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作为陆地上主要的淡水资源,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占全球水量0.01%的淡水支持了占全球6%的生命;同时河流自身的周期泛滥和物质输移形成的冲、洪积平原是人类最好的居住地和生产地。因此,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便成为了最早的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开发阶段、人水和谐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人类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河流也提供不同层次的生态服务功能。当然,对河流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也决定着不同层次的河流管理方式。
文明之初,生产力还很低,人类不过是从河流中获取必须的资源而已。那时候,人类只需要河流提供淡水水源,水产品等为数不多的资源
在第一个阶段,人类对河流的态度逐渐由敬畏转而适应。文明之初,生产力还很低,人类不过是从河流中获取必须的资源而已。那时候,人类只需要河流提供淡水水源、水产品生产等为数不多的资源。因此,滨河而居的人们,首要
面对的问题,便是河流的周期性洪泛。就像一把双刃剑,洪泛净化了水体,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带给了人类必要的物质,但也破坏了人类的家园,甚至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因此,防洪作为人水矛盾的第一要素,摆在人类面前。
生产力逐步地提高,人口也渐渐地增长,灌溉农业出现,并兴盛起来。河流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与人类的需求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当人类的步履逐渐蚕食滨水地带,以求更多耕地的时候,同河流争夺地盘,成了人类别无选择的选择。新的人水矛盾就这么出现了。
在早期历史中,人类主要采用疏导和避让的措施。但后来,人类社会规模扩大,国家兴起战争爆发,诸种因素都使防洪策略由最初的疏导,逐渐向修筑堤防、建立防洪体系方向迈进。与此同时,灌溉农业的兴起要求建立完善的灌溉体系,人类开始赋予河流以灌溉供水的功能。人类通过拦河坝、渠道等提供灌溉供水。对于江河下游地区的湿地,则采用了圩田和渠系排水的方式,进行土地开发和河流治理。大量的湿地在疏干后成为农业耕地。
在这个阶段,人类对河流的管理主要是防洪和灌溉体系的建设。它历经了数千年,发展极其缓慢。人们获得的少量的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也不过是通过堤坝、灌溉体系对河流进行了轻微改造。河流仍然保持着它自然的状态。
到20世纪30年代,坝工技术出现性飞跃以后,人类对河流体系的改造能力达到了巅峰
工业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森林砍伐普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水文情势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为一个结果,城市的防洪压力也跟着加大了。大约500年前,欧洲大规模的河流渠道化就开始了。通过新辟水道沟通不同水系,通过河道疏浚加大水深,通过建设拦水坝和水闸调节和稳定水位,通过堤防体系来约束河水,通过河道裁弯取直来缩短航程、扩大泄流能力,兼以围河造田。 到20世纪30年代,坝工技术出现性飞跃以后,人类对河流体系的改造能力达到了巅峰。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对河流的大规模改造,河流渠道化、裁弯取直、以及混凝土衬砌化,与此同时伴随着对河流滩地的围垦,洪泛平原逐渐改变成为河渠与农业用地的集合体。 在这以后的时间内,河流改造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欧洲第四大河流的莱茵河,在18世纪晚期洪灾严重,而河流频繁的改道以及主流线的变动,甚至造成了外交上的争端。但自裁弯取直后,莱茵河严重的水患就终结了;大城市内的轮船公司和贸易部门势力也大大增强。1815年签署的维也纳国会法案建立起欧洲河流航运法的基本框架,整个莱茵河的统一的法律体系开始确定。1831年沿河国家缔结了第一
次的《莱茵河航运条约》,建立了莱茵河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超国家组织的国际法庭。 同时期的美国也在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进行着努力。19世纪中期的沼泽地法案将大量的湿地授予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的各州,供其排干沼泽并用于农业用地;1902年《开垦法案》颁布,直接导致了美国垦务局的建立,其主要职责就是尝试在西部建立灌溉系统,来为小的社区和农场提供低价的、可靠的灌溉用水。1920年开始增加了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并开辟新的土地来用于农业生产。1931年胡佛大坝的建成则标志着现代筑坝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20世纪初期,阿尔卑斯山脉的河流上开始了水坝的建设,第一座用于发电的水坝大约建于10年
在这个期间内,全球的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迅猛。20世纪初期,阿尔卑斯山脉的河流上开始了水坝的建设,第一座用于发电的水坝大约建于10年;到1900年,在世界各地已建有数百座用于供水和灌溉的大坝;到1949年为止,全世界建有大约5000座大坝;到20世纪末,已在140多个国家内建有超过45000座大坝。
在以工业化为主题的时代,掠夺性的开采森林和矿产是最鲜明的标志。这使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流域下垫
面状态变化显著,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剧烈,水土流失严重。水质的污染、城市防洪标准的提高、不断增加的城市供水量、更普遍的混凝土衬砌化和河流的直线化、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大量减少,城市化对河流的压力,不仅作用于城市区域的内河,还通过调水工程,逐渐扩展到外流域和城市周围的河流体系之上。
这是人类对河流进行的最大规模和最为深远的改造,在这个阶段内,人类对待河流的态度仍然只是开发,再开发,无节制地开发
这是人类对河流进行的最大规模和最为深远的改造。在这个阶段内,人类对待河流的态度仍然只是开发,再开发,无节制地开发。甚至在安徒生童话《新世纪的曙光》中,我们都能看见当时对围湖造田的热情讴歌。渺小和短视的人类,还远没有预见到自然可能的报复。他们手里掌握着强大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以为自己可以高视阔步,开疆破土地大干一场。他们让河流提供内河航运,也让河流提供水力发电。这些,人类都办到了,河流也都办到了。
然而,巨大的工业开发竟和巨大的生态代价是一对双生子。人类终于意识到在此前河流开发中犯下的错误。首先,公众的认识和干预,阶段性地引向控制污染。起初是以局地
性的建设污水处理厂为开端,二战后则转向以国际条约形式来约束各国的行为,力图将污染减至最小、最低。1963年《波恩条约》签订,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有关污染方面的研究,提议保护莱茵河计划以及准备国际评价的功能。
在ICPR建立的前两个二十年内,污染治理缓慢地进行着。污染灾难的风险和下游国家的外交努力终于开辟了更为有效的国际合作。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群众运动的推动,相关法规被签署落实,消减污染的共识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
1986年sandoz(桑德兹化学公司)灾难的发生造成了大量鱼类和水禽的死亡。人类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危机感。由此,新的水被 开启,1987年制定的“Aktionsprogramm Rhein(莱茵河规划)”中,则首次确立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同时,恢复莱茵河生态系统的时间表也被制定。数据表明,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数量现在已经显著减少,并且随着“莱茵河规划”和“鲑鱼2000行动”的展开,雄心勃勃的恢复生物多样性计划也开始行动了。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环境意识空前高涨的关键时段。美国人开始讨论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及自然环境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环境意识空前高涨的关键时段。美国人开始讨论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及自然环境的关系。1977年,美国颁布了《清洁水法案》,美国环保局开始取代联邦水工程建设部门,成为联邦水资源管理的主管部门。美国的大坝建设也开始放慢步伐。
在保护水环境的实践中,美国的现代河流整治理念及技术为其他国家作出了示范。他们纠正了大坝建设的观念,并率先提出了流域规划的思想。欧盟的《水框架指令》则详细地制定了河流管理的原则和制度,包括制定了地面饮用水取水;淋浴用水;有害物质排放;渔业用水、地下水、饮用水、城市污水处理、盐、杀虫剂、污染综合防治和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提倡工程、非工程措施并举,技术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并重;将公众参与作为决策、实施的必要前提;着力拓展河流空间,维护河流的生命活力,注重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持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较好地实现了航运、发电、供水、旅游、防洪、灌溉、生态保护等多项河流服务功能。对防洪,提倡沿河建立技术性滞水设施;复原河道和以前的洪泛区,为水体留出更多空间;提倡广泛的农业活动、自然发展、造林和雨水渗流;在流域内建立小规模技术性滞洪设施;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使干流恢复至流域生态系统中枢和易迁徙鱼类栖息地,其内容包括保护、维持和改善莱茵河重点河段生态和流域的
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国家间的流域合作:除了ICPR外,在莱茵河流域国际合作框架中,还有莱茵河水文委员会、保护摩泽尔和萨尔河国际委员会、莱茵河流域水处理厂国际协会、保护康斯坦斯湖国际委员会及莱茵河航运中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
在日本,形成了以《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龙头的一系列法律体系,依据《水资源开发促进法》,在国家和水系两个层面上制定了水资源开发规划,以重要河流流域为单位,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国土整治、产业振兴、防灾减灾以及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目标,并建立了水源区利益补偿机制。 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洪水管理已从单一的防洪工程向洪水风险管理转变。除了能进行有效的洪水防御外,洪水风险管理还被认为是维持生物多样性、河流及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因此,英国已经建立并实施了完善的洪水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预报预警以及风险保险制度。 至此,人类对河流的开发进入到了人水和谐发展阶段。人类意识到要把河流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进行开发治理。人类对河流及水土干预的影响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进行河流开发时,要使环境成为可持续状态。新世纪的流域管理要把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融为一体,其目的便是效益最大,损失最小。
此外,河流的娱乐服务功能也被人类发掘。河流与其相
接的森林、湿地、湖泊景观一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感受。维持河流美感,创造视觉盛宴,也成为了河流开发和管理的新任务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河流开发方式的历史进程,几乎全都经过了开发-破坏一修复的过程。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度过了开发河流的阶段,河流治理的效果已经显现,河流的生命支持功能和调节功能开始恢复,文化功能也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东南发达地区河流的治理开始进入了修复阶段,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河流开发则还在继续。因此,在东南发达地区,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修复河流的经验教训,努力在掌握河流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河流的修复工作;而在西部,则要从流域的角度进行考虑,充分考虑各尺度的水文、生态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面制定流域的开发规划,实行多尺度、多因素的综合管理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