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 教材分析 本节南方地区的第二节,在学完南方地区概况后,由本节进入南方地区具体区域的学习。根据我国近十年来区域的发展状况和地理热点地区,教材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南方地区的代表区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全课通过自主学习的主导方式,自我探究问题的答案,并找到合理的原因,再由教师带领检阅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否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上海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
1、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3、四季的形成。 ◆ ◆ 课前准备 ◆ 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导学。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并总结:结合地图以及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获著名的“鱼米之乡”。
板书:(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3.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
2
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作业布置: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区域优势: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中下游(联系内陆地区) 濒临黄海、东海(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二.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城市
教师讲述:通过图7.19,我们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请去过上海的学生给大家介绍对上海的印象。
活动:介绍浦东新区,教师提前让学生一小组的形式收集整理资料,课堂期间教师收集各小组的资料并展示,让学生了解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创设情境,目的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完成教材55页活动题。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生活,工作在一个地方,但经济的发展,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便捷地往来于不同城市。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者在一些经济、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板书:
1. 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同城效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经济发展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方文化特色也相当有影响力,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也很迅速。
3
活动: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不同的、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的资料。课堂上小组介绍自己小组的内容,突出侧重点。
教师:适当指导并板书。 板书: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大家一起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上的积极介绍,本节课顺利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分享收获,或者说出您认为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同学们注意。分享收获或提出重难点知识。
◆ 教学反思 略。
4
学生:积极发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