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卓 姜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9期
肖卓1 姜玥2
(1.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 天津 300201;2.天津境易环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202)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在近些年来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如何在实际施工中达到城市与道路景观的完美融合?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结合以上观点,综合阐述了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有关景观设计的各方面内容与基本概念,基于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设计现状来讨论城市道路设计中关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理论,探究它的具体状况,为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贡献出具体方法与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 环境 整体性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7(a)-0103-02
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城市基本设施的需求,对城市空间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通行作用,而是把它看作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对其观赏功能也就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城市道路不仅展示着一个城市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最直观的感觉,当然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怎样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成了该文研讨的重点。
1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构思
城市道路景观是在城市交通上发展起来的,它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道路绿地植物,构建合理的道路绿化植物群落,能够活化城市道路空间,构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和谐,形成道路植物群落稳定的生态系统,创造优美的道路绿地景观。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地考虑道路的美观、使用者的舒适度,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让每个人都感觉和谐、舒适、安全而进行的设计,并以此达到适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状态。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不得不被实际情况所牵制。比如说,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们而言,这都意味着城市占地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密度的提高,并告诉我们,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对城市交通功能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就加速了道路的新建与扩建,那么伴随而来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问题也就会日趋严重(图1、图2)。
在此基础上,我们若想再提高道路的环境质量,无疑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让我们在经济水平迅猛发展的同时搞好我们的道路绿化建设。
2 城市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
2.1 道路基面
道路不仅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关键,也是形成景观和道路空间的第一要素。道路的方向性、特征、韵律、连续性、与道路线型、节奏的配合是这一要素的根本内涵。因此,我们在美化道路的目的下,必须先从基本功入手,城市道路是由路基与路面构成的,我们必须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以及路面的平整度、防滑度和承载能力。
2.2 道路边界
边界通常是指两个空间之间相互区别的视觉要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空间与另外一个空间之间的连接形态要素。道路的两侧可以是山体、水面、广场、建筑、植物、公园或是以上多种
元素的组合。道路主要由车行道、人行道和预留地组成,而这些界面的连接带,主要就是我们的绿化带,也是我们道路景观建设的主要区域。
2.3 道路交接点
道路的交接点主要是指交叉路口,这是道路最重要的结点。一条道路最拥挤与最重要的地方就在这里,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搞好道路的景观设计,就必须掌握好这个度,做到美化与使用的完美结合。
3 城市道路现状
虽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目前的道路景观建设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但总体说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我们必须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才能降低错误率,减少不必要的过失。
(1)在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整体连续性。实质上,城市道路的景观是动态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道路周边的建筑、设施、绿化等景观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统一整体。然而,街道两旁杂乱无章的建筑、随意张贴的广告、凌乱分散的基础设施都影响了道路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更有甚者,部分业主为了一己私利擅自改变设施的基本格局,这种各自为政的场面对道路景观设计是百害而无一利!
(2)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我们进行道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需求,增强社会幸福感。但是我们在进行道路设计时却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忽视了道路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与生活需求,早已把它的根本目的抛之脑后。一味地强调汽车的尺度和交通的需要,缺乏对人的照顾与关怀。
(3)增强道路景观特色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能打着整体性的招牌而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许多城市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却因为偏执的做法损失了自己原有的格调,这难道不是得不偿失吗?因此,我们在道路建设中不能抛却灵活性,使得景观过于死板没有新意,造成千街一面、千楼一面的局面,要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使道路景观建设达到历史融合恰当、人文社会内容丰富的效果!
(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盲目绿化。建设道路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环境,树立“优质、生态、环保、绿色”的生态公路理念。虽然我们主张大力建设道路景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指标而盲目的种植花草树木。如果种植不得当,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比如说,在人行道上种植一些树型不够紧凑的数木,就会影响骑车或是步行;在比较窄的分车带上大批量的栽植乔灌木,就会影响行车的视线。如果说在花草与树木的配置上,只为享受一时的美观,而对昼夜变化以及季节性的变化欠缺考虑,那也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得到的只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4 城市道路建设原则与措施
针对以上总结的各种不足,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把我们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做到更好!
4.1 坚持整体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要从城市的整体布局出发,将城市的道路建设与整体的形象设计相结合,防止将道路建设分割开,出现道路景观与城市内容不符的现象,也不能忽略道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避免将其建设成为片断的拼凑和堆砌。
4.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我们的道路建设,不论是通行功能还是观赏功能都是为人而设计使用的。我们行使在车道上的人流、车流都会在动态过程中欣赏街景,又由于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道路两旁建筑布局、绿化、色彩的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延续性,美化街道,方便行人,舒缓交通压力。在道路景观设计上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在绿化带植物合理安排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在行驶中的车辆作为主要观赏视点。通过对植物色彩、色块、群落等的重复变化,以及灌木和乔木的交替呈现,体现出景观的节奏感、连续性和韵律美。两侧的绿化带种植应为组团式,以此来突出它的群体效果,特别是那种季节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容易引起心理的共鸣,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时间之美与空间之美,以此来缓解驾驶者的疲劳感。植
物的设计也不能过分的追求趣味、技巧而纠缠在细节上,我们应该在统一中突出它的丰富多彩。
4.3 充分尊重历史特色与地域特色
城市的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文化演进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街道的整体性,更要注重道路景观与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相得益彰。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要做到功能与观赏的并重,把人文景观与城市的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环境与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整体感的城市环境。
同时,突出道路景观的地域特色。许多城市都具有自身浓厚的地方特色,却因程式化的做法损失了自己原有的格调?因此,我们在道路建设中不能抛却灵活性,使得景观过于死板没有新意,造成千街一面的局面,要充分发掘地域性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图3)、种植树种与植物搭配等方面的特色。另外,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合理规划道路断面,使道路景观建设达到历史融合恰当、人文社会内容丰富的效果!
4.4 合理选择植物。
在重视美学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植物造景的手法,同时强调植物材料的丰富性,侧重色彩变化与植物造型。并在季相变化、植物造型、平面构图及色彩搭配方面进行反复推敲,力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且突出自然、开朗、简洁的环境风格与时代感(图4)。道路的绿地设计要结合城市特色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园林植物,使之成为稳定、优美的景观。由于花色、叶色、叶形、树形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种植和设计的时候,要在春夏秋冬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4.5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们也应该顺应潮流,运用可持续发展手段,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来,让生态环境不被规划设计影响和破坏,使道路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共存。
5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道路建设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未来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设出集社会美、艺术美与自然美为一体的城市道路景观,构建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让我们的城市发展成为生态与艺术并存的现代化城市,让我们的社会幸福感越来越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姚阳,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4):35-38.
[2] 王渊亮.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3] 薛安顺,史静.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7,33(27):272-273.
[4] 曹玉杰.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浅析[J].科技创业家,2012(4):317.
[5] 张竟,刘远才,王令博,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7):272-273.
[6] 王浩,谷康,孙新旺.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 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 韩相春.道路交通景观设计[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9] 陈秀梅.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中国园林,1997(13).
[10]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