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饲料是指将新鲜的青饲料切短装入密封容器里,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制成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营养丰富的多汁饲料。它能够长期保存青绿多汁饲料的特性,扩大饲料资源,保证家畜均衡供应青绿多汁饲料。青贮饲料具有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颜色黄绿、适口性好等优点。
青贮饲料已在世界各国畜牧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是饲喂草食家畜的重要的青绿多汁饲料。目前,青贮调制技术同以往相比有较大改进,在青贮方法上推广采用低水分青贮,添加添加剂、糖蜜、谷物等特种青贮法,提高青贮效果,改进了青贮饲料的品质。青贮设备向大型密闭式的青贮塔发展,青贮塔用防腐防锈钢板制成,装料与取料已实行机械化。青贮原料由农作物的秸秆发展到专门建立饲料地、种植青贮原料,特别是种植青贮玉米,使青贮饲料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生产实践证明,饲料青贮是调剂青绿饲料欠丰,以旺养淡,以余补缺,合理利用青饲料的一项有效方法 。
第一节 青贮饲料的制作方法
青贮饲料的制作可以采用常规青贮法和特种青贮法,其青贮原例和制作方法有一点差异。
一、常规青贮
(一)青贮饲料的特点
1.青贮饲料能够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特性 青绿饲料在密封厌氧条件下保藏,由于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也不受机械损失影响;贮藏过程中,氧化分解作用微弱,养分损失少,一般不超过10%。据试验,青绿饲料在晒制成干草的过程中,养分损失一般达20%~40%。每千克青贮甘薯藤干物质中含有胡萝卜素可达94.7mg,而在自然晒制的干藤中,每千克干物质只含2.5mg。据测定,在相同单位面积耕地上,所产的全株玉米青贮料的营养价值比所产的玉米籽粒加干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高出30%~50%。
2.可以四季供给家畜青绿多汁饲料 调制良好的青贮料,管理得当,可贮藏多年,因此可以保证家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优良的多汁料。青贮饲料仍保持青绿饲料的水分、维生素含量高、颜色青绿等优点。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青绿饲料生产受限制,整个冬春季节都缺乏青绿饲料,调制青贮饲料把夏、秋多余的青绿饲料保存起来,供冬春利用,解决了冬春家畜缺乏青绿饲料的问题。
3.消化性强,适口性好 青贮饲料经过乳酸菌发酵,产生大量乳酸和芳香族化合物,具酸香味,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各种家畜都喜食。青贮料对提高家畜日粮内其他饲料的消化也有良好的作用。用同类青草制成的青贮饲料和干草,青贮料的消化率有所提高(表6-1)。
表6-1 青贮料与干草消化率比较(%)
种类 干草 青贮料 干物质 65 69 粗蛋白 62 63 脂肪 53 68 无氮浸出物 71 75 粗纤维 65 72 1
4.青贮饲料单位容积内贮量大 青贮饲料贮藏空间比干草小,可节约存放场地。1m3
青贮料重量为450~700kg,其中含干物质为150kg,而1m3干草重量仅70kg,约含干物质60kg。1吨青贮苜蓿占体积1.25m3,而1吨苜蓿干草则占体积13.3~13.5m3。在贮藏过程中,青贮饲料不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也不会发生火灾等事故。青贮饲料经发酵后,可使其所含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失去活力,减少对农田的危害。如玉米螟的幼虫常钻入玉米秸秆越冬,翌年便孵化为成虫继续繁殖为害。秸秆青贮是防治玉米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5.青贮饲料调制方便,可以扩大饲料资源 青贮饲料的调制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修建青贮窖或备制塑料袋的费用较少,一次调制可长久利用。调制过程受天气条件的限制较小,在阴雨季节或天气不好时,晒制干草困难,对青贮的进行则影响较小。调制青贮饲料可以扩大饲料资源,一些植物和菊科类及马铃薯茎叶在青饲时,具有异味,家畜适口性差,饲料利用率低。但经青贮后,气味改善,柔软多汁,提高了适口性,成为家畜喜食的优质青绿多汁饲料。有些农副产品如甘薯、萝卜叶、甜菜叶等收获期很集中,收获量很大,短时间内用不完,又不能直接存放,或因天气条件限制不易晒干,若及时调制成青贮饲料,则可充分发挥此类饲料的作用。
(二)青贮原理 青贮发酵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活动和生物化学变化过程。青贮过程是为青贮原料上的乳酸菌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将青贮原料中可溶性糖类变成乳酸,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抑制了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因此,青贮的成败,主要决定于乳酸发酵的程度。
1.青贮时各种微生物及其作用
刚刈割的青饲料中,带有各种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其中腐败菌最多,乳酸菌很少(表6-2)
表6-2 每克新鲜饲料上微生物的数量 (引自王成章主编《饲料生产学》276,1998)
饲料种类 草地青草 野豌豆燕麦混播 三叶草 甜菜茎叶 玉米 腐败菌(×106) 乳酸菌(×103) 酵母菌(×103) 酪酸菌(×103) 12.0 11.9 8.0 30.0 42.0 8.0 1173.0 10.0 10.0 170.0 5.0 189.0 5.0 10.0 500.0 1.0 6.0 1.0 1.0 1.0 由表6-2看出,新鲜青饲料上腐败菌的数量,远远超过乳酸菌的数量。青饲料如不及时青贮,在田间堆放2~3d后,腐败菌大量繁殖,每克青饲料中往往数亿以上。因此,为促使青贮过程中有益乳酸菌的正常繁殖活动,必须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和对环境的要求(表6-3),以便采取措施,抑制各种不利于青贮的微生物活动,消除一切妨碍乳酸形成的条件,创造有益于青贮的乳酸菌活动的最适宜环境。
(1)乳酸菌 乳酸菌种类很多,其中对青贮有益的,主要是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德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ckii)。它们均为同质发酵的乳酸菌,发酵后只
2
产生乳酸。此外,还有许多异质发酵的乳酸菌,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大量的乙醇、醋酸、甘油和二氧化碳等。乳酸链球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繁殖,耐酸能力较低,青贮饲料中酸量达0.5%~0.8%、pH值4.2时即停止活动。乳酸杆菌为厌氧菌,只在厌氧条件下生长和繁殖,耐酸力强,青贮料中酸量达1.5%~2.4%,pH值为3时才停止活动,各类乳酸菌在含有适量的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缺氧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快,可使单糖和双糖分解生成大量乳酸。
C6H12O6→2CH3CHOHCOOH C12H22O11+H2O→4CH3CHOHCOOH
上述反应中,每摩尔六碳糖含能2832.6kJ,生成乳酸仍含能2748kJ,仅减少83.7kJ,损失不到3%。
表6-3 几种微生物要求的条件
(引自王成章主编《饲料生产学》277页,1998)
微生物种类 乳酸链球菌 乳酸杆菌 枯草菌 马铃薯菌 变形菌 酵母菌 酪酸菌 醋酸菌 霉菌 氧气 ± ― + + + + ― + + 温度(℃) 25~35 15~25 ― ― ― ― 35~40 15~35 ― pH 4.2~8.6 3.0~8.6 ― 7.5~8.5 6.2~6.8 4.4~7.8 4.7~8.3 3.5~6.5 ― 五碳糖经乳酸发酵,在形成乳酸的同时,还产生其它酸类,如丙酸、琥珀酸等。 C5H10O5→CH3CHOHCOOH+CH3COOH
根据乳酸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可分为好冷性乳酸菌和好热性乳酸菌2类。好冷性乳酸菌在25~35℃温度条件下繁殖最快,正常青贮时,主要是好冷性乳酸菌活动。好热性乳酸菌发酵结果,可使温度达到52~54℃,如超过这个温度,则意味着还有其它好气性腐败菌等微生物参与发酵。高温青贮养分损失大,青贮饲料品质差,应当避免。
乳酸的大量形成,一方面为乳酸菌本身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产生的乳酸使其它微生物如腐败菌、酪酸菌等死亡。乳酸积累的结果使酸度增强,乳酸菌自身也受抑制而停止活动。在良好的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一般约占青饲料重的1%~2%,pH值下降到4.2以下时,只有少量的乳酸菌存在。
(2)酪酸菌(丁酸菌) 它是一种厌氧、不耐酸的有害细菌,主要有丁酸梭菌、蚀果胶梭菌、巴氏固氮梭菌等。它在pH4.7以下时不能繁殖,原料上本来不多,只在温度较高时才能繁殖。酪酸菌活动的结果,使葡萄糖和乳酸分解产生具有挥发性臭味的丁酸,也能将蛋白质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使原料发臭变粘。
C6H12O6→CH3CH2CH2COOH+2H2↑+2CO2↑
3
2CH3CHOHCOOH→CH3CH2COOH+2H2↑+2CO2↑
当青贮饲料中丁酸含量达到万分之几时,即影响青贮料的品质。在青贮原料幼嫩,碳水化合物含量不足,含水量过高,装压过紧,均易促使酪酸菌活动和大量繁殖。
(3)腐败菌 凡能强烈分解蛋白质的细菌统称为腐败菌。此类细菌很多,有嗜高温的,也有嗜中温或低温的。有好氧的如枯草杆菌、马铃薯杆菌,有厌氧的如腐败梭菌和兼性厌氧菌如普通变形杆菌。它们能使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产生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和氢气等,使青贮原料变臭变苦,养分损失大,不能饲喂家畜,导致青贮失败。不过腐败菌只在青贮料装压不紧、残存空气较多或密封不好时才大量繁殖;在正常青贮条件下,当乳酸逐渐形成,pH值下降,氧气耗尽后,腐败细菌活动即迅速抑制,以至死亡。
(4)酵母菌 酵母菌是好气性菌,喜潮湿,不耐酸。在青饲料切碎尚未装贮完毕之前,酵母菌只在青贮原料表层繁殖,分解可溶性糖,产生乙醇及其他芳香类物质。待封窖后,空气越来越少,其作用随即减弱。在正常青贮条件下,青贮料装压较紧,原料间残存氧气少,酵母菌活动时间短,所产生的少量乙醇等芳香物质,使青贮具有特殊气味。
(5)醋酸菌 它属好气性菌。在青贮初期有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可大量繁殖。酵母或乳酸发酵产生的乙醇,再经醋酸发醇产生醋酸。醋酸产生的结果可抑制各种有害不耐酸的微生物如腐败菌、霉菌、酪酸菌的活动与繁殖。但在不正常情况下,青贮窖内氧气残存过多,醋酸产生过多,因醋酸有刺鼻气味,影响家畜的适口性并使饲料品质降低。
(6)霉菌 它是导致青贮变质的主要好气性微生物,通常仅存在于青贮饲料的表层或边缘等易接触空气的部分。正常青贮情况下,霉菌仅生存于青贮初期,酸性环境和厌氧条件下,足以抑制霉菌的生长。霉菌破坏有机物质,分解蛋白质产生氨,使青贮料发霉变质并产生酸败味,降低其品质,甚至失去饲用价值。
2.青贮发酵过程
一般青贮的发酵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好气性菌活动阶段、乳酸发酵阶段和青贮稳定阶段。
(1)好气性菌活动阶段 新鲜青贮原料在青贮容器中压实密封后,植物细胞并未立即死亡,在1~3d仍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质,直至青贮饲料内氧气消耗尽,呈厌氧状态时才停止呼吸。
在青贮开始时,附着在原料上的酵母菌、腐败菌、霉菌和醋酸菌等好气性微生物,利用植物细胞因受机械压榨而排出的富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液汁,迅速进行繁殖。腐败菌、霉菌等繁殖最为强烈,它使青贮料中蛋白质破坏,形成大量吲哚和气体以及少量醋酸等。好气性微生物活动结果以及植物细胞的呼吸,使得青贮原料间存在的少量氧气很快殆尽,形成厌氧环境。另外,植物细胞呼吸作用、酶氧化作用及微生物的活动还放出热量。厌氧和温暖的环境为乳酸菌发酵创造了条件。
如果青贮原料中氧气过多,植物呼吸时间过长,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会使原料内温度升高,有时高达60℃左右,因而削弱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竞争能力,使青贮饲料营养成分损失过多,青贮饲料品质下降。因此,青贮技术关键是尽可能缩短第一阶段时间,通过及时青贮和切短压紧密封好来减少呼吸作用和好气性有害微生物繁殖,以减少养分损失,
4
提高青贮饲料质量。
(2)乳酸菌发酵阶段 厌氧条件及青贮原料中的其他条件形成后,乳酸菌迅速繁殖,形成大量乳酸。酸度增大,pH下降,促使腐败菌、酪酸菌等活动受抑停止,甚至绝迹。当pH值下降到4.2以下时,各种有害微生物都不能生存,就连乳酸链球菌的活动也受到抑制,只有乳酸杆菌存在。当pH为3时,乳酸杆菌也停止活动,乳酸发酵即基本结束。
一般情况下,糖分适宜原料发酵5~7d,微生物总数达高峰,其中乳酸菌为主。玉米青贮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如表6-4。从中可以看出,玉米青贮后半天,乳酸菌数量即达到最高峰,每克饲料中达16.0亿。第四天时下降到8.0亿,pH达4.5,而其他微生物则已全部停止繁殖而绝迹。因此,玉米青贮发酵过程比豆科牧草快,青贮品质也好,是最优良的青贮作物。
表6-4 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引自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240页,1980)
青贮日数 开始 0.5 4 8 20 每克饲料中细菌数量(×104) 乳酸菌 甚少 160000.0 80000.0 17000.0 380.0 大肠好气性菌 0.03 0.025 0 0 0 酪酸菌 0.01 0.01 0 0 0 pH值 5.9 ― 4.5 4.0 4.0 (3)稳定阶段 在此阶段青贮饲料内各种微生物停止活动,只有少量乳酸菌存在,营养物质不会再损失。在一般情况下,糖分含量较高的玉米、高梁等青贮后20~30d就可以进入稳定阶段,豆科牧草需3个月以上,若密封条件良好,青贮饲料可长久保存下去。
(三)调制优良青贮料应具备的条件 在制作青贮饲料时,要使乳酸菌快速生长和繁殖,必须为乳酸菌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乳酸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青贮原料应具有一定的含糖量、适宜的含水量以及厌氧环境。
1.青贮原料应有适当的含糖量 乳酸菌要产生足够数量的乳酸,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可溶性糖分。若原料中可溶性糖分很少,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也不能制成优质青贮料。青贮原料中的蛋白质及碱性元素会中和一部分乳酸,只有当青贮原料中pH值为4.2时,才可抑制微生物活动。因此乳酸菌形成乳酸,使pH值达4.2时所需要的原料含糖量是十分重要的条件,通常把它叫做最低需要含糖量。原料中实际含糖量大于最低需要含糖量,即为正青贮糖差;相反,原料实际含糖量小于最低需要含糖量时,即为负青贮糖差。凡是青贮原料为正青贮糖差就容易青贮,且正数愈大愈易青贮;凡是原料为负青贮糖差就难于青贮,且差值愈大,则愈不易青贮。
最低需要含糖量是根据饲料的缓冲度计算,即: 饲料最低需要含糖量(%)=饲料缓冲度×1.7
饲料缓冲度是中和每100g全干饲料中的碱性元素,并使pH值降低到4.2时所需的乳酸克数。因青贮发酵消耗的葡萄糖只有60%变为乳酸,所以得100/60=1.7的系数,也即形
5
成1g乳酸需葡萄糖1.7g。
例如,玉米每100g干物质需2.91g乳酸,才能克服其中碱性元素和蛋白质等的缓冲作用,使其pH值降低到4.2,因此2.91是玉米的缓冲度,最低需要含糖量为2.91%×1.7=4.95%。玉米的实际含糖量是26.80%,青贮糖差为21.85%。
紫花苜蓿的缓冲度是5.58%,最低需要含糖量为5.58%×1.7=9.50%,因紫花苜蓿中的实际含糖量只有3.72%,所以青贮糖差为–5.78%。豆科牧草青贮时,由于原料中含糖量低,乳酸菌不能正常大量繁殖,产乳酸量少,pH值不能降到4.2以下,会使腐败菌、酪酸菌等大量繁殖,导致青贮料腐败发臭,品质降低。因此要调制优良的青贮料,青贮原料中必须含有适当的糖量。一些青贮原料干物质中含糖量见表6-5。
表6-5 一些青贮原料中干物质中含糖量 (引自王成章主编《饲料生产学》282页,1998) 易于青贮原料 饲料 玉米植株 高粱植株 菊芋植株 向日葵植株 胡萝卜茎叶 饲用甘蓝 芜菁 青贮后pH 3.5 4.2 4.1 3.9 4.2 3.9 3.8 含糖量(%) 26.8 20.6 19.1 10.9 16.8 24.9 15.3 饲料 紫花苜蓿 草木樨 箭舌豌豆 马铃薯茎叶 黄瓜蔓 西瓜蔓 南瓜蔓 不易青贮原料 青贮后pH 6.0 6.6 5.8 5.4 5.5 6.5 7.8 含糖量(%) 3.72 4.5 3.62 8.53 6.76 7.38 7.03 一般说来,禾本科饲料作物和牧草含糖量高,容易青贮;豆科饲料作物和牧草含糖量低,不易青贮。易于青贮的原料有玉米、高粱、禾本科牧草、甘薯藤、南瓜、菊芋、向日葵、芜菁、甘蓝等。不易青贮的原料有苜蓿、三叶草、草木樨、大豆、豌豆、紫云英、马铃薯茎叶等,只有与其他易于青贮的原料混贮或添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或加酸青贮才能成功。
2.青贮原料应有适宜的含水量 青贮原料中含有适量水分,是保证乳酸菌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青贮发酵过程和青贮饲料的品质。如水分过低,青贮时难以踩紧压实,窖内留有较多空气,造成好气性菌大量繁殖,使饲料发霉腐败。水分过多时易压实结块,利于酪酸菌的活动。同时植物细胞液汁被挤后流失,使养分损失(见表6-6)。
表6-6 青贮原料含水量与排汁量、干物质损失的关系
原料含水量 (%) 84.5 82.5 80.0 78.0 干物质含量 (%) 15.5 17.5 20.0 22.0 每100kg青贮原料中 排汁量(kg) 21.0 13.0 6.0 4.0 排汁中干物质量(kg) 1.05 0.65 0.30 0.20 排汁中干物质损失 (%) 6.7 3.7 1.5 0.9 6
75.0 70.0 25.0 30.0 1.0 0 0.05 0 0.2 0 从表6-6可以看出,青贮原料中含水量为84.5%时,排汁中损失的干物质占青贮原料干物质的6.7%,而含水量为70%的青贮原料,已无液汁排出,干物质不受损失。青贮原料中水分过多时,细胞液中糖分过于稀释,不能满足乳酸菌发酵所要求的一定糖分浓度,反利于酪酸菌发酵,使青贮料变臭、品质变坏。因此,乳酸菌繁殖活动,最适宜的含水量为65%~75%。豆科牧草的含水量以60%~70%为好。但青贮原料适宜含水量因质地不同而有差别,质地粗硬的原料含水量可达80%,而收割早、幼嫩多汁的原料则以60%较合适。判断青贮原料水分含量的简单办法是:将切碎的原料紧握手中,然后手自然松开,若仍保持球状,手有湿印,其水分含量在68%~75%;若草球慢慢膨胀,手上无湿印,其水分在60%~67%,适于豆科牧草的青贮;若手松开后,草球立即膨胀,其水分为在60%以下,只适于幼嫩牧草低水分青贮。
含水过高或过低的青贮原料,青贮时应处理或调节。对于水分过多的饲料,青贮前应稍晾干凋萎,使其水分含量达到要求后再青贮。如凋萎后还不能达到适宜含水量,应添加干料进行混合青贮。也可以将含水量高的原料和低水分原料按适当比例混合青贮,如玉米秸和甘薯藤、甘薯藤和花生秧、玉米秸和紫花苜蓿是比较好的组合,但青贮的混合比例以含水量高的原料占1/3为适合。
3.创造厌氧环境 为了给乳酸菌创造良好的厌氧生长繁殖条件,须做到原料切短,装实压紧,青贮窖密封良好。
青贮原料切短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装填紧实,取用方便,家畜便于采食,且减少浪费。同时原料切短或粉碎后,青贮时易使植物细胞渗出液汁,湿润表面,糖分流出附在原料表层,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切短程度应视原料性质和畜禽需要来定,对牛羊来说,细茎植物如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草地青草、甘薯藤、幼嫩玉米苗等,切成3~4cm长即可;对粗茎植物或粗硬的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等,切成2~3cm较为适宜。叶菜类和幼嫩植物,也可不切短青贮。对猪禽来说,各种青贮原料均应切得越短越好,细碎或打浆青贮更佳。
原料切短后青贮,易装填紧实,使窖内空气排出。否则,窖内空气过多,好气菌大量繁殖,氧化作用强烈,温度升高(可达60℃),使青贮料糖分分解,维生素破坏,蛋白质消化率降低。一般原料装填紧实适当的青贮,发酵温度在30℃左右,最高不超过38℃ 。
青贮的装料过程越快越好,这样可以缩短原料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减少由于植物细胞呼吸作用造成的损失,也可避免好气性菌大量繁殖。窖装满压紧后立即覆盖,造成厌氧环境,促使乳酸菌的快速繁殖和乳酸的积累,保证青贮饲料的品质。
(四)青贮设备 青贮容器的种类很多,但常用的有青贮窖和青贮塔。这些设备都应有它的基本要求,才能保证良好的青贮效果。青贮的场址应选择土质坚硬、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靠近畜舍、远离水源和粪坑的地方。其次,青贮设备要坚固牢实,不透气,不漏水。
1.青贮塔 是地上的圆筒形建筑,一般用砖和混凝土修建而成,长久耐用,青贮效果好,便于机械化装料与卸料。青贮塔的高度应不小于其直径的2倍,不大于直径的3.5倍,
7
一般塔高12~14m,直径3.5~6.0m。在塔身一侧每隔2m高开一个0.6m×0.6m的窗口,装时关闭,取空时敞开。
近年来,国外采用气密(限氧)的青贮塔,由镀锌钢板乃至钢筋混凝土构成,内边有玻璃层,防气性能好。提取青贮饲料可以从塔顶或塔底用旋转机械进行。可用于制作低水分青贮、湿玉米青贮或一般青贮,青贮饲料品质优良,但成本较高,只能依赖机械装填。
2.青贮窖 青贮窖有地下式及半地下式2种。地下式青贮窖适于地下水位较低、土质较好的地区,半地下式青贮窖适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较差的地区。青贮以圆形或长方形为好。有条件的可建成永久性窖,窖四周用砖石砌成,三合土或水泥抹面,坚固耐用,内壁光滑,不透气,不漏水。圆形窖做成上大下小,便于压紧,长形青贮窖窖底应有一定坡度,以利于取用完的部分雨水流出。青贮窖容积,一般圆形窖直径2m,深3m,直径与窖深之比以1﹕1.5~2.0为宜。长方形窖的宽深之比为1﹕1.5~2.0,长度根据家畜头数和饲料多少而定。
3.圆筒塑料袋 选用厚实的塑料膜作成圆筒形,可以作为青贮容器进行少量青贮。为防穿孔,宜选用较厚结实的塑料袋,可用两层。袋的大小,如不移动可做得大些,如要移动,以装满青贮料后2人能抬动为宜。塑料袋可用土埋住或放在畜舍内,要注意防鼠防冻。美国玉米生产带利用玉米穗轴破碎后填入塑料袋中,饲喂肉牛。或用一种塑料拉伸膜,这种青贮装置是将青草用机器卷压成圆捆然后用专门裹包机拉伸膜包被在草捆上进行青贮。
4.青贮建筑物容重的计算 青贮建筑物容积可参考下列公式计算: 圆形窖(塔)的容积=3.14×半径2×深度 长方形窖的容积=长×宽×深
各种青贮原料的单位容积质量,因原料的种类、含水量、切碎和踩实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叶菜类、紫云英、甘薯块根为800kg/m3,甘薯藤为700~750kg/m3,牧草、野草为600kg/m3,全株玉米600kg/m3,青贮玉米秸450~500kg/m3。
(五)青贮的步骤和方法 饲料青贮是一项突击性工作,事先要把青贮窖、青贮切碎机或铡草机和运输车辆进行检修,并组织足够人力,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青贮的操作要点,概括起来要做到“六随三要”,即随割、随运、随切、随装、随踩、随封,连续进行,一次完成;原料要切短、装填要踩实、窖顶要封严。
1.原料的适时收割 良质青贮原料是调制优良青贮料的物质基础。适期收割,不但可以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营养物质产量,而且水分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适当,有利于乳酸发酵,易于制成优质青贮料。一般收割宁早勿迟,随收随贮。
整株玉米青贮应在蜡熟期,即在干物质含量为25%~35%时收割最好。其明显标记是,靠近籽粒尖的几层细胞变黑而形成黑层。检查方法是:在果穗中部剥下几粒,然后纵向切开或切下尖部寻找靠近尖部的黑层,如果黑层存在,就可刈割作整株玉米青贮。
收果穗后的玉米秸青贮,宜在玉米果穗成熟、玉米茎叶仅有下部1~2片叶枯黄时,立即收割玉米秸青贮;或玉米成熟时削尖后青贮,但削尖时果穗上部要保留一张叶片。
一般来说,豆科牧草宜在现蕾期至开花初期进行收割,禾本科牧草在孕穗至抽穗期收割,甘薯藤、马铃薯茎叶在收薯前1~2d或霜前收割。原料收割后应立即运至青贮地点切短青贮。
8
2.切短 少量青贮原料的切短可用人工铡草机,大规模青贮可用青贮切碎机。大型青贮料切碎机每小时可切5~6t,最高可切割8~12t。小型切草机每小时可切250~800kg。若条件具备,使用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在田内通过机器一次完成割、切作业,然后送回装入青贮窖内,功效大大提高。
3.装填压紧 装窖前,先将窖或塔打扫干净,窖底部可填一层10~15cm厚的切短的干秸秆或软草,以便吸收青贮液汁。若为土窖或四壁密封不好,可铺塑料薄膜。装填青贮料时应逐层装入,每层装15~20cm厚,即应踩实,然后再继续装填。装填时应特别注意四角与靠壁的地方,要达到弹力消失的程度,如此边装边踩实,一直装满并高出窖口70cm左右。长方形窖或地面青贮时,可用拖拉机进行碾压,小型窖亦可用人力踏实。青贮料紧实程度是青贮成败的关键之一,青贮紧实度适当,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超过深度的10%。
4.密封 严密封窖,防止漏水漏气是调制优良青贮料的一个重要环节。青贮容器密封不好,进入空气或水分,有利于腐败菌、霉菌等繁殖,使青贮料变坏。填满窖后,先在上面盖一层切短秸秆或软草(厚20~30cm)或铺塑料薄膜,然后再用土覆盖拍实,厚约30cm~50cm,并做成馒头形,有利于排水。青贮窖密封后,为防止雨水渗入窖内,距离四周约1m处应挖排水沟。以后应经常检查,窖顶下沉有裂缝时,应及时覆土压实,防止雨水渗入。
二、特种青贮
青贮原料因植物种类不同,本身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水分不同,青贮难易程度也不同。采用普通青贮方法难以青贮的饲料,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或添加某些添加物,这种青贮方法叫特种青贮法。特种青贮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对青贮发酵的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促进乳酸发酵,如添加各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接种乳酸菌,加酶制剂等青贮,可迅速产生大量乳酸,使pH值很快达到3.8~4.2;二是抑制不良发酵,如添加各种酸类、抑菌剂、凋萎或半干青贮,可防止腐败菌和酪酸菌的生长;三是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物质,如添加尿素、氨化物等,可增加粗蛋白质含量。
(一)低水分青贮 低水分青贮也称半干青贮。青贮原料中的微生物不仅受空气和酸的影响,也受植物细胞质的渗透压的影响。低水分青贮料制作的基本原理是:青饲料刈割后,经风干水分含量达45%~50%,植物细胞的渗透压达55×105~60×105Pa。这种情况下,腐败菌、酪酸菌以至乳酸菌的生命活动接近于生理干燥状态,生长繁殖受到限制。因此,在青贮过程中,青贮原料中糖分的多少,最终的pH值的高低已不起主要作用,微生物发酵微弱,有机酸形成数量少,碳水化合物保存良好,蛋白质不被分解。虽然霉菌在风干植物体上仍可大量繁殖,但在切短压实和青贮厌氧条件下,其活动也很快停止。
低水分青贮法近十几年来在国外盛行,我国也开始在生产上采用。它具有干草和青贮料两者的优点。调制干草常因脱叶、氧化、日晒等使养分损失15%~30%,胡萝卜素损失90%;而低水分青贮料只损失养分10%~15%。低水分青贮料含水量低,干物质含量比一般青贮料多一倍,具有较多的营养物质;低水分青贮饲料味微酸性,有果香味,不含酪酸,适口性好,pH值达4.8~5.2,有机酸含量约5.5%;优良低水分青贮料呈湿润状态,深绿色,结构完好。任何一种牧草或饲料作物,不论其含糖量多少,均可低水分青贮,难以青贮的豆科牧草如苜蓿、豌豆等尤其适合调制成低水分青贮料,从而为扩大豆科牧草或作物的加工调制范围开辟了新途径。
9
根据低水分青贮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制作时青贮原料应迅速风干,要求在刈割后24~30h内,豆科牧草含水量应达50%,禾本科达45%。原料必须短于一般青贮,装填必须更紧实,才能造成厌氧环境以提高青贮品质。
(二)加酸青贮法 难贮的原料加酸之后,很快使pH值下降至4.2以下,抑制了腐败菌和霉素的活动,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加酸青贮常用无机酸和有机酸。
1.加无机酸 对难贮的原料可以加盐酸、硫酸、磷酸等无机酸。盐酸和硫酸腐蚀性强,对窖壁和用具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小心。用法是1份硫酸(或盐酸)加5 份水,配成稀酸,100kg青贮原料中加5~6kg稀酸。青贮原料加酸后,很快下沉,遂停止呼吸作用,杀死细菌,降低pH值,使青贮质地变软。
国外常用的无机酸混合液有30%HCl 92份和40%H2SO4 8份配制而成,使用时4倍稀释,青贮时每100kg原料加稀释液5kg~6kg。或8%~10%的HCl 70份,8%~10%的H2SO4 30份混合制成,青贮时按原料质量的5%~6%添加。
强酸易溶解钙盐,对家畜骨骼发育有影响,注意家畜日粮中钙的补充。使用磷酸价格高,腐蚀性强,能补充磷,但饲喂家畜时应补钙,使其钙磷平衡。
2.加有机酸青贮 添加在青贮料中的有机酸有甲酸(蚁酸)和丙酸等。甲酸是很好的发酵抑制剂,一般用量为每吨青贮原料加纯甲酸2.4~2.8kg。添加甲酸可减少青贮中乳酸、乙酸含量,降低蛋白质分解,抑制植物细胞呼吸,增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与真蛋白含量。
丙酸是防霉剂和抗真菌剂,能够抑制青贮中的好气性菌,作为好气性破坏抑制剂很有效,但作为发酵剂不如甲酸,其用量为青贮原料的0.5%~1.0%。添加丙酸可控制青贮的发酵,减少氨氮的形成,降低青贮原料的温度,促进乳酸菌生长。
加酸制成的青贮料,颜色鲜绿,具香味,品质好,蛋白质分解损失仅0.3%~0.5%,而在一般青贮中则达1%~2%。苜蓿和红三叶加酸青贮结果,粗纤维减少5.2%~6.4%,且减少的这部分纤维水解变成低级糖,可被动物吸收利用。而一般青贮的粗纤维仅减少1%左右,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加酸青贮时损失少。
3.添加尿素青贮 青贮原料中添加尿素,通过青贮微生物的作用,形成菌体蛋白,以提高青贮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尿素的添加量为原料重量的0.5%,青贮后每千克青贮饲料中增加消化蛋白质8~11g。
添加尿素后的青贮原料可使pH值、乳酸含量和乙酸含量以及粗蛋白质含量、真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氨的增多增加了青贮缓冲能力,导致pH值略为上升,但仍低于4.2,尿素还可以抑制开窖后的二次发酵。饲喂尿素青贮料可以提高干物质的采食量。
4.添加甲醛青贮 甲醛能抑制青贮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活动。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常用于消毒和防腐。在青贮饲料中添加0.15%~0.30%的福尔马林,能有效抑制细菌,发酵过程中没有腐败菌活动,但甲醛异味大,影响适口性。
5.添加乳酸菌青贮 加乳酸菌培养物制成的发酵剂或由乳酸菌和酶母培养制成的混合发酵剂青贮,可以促进青贮料中乳酸菌的繁殖,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作用,这是人工扩大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群体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菌种应选择那些盛产乳酸而不产生乙酸和乙醇的同质型乳酸杆菌和球菌。一般每1000kg青贮料中加乳酸菌培养物0.5L或乳酸菌制剂450g,每克青贮原料中加乳酸杆菌10万个左右。
10
6.添加酶制剂青贮 在青贮原料中添加以淀粉酶、糊精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为主的酶制剂,可使青贮料中部分多糖水解成单糖,有利于乳酸发酵。酶制剂由胜曲霉、黑曲霉、米曲霉等培养物浓缩而成,按青贮原料质量的0.01%~0.25%添加,不仅能保持青饲料特性,而且可以减少养分的损失,提高青贮料的营养价值。豆科牧草苜蓿、红三叶添加0.25%黑曲霉制剂青贮,与普通青贮料相比,纤维素减少10.0%~14.4%,半纤维素减少22.8%~44.0%,果胶减少29.1%~36.4%。如酶制剂添加量增加到0.5%,则含糖量可高达2.48%,蛋白质提高26.7%~29.2%。
7.湿谷物的青贮 用作饲料的谷物如玉米、高粱、大麦、燕麦等,收获后带湿贮存在密封的青贮塔或水泥窖内,经过轻度发酵产生一定量的(0.2%~0.9%)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和醋酸),以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繁殖,使谷物得以保存。此法贮存谷物,青贮塔或窖一定要密封不透气,谷物最好压扁或轧碎,可以更好地排出空气,降低养分损失,并利于饲喂。整个青贮过程要求从收获至贮存1d内完成,迅速造成窖内的厌氧条件,限制呼吸作用和好气性微生物繁殖。青贮谷物的养分损失,在良好条件下为2%~4%,一般条件下可达5%~10%。用湿贮谷物喂乳牛、肉牛、猪,增重和饲料报酬按干物质计算,基本和干贮玉米相近。
第二节 青贮饲料的质量及利用
青贮饲料的品质好坏与青贮原料种类、刈割时期以及调制方法是否正确密切相关。用优良的青贮饲料饲喂畜禽,可以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青贮料在取用之前,需先进行感官鉴定,必要时再进行化学分析鉴定,以保证使用良好的青贮饲料饲喂家畜。
一、青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一)碳水化合物 在青贮发酵过程中,由于各种微生物和植物本身酶体系的作用,使青贮原料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引起营养物质的变化和损失。在青贮的饲料中,只要有氧存在,且PH值不发生急剧变化,植物呼吸酶就有活性,青贮作物中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就会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正常青贮时,原料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和果糖,发酵成为乳酸和其它产物。另外,部分多糖也能被微生物发酵作用转化有机酸,但
纤维素仍然保持不变,半纤维素有少部分水解,生成的戊糖可发酵生成乳酸。 (二)蛋白质 正在生长的饲料作物,总氮中大约有75%~90%的氮以蛋白氮的形式存在。收获后,植物蛋白酶会迅速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在12~24h内,总氮中有20%~25%被转化为非蛋白氮。青贮饲料中蛋白质的变化,与pH值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当pH值小于4.2时,蛋白质因植物细胞酶的作用,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且较稳定,并不造成损失。但当pH值大于4.2时,由于腐败菌的活动,氨基酸便分解成氨、胺等非蛋白氮,使蛋白质受到损失。
(三)色素和维生素 青贮期间最明显的变化是饲料的颜色。由于有机酸对叶绿素的作用,使其成为脱镁叶绿素,从而导致青贮料变为黄绿色。青贮料颜色的变化,通常在装贮后3~7d内发生。窖壁和表面青贮料常呈黑褐色。青贮温度过高时,青贮料也呈黑色,不能利用。
维生素A前体物-胡萝卜素的破坏与温度和氧化的程度有关。二者值均高时,-胡萝
11
卜素损失较多。但贮存较好的青贮料,胡萝卜素的损失一般低于30%。
二、青贮过程中养分的损失
(一)田间损失 刈割和青贮在同一天进行时,养分的损失极微,即使萎蔫期超过了24h,损失的养分也不足干物质的1%或2%。萎蔫期超过48小时,则养分的损失较大,其程度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状况。据报道,在田间萎蔫5d后,干物质的损失达6%。受萎蔫期影响的主要养分是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易被水解为氨基酸的蛋白质。
(二)氧化损失 养分的氧化损失是由于植物和微生物的酶在有氧条件下对基质如糖的作用生成CO2和水而引起的。在迅速填满并密封的青贮窖内,植物组织中的存氧无关紧要,它引起的干物质损失仅1%左右。持续暴露在有氧环境中的青贮作物,例如青贮窖边角和上层的青贮物,会形成不可食用的堆肥样干物质,在其形成过程中已有75%以上的干物质损失掉。
(三)发酵损失 在青贮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化学变化,特别是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变化较大,但总干物质和能量损失却并未因乳酸菌的活动而有大的提高。一般认为,干物质的损失不会超过5%,而总能的损失则更少,这是因为形成了诸如已醇之类的高能化合物。在梭菌发酵中,由于产生了气体CO2、H2和NH3,养分的损失高于乳酸发酵。
(四)流出液损失 许多青贮窖可自由排水,这些液体或青贮流出液带走了可溶性养分。对于含水量85%的牧草,青贮流出物的干物质损失可达10%,但将作物萎蔫至含水量70%左右时,产生的流出液极少。
三、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由于青贮饲料在青贮过程中化学变化复杂,它的化学成分与营养价值与原料相比,有许多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化学成份 青贮料干物质中各种化学成分与原料有很大差别。从表6-7可以看出,从常规分析成分看,黑麦草青草与其青贮料没有明显差别,但从其组成的化学成分看,青贮料与其原料相比,则差别很大。青贮料中粗蛋白质主要由非蛋白氮组成。而无氮浸出物中,青贮料中糖分极少,乳酸与醋酸则相当多。虽然这些非蛋白氮(主要是游离氨基酸)与脂肪酸使青贮料在饲喂性质上比青饲料发生了改变,但对动物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 从常规分析成分的消化率看,各种有机物质的消化率在原料和青贮料之间非常相近,两者无明显差别,因此它们的能量价值也是近似的。据测定,青草与其青贮料的代谢能分别为10.46MJ/kg和10.42MJ/kg,两者非常相近。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青贮原料当时的营养价值来考虑青贮料。多年生黑麦草青贮前后营养价值见表6-8。
表6-7 黑麦草与它的青贮料的化学成分比较(以干物质为基础) 名 称 有机物质 粗蛋白质 粗脂肪 黑麦草青草 % 89.8 18.7 3.5 消化率 77 78 64 % 88.3 18.7 4.8 黑麦草青贮 消化率 75 76 72 12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蛋白氮 非蛋白氮 挥发氮 糖类 聚果糖类 半纤维素 纤维素 木质素 乳酸 醋酸 pH值 23.6 44.1 2.66 0.34 0 9.5 5.6 15.9 24.9 8.3 0 0 6.3 78 78 — — — — — — — — — — —
25.7 39.1 0.91 2.08 0.21 2.0 0.1 13.7 26.8 6.2 8.7 1.8 3.9 78 72 — — — — — — — — — — — 表6-8多年生黑麦草青贮前后营养价值的比较 (引自赵义斌译《动物营养学》291页,1992)
pH DM(g/kg) 乳酸(g/kgDM) 水溶性糖(g/kgDM) DM消化率 GE(MJ/kgDM) ME(MJ/kgDM) 黑麦草 6.1 175 — 140 0.784 18.5 11.6 乳酸青贮 3.9 186 102 10 0.794 — — 半干青贮 4.2 316 59 47 0.752 18.7 11.4 青贮料同其原料相比,蛋白质的消化率相近,但是它们被用于增加动物体内氮素的沉积效率则往往低于原料。其主要原因是由大量青贮料组成的饲粮,在反刍动物瘤胃中往往产生相当大量的氨,这些氨被吸收后,相当一部分以尿素形式从尿中排出。因此,为了提高青贮料对氮素的作用,可以按照反刍动物应用尿素等非蛋白氮的办法,在饲粮中增加玉米等谷实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由半干青贮或甲醛保存的青贮料来组成饲粮,则可见氮素沉积的水平提高。常见青贮料的营养价值见表6-9。
表6-9 常见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干物质基础:%,MJ/kg )
饲 料 青贮玉米 青贮苜蓿 青贮甘薯藤 青贮甜菜叶
干物质 (DM) 29.2 33.7 33.1 37.5 产奶净能 (NEL) 5.02 4.82 4.48 5.78 奶牛能量单位(NND) 1.60 1.53 1.43 1.84 粗蛋白 粗纤维 钙 磷 (CP) (CF) (Ca) (P) 5.5 15.7 6.0 12.3 31.5 38.4 18.4 19.4 0.31 1.48 1.39 1.04 0.27 0.30 0.45 0.26 13
青贮胡萝卜 23.6 5.90 1.88 8.9 18.6 1.06 0.13 (三)动物对青贮的随意采食量 许多试验指出,动物对青贮料的随意采食量干物质比其原料和同源干草都要低些。其原因可能受如下一些因素影响:
1.青贮酸度 青贮料中的游离酸的浓度过高会抑制家畜对青贮料的随意采食量。用碳酸氢钠部分中和后,可能提高青贮料的采食量。游离酸对采食量的影响可能有2个原因:一是在瘤胃中酸度增加,二是体液酸碱平衡的紧张所致。
2.酪酸菌发酵 有试验证明,动物对青贮料的采食量与其中含有的醋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与氨的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这些往往与酪酸发酵相联系。对不良的青贮,家畜采食往往较少。
3.青贮料中干物质含量 一般青贮料品质良好,而且含干物质较多者家畜的随意采食量较多,可以接近采食干草的干物质量。因此,青贮良好的半干青贮料效果良好。半干青贮料中发酵程度低,酪酸发酵也少,故适口性增加。
四、青贮的品质鉴定
青贮料品质的优劣与青贮原料种类、刈割时期以及青贮技术等密切相关。正确青贮,一般经17~21d的乳酸发酵,即可开窖取用。通过品质鉴定,可以检查青贮技术是否正确,判断青贮料营养价值的高低。
(一)感官评定 开启青贮容器时,从青贮饲料的色泽、气味和质地等进行感官评定,见表6-10。
表6-10 青贮饲料的品质评定
等级 优良 中等 低劣 颜色 绿色或黄绿色 黄褐或暗绿色 黑色 气味 芳香酒酸味 有刺鼻酸味 腐臭味或霉味 结构质地 茎叶明显,结构良好 茎叶部分保持原状 腐烂,污泥状 1.色泽 优质的青贮饲料非常接近于作物原先的颜色。若青贮前作物为绿色,青贮后仍为绿色或黄绿色最佳。青贮器内原料发酵的温度是影响青贮饲料色泽的主要因素,温度越低,青贮饲料就越接近于原先的颜色。对于禾本科牧草,温度高于30℃,颜色变成深黄;当温度为45~60℃,颜色近于棕色;超过60℃,由于糖分焦化近乎黑色。一般来说,品质优良的青贮饲料颜色呈黄绿色或青绿色,中等的为黄褐色或暗绿色,劣等的为褐色或黑色。
2.气味 品质优良的青贮料具有轻微的酸味和水果香味。若有刺鼻的酸味,则醋酸较多,品质较次。腐烂腐败并有臭味的则为劣等,不宜喂家畜。总之,芳香而喜闻者为上等,而刺鼻者为中等,臭而难闻者为劣等。
3.质地 植物的茎叶等结构应当能清晰辩认,结构破坏及呈粘滑状态是青贮腐败的标志,粘度越大,表示腐败程度越高。优良的青贮饲料,在窖内压得非常紧实,但拿起时松散柔软,略湿润,不粘手,茎叶花保持原状,容易分离。中等青贮饲料茎叶部分保持原状,柔软,水分稍多。劣等的结成一团,腐烂发粘,分不清原有结构。
(二)化学分析鉴定 用化学分析测定包括pH值、氨态氮和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总量和构成)可以判断发酵情况。
14
1.pH值(酸碱度) pH值是衡量青贮饲料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实验室测定pH值,可用精密雷磁酸度计测定,生产现场可用精密石蕊试纸测定。优良青贮饲料pH值在4.2以下,超过4.2(低水分青贮除外)说明青贮发酵过程中,腐败菌、酪酸菌等活动较为强烈。劣质青贮饲料pH值在5.5~6.0之间,中等青贮饲料的pH值介于优良与劣等之间。
2.氨态氮 氨态氮与总氮的比值是反映青贮饲料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分解的程度,比值越大,说明蛋白质分解越多,青贮质量不佳。
3.有机酸含量 有机酸总量及其构成可以反映青贮发酵过程的好坏,其中最重要的是乳酸、乙酸和丁酸,乳酸所占比例越大越好。优良的青贮饲料,含有较多的乳酸和少量醋酸,而不含酪酸。品质差的青贮饲料,含酪酸多而乳酸少。见表6-11。
表6-11 不同青贮饲料中各种酸含量(%)
等级 良好 中等 低劣 PH 4.0~4.2 4.6~4.8 5.5~6.0 乳酸 1.2~1.5 0.5~0.6 0.1~0.2 醋酸 游离 0.7~0.8 0.4~0.5 0.1~0.15 结合 0.1~0.15 0.2~0.3 0.05~0.1 游离 — — 0.2~0.3 丁酸 结合 — 0.1~0.2 0.8~1.0 五、青贮饲料的利用
(一)取用方法 青贮过程进入稳定阶段,一般糖分含量较高的玉米秸秆等经过一个月,即可发酵成熟,开窖取用。或待冬春季节饲喂家畜。
开窖取用时,如发现表层呈黑褐色并有腐败臭味时,应把表层弃掉。对于直径较小的圆形窖,应由上到下逐层以用,保持表面平整。对于长方形窖,自一端开始分段取用,不要挖窝掏取,取后最好覆盖,以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每次用多少取多少,不能一次取大量青贮料堆放在畜舍慢慢饲用,要用新鲜青贮料。青贮料只有在厌氧条件下,才能保持良好品质,如果堆放在畜舍里和空气接触,就会很快地感染霉菌和杂菌,使青贮料迅速变质。尤其是夏季,正是各种细菌繁殖最旺盛的时候,青贮料也最易霉坏。
(二)饲喂技术 青贮饲料可以作为草食家畜牛羊的主要粗饲料,一般占饲粮干物质的50%以下。刚开始喂时家畜不喜食,喂量应由少到多,逐渐适应后即可习惯采食。喂青贮料后,仍需喂精料和干草。训练方法是,先空腹饲喂青贮料,再饲喂其他草料;先将青贮料拌入精料喂,再喂其他草料;先少喂后逐渐增加;或将青贮料与其他料拌在一起饲喂。由于青贮饲料含有大量有机酸,具有轻泻作用,因此母畜妊娠后期不宜多喂,产前15d停喂。劣质的青贮饲料有害畜体健康,易造成流产,不能饲喂。冰冻的青贮饲料也易引起母畜流产,应待冰融化后再喂。
成年牛每100kg体重日喂青贮量(kg):泌乳牛5~7kg,肥育牛4~5kg,役牛4~4.5kg,种公牛1.5~2.0kg。
绵羊每100kg体重日喂量:成年羊4~5kg,羔羊0.4~0.6kg。
奶山羊每100kg体重日喂量:泌乳母羊1.5~3.0kg,青年母羊1.0~1.5kg,公羊为1.0~1.5kg。
马的日喂量:役马每匹每天可喂12~15kg,种母马和1岁以上的幼驹每天可喂6~10kg。
15
思考题
1.常规青贮饲料制作的原理是什么? 2.调制优良青贮饲料应具备那些条件? 3.特种青贮有那些?
4.青贮饲料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与其青贮之前原料相比有何变化? 5.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有哪些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成章. 饲料生产学.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南京农学院. 饲料生产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3.东北农学院. 家畜饲养学.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胡坚. 动物营养学. 修订4版.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赵义斌译. 动物营养学.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6.张子仪. 中国饲料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