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隋唐五代史专家名人录

隋唐五代史专家名人录

来源:意榕旅游网
各校隋唐专家名人录: 山东大学:

1. 王育济治学领域为:宋代政治史、宋元明清思想文化史、历史文献的整理、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公共历史教育研究等。2001年起任历

史文化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要学术代表作为《金匮之盟真伪考》(1993年)、《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诸本互异的若干问题》(1998年)、《走出中世纪:理学、实学、朴学的嬗演及其启蒙意义》(1994年)、《“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2005年)、《文化产业:学术阐释的原则与目的》(2006年)等。主持出版《中国野史.一千种历代野史笔记的标点整理》(4000万字)(2000年)。主编教育部部颁教材《中国古代史》(2000年)、《中国历史文选》(2001年);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又名《中华名族的历史与精神》)(200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以史学分析和公共历史教育为主》(2006年)。

2. 马新教授(博导),女,1959年生。

发表过《论两汉乡村中的宗族》(《文史哲》200044)等论文50余篇。 出版过《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论语解读》(泰山出版社2000)等著作。出版过《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论语解读》(泰山出版社2000)等著作

3. 王学典教授(博导),1956年生。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过《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1996)。在《史学理论研究》等发表过《三四十年代中国历史学的变动》(1999)等论文40余篇。《阶级观点再分析》等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出版过《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翦 伯赞学术评传》(北图社1999)、《顾颉刚和他的弟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等著作。

4齐涛教授(博导),1961年生。山东大学博士(1988)。破格教授(1993)。

·发表过《韦庄生平新考》(《文学遗产》1997.3)、《论韦庄与韦庄诗》(《文史哲》1997.5)等论文50余篇。

·出版过《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韦庄诗词笺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杨炎刘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等著作。

5. 陈尚胜

男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外关系史研究和中国海洋史研究,专长于中国传统对外和涉外制度研究、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和海外贸易研究。 1.《儒家文明与中韩关系研究》,韩国学术振兴财团项目,2007-2009;

2.《清史•邦交志》(上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2005-2010年;

3.《唐代新罗侨民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2003-2005; 著作与教材:

1.《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山东半岛与中韩交流》,出版社,2007年; 4.《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6.《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7.《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8.《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 11.《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 12.《中国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14.《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 张金龙

男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民族史,政治史,政治军事制度史email:zjl@sdu.edu.cn

7. 谭世宝(保)

男 职称: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历史语言研究、佛教史、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史

8.刘玉峰

男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5年10月 籍贯:山东新泰 学习及工作简历:19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 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1999年,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 2001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站博士后 2001年12月,任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3年9月,山东大学破格教授 2007年6月,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隋唐史研究、 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 email:sds5678@sohu.com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研究\",2006—2009年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唐代经济结构及其变化\",2003—2006年 ◎著作与教材:

1.《唐代工商业形态论稿》,齐鲁书社,2002年; 2.《唐德宗评传》,齐鲁书社,2002年; 3.参编教育部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新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起连续印刷; ◎主要论文:

30、《中国传统重农抑商评议》,《江汉论坛》2008年9期

29、《中国古代货币理论和铸币评议》,《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4期(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9年1期复印) 28、《唐代均田农户经济的规划形成及其经济形态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3期

27、《20世纪前半叶唐代经济史研究回顾》,《思想战线》2008年4期(复印资料《经济史》2008年6期复印)

26、《唐代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2期(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6年4期复印) 25、《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讨》,《文史哲》2005年4期(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6期复印) 24、《唐工商业经营管理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5期(复印资料《经济史》2005年1期复印) 23、《唐代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思想战线》2004年2期(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4期复印) 22、《唐代禁榷制度的发展变化》,载《学术研究》2004年2期(报刊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3期复印) 21、《论唐代税收体系和结构的发展变化》,《思想战线》2003年3期(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3年5期复印) 20、《唐代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浅论》,《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6期 19、《唐代公廨本钱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2年5期 18、《唐代货币思想评价》,《学习与探索》2002年4期 17、《唐代盐业新论》,《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4期

16、《唐代工商业利润的流动转化及其社会后果》,《思想战线》2002年3期(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5期复印) 15、《论唐代市场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2 期(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2年6期复印) 14、《唐代对民间工商业的与管理》,《学习与探索》2001年6期

13、《试论唐代官府手工业的发展形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5期(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2 期复印) 12、《唐代矿业初论》,《齐鲁学刊》2001年2期

11、《试论唐代的公验、过所制度与商品流通的管理》,《敦煌研究》2000年3期 10、《唐代茶叶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4期 9、《试论唐代海外贸易的管理》,《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6期 8、《试论唐代民族贸易的管理》,《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4期 7、《唐德宗朝的朋党之争》,《文史哲》1998年4期

6、《试论唐德宗重用宦官的原因及其他》,《晋阳学刊》1997年5期 5、《论安西北庭行营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期 4、《评唐德宗“姑息”藩镇说》,《学术月刊》1993年7期 3、《关于唐德宗评价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1993年5期

2、《唐德宗与中唐民族关系的改善》,《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3期(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9期复印) 1、《瓦岗军性质新论》,《学术月刊》1991年11期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

9. 石少颖

女 职称:讲师

出生年月 :1981年1月

籍贯:山东淄博 学习及工作简历:

1999.9-2003.6 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003.9-2008.6 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7.3-2008.3 入韩国延世大学进修

2009.3至今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2008.9至今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对外关系、中韩关系史 email:ssytx@sdu.edu.cn ◎主要论文:

1、《名分论与仁祖时代朝鲜对金外交——以“斥和”与“主和”论争为中心》,载《太平洋学报》特刊《面向太平洋》2008年总第24期。 2、《朝鲜仁祖“反正”之初的“协力讨虏”设想与实际》,载《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3、《西汉王朝对外思想述论》,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4、《乌孙归汉与西汉外交》载《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北京大学: 1. 王永兴 男 职称:教授 退休 出生年月:1914年6月 生活剪影: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唐开元天宝十节度研究

担任本科教学: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史,隋唐经济史

1《隋末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8月 2《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上下),中华书局,1987年4月 3《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 4《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5《敦煌经济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6月 6《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7《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8《王永兴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9《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 10《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1《王永兴说隋唐》,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论文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 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 3《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 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 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 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 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 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 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 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 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 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 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 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 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 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 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 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 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 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 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 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 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 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 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 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 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 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 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 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 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 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年 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年 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 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 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 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 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 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 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 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 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 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 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学》2 1994年 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 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 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 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 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 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 《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 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 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 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 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北学》6卷,1999年 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 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 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 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 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 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 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 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 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主编: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1至5辑,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990年 《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整理: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4月。 《陈寅恪读书札记·韩翰林之部》,《陈寅恪读书札记二集》,三联书店,2001年 ◎点校: 《通典·食货典》卷一至十二,《通典·职官典》卷十至二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主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1至5辑,《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等。 2. 张传玺 男 职称:教授

出生年月:1927年2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中国古代铁器牛耕史,中国古代契约史,中国古代交通史,云南民族史;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

◎论文——共发表论文160余篇,主要有: 《翦伯赞全集》书目解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5月。 翦伯赞与赛福鼎·艾则孜的忘年交,《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11日第8版。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11日第8版。 生活在湖南的维吾尔族,《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11日第8版。 做客蒙古包,《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11日第8版。 翦伯赞故居的沉浮——为纪念翦伯赞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作,《文史知识》2008年4期。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讲授提纲),《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07年11月。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北学》12期,2007年1月。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河北省《燕赵文化》2007年第2期;《文史知识》2007年8期。 秦汉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文史知识》2007年6期。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学术友谊,《文史知识》2007年4期。 商鞅变法与集权制度,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2007年3月。这样评价历史上的集权不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2月12日第20版。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上、下),《文史知识》2007年1、3期。 买地券文广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 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研讨提纲),南阳师范学院《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2期。 翦伯赞:让马克思主义照耀历史的天空,张传玺口述,孙雅莉、赵志研采写,《中国民族报》2006年4月14日第7版。 翦伯赞《秦汉史》(《中国史纲》第二卷)评介,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评介,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提纲),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中国大学图书馆《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学习翦著《史料与史学》的一些体会(代序),收入翦伯赞著《史料与史学》(《大家小书》丛书),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5年第10期。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 关于所建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 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史苑》(创刊号)“中华文化网”, 2004年4月9日。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的踪迹,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学》第十期,2004年1月。 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秦汉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 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 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 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 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 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 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 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 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 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 翦伯赞,收入《党史人物传》第65卷,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 奠定“文景之治”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 “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 《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 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 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 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中国文化月刊》1期1993年6月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 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 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 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年7期 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年6月 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 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 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 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 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 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 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 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 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 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 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 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 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 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 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 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 “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 理论·史料·文章——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 翦伯赞同志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 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 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 《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 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 ◎著作: 《张传玺说秦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8月。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先秦卷),执笔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主编、执笔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 《北京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教材与编注,主要有: 《汉书》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 收入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翦伯赞全集》10卷,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 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 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百余万册) 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汉书精华注译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 简明中国古代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 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北京历史地图集(合),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 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 获奖: ◎科研奖 荣获北京市2008年社科优秀著作特等奖(排名第3):《中华文明史》4卷,四主编之一。 荣获北京大学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表彰的“荣誉证书”。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集体) 北京大学第2届505社科优秀著作奖1997年1月:秦汉问题研究(专著) 北京市第4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年12月: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下册)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5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本人在集体奖中排名第五 北京市第1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85年8月:北京史(集体) ◎教学奖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第2届优秀主讲教师奖,1999年10月 北京大学1992—1993年度教学优秀奖,1993年 国家教委(教育部)第2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9年7月: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第1届优秀主讲教师奖,1986年10月 2001年以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文史研究馆举办“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第一次编撰工作座谈会,2008年,应邀参加并发言。 文史研究馆举办“国学论坛”(全国性学术会议,由两岸三地代表参加),2007年11月26-27日,北京,讲题:《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谈到汉民族形成问题》。 中韩教科书研讨会(由中韩两国历史学家代表参加)2007年9月10日,北京,讲题:《关于历史上的中韩关系》。 北京学第八次学术研讨会暨北京文化史学术论坛(全国性学术会议),2006年12月8日在首都博物馆。讲题《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北京论坛·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分论坛,2006年10月27-29日,北京,讲题:《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印发讲稿),另印发发言提纲《中国古代集权制之“公天下”因素》。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国家教育部社科发展中心-《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等主办》2003年4月16日-18日 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02年12月 入世后两岸四地面对的新问题学术研讨会,城市大学、珠海书院合办2002年4月 在国内学术机构任职情况 北京市地震史资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1届理事第2、3、4、5、6届副会长,7、8、9届顾问 中国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学术顾问 ()中国文化研究院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主编 北京市北京学北京文化史研究中心顾问 北京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顾问 3. 吴宗国 男 职称:教授 退休 wuzongguo@sinoss.com 出生年月:1934年5月 学历: 195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专业本科毕业 所属单位: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任职简历: 生活剪影: 2007年6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 2002年6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历史学科隋唐五代史分支主编 1997年6月至7月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合作研究 1996年9月至12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讲学 1994年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2月至3月日本大阪关西大学访问研究 1992年9月至12月韩国汉城高丽大学讲学 1990年教授 1986年9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5月副教授 1979年6月讲师 1958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教师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担任本科教学:中国古代史(隋~清)、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研究、隋唐历史文献阅读与研究 论著: ◎论文: 材料、问题、假设与历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一期,2009年1月 《贞观政要》导读,《名家谈国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唐高宗的·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说唐太宗·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3月 盛世中国系列之贞观之治,《世纪大讲堂(第14辑)》,凤凰卫视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论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变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三联书店,2007年3月 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 我看隋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2006年第5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 汉唐明比较一兼论中国古代秦以后的社会变迁,《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试论中国中古社会变迁,《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 隋唐政治的发展变化(提要),《文化的馈赠(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武则天,《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翦伯赞的史学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迪,《翦伯赞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传统文化与历史学,《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第三卷,1997年 〈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代农业发展的几个有利条件,《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唐史论丛编纂委员会,韩国汉城,1995年 汪篯〈汉唐史论稿〉简介,《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唐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高潮,《唐代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唐玄宗治国之策与唐朝的盛衰,《北京日报》文史第四期,1993年6月23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文化》,韩国高丽大学出版部,1992年 汪篯传略,汪篯《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与文水》,山西人民出|版社,19年 唐朝的特性,《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年 均田制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口号的发展,《自修大学》1986年第9期 唐代三吴与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贞观廿十二年敕旨中有关三卫的几个问题一一兼论唐代门荫制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唐代官制概述,《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6年第11期,光明日报出版社 唐代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唐代士族及其衰落,《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太宗政治思想的形成,《唐太宗与昭陵(人文杂志丛刊第六辑)》陕西省社科院出版发行室,1985年 唐代土地兼并的发展,《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4年第9期,光明日报出版社 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黄巢,《百代英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文史知识》1982年第10期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的废置问题,《丝路访古》,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进士科与唐朝后期的官僚世袭,《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唐代科举概述,《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第2期 天宝之乱是由于是相非其人吗,《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著作与教材: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册隋唐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隋唐五代简史(修订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3年 《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隋唐卷)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册隋唐部分,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大学文科指导书目:历史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隋唐时期条目,新华出版社,1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部分条目,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唐玄宗》(与阎守诚合著)三秦出版社,19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北京史》隋唐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古代史讲义》(试用稿)》隋唐部分,校内印制,1973年 《中国史纲要》第二册隋唐部分(与汪篯合著)人民出版社,1966年 获奖: 北京大学1986年至1987年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在国內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1985年一2004年 中国唐史学会顾问,2004年~ 北京历史学会理事,1997年一2003年 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一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顾问,2003年~2008年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2年,“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华书局主办 2004年6月“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汉唐研究中心主办 2007年6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会议,北京,中华书局主办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盛唐工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4. 徐凯 男 职称:教授 出生年月:1946年12月30日 生活剪影: 明清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古代史,清代政治制度史,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及北方民族史,北京史

先后到韩国高丽大学、汉阳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等讲学与研究。

5. 李志生 女 职称:副教授

隋唐史,敦煌吐鲁番为文书,特别是有关婚姻,妇女及典章制度的研究;唐人婚姻的研究 雪胸与自蔽——唐代女性袒装再阐释》,载《国学研究》第23卷,2008年

《隋唐时的元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以审美、为切入点》,载卢向前主编《唐宋变革论》,黄山出版社,2006年

《柘枝和幂离——以唐代理想女性形象为坐标的探讨》,载《民族史研究》第六辑,2005年 《唐人理想女性观念——以容貌、品德、智慧为切入点》,载《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 《秦汉隋唐间妇女社会性成人身份的变化》,载《北学》第10期,2004年

《试析经济对中国妇女贞节的影响——兼谈唐后期妇女贞节变化的意义》,载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唐代非良人群体通婚探析》,载《唐研究》第八卷,2002年 《唐人婚龄探析》,载《北学》第8期,2001年 《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载《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唐代关中旧士族高门通婚取向考析》,载《北学》第7期,2000年 《唐代工商业者婚姻状况探析》,载《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论唐代公主的阶段性特点》,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唐代妇女财产问题初探》,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1995年 《论宇文融括田括户对开元之治的影响》,载《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关于唐代晚期府、州上佐(长史、司马、别驾)的几点意见》,载《河北学刊》1991年第4期 《唐开元年间西州抄目三件考释》,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期,1992年

6. 赵冬梅 女 职称:副教授 pkuzhaotong@vip.sina.com.cn zdm8821022@yahoo.com.cn

晚唐至北宋的军事、政治、社会生活,曾经涉猎的题目包括宋与高丽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宋代的武选官及边防军的组织体系、晚唐官制与官僚生态。目前正在进行宋代武选官制度的研究,希望揭示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制度与人群的互动关系。

《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出版社,2000年。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合著,本人写作两宋部分,共两章,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饮食生活》,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第五编“宗教风俗编”第六章,待版。

《宋代武举考试》一章和《宋代武举呈试》一节,张希清主编《中国考试通史·宋代卷》,第六章、第八章第三节。 ◎论文:

试论北宋前期士大夫对灾害信息的态度,宋史年会论文,2008年七月末,昆明。

通进视角中的唐宋的閤门司,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试述通进视角中的唐宋閤门司,《历史研究》笔谈,2008年第4期。

试述晚唐的两种品位标志与官僚生态,邓广铭教授百周年纪念文集,2007年3月北京大学会议宣读,2008年,北京:中华书局。

2007年8月,参加由浙江大学主办的“宋史青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职位等级到品位等级——武阶的形成》。

南宋杨业后裔小考,《北学》第12辑,2007年。

“先帝皇后”与“今上生母”:试论北宋政治文化中的皇太后,张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北宋前期“官与品轻重不相准”含义试释,《北学》第11辑,2006年。 唐宋诸使职掌考,《国学研究》,第16卷,2005年,第275-327页。 试论宋代的閤门,《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北宋前期边防统兵制度研究,《文史》,第68辑,2004年。

试论“勋赏“与“文武分途”背景下的宋代武官制度,《国学研究》,第10卷,2002年。 唐五代供奉官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北宋科举“解额”考,《北学》,第5期,1998年。 7. 叶炜 男 职称:副教授 yewei@pku.edu.cn 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周一良先生〈南齐书〉批校(与祝总斌、王铿合作整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从武冠、貂蝉略论中古侍臣之演变,《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级别、类型与品位、职位——论唐前期职事官的经济待遇结构,《国学研究》第1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一良先生〈北齐书〉批校(与祝总斌、王铿合作整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史学月刊》2006年第5期。 隋国号小考,《北学》第11辑,2005年。 论南北朝隋唐之际“流外”性质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隋与唐前期的门下省、《隋与唐前期文官机构的文书胥吏》,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北周〈大律〉新探》,《文史》第辑,2001年。 试论隋与唐前期文官机构文书胥吏的组织系统,《唐研究》第5卷,1999年。 试述隋朝的官吏分途及其背景,《北学》第6辑。 ◎书评: 《自觉的理论意识——读李开元先生〈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著作与教材: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与罗新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第4、8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2001年以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001年至今从事的项目: 2006-2008 教育部基地项目“中古时期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 2003-2008 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 2002-2004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数字化建设之“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研究” 2001-2003 盛唐工程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5.陈苏镇 男 职称:教授

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春秋与汉道 通讯联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chensuz29580800@sina.com

中国通史(上古~南北朝)、中国古代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

东汉今古文学的变化、兴衰与合流,《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2008年12月 西汉宗室绝国考,《邓广铭先生百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文史》2006年第3辑 汉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国”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汉初侯国隶属关系考,《文史》2005年第1辑 汉初王国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天下苦秦”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315号,2001年3月 董仲舒对策年,《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力作——读《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转载 东汉的“义学”与“名教”,《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二期 《春秋》与“汉道”——董仲舒“以德化民”说再探,《国学研究》第4卷 汉道、王道、天道——董仲舒《春秋》公羊说新探,《国学研究》第2卷 论陆贾,《北学》第1辑 西省考,《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大学报》1991年第3期 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北大学报》1991年第2期 怎样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文史知识》1990年第10期 中国古代散官制度,《中国行政管理》19年第8期 东晋政治史研究的新成就——读《东晋门阀政治》,《史学史研究》19年第4期 南朝散号将军制度考辨,《史学月刊》19年第3期 司马越与永嘉之乱,《北大学报》19年第1期 商周时期孝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原因,《中国哲学》第10辑,1983年 ◎著作与教材: 著作: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人撰写第二卷第四章第1至4节。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3月。 教材: 《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本人负责《中国古代史》上册的选编。 《中国史纲要》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人负责秦汉史部分的修订。 ◎译著和译文: 译著: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原文为英文,本人承担导言和第一、二、三章。 获奖: ◎ 科研奖: 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北京大学2003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 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 ◎教学奖: 北京大学优秀课程: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中国古代史”。阎步克、徐凯、荣新江、王小甫、陈苏镇等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赴研究院文哲所参加“魏晋南北朝经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是“郑玄的使命和贡献——以东汉魏晋政治文化演进为背景”。 2008年2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参加“魏晋南北朝的区域与文化”研讨会,发言题目是“东汉的建立与地方豪族势力”。 2007年2月应邀赴研究院文哲所演讲,题目是“汉代三传之争的思想内容和政治意义”。 2006年赴日本京都参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日本河合教育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是“汉初东方述略”。 2005年10月赴咸阳参加“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是“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秦汉创立中华帝国的曲折道路”。 2004年10月参加北京论坛,发言题目是“儒家德教方略的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2001年5月在日本东京参加日本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参加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综合研究。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 承担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汉唐之间政治与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主持教育部文科基地项目:东汉至明中叶政治文化与政治演进、制度变迁关系研究。 6. 张帆 男 职称:副教授 zhangfanbd@263.net

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中韩关系史研究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 合作撰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合作撰写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唐五代三馆考,《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7. 阎 步 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996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下载 ▲返回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下载 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1992年。 下载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下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下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下载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下载 刘泽华:《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 下载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下载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下载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下载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下载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年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下载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下载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下载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下载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下载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下载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下载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下载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下载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下载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下载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下载 瞿同祖:《清代地方》,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下载 魏特夫:《东方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下载 8. 罗新 男 职称:副教授

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西域(楼兰、车师)史、北方民族(匈奴、鲜卑)史

郑必俊 女 职称:教授 zbj1102@sina.com.cn

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妇女与宋代文化 9. 刘俊文 男 职称:教授

唐代法制研究》(全1册),文津出版社1998年 2《唐律疏议笺解》(上下2册),中华书局1995年

3《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全1册),中华书局1988年 4《唐律疏议》,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5《折狱龟鉴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通典》,点校(选举、乐、兵、刑法典),中华书局1985年 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全1200册),齐鲁书社1997年 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全100册),齐鲁书社1998年 9《官箴书集成》(全10册),黄山书社1999年

10《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法制卷》(全1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法制卷》(全1册),日本大修馆1996年

◎译著:

1《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全10卷),中华书局1993年 2《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全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主要论文:

1.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 2.唐代水害史论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 3.唐律渊源辨 《历史研究》1985年 4.新唐书证误 《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 5.唐格试论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1987年

6.唐代狱讼制度考析 《陈寅恪百年诞辰记念论文集》1990年 7.四库存目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文史哲》1996年 10. 张希清 男 职称:教授 zhxq@pku.edu.cn

宋辽西夏金史,中国科举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 11. 邓小南 女 职称:教授

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与地方关系

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ld@pku.edu.cn,Dengxiaonan50@gmail.com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三联出版社,2006年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大象出版社1997年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主编:

《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论文:

“访闻”与“体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径举例,《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 中华书局,2008年12月

剪不断,理还乱:有关冯京家世的“拼织”,《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大学等,鸿柏印刷公司,2008年8月

创新与因循:从“祖宗之法”看宋代政治基调,《河北学刊》2008年5期 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3期

《宝训》、《圣政》と宋人の“本朝史观”——宋代士大夫の“祖宗”观を例にして,日本《人文研究》第58卷,2007年3月

日本の人文学杂感――中国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纪平英作/吉本道雅主编《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结ぶ知の架橋――》,角川书店, 2006年

宋代历史再认识,《河北学刊》笔谈,2006年12月;《新华文摘》总第373期转载,2007年1月

考古資料と唐宋女性史研究――唐代西北と宋代華北を事例として――《东洋史论丛》特集《文献资料学の新たな可能性》,日本大阪市立大学,2006年5月

多面的な政治业绩と调查宋代の情报处理システム,《宋代社会の空间とコミユニケーション》页97~130,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6月

The “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Journal of Sung Yuan Studies V.35, March, 2006

“祖宗故事”与宋代的《宝训》《圣政》——从《贞观政要》谈起,《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专号)序,《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国家图书馆编:《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

深入浅出,引导路径——读断代史《宋史》书后,《北学》11辑,2005年 沈括研究的新突破――读祖慧撰《沈括评传》,《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7期 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王云海教授纪念论文集》 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7期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文史哲》2005年5期;收入《十至十三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暨南史学》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11月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9月

谈高宗朝“宪祖宗之旧”,《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8月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s,? 59 annee n3, mai-juin 2004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宋代妇女,《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勾勒宋史演变的进程,《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5月12日

关于宋代政绩考察中的“实迹”:要求与现实,《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宋代资格制度考,《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内外”之际与“秩序”格局:兼谈宋代士大夫对于《周易·家人》的阐发,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导言(合作),中华书局,2003年7月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暨南学报》2003年第2期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走向再造:试论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赵宋“祖宗之法”的提出与诠释:以北宋时期为中心,《中国的历史世界:统合体系与多元发展》,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年2月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2000年10月 “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六至八世纪的吐鲁番妇女——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以外的活动,《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卷,1999年12月

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1999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前期崑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年6月

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国学研究》第五辑,1998年5月 朱长文家世、事历考,《北学》第四期,1997年7月 龚延明著《宋代官制辞典》,《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熙宁四年《铨试法》史料的比较与校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

略谈宋代对于地方政绩之考察机制的形成,《邓广铭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考课与考察——唐代文官考核制度发展脉络研究,《唐研究》第二辑,1996年12月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三辑,1996年3月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女学者论武则天学术讨论会专辑》,1995年8月 试论宋代资序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宋代铨选中“阙”的分类,《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1992年8月 略谈宋代的堂除,《史学月刊》1990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校点本《宋史·余天锡传》补校一则,《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年第4期 西汉官吏考课制度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7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北宋文官考课制度考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宋课制度述略,《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4年第12期 宋代官制述略,《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4年第11期 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辨伪,《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2期 ◎百科辞典词条:

“Wu Ze-Tian”,“Zhao Kuang-Yin”,Anne Commire ed.《Historical World Leaders》Vol.1, Gale Research inc.1994,Detroit, Washington DC, London. ◎回忆文章:

《父亲邓广铭先生最后的日子》,《北大人》2002年夏秋合刊 《父亲最后的日子》,《仰止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13. 薄小莹 女 职称:副教授

隋唐考古、石窟艺术;石窟装饰图案 14. 王小甫 男 职称:教授 电子信箱:xiaofuw@pku.edu.cn 网页:http://cnhistory.net/freeyellow 出生年月:1952年7月 所属机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学历: 历史学博士,19年7月 历史学学士,1982年8月 任职简历: 2003年9月-2004年1月,珠海书院客座教授。 2001年7-8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访问教授。 1999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生活剪影: 1999年7月--9月,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97年8月--1998年6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7年3月--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访问教授。 1994年10月--12月,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John'sCollege)米迦勒节学期(MichaelmasTerm)海外访问学者。 1992年8月-1999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19年8月--1992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讲师。 1982年9月--1984年7月,社科院中亚所研究人员。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隋唐史,西域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隋唐东北亚政治关系史考察与研究 教学: “中国边疆地区史”(全校公选课),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隋唐五代史专题”(全校公选课),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隋唐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唐代典志研读——《唐六典》”(研究生选修课),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民族史名著研读”(研究生选修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隋唐五代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论著: ◎论文: 沟通时间,有利交流,加深了解,促进和谐——评马斌主编、法蒂玛·楠琳编著《历要解》,:天马出版社,2008年,1-2页。 板凳宁坐十年冷——回忆我在北大上学,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00-206页。 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6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6页。 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24-40页。日译文《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河上 洋译),收在《研究論集》第4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7年6月,33-47页。 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王建平主编《河套文化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90-102页。 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的变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4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174-180页。 序二,马自力著《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序文3-5页。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41-47页。后收入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12-27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6期,56-61页。 丝路是一张网,《生命世界》2005年第2期,27页。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86-202页。 《白江口の戰いに関する歷史的地名の考証》(金 瑛二译),收在《研究論集》第1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5年9月,35-45页。 《靺鞨、女真逓興述論——渤海国を中心として》(河上 洋译),收在《研究論集》第1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5年9月,115-121页。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86-202页 2001年秋季华北考察简报(附英文),同上书,439-443页。 隋唐五代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分布——2000年暑期考察的初步报告,同上书426-438页。 白江口之战相关史地考论,同上书,343-3页。 总论: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大势,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33页。 唐与大食战争,同上书,462页。 唐与吐蕃战争,《中事百科全书》增补本条目,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462-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