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毕飞宇小说中“异乡人”形象

论毕飞宇小说中“异乡人”形象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l6卷第6期 琼州学院学报 Vo1.16.No.6 2009年12月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Deeelnber.2009 论毕飞宇小说中“异乡人"形象 田 祝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 淮安223300) 摘要: “异乡人”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它体现作者的小说创作由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关键词:毕飞宇; “异乡人”;创作转变;家园追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2(2009)06一oo57一o3 自20世纪9O年代初期登上文坛以来,毕飞宇小说创 怎样的方式进入文学。毕飞宇的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作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历史题材,城市题材以及农 后期,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坛正是先锋小说风靡一时的时 村题材。在这三类题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异乡人”形象。 期。在此背景下,毕飞宇受到先锋小说的影响也就在所难 他们在作品中或隐或显,成为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 免。他曾经指出,“我不回避我的写作是从先锋小说起步的, 物形象。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 “异乡人” ……最早从先锋作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叙事、小说修辞”日 。 (stranger)不是今天来明天去的漫游者,而是今天到来并且 在创作早期,他热衷于形式上的创新,注重叙述方式的探 明天留下的人,或者可称为潜在的漫游者,尽管没有再走, 索,追求一种抽象叙事的审美境界,在解构历史中传达自 但尚未忘却来去的自由。[11(P131)他们是在地域上离开故乡到他 己的哲学思考。他感兴趣的是形而上、历史、终极等问题, 乡生活,精神上有自由向往的一类人。作者正是通过对他 沉迷于自己的玄思与想象之中。f31 1pa,4) 们生存困境的书写来审视历史与文化,把笔触直接伸向人 但如果据此就认为毕飞宇的历史题材小说是忽视现实 的内心深处。因受先锋小说影响,在其创作早期,小说虽 生活的,这无疑是对毕飞宇的一种误读。王彬彬曾经指出, 然涉及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但他更多地沉迷于对历史的 “毕飞宇重视超越、超验和形而上,同时也明白,在小说 哲学思索之中,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毕飞宇小说 里,超越、超验和形而上必须通过世俗、经验和形而下来 创作由先锋向写实转变,开始关注13常人生,他笔下的人 传达,因此,在毕飞宇的小说中,又可读到较为充盈、鲜 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他们不再背负思考历史的使命,人 活和饱满的世俗描写和经验叙述。用一句大白话来说,毕 物形象也渐渐饱满,并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同与喜爱。 飞宇仍是有血有肉的。”搠㈣张均也认为毕飞宇早期的历史 毕飞宇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异乡人”,对他们产生一 缅怀小说“体现为一种对于历史形而下生存境遇的切入和 种内在的情感共鸣,是与他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独特经历密 对于这种境遇本身的形而上超越”。 cPI- ̄. 如果我们撇开作者 不可分的。出生于兴化的毕飞宇从懂事时候起心里就特别 在作品中为我们竖立的历史路标,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们 复杂,一种“四面不靠”的异乡感始终围绕着他。他虽然 看作是对“异乡人”的生存境遇的客观书写。 《孤岛》、 生在乡下,可是却没有农村户口。他的户121一直在城里, 满瓷器的年 、 樾 、 (溆事》等小说都是如比。 却又不属于任何城市。他说: “我是个地道的乡下人。但乡 其中,毕飞宇的处女作(觚岛》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下人却不认我,他们认定了我是个‘城里人’,所以我的一 文本。在对历史的哲学思索之外,小说展示的就是一幅 只脚踩在乡下,一只脚踩在一座想象中的‘城里’。”l-2'](PL2) “异乡人”在异地挣扎的生存图景。与世隔绝的扬子岛是一 这使得他“又自豪又自卑,两头都落不到实处,只觉得处 个远离人类文明和时间秩序的“历史”存在,外面世界的 处和人不一样”。131(P55)后来毕飞宇随着父亲不断地搬迁,从 变迁对扬子岛没有丝毫的影响,扬子岛上的人们还在按照 乡下到镇上再到县城,不停地进入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环境。 自己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但扬子岛并不是一个世外桃 这种“落不到实处”的童年记忆与不断迁徙的生活经历, 源般的理想家园,而是一个充斥权力争夺的愚昧世界。文 给毕飞宇带来了独特的具有“异乡人”特质的情感体验。 廷生、熊向魁、熊猫儿三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带到 而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毕飞宇小说人物的选择与切人生活 了扬子岛,为了争夺扬子岛的统治权,文廷生与雷公嘴、 的视角,使得毕飞宇能够以一种超脱的眼光审视历史,关 熊向魁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权力争夺,在夺权过程中,他们 注现实。 相互提防、伤害,任意残害他人生命,但结局却是或失去 一、沉湎于历史的异乡客 自我或走向死亡。文廷生为了与原来的统治者雷公嘴争夺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他的写作行为起于何时似乎是绕 对孤岛的统治权,把拥有权力看作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但 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文学背景可能决定了他以 对权力的依附与过度追逐,使得文廷生逐渐被权力所异化, 收稿日期:2009—11—13 作者简介:田祝(1973一),男,江苏阜宁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小说与当代中国》t07SJD750001)。 58 琼州学院学报 2009钷 迷失了自我,结果落得一个葬身鱼腹的悲惨下场。熊猫儿 也是如此,在对权力的追逐中,他不仪 抑自己的思想, 还压抑自己对小河豚美好的情感,完全成为文廷生争夺孤 岛统治权的机器。在这个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异乡世界中, 充斥着暴力、倾轧、血腥、死亡。虽然作者在作品中塑造 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女性形象——小河豚,给作品带来了一 丝亮色,但她并不能改变孤岛世界给人带来的整体印象。 她的存在足对孤岛世界的一种否定,一种拒绝,从另一个 方面表征着存在于历史之外的孤岛并不是人们的理想家园。 不可否认的是,在毕飞宇早期的历史寓言小说中,虽 然现实人生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作者“一提到人物就 是上下五千年”。161(P5 这一时期的“异乡人”形象大多是一些 具有哲学气质的人物形象,他们较多地沉浸在对历史的哲 学思索之中,他们喜欢沉思冥想、追根问底,都有一种与 历史对话的冲动与探究历史秘密的欲望。他们经常在小说 中不时跳出“故事”之外对世界、人生、历史、时间等问 题进行哲学思索,肩负着作者叩问历史的重任,是作者拷 问历史或抒发历史见解的代言人与传声筒。在小说中我们 经常会读到这样的文字: “只要你有了权,你就可以宣布‘历史在前进’。谁敢 说真话你就可以让他闭嘴,永远地闭上!在扬子岛,什么 是历史?历史就是统治!” (《孤岛》) 我站在旧城墙的顶部,明白了尘世的历史是怎么回 事,俏皮一点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 谁在深夜说 话》)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酒恰恰是历史的真面目。历史 在酒瓶里,和酒一样寂寞。……一部真实史书的诞生过程 往往又是一部史书。 (《叙事》) 这种对于历史的个人化的解构,明显带有形而上的哲 学思考意味与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无疑具有一种先锋的气 息。但过分看重历史语义与小说修辞学使得毕飞字渐渐 “走到了钻牛角尖的程度”,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困难,难 以为继o”阎( 二、游离于城乡之外的“他者” 20世纪9o年代中期以后,在对以往创作的反思中, 毕飞宇在创作中低下头来,睁开眼睛,把触角伸向了当代 生活,小说创作从先锋转向写实。这种转变与当时文坛上 对先锋小说的反思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 虽然回归文学本体,把文学从意识形态话语中剥离出来。 但过于注重形式革命,使得它的创作最终陷入形式与历史 的迷宫之中。进人20世纪90年代,许多先锋作家逐渐放 弃之前的先锋姿态,注重人物塑造,关注社会现实,出现 某种回归传统的倾向。毕飞宇也是如此。20世纪9O年代 中期以后,毕飞宇对“异乡人”生存处境的关注代替了追 问历史的兴趣,形而上的思考逐渐淡化,形而下的生存内 容逐渐突显,小说创作由先锋转向写实。他说: “我对人、 人的命运、人与人的关系更感兴趣,简单一点说,就是对 塑造人物更感兴趣,对语言不那么偏执了。”用cm3)他“开始 正视自己的经验,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致力于描摹在 欲望都市与文革乡村之中“异乡人”的生存困境,写出他 们的不甘与挣扎以及梦想破碎后的精神疼痛。 (一)都市中的“乡下人”。对于城市,毕飞宇始终保 持着某种警惕性。他说: “我尽 不让自己在城市里面陷 得很深,这是人为的,刻意的,陷得过深 能要被城市的 洪i=j}c卷止,失去自我。”t.51(PI45 ̄在毕乜字笔下,城市高度发达 的物质文明根奉改善了人们的生仔条件,是一个物质生活 极大丰富的世界,但更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为了追寻 理想家园而来到城市的“异乡人”,感受到的不足幸福与满 足,而是城市对人的伤害。 “一方而是人企图进人城市, 另一方而是城市对人不断地进行野蛮的入侵,作为一个被 动者,有时根本无法阻挡这种入侵”,151( ㈣在物欲的驱使下, 来到城市的乡下人放纵自己的欲望,越来越远离生活的本 体。 毕飞宇笔下的城市人物大多总是有一个来自乡村的身 世背景,几乎都是一个贴着乡下人标签的城市“异乡人”, 即使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具有城市户口,甚至在外表上已经 成为一个城里人了。在他们的眼中,城市就是一个“上不 了天,入不了地”的所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一切都 以金钱来衡量,这就是城市生活的准则。“钱在乡村像生 活的附庸、生活的辅助物质。可进了城钱就不一样,它一 下子就上升到主宰地位,它决定了生活的性质、朝向与层 面。” 在物欲的挤压与诱惑下,在城市对人的物化中, “异乡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发生严重扭曲、变形。 姓 活边缘》中的汪老板有过三次婚姻,结果还是孤身一人。 《生活在天—E》中,蚕婆婆的大儿子离婚后,甚至连看孩子 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哥俩好》中的殷图南、《马家父子》 中的老马也是如此,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陷入婚姻的危机, 在孑然独处中忍受无边的孤独。 对于城市,毕飞宇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看到了处于 困境之中的人们对城市的憧憬,又写出了憧憬的破碎过程。 现代都市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一直在诱惑着“异乡人”,但 金钱至上的现代都市又在不断地拒绝“异乡人”。《生活边 缘》中的夏末、小苏大学毕业后,为了不回贫穷的山沟教 书,他们留在了城市。但小苏的意外怀孕与夏末找工作的 四处碰壁,使得夏末人在城市中却找不到城市到底在哪儿 了。他在城市的体会是“空了”,自己被掏空了。《家里乱 了》中,苟泉为了摆脱“异乡人”的身份,费尽心思找了 一个城里的姑娘乐果结了婚,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异乡 人”身份,反而使得他的“异乡人”身份进一步彰显。他 只有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才找到一种城里人的感觉。对于 作为外来者的“异乡人”来说,排他性的现代都市不是他 们的理想家园。虽然他们身体在城里,但在心中始终存在 着一个明净、纯美的乡村世界,这个世界又总是成为他们 在欲望都市中浮沉的心灵栖息地。对于他们来说,有着高 度物质文明的现代都市并不是他们的理想家园,无法摆脱 的乡村记忆使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融入都市的生活, 但他们又回不去。因此他们总是在城市寂寞的游走,在内 心深处怀念那块永恒的土地。 (二)乡村中的城里人。如果说毕飞宇的城市题材小 说是写出了进城的乡下人在物欲挤压下的无家可归,那么 乡村题材小说则写出了下乡的城里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 下,逐渐异化甚至死亡。在毕飞宇的笔下,作为现代都市 中的“异乡人”的心灵栖息地的乡村,并不是“掺杂了植 物的气息、太阳的气息、水的气息,以及泥土的气息”的 第6期 论毕飞宇小说中“异乡人”形象 59 空气与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使人“心【{广而义神怡”的理想家 园。反之,乡村却是一个愚昧、落后之地。现代的科学文 明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时,总是以现代文明的失败而告终。 来到乡村的“异乡人”在对被认同的渴望和对被排斥的惧 怕中逐渐异化甚至死亡。 小说中的乡村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个标 准在城里人看来往往是反科学的、不可思议的,但在乡村 拉择又邋遢,就是站 的姿势也像足一个蛮不讲理的小混 混,在行为举止JI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以至于 吴蔓玲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心也凉了。吴蔓玲在“前途无 量”的权力憧憬之中,深受集权文化观念的影响,压抑自 己作为女人的内心渴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权力的欲 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在难忍的压抑中渐渐走向异化。可以 说,吴蔓玲融入王家庄的过程,就是异乡人逐渐异化的过 程。 却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平原》中提到的一样, “在王家 庄,有这样的一个传统,谁说得对,谁说得错,这个不要 紧,一点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谁有能力把说话的气氛掌 握在自己的手中。谁掌握了气氛,谁的话就是对的。真理 就是气氛。真理就是人心。”Ii01(一”正因为如此,理论水平不 低的右派顾先生在与王瞎子争论地震问题时,才会注定以 失败而告终。而对此,作为大队书记的知青吴蔓玲也无能 为力。在乡村,传统的文化观念还在左右人们的言行。 5个夏季那个秋天》中,耿长喜救了知青童惠娴的命但随 后又强暴了她,给她带来了生却又把她推向死的边缘。当 耿长喜因性幻想而陷入绝境时,人们不去追究耿长喜的恶 行,反而以报恩为借口逼迫童惠娴嫁给耿长喜,变相地默 认他的恶行。童惠娴在这里不仅没有找到幸福的生活,而 且受到深深的伤害。 来到乡村的城里人,作为乡村之中的他者,一方面, 三、结语 毕飞宇的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一系列为了生存而奋力挣 扎的“异乡人”形象。他们与异乡的关系总是十分紧张, 对于他们来说, “异邦文化毕竟不是异乡人从小熏染而化 为自身本性的东西,在外来人和当地群体之间总有无法跨 越的鸿沟。” 一方面,为了融入异乡,他们试图摆脱、 斩断原有文化的影响,成为新群体的一员,但他们却不断 地遭到排斥。另一方面, “异乡人”依然生活在与原有的 文化模式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挥 之不去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原有的价值观念还在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他们总是在不断地逃离与追寻, 在对远方的憧憬中寻找自己的理想家园。尽管面对废墟中 的家园,生存的种种困境,小说中的“异乡人” 直有一 个守望着的远方,这个远方就是他们超越现实的诗性理想, 是借以对抗现实苦难的精神家园。而正是在对理想家园的 不断追寻中,突显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M].桂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作为现代文明代表的“异乡人”,他们身上有着乡村人向往 的某些特质;另一方面,又因此而遭到乡村社会的排斥。 即使他们放弃了现代的文明知识而向乡村靠拢,也不能够 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城市异乡者不同的是乡村异 乡者往往不是依靠获得金钱而是通过夺取权力来改变自己 的“异乡人”身份,但尽管方式不同,但结局却都是一样 以悲剧收场。这在《平原》中的吴蔓玲身上表现得最为彻 底。作为来到乡村的知青,吴蔓玲与城市中的“异乡人” 苟泉一样也是主动融入异乡者。她提出“两要两不要” ——『31毕飞宇.沿途的秘密『M1.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4]王彬彬.城墙下的夜游者[A].毕飞宇.祖宗[C】.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5】张均.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 西师大出版社.2001. 的口号,即“要做乡下人,不做城里人,要做男人,不做女人”, 完全抛弃了自己在城市中形成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甚 至抛弃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在语言与行动上积极地融入王 家庄。她的行为与其说是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不如说是对 被排斥的惧怕和对认同的渴望。弗洛姆指出, “对于绝大 多数人来说,他们的认同恰恰根植于他们对社会陈腐思想 的顺从之中。 ‘他们’成为被期望成为的那种人——因此, 对排斥的惧怕便意味着对失去认同的恐惧,正是这两者的 结合才构成了一种十分强大的压抑的动力。” 一’在对排斥 【6]毕飞宇.忌讳【J】.小说选刊.2000(7). 【7】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 【8]杨扬.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世界——评《地球上的王家庄》 『N].文汇读书周报.2003—4—30. [9]毕飞宇.哥俩好【A].毕飞宇文集・轮子是圆的【C].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的惧怕与对失去认同的恐惧所形成的压力下,作为下放的 南京知青,吴蔓玲本有着一口好听的南京话与好看的模样, 但在融入王家庄的过程中,不仅一口好听的南京话不见了, 【l o]毕飞宇.平原【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l1][美】弗洛姆著,黄颂杰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 社会・拯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而且好看的模样也无影无踪,她变得不仅又土又丑,还又 On the Image of“Strangers”in Bi Feiyu’s novels Tian Zhu (College of Arts,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223300) Abstract:‘‘Strangers”is a consistent image in Bi Feiyu’s novels.The changes in the image of“Strangers’’ indicate the changes in Bi Feiyu’S Novels from the Pioneer to realistic. Key words:Bi Feiyu; “strangers”;change in c eation;pursuit of hom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