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卷2017年第4期 广卅1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基坑支护的两环形支撑体系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陈志平,黄学龙 (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510060) 摘要:环形支撑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受压优势来平衡基坑支护系统所受的水土压力,其固有的无支撑面 积大、立柱少、出土空间大等优点使得该支护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清远某三层 地下室基坑工程项目为例,结合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对环形支撑的施工工序及其拆撑工序进行模拟, 分析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及其周边环境的变化影响,并提出了基坑施工注意事项。其分析成 果对优化设计和指导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撑;基坑变形;拆撑;施工工序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Two Annular Combined Support in Foundation Excavation Engineering CHEN Zhi-ping,HUANG Xue-long (Guangzhou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Guangzhou 510060) Abstract:Due to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more free area without support,less columns and large exposed passage for excavated soil,annular support,which balances the water and soil pressure of the foundation suppo ̄ system by fully usage of the compression capacity of the concrete,is widely used in practical foundation excavation engineering.In this paper,with a three-floor basement exca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the ifnite element software Midas GTS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constuctrion and demolition process of the annular support,which gives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support stuctrur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e precautions for foundation constuctrion are also proposed,which are of signiicantf importance for optimized design and constuctiron in-situ management. Key words:annular support;deformation of oundatifon pit;demolition of support system;constuctrion procedure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日趋 紧张,城市建设已逐步向地下空间开发推进。伴 随地下空间规模的逐步变大。基坑支护的复杂程 度和风险系数也日益提高,传统的支护方法已无 法满足和适应新的基坑支护要求,需要对原有的 支护形式进行变革和改进。环撑支护形式既汇集 (桩)通过腰梁传递至辐射梁,辐射梁直接传递至 环梁,环梁将传递过来的荷载转化为环梁的轴力, 利用“拱效应”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性能进行受 力的平衡[1 l2]。而且,环形支撑体系无支撑面积 大、立柱少、出土空间大等特点对节省材料缩短 工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3,4]。当然。支撑的刚度 要求、平面布置形式、土方开挖顺序及方法、拆 撑工序等工况对环形支撑体系的受力安全性带来 了支撑体系利用混凝土抗压性能的优点.又弥补 了传统支撑体系造成的出土空间的不足。近年来 极大的影响阎.种种因素造成支撑节点处受力过 于集中或受到多种不同方向类型的力。严重时可 能会引发节点发生破坏,进而引发基坑整体失稳 一得到了不少应用。从受力机理来看,基坑外侧的 水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传递至围护墙(桩),围护墙 9一 广州1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2017年第4期 垮塌,后果严重。这也成为了环形支撑难以全面 推广的症结所在。 目前国内已施工完成的环形支撑最大直径已 达210 m 。但是对于内支撑的研究仍然集中于 对于无内支撑体系的圆形基坑以及常规的内支撑 基坑.但对圆环形支撑设计理论的研究相对较 少l91 m1,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环形支撑选型和 布置形式也多通过经验完成。本文以实际基坑工 程项目为例,对环形支撑的施工工序及其拆撑工 序进行施工工况的模拟,通过分析结果来优化设 计和指导施工,同时也对同类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1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 某基坑项目工程位于广东清远市,基坑由南 北两个方形基坑组合而成(见图1);为描述方便 将其分别编号为A、B。A基坑的东侧距用地红线 1 1.6 Ill,南侧距已有建筑约为9.0 ̄17.0 m,西侧距 已有建筑5.0~13.0 m,北侧距已有建筑l7.8 m;B 基坑的东侧距道路红线14.0 1TI,南侧距现状排水 暗渠6.2—22.3 ITI,暗渠尺寸为12.0 rex5.6 m,渠顶 标高距地面0.9 m。西侧距已有建筑17.0 m,北侧 距用地红线l8.7 m。基坑总周长约为676.0 111,受 基坑使用功能不同的影响,整个基坑开挖深度范 围为9.10—1 1.9 In。 图1基坑支护平面图 基坑开挖过程中要对南侧暗渠及周边建筑进 行监测保护。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采用 “顶部放坡十支护排桩+环撑十止水帷幕”的支护形 式,坡顶采取1:1.0放坡,坡高3 m,坡面做硬化 处理。围护结构采用直径1 200mm、间距1 400 aim 10一 的排桩,桩顶通过冠梁相连。冠梁尺寸为1 200 mm x800 mm,桩体之间挂网喷砼。环撑体系中辐射梁 尺寸为800 minx800 mm,环梁尺寸为1 200 mrrlX 800 mm,辐射梁之间的连系梁尺寸为600 rnmX 800 ITlm。围护结构及环梁系统均采用C30混凝 土。典型基坑支护剖面图见图2。 图2基坑支护典型剖面图 1.2工程地质条件 该基坑场地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原始地貌属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阶地。场地平 整。场地岩土地层由人工填土、第四系冲淤积层、 第四系风化残积层及基岩组成,自上而下描述如 下: (1)素填土:黄褐色,局部灰褐色,稍湿, 松散未固结。主要由粉质粘土、砂土及碎石组成。 (2)粘土:灰、灰褐色,可塑,局部软塑, 粘性好。 (3)粉质粘土:褐黄、灰白色,可塑。粘性 一般。 (4)粉质粘土:红褐、褐黄色,可塑,局部 硬塑。局部含较多风化碎岩屑,为下伏基岩风化 残积土。 (5)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红棕色,岩石风化 强烈,原岩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 碎块状。 (6)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红褐色,粉砂状结 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风化裂隙较发育,岩 芯呈块状及短柱状。 具体土层参数见表1。 陈志平等:基坑支护的 环形支撑体系量 的 ‘限兀分 表I场地岩土工程特性和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I.3场地水文情况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的上 滞水及 L}J的基岩裂隙水。 2有限元模拟分析 2.I模型的建立 根据本荩坑支护设计的平、剖面图及其与临 近排水暗渠的 问关系,选取的分析模型边界为 坑边线以外一倍基坑深度范围,最终确定计算 模型的大小(长×宽x高)为272 mx294 mx40 in。 弩 / ̄"¨tll‘土体为窄问半无限体,以及基坑的影响范 同一般为3至5倍毖坑深度,分析模型以外 土 体不再考虑其变形的影响,即设定为同定边界。 图4基坑支护结构模型 刈‘模型底部约束z方向位移,模型前后面约_束Y 方向位移,左右面约束x方向位移。基坑周边2 Ill 范同内禁止堆载,2 I'll范同外地面活动荷载按 20 kN/m 考虑,周边建筑等效为静载施加到模 图5基坑支护结构与暗渠位置 r 建立的槎体一维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如 3~ 5所示. .2.2本构关系的选择…I 考虑土体应力一应变火系的非线性,本义土体 采JH修正焚尔一库伦 服准则.修正M—C_lf以 虑按照JJ『1载或卸载的情况输入不同的弹模他.孑 虑土体的刚度与应力状态的相关性,足剪切厢服 与压缩屈服之问l厅相没有影响的双 硬化模 9. 相对丁M—C更接近于塑性理论,将非线性弹 1"t ̄81 塑性联合起来的组合模型 2.3施工工况的模拟 根据 坑支护没计罔,结合基坑施T的I 况 顺序,埘 坑开挖过程建立模型,模拟T『兄流 图3三维有限元模型 共分16步,分别为: (1)卡7J始地应力分析,位移清零: 广州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2017年第4期 (2)排水暗渠施工,位移清零; (2)基坑开挖过程中排水暗渠的变形情况。 (3)支护桩和立柱桩施工,施加施工荷载; (3)基坑开挖过程中环撑的最大受力状况。 (4)第一步开挖(一3.0 m),坡面挂网喷砼; (4)A、B基坑环撑拆除后交界处支撑的受力 (5)施工冠梁、内支撑、钢构立柱; 情况。 (6)第二步开挖(一5.9 121); 将上述基坑开挖各工况分别计算分析所得结 (7)第三步开挖(一9.1 m); 果整理如表2、表3及图6~图13。由于云图较 (8)第四步开挖(一10.15 m); 多.本文仅列举出开挖至基坑底时支护结构的变 (9)第五步开挖,局部开挖至一11.05 m; 形图(图6一图8)、排水暗渠面向基坑的变形图 (10)第六步开挖,局部开挖至一11.90 in; (图9)、环撑的最大受力状况(图1O、图11)以 (1 1)施工底板,在一5.9 m处施工400 mm厚 及A、B基坑环撑拆除后交界处支撑的受力情况图 素混凝土转换板: (图12、图13)。 (12)拆除A基坑环撑(预留角撑); (13)拆除A基坑角撑; (14)拆除B基坑环撑(预留角撑); (15)拆除B基坑角撑; (16)拆除基坑交界处支撑。 3数值结果分析 为了准确地反映基坑开挖支护结构自身的受 力情况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研究: (1)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位移变化情 图6开挖至基坑底围护结构x方向上的位移 况 表2基坑支护结构最大位移变化汇总表 交界处连系梁 序号 汁算工况 轴力/kN 弯矩AN.nl 一12— 陈志平等:强坑叟护的两环形支撑体系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2 ” ■_‘n ”…“ 。 。 川” 。。。 e 尉。∥”圈 “~ “ . |l ” :: -z 3 B.’。oo 。 ● 。 图7开挖至基坑底围护结构Y方向上的位移 ■ “”一 ” ’: U ㈨ 4D.Ⅲ。 m I T-5523 ̄42T ̄e1 ++O0 ̄0O: ,… 。 ㈨ ∞ I E%mⅧl _。■。 ¨.… Ⅷt 图8坑底土体竖向隆起值 I  ̄5 1 r4oe:*:o: / 脚矾 1 1 q图9排水暗渠向基坑方向移动的位移 /豫\ 警 I一¥ 。e 。 fH _1 ””“ “ 6 H ””“ ” 。 “ 。 ” ’ 。 。 。 ■ ■ ““” ” ” I 一4 I 2,I 。+OO3 图I『I环梁承受的最大轴力 /呵 7 誊 一 一~ \ 奴 图11环梁承受的最大弯矩 图I2 A、B两基坑环撑全拆除时交界处连系梁所受轴力 叶 叶“ “咄 叶 图13 A、B两基坑环撑全拆除时 交界处连系梁所受的弯矩 从以上计算得到的 表结果分析可知: (1)基坑开挖至皋坑底基坑罔护结构的最大位 移为6.17 mini,拆除A基坑支撑时位移增K至 8.03一nm,拆除B基坑支撑时位移增长至8.28-nn , 全部支撑拆除时荩坑的位移为8_29 I]lll1.由此可知 位移增长量较小,基坑支撑拆除时不会带来支护 受力大的变动.基坑基本处在稳定状态 (2)基坑开挖至基坑底时,土体隆起量最大值 一1 一 q 广州建筑GUANGZHOU ARCHITECTURE 2017年第4期 为21.14 mm.处于正常范围以内。 (3)基坑施工过程中会对临近的排水暗渠带来 影响.排水暗渠向基坑方向移动的最大位移为 做好施工技术交底,按照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支撑 的拆除,不得随意变动拆撑顺序。同时要做好基 坑的施工组织工作,缩短总体施工时间,尽快实 现基坑回填.即在施工时应尽量减少坑底暴露时 间。对垫层浇注、底板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注的 5.96 mm,位移量不足以对排水暗渠的结构及T作 性能造成影响。 (4)由计算可得环形支撑的最大轴力为 4 129.17 kN,最大弯矩为1 380.42 kN・In。可见环 时间也需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到底时应加快施工 进度.尽量缩短基坑施工与后续主体结构施工的 形截面承受的弯矩有较大的富余。 (5)A、B基坑主要通过环撑实现力的平衡, 间歇期,尽早浇筑底板和主体结构。 因此当环撑率先拆除后。再拆角撑时,中间联系 梁的受力并未出现大的变化。 (6)交界处连系梁的受力随着A、B基坑支撑 的拆除而变化,最不利情况下,连系梁所受最大 轴力为972.58 kN.最大弯矩为469.65 kN・m.受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周光熙.对基坑环形支撑系统的几点探讨Ⅲ. 岩土工程界,2008(9):37—40. 【2】刘敏星,李海兵,王庆忠,杨剑南.深基坑环形支撑体系 施工技术叭施工技术,2016(s1):131-134. 力结果不会对连系梁造成破坏。 【3]段景章,秦序柱,李建军.基坑环梁支护结构的综合应用 U】.施工技术,2006(7):18—21. 【4】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深基坑支护 4结论与建议 本文是在基坑开挖前,按照设计图纸及基坑 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金国龙,黄春美.圆环形支撑基坑支护体系设计分析 U】.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s1):1694-1700 【6】丁勇,李倩,顾仲文.直径120 m双环内支撑在涌金 广场基坑围护工程中应用叫.施工技术,1999(1):16— 17. 施_T方案对其进行施工工况的一系列的模拟分析.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指导现场施工.验 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建模过程中对土体、支护 结构、周边环境等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假设。为 确保本基坑施lI的正常进行,给出注意事项和建 议如下: 【7】尹骥,管飞,李象范.直径210 m超大圆环支撑基坑设 计分析刚.岩土工程学报,2006(s1):1596—1599. [81翁其平.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基坑工程设计与实践U J_地 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s2):1691—1695. (1)基坑土方开挖的顺序及方法对支护体系的 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制 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严禁超挖或不对称开挖。 (2)基坑施_T过程中,基坑周边严禁堆载重型 【9]顾倩燕,朱宪辉,田振,费永成.超大直径圆形薄壁地下 连续墙围护结构研究U】.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4):534—537. 材料,材料自身的重量对围护结构和支撑内力影 响较大。对于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议堆放 【10】周健,罗筱波.圆形支护结构的拱效应等效支撑计算方 法U】.岩土力学,2003(2):169—172. 至基坑角部,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3)环形支撑破坏关键因素在于支撑节点处的 破坏,设计时应加大环形支撑节点处的配箍率, 【1 11陈志平,黄学龙,韩映忠盾构隧道施工对其下地铁隧 道的影响分析m.广州建筑,2016(5):33—38. 保证节点处的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4)鉴于基坑施工过程及场地的复杂性,为确 保基坑的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建议加强对深 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的监测工作,尤其是增 加并加强支撑节点处的监测。 (5)支撑拆除时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拆除前 1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