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三年级习作论文
摘要:无论尝试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教学时我也要随机应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而“恐习”又是师生共同的心理。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呢?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不知妥与否,恳请各位同行批评赐教。
一、尝试使用“公式化”教学
一直以来,第一次教授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课的情形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那尴尬的局面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伤痛”。开始上课了,我开门见山,直入正题交流“我们的课余生活”这一话题,同学们可谓是争先恐后,谁都想与别人分享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点滴。可是就在学生交流完以后开始自己独自习作中,尴尬的局面发生了,“老师,要咋写?”“老师,是不是写一句?”“老师,写多少?”“老师,我会说,但我不会写”……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这样,于是我淡淡地说了句自己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我并开始巡视,结果到下课时学生也只是写了并不通顺的一两句。那节课也在毫无质量可言的情况下不欢
而散。这都是我教不得法啊。
就在我对作文教学素手无策时,有幸在网上看到了袁谋俊老师1993年3月发表于《中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不妨来点“公式化”》一文,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优质作文,在高考中一炮打响,获取高分。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平时有限的作文训练时间里尽快地提高写作能力,就成了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多读多写的传统经验固然有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的科学化,而在作文教学中搞点‘公式化’,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或许有人会说,作文是一门艺术,艺术创造有变化无穷的奥秘,你却提倡‘公式化’,这不是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把作文教学引入‘八股文’的死胡同吗?我认为恰恰相反,大家都学过数学,数学有很多公式,它不仅没有妨碍创造性思维,相反对思维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看罢此文,我觉得他说的虽然是中学生,但我觉得这种方法在小学也可以一试。于是,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次习作“秋天的快乐”时,我就尝试了这种方法。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以捉蛐蛐这件事为例,引导学生首先交流捉蛐蛐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再交流怎样捉蛐蛐,最后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或想法。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一边听学生的交流,一边在黑板上列提纲。这样事先给学生一个模式,学生就照葫芦画瓢,这次的习作比一二次好了很多,最起码对习作和写话有了一个区分界线。再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介绍家乡景物,我也是尝试了“公式化”,事先给出一个公式,即家乡在哪里(总写)——家乡的景物(分写)——对家乡的感情(总写)。我记得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第一段简单交代了家乡的位置,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写了家乡春、夏、秋、冬的景色,第六段写出自己喜欢家乡的情感。文章用词简单,但条理很清晰。
二、尝试写“下水文”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也和其他一些老师一样觉得应该经常写“下水文”。所谓“亲身下河(水)知深浅”嘛!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都怕“下水”,那学生何来“下水”之说呢?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在新课程视野下,作文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于作文教材,而是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深厚积累。教师写下水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一个题目,一次作文,师生互动,共享写作乐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同台平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在评讲时,也不至于隔靴搔痒,不着痛处。这种亲身的体验与学生作文的交流,既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又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其实在教学时我们也发现,有时我们布置学生写一篇习作,不要说学生会抓头搔耳,就是老师也要思虑一下,就这样的习作而言,做好下水文是和学生一起并肩作战的大好时机,也是教师展现自我的良机。教师下水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先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在习作前,我告诉学生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习作可以就这方面进行,也可以写自己耳熟能详的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元宵节吃饺子、春节放鞭炮……我就春节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写了下水文展示给学生,学生立马举一反三举出了清明节挂柳条、春节童男踩财门等很多传统习俗。
三、尝试“以读带写”
以前,我在教学时会时不时的犯阅读与写作教学严重分离的错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阅读而阅读,分析文章时也只考虑到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很少涉及写作的指导。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我校,我才渐渐意识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紧密联系,也才知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才深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重要。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
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有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意识后,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我会变”时,首先依托教材中的《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课的教学理清习作的思路,边上边教给学生习作提纲,在习作之前又让学生自己课外阅读一些神话、传说故事,结果学生的这次习作还真的有模有样。
当然,无论尝试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教学时我也要随机应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质量得到真正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