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6期 20o8年6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01.25 No.6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Jun.20o8 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包逸萍 ,张红辉 ,吴润青 (1.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 摘 要:按照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 型城市成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分析宁波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 上,提出了加强宁波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宁波市;创新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6—0101—03 1.2创新型城市的特点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1)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 只有当创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持续地出 现在大量企业之中,才能称该城市为创新型城市。换句话 国外对“创新型城市”有两种表述.分别为“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两种提法侧重点不同:“Creative’: 更多地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Innovative”侧重于创新、革 新之意,强调包含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综合变革。在具体应 用方面,传统的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Creative”的概念。如 英国伦敦大学比特・霍尔教授在《城市文明:文化、科技与 说,创新型城市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 不仅表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而且表现在企业开展自 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上。 (2)注重创新要素的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能力。与资 源驱动模式下的城市发展不同,创新型城市在水、土地、劳 城市秩序》中提出,城市的创新依赖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 合、不同思想的碰撞激励、不同人的聚集交流 因此创新型 动力等传统资源的获取方面相对弱化。而人才、知识、资金 等创新要素的地位相对较高。同时。创新型城市在资源整 合和配置能力方面更加突出。知识相对有形资源在创新中 的作用更大,城市更加注重推动地区内的知识流动。 城市往往“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中.大量新事物不断的 涌入、融合。并形成新的社会”。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和新 兴工业化国家更多地用“Innovative City”作为一种城市经 (3)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网络型创新力。城市创新系 统是由创新行为主体要素和与创新相关联的非主体要素 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 构等都是该网络上的创新节点。因此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 “网络型创新力”。也就是说,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局限 于技术的创新,还包含技术、组织、制度、文化等在内的综 合创新。 (4)不同基础和条件的城市采用的建设模式各不相 同。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城市。由于城市比较优势、 发展特点的不同。其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和建设道路必然 不同。 济增长和发展的驱动模式。如James Simmie教授主编的 《创新型城市》一书中,提出城市创新来源于企业规模扩张 和多元化带来的内部范围经济、同类产业空间聚集带来的 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全球化 效应4个方面。比较两种论述。可以认为,“Innovative City” 更侧重技术创新和变革。创新指向的领域主要是经济增 长;而“Creative”更多地指向社会领域,是城市从“Innova. tive City”发展到更高阶段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 初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讨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 市规划方面的科学性问题。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区 域创新系统理论进入中国,国内对城市的研究开始转向构 筑创新体系方面。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创新型 城市”的提法在国内正式出现.主要聚焦在提高企业自主 2宁波市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评价 2.1宁波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国内外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作了不少探 索,如OECD从知识投入、知识存量和流量、知识产出、知 识网络以及知识与学习6个方面人手.提出了测度知识经 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人才聚集、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等方面. 其意义更加接近于“Innovative City”的内涵。 收稿日期:2007—12—18 作者简介:包逸萍(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文献服务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2・ 科技进步与对策 表1宁波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2008拄 济的基本框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小组用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 级指标(权数) 二级指标 人才投入 三级指标 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量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 R&D占GDP比重 绩效来评价中国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深圳市政府则从“创新主体”、“创新环 境”和“创新绩效”三大领域来评价城市 的自主创新能力。 “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与思 考”课题组则提出了由创新投入能力、创 新支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 创新投入能力 (25) 资金投入 科技经费投入总额 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 有研究机构的企业科技固定资产原值 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比例 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 能力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1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宁波市创新能力评价 指标体系(表1)。 2.2宁波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基础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量 孵化器孵化用房面积 在校大学生数量 公共图书馆藏书 城镇化率 互联网用户数 邮电业务收入 产业基础 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 创新支撑能力创新环境 成份分析法.对宁波市的创新能力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1~2005年宁波 市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指数从 2001年的15.51上升到2005年的76-3, (2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集聚度指数 GDP增长速度 表、明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见表2)。 “十五”末.宁波市的创新投入能力、 出能力均有了提高,尤其是创新投入能 力、科技支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对城 (15) 宏观经济 人均GDP 财政科技投入 . 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 创新支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产 创新管理能力政府创新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人均财政科普经费 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比例 知识产权保护 处理审结侵权案件占侵权案件总量比例 科技论文数量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 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比重 创新产出水平 制订地方以上标准的数量 ‘ 市创新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从“十五”初期 的1.93、5.48、6.66提高到“十五”末的 18.84、25.71和23.25。但评价结果同时显 示,创新管理能力明显不足,2005年对 城市创新能力的贡献率仅为8.5。 2.3宁波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 虽然从上面的评价可以得出,宁波 市级、省级、国家级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数 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数 列入国家级的科技项目数 农业劳动生产率 动植物良种覆盖率 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和其它 副省级城市相比.宁波市在科研人才培 养和引进、企业自主创新等方面还有待 提高.建设创新型城市还存在不少瓶颈 和制约因素: 创新产出能力 (35) 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产业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工业增加值率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 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 交通部门设立科技专项经费额度及经费增长率 1h交通圈 (1)宁波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先 进制造业、新材料技术所需要的创新型 人才稀缺,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 来,宁波市人才培养和引进_T作取得了 交通系统对社会服务网上业务量占其总服务业务量的比例 卫生部门设立科技专项经费额度及经费增长率 部分行业科技 每10万人拥有的病床位数量 进步 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地域、房价、薪金等 原因,高层次人才及宁波市重点产业的 创新人才缺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 解决。 每10万人拥有的医护人员数量 环保部门设立科技专项经费额度及经费增长率 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 建设部门设立科技专项经费额度及经费增长率 新建节能建筑能耗/非节能建筑的能耗 (2)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亟待加强。“十五”期间,宁波市企业的研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建设落后于其创新需求,部分 企业的生产技术仍以引进、模仿为主。同时.宁波市的创新 发实力逐步增强,但受到创新人才少、科研力量弱等制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包逸萍,张红辉,吴润青:试论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103・ 表2 2001-2005年宁波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15.5l 27.58 45.O5 58.68 76.3 创新投入能力 1.93 5.59 6.73 13.36 18、84 创新支撑能力 5.48 5.85 l1.69 16.28 25.71 创新管理能力 1.44 3.87 8.43 7.09 8.5 创新产出能力 6.66 12.29 18.19 21.95 23.25 质量增长不足。如宁波市的专利申请数从2001年的2 148 件增加到2005年的3 985件,但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 利仅157件,为授权总量的3.3%,绝大多数的授权专利仍 为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结构并无改变。 (3)企业技术转化及应用能力偏低。2001~2005年,宁 波市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增幅高达215%.但工业新产 品产值在总销售额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工 业增加值率从2001年的24.45%下降到2005年的 18.32%。全市的创新投入增长超过创新产出增长,这与中 低技术产业在宁波市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有关。 (4)科技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虽然,目前全 市已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63家.其中国家级6 家、省级8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5家,其中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自 2000年以来,共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92项,省级135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但与杭州、南京、西安、长春、武 汉、沈阳等科研实力较强的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与同为计 划单列市的青岛、大连、深圳等市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 3提高宁波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3.1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积极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技项目申请、评 估、立项、管理和奖励方面,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 发展要求的“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提 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的水平:不断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依法保障自主创新,加强国家鼓励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宣 传与贯彻,同时加大对现有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并进一 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合理配置 政府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防止资源的分散和浪费:进一 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人的增长 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 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吸纳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进入科 技创新领域;继续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共同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3.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 体系建设 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 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与 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依托;加强以“两院两校”为 重点的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合作,优化区域创新 资源布局;继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建设重点实验室,加 快研发园区的建设,培育技术创新源头,推进产学研结合, 形成面向宁波市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体系。同时,加强科 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利用科技资源,完善科技 服务能力。 3.3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自主品牌战略,提高产品 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行业协 会和科研机构支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 方)标准的制(修)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支持和推 进发明专利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品牌 兴市”是宁波市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实施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 导,对已取得各级商标品牌的产品,要争取获得更高级别 的品牌称号 3.4整合载体平台,夯实创新型城市的人才支撑 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实验室等 柔性引才载体,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引进一批 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素质的快速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所等科研资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同时,创新人才奖励体制.建议实行重奖激 励政策,重点奖励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建立起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服务、社会参与的人才开 发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 (2):49-51. 『2] 游伯笙.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 [J].福州党校学报,2007(1):69~73. [3]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 学,2007(4):32~38. [4]何颖.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与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7(3):228-229. [5] 陈劲,王方瑞.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模式探讨[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3):49—58. [6] 余红艺,郑瑜等.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与思考课题报 告『R].20o7. (责任编辑:胡俊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