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主要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交换决定着生产
任何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是无法进行的,产品的交换也是这样。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2)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
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3)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包含在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之中
(2)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它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之间起着媒介作用。
(3)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在存在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还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4.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生产消费
(2)生活消费
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占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人们在其中的地位。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3.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两个相互关联又存在区别的范畴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的关系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3.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是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也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1.分工
(1)分工的形式
机器体系中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分工的作用
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使生产工具专门化,从而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
a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b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d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e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1)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2)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3)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4)协作由于是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发生社会接触,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5)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6)协作作为一种集体劳动也可能产生集体成员偷懒之类的负效应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1)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2)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1.如果说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则这次革命是以电脑代替人脑。
2.机器大工业以技术为基础,而这次革命中产生的生产方式以知识为基础,由此产生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
3.互联网是新的生产方式中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它较电网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传输范围,尽管它不能离开电网。
4.机器大生产下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机器制造业,其他行业都是适应这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而新的科技革命影响下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则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的高新科技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领头的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群。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1)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2)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
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1)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2)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