定,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孔及人工或天然水点作为观测点。

(四)、抽水试验水位降低的深度与次数。

a、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深度应尽量大,一般不少于10米。大水矿床抽水试验水位降低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其孔组叠加的抽水量应达到1000米3/时;当抽水量已经达到上述要求,而仍达不到初步评价要求时,需经设计、矿山和地质部门协商,另行组织力量,密切配合生产部门的排水疏干试验方案,共同进行专门性的大型抽水试验工作。

b、抽水试验水位降低次数:当采用涌水量与水位降低相关分析法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三次水位降低的S3应达到最大值,S2、S1应分别为S3的2/3、1/3;其它情况下,一般可进行一次大降深抽水试验。

(五)、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条件和要求

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般适用于具有“裘布依”型稳定条件的含水层和具有“傍河型”稳定条件的水体近旁。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25、3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或60分钟测一次。

28

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质量标准:

a、在稳定时间内,涌水量和水位的波动不得超过一定范围,且不得有持续下降或上升的趋势。水位波动范围:主孔应不超过平均值的1%,观测孔应不超过2cm;涌水量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值的3%。

水位和涌水量的误差值按下式计算:

误差值=

最大或最小值−平均值

×100%

平均值

b、抽水试验稳定延续时间,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承压水>8小时;潜

8—16小时;

16—24小时。

越流系统含水层

(六)、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a、一般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进行定降深抽水;越流系统含水层一般可进行一次定流量抽水。

b、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同时观测水位和流量。观测的时间要求,可按抽水试验开始的第1、2、3、4、6、8、10、15、20、25、30、40、50、60、80、100、12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可隔30分钟观测一次。

c、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根据水位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确定。承压水和潜水在上述曲线出现固定斜率的渐进线后,一般延续一个对数周期;越流系统含水层在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经过拐点后趋于水平时为止。

d、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绘制降深—时间半对数曲线和不同时刻的等水位线,掌握试验进程,分析出现的问题。

e、抽水试验停泵后应连续测量恢复水位。通常以1、3、5、10、15、30、……为间隔顺序观测,直至完全恢复为止。

7、洗孔和试抽是保证抽水试验质量的关键。正式抽水

29

前应进行洗孔和试抽,直至孔内出水澄清时为止。

8、正式抽水试验前应连续系统地测量抽水孔、观测孔及其它水点的自然水位、流量。

9、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采水质分析样。

10、抽水试验过程中应防止抽出的水回渗和倒灌,注意观察地面沉降和塌陷情况。

11、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测量验证抽水钻孔的深度。12、抽水试验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参见《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1978年4月出版主编。

13、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提交涌水量Q、降深S及恢复水位与时间t的过程曲线图。Q=f(x)曲线图和q=f(s)曲线图。(参见《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河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四大队

五、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1、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要求:点位要四等控制一级水准测量,保证标高和座标准确,具体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

要点:选点应以剖面为主,观测点应涂红漆作标志。注意:每次下雨前后应作好记录。

2、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钻孔、生产矿井、地表水进行动态观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和复杂的矿区,初步勘探阶段应及早建立动态观测网。

3、地表水观测点应设在:流入和流出矿区地段、不同岩层出露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地段,地下水观测点应考虑含水层富水性的强弱、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必要时观测点宜按剖面布置。

4、水位、水量、水温观测,应每隔5~10天测一次水位,

30

每月测一次水温,雨季或急剧变化时应加密观测,并观测流量变化。按季节采水质分析样。一般观测周期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

5、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主要来源的矿区,若外围气象站的资料不能利用时,应在矿区内建立以测量降水量为主的简易气象观测站。观测时间至少要有一个水文年。

6、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动态观测孔、点不受破坏和堵塞。

7、水头高度和流量测量方法详见《水文地质手册》地质出版社1978年4月。

8、河、湖、水库应定期观测其水位和水量变化情况,观测周期不少于一个水文年。河流应在观测水位、流量的同时使用流速仪测量流速。

9、因地下水开采和运动引起的地表沉降、塌陷、滑坡等物理地质现象,应依照相关规范进行长观动态监测。六、水文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一)、编制区域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要求:在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编制。1.1水文地质分区、含水层、隔水层划分、水文地质钻孔、井或泉位置、标高、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图。1.2工程地质岩组、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划分,岩样取样位置,裂隙玫瑰花图,坍塌、滑坡、塌陷、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和范围。

(二)、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柱状图编制(三)、水文地质剖面图编制

一般在地质剖面图基础上编制。标明水文地质钻孔位置,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和围岩蚀变带,

31

抽水试验层、段部位,涌水量、降深、单位涌水量表、水化学图、物探测井曲线、工程地质岩样取样位置及试验结果。(四)、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编制

一般在坑道地质图基础上编制,标明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围岩蚀变带范围,滴水区、渗水区范围,出水点位置,长期观测点位置,水量、水温和水化学资料。裂隙统计玫瑰花图。

(五)、抽水试验室内整理要求:绘制图表,计算参数。5.1绘制水文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5.2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详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5.3井孔最大涌水量的推算(详见《水文地质手册》第八章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5.4编写抽水试验工作总结,其主要内容:a、试验目的要求;b、试验方法过程;c、试验主要成果;d、抽水试验中的异常现象及处理;e、质量评价和结论等。(见《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六)、水文气象资料整理

6.1降水量、蒸发量统计,制作统计表(见《水文地质手册》1978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6.2确定与矿区开采有关的数据:a、历年日最大降雨量;b、历年雨季日平均降水量;c、最高洪水位;d、最大流量;e、摘录有关气象数据。(七)、长观资料的整理

7.1编制长观观测点记录表。绘制矿区等水位线图。7.2编制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关系曲线图。(八)、水、岩、土样分析成果资料整理8.1编制水化学分析成果统计表。

32

8.2编制坚硬、半坚硬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汇总表。(九)、报告编写

9.1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7报告编写要求”编写。

9.2每章节具体内容须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勘探阶段不同,可适当增减。

9.3矿坑涌水量预测,应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合理选取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要采取多种方法和计算公式进行结果验证和对比。

9.4应充分利用以往地质勘探报告和生产矿山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的各种有关资料,用类比法编制勘查报告。

33

第三节个人实习成果图件分析

在荆各庄矿实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听取该矿指导老师的讲解,并与地调科的水文技术员交流,对荆各庄矿的水文情况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回到学校后,通过和杨老师的交流,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地质软件工具,如surfer11、GMS7.1、CoreldrawX6、Grapher9.4、CAD2011、MODFLOW2011等软件,将收集到的水文钻孔等数据进行了可视化,从而获得了以下个人实习成果图件。

实习成果图件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各煤层地层等厚图,第二小节则是通过钻孔数据和荆各庄矿含水层隔水层特征进行分层,从而以立体视角对荆各庄矿实行三维成像。具体情况如下各图。

一、各煤层地层等厚图

以下图件是通过钻孔取芯资料,而获得的各煤层真厚,然后通过Surfer等软件进行科学处理而来的。由于绝大多数钻孔是在建井之前(50年代到80年代)所进行的,只有个别钻孔是最近所钻进的。然而荆各庄矿剩余煤矿储量已经很少了,所以现在分析煤层等厚图意义不是很大,10煤以下或许还有一定指导价值。

但是,随着技术的跟进,以前的保护煤柱现在可以开采了。从而,通过等厚图来分析保护煤柱的范围和厚度,以及未开采部分的煤,使其又有了新的意义。见图4.3.1,图4.3.2,图4.4.3,图4.3.4,图4.3.5,图4.3.6,图4.3.7,图4.3.8,图4.3.9,图4.3.10。

34

荆各庄矿5煤地层等厚图图4.3.1

荆各庄矿6煤地层等厚图

35

图4.3.2

荆各庄矿7煤地层等厚图图4.3.3

荆各庄矿8煤地层等厚图

36

图4.3.4

荆各庄矿9煤地层等厚图图4.3.5

荆各庄矿10煤地层等厚图

37

图4.3.6

荆各庄矿11煤地层等厚图图4.3.7

荆各庄矿12-1煤地层等厚图

38

图4.3.8

荆各庄矿12-2煤地层等厚图图4.3.9

荆各庄矿12-2煤地层曲面图

39

图4.3.10

二、荆各庄矿三维立体图

由钻孔数据,来可以用GMS等软件对其进行建模,而得到三维立体图,使复杂的地下情况更加透明,有助于煤矿生产工作更加清晰,了然于心。

三维立体图是通过对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概化分层,从而指导生产实际,大致预测主要含水层离工作面距离,以便于开采时预留底板厚度,达到安全生产。

由于荆各庄矿建井报告所述的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层过细,不利于建模,所以通过仔细推敲分析,把相同性状的地层进行合并概化,得到了我仅代表本人观点的分层结果。在钻孔数据中,由于12-2煤以下的数据参差不齐,真实可靠性有待商榷,故不在分层范围内,但实际开采中应予以重视,由于知识有限,在此不包含在内。具体分层结果如下:

第四系和冲积层-----5煤顶5煤----7煤顶7煤----9煤顶9煤---12-2煤底

为为为为

含水层隔水层含水层隔水层

注:含水层和隔水层是相对概念,比如7煤到9煤顶定义为含水层,并不是因为含水高,而是相对上层和下层隔水层充水性较高,开采时涌水量较多,应有选择性开采或加大排水力度等方式治理矿井水,具体方法步骤不在此表述。在本小节的图片中,首先是钻孔分布图和平视图,目的是让读者一目了然,了解荆各庄矿的钻孔位置,对数据的可靠性有个客观认识。从三维立体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该矿的煤层地层是个向斜,各层厚度不一,因而工作时应该先勘探后开采,预防为

40

主,安全第一。具体图件如下:图4.3.11,图4.3.12,图4.3.13,图4.3.14。

荆各庄矿主要钻孔分布图图4.3.11

荆各庄矿主要钻孔平视图

41

图4.3.12

荆各庄矿部分地层剖面图图4.3.13

荆各庄矿地下三维立体图

42

图4.3.14

第五章实习总结

快乐而又充实的生产实习总是让人感觉时间犹如白驹过隙,经过这些天的实习生活,我们学到了很多专业生产知识,也学到了课本上无法给于的技能。经验是总结出来的,获得丰富的经验是我们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地质学子的必备技能。

我们很感谢以杨老师为首的其它2位老师不辞劳苦的为我们安排这次难得的煤矿地质生产实习,也很感谢荆各庄矿的主要领导们在实习日子里给于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也很感谢矿上的矿工们的密切配合,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学习,对工作要更加的精益求精,也使得我们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实习的内容,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实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视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1)充分认识理论,实践、自身素质与工作的关系。我用

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达到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的作用。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制订了完整的实习计划。

(3)勇于面对困难。

井下工作条件不是很好,正视困难、不怕困难,解决困难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二、加强对纪律观念的认识。

为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绝不违反任何一条,保障了井下的生产安全,也给自己带来了安全。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完成矿领导交办的所有工作任务。

43

总而言之,在实习期间,在自身方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生产经验,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些天的时间给了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我还发现自身有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学业完成后成为煤矿企业的有用之才。做一个21世纪的新时代地质人!

44

参考文献

[1]《开滦荆各庄矿生产矿井阶段地质报告书》(1979-1988)。

荆各庄矿地质科,1989。

[2]《荆各庄报告终稿》(1979-2007)。荆各庄矿地质科,2008。[3]《荆各庄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2009-2010)。中国矿大(北京),2010。[4]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中国矿大出版社,2004。

45

附图

编号2.12.23.13.24.1.14.1.2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3.104.3.114.3.124.3.134.3.14

荆各庄煤矿生产实习报告附图列表

图名

荆各庄矿交通位置图荆各庄矿地形地貌图燕山南麓构造纲要图荆各庄矿主要断层分布图荆各庄矿水文地质剖面图荆各庄矿地下三维立体图荆各庄矿5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6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7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8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9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10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11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12-1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12-2煤地层等厚图荆各庄矿12-2煤地层曲面图荆各庄矿主要钻孔分布图荆各庄矿主要钻孔平视图荆各庄矿部分地层剖面图荆各庄矿地下三维立体图

46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附表

编号表2.1表3.1表3.2表3.3

荆各庄煤矿生产实习报告附图列表

图名

井田开采范围坐标表

断层特征表

开平煤田区域地层表煤系地层含煤情况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