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出血热的早期症状表现为:

1、发热:38至40度,持续3至7天,一周以上也不少见。 2、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3、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4、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5、出血: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

6、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7、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主要传染源是老鼠。

本病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3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属重灾区。流行性出血热全年均可散发,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野鼠(在中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引起野鼠型在11~1月为高峰,5~7月有一小峰。褐家鼠型的发病高峰则为3~5月。 传播途径: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

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国家已将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实行免费接种。 疫苗接种对象:

出血热高危地区16~60岁人群都是接种对象。一般疫区居民及进入该地区人员,林业、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工作人员和部队官兵等也应接种。由于经济开发,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人群接种疫苗尤为必要。 接种反应及禁忌症:

⑴接种反应:注射后无反应或反应轻微,反应率低,极个别人因注射后吸收缓慢,可出现暂时性硬结,但很快即可吸收。

⑵禁忌症:①发热及急、慢性传染病。②患严重肝、肾疾患。③慢性心血管病。④有过敏史者。⑤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