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c ̄r.1 of hH Mongolia cultu University(Sx'ial Sdmce Edition) 2006年第1期(第8卷总第27期) Nn1 2OO6(VoI.8 Sum N0.27) 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言者意义的推断 ●赵耀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语境与言者意义推断是语用学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但目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 进行研究,极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言者意义进行探讨。本文拟从文化语境、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三大跨文化 交际语境要素入手,分别阐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应如何进行言者意义的推断。 关键词:言者意义推断;文化语境;交际语境;语言语境i跨文化交际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6)01一O283一O3 “由于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情景环境中进行的,因 此传统的对语境的静态研究起不到有效解释及指导交际的作 用。 2]Jd.Verschueren于是率先提出了动态语境的概念。Vers— chueren认为,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不是在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分别从传统的静态语境观和认知角度对 语境与言者意义推断作了大量深入细致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但 不可否认,大多这方面的研究都只关注了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交 际者之间的话语理解,对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言者意义推断鲜有 论及。而且,传统的语境研究一般只局限于对其积极作用,例如 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Frank lJ0n ̄也认为,交际过程是呈螺 旋状上升的。他指出:“言语交际是—个循环状的过程,即参与者 轮流扮演发活者和受话者的角色。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 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因为发话者已 语境在交际中的解歧等功能的探讨,却极少关注其对交际的影 响。而斯波伯和威尔逊( ̄A'ber&Wdsn)虽然认识到了语境对 o交际影响的动态性,但却没有把这—研究成果放在跨文化交际语 境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突破对语境的传统研究方法,运用顺应 理论的动态语境观,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 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应如何推断言者意义进行研究。我们把跨 文化语境划分为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交际语境( ̄rrrnuni— cative context)和语言语境(1inguisitc context)三要素,这三种语境 要素相互作用,动态推进。 一接收了新的信息,即受话者接受到发话者的信息后发出的反馈信 息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语境同样具有动态语境的性质。因 为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 之而变。交际双方脚寸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包括心理认知、 知识结构)和相互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以使交际双方的话语能 够被理解,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语境 mica )是指不同文化背景 二、言看意义 Grice把语言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种:自然意义(mural n瑚n— in 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m),后者也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 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 它包括跨种族交际、跨名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 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跨文化交际语境,J暖名思义,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形 成的语境。它包括文化语境、交际晤境和语言语境三大要素。文 化语境,根据Claire Kramsh在其《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的描 述,是指—个社会所累积而成的所有知识,即“指人们语言交际 中,—个民族所共有的由来已久的以及意识形态的背景知识,是 称说话^.意义(speakers nraning),即本文中的言者意义。自然意 义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意义,这属于语义 学层面对意义的研究范畴。Grice对非自然意义的表达作了解 释'f也认为,说话人(S)想要通过话语(L】)来表达非自然意义(z),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S intended U tO JSe s0me effect z re_ cipient Hi-"是,S intened(1)to be achieved s ̄aply by H唧i zing that nitention(1)。以上定义可以看出,Grice把语言交际看作是说 话^.表达自己的意图和受话人领会这一意图的过程。如果说话 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通过预料,推测进而理解的知识结 构。”[ ] 收稿日期:2005—1O一29 人的交际意图没有被受话人理解的话,交际将会中断。如,A: Can you tdl仃 what time it is?B1:Yes,I car1.上32:ks three. 作者简介:赵耀(1978一),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语言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第8卷总第27期) 如果这段对话是发生在办公室或者车站,那么}j1的回答在 根据Vershchueren(1999:75—11O)的观点,交际语境包括语言 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交 当时的语境下将会导致交际中断,因为听话人没有正确理解言者 使用者、社交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 意义。A的交际意图是请他告之当时的时问,并非在问 是否有 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物理、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而 除理解了语句本身的字面意义以外, 都要靠语言使用者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说话人选择 还正确地推断出了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说话 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交际 人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仅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不够的,还 语境的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 必须依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言者意义。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言者意义推断 语言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 交际语境中,由于语言使用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 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构成各民族意识形态的背景知识和 推测、思维的知识结构也可能完全不同。而且这种文化因素具有 不可触摸的隐含特性,时时规范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这使得跨文 化语境中的言者意义推断比在同一语境中进行推断要复杂困难 得多。 1.文化语境与言者意义推断 任何—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每个言语 社团都有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这些必然反映 于该言语社团的共同语中。际意义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是文化语 境影响语言交际的一种表现。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语境对 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理解言者意义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如,—个美国老板和他的中国雇员就周六加班展开的对话。 Mr.J :It looks like we're going tO have tO keep the production line nmnmg on Saturday./Wr.Wu:I s忧/№Jones:Can you come in on Saturday7./Mr.Wu:Y媳l think SO./Mr.jones:21 ̄at 1l be a great eblg/Mr.Wu:Y媳Saturdays a speaal day,did you /Mr.Jon ̄s:How do you rft ̄?/Mr.Wu:It's my son's birtMay. 如何推导上述对话的言者意义呢?当琼斯先生提出周六加 班时,吴先生并没有反对,而是用肯定的口气来答复。但随着交谈 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他并非真正接受了加班的请求。美国文 化属于低语境文化(1ow—context ̄ture),依赖明确的信息沟通, 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 c ̄text culture),依赖含蓄的沟通,重面子,说话喜欢绕弯子。由于 吴先生不了解美国人的特点,用了“I see,’,“Yes,I think SO.”来做 答,其真正涵义相当于“我听见了”,并非答应老板的请求。同样, 如果琼斯先生事先了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交际模式,懂得他们 为了面子,出于礼貌而不会直接拒绝E级的请求,他也会很决明白 其下属的言者意义,当然也就不会再逼迫他了。 因此,要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者意义,一定要遵循话 语所涉及的文化语境,否则就会产生交际障碍,导致文化冲突 (cultural clash)。总之,话语和文化语境处于一种辨证关系,话语 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同时电在影响文化语境。不同的文化要求 不同的言语方式和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跨文化交际双方交 谈时,要尽量理解对方,弄清双方的文化习俗差异,相互适应,这样 才能正确把握言者意义,获得交际成功。 Z交际语境与言者意义推断 284 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如,中国学生A和美国留学生B关系非 常好,一天上午f电仃]在路上相:a学生A(热隋地);“你干嘛去?”,留 学生B(友好地);“我出去一下!,’;h学生A(急促地):“你干嘛 去?”,留学生 关切地):“有事吗?” 同样的话语,却有隐含着不同的言者意义。第一种是我们司 空见惯的打招呼的方式,即A并非真的要打听B的去向。在a种 情况下,学生A应该一副很随意的神情;而b种情况下学生A看 上去很焦躁,急需援手。当他看到B时,确实想知道B去哪,是否 有重要的事情要办,如果没有,能否请他帮 。由于高低语境文化 的差异,学生A不好意思直接提出请求。 情况a中,B听到话语“你去干嘛?”,这句话相应的汉语约定 俗成的意义、语用习惯,以及在当时情景之下的要打招呼的行为规 范知识顿时被激活起来了。再结合当时认知所捕捉到的A的热 情而随意的语气、语调、体态等,就能形成一个多个因素互相统一 的完整的语境。依据当时的交际语境,B可以推断出A的言者意 义:此时A没有要紧的事,不会是真的想要知道他去哪里,而只是 友好地向他打招呼罢了,随便地应一下就行,于是选择“我出去一 下’作为答复。而情况b中,B听到A急促的话语,看到A气喘吁 吁样子及紧张的神情,便能轻易猜测出A的言者意义 只是在中 国这种高语境文化背景下,人们都有些含蓄,不好意思直接开口要 他帮忙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对朋友的关心,留学生选择了 “有事?’,作}答,以表共 。 3.语言语境与言者意义推断 语言语境(1ing ̄sifc ̄ntext),也就是上下文(Ⅷ )al context)。 交际双力要能够正确地相互理解使交际能顺利的进行下去,首先 需要的是具有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即双方必须有共同的语言; 此外,在交际过程中双方 颁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也就是说必 须知道前面讲过什么话 交际不是静止的,而是—个处于动态的、 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不断产生话语, 每—句话和前面已经说过的话必然存在联系,包括语义内容上的 语法词汇上的联系,前一种联系常通过后一种联系得到体现,了解 一句话和上文的联系对正确推断言者意义是必须的。如 例:(1)I r ̄verhad rrnld1in seeing you.ThereWaSmlovelost between us at any time,I think(CDickens:Martin Chuzzlewit) ——(2)WegI%ffllble alittlenowand then,to be sure.But love betweenuslost between峨(QGoldsmith:SheStoopstOCon- quer) 同样一个句子,同样用于表白一种两人间情感状况,但具体 从上下文来看,言者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要正确理解画线部分的 意思,我们只有借助上下文。根据推断,我们不难得出这两句话的 特定含义:(1)……咱们俩人之间大概什么时候都不曾有过好感; (2)……但我们还是相亲相爱。 (转第294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第8卷总第27期) 指示:‘‘你(马氏)将努力争取……正式会晤;会晤时的一切礼节既 塌。所有这些与乾隆内心深处自恃的“持盈保泰”思想脱不了干 要符合 胡廷又不会危及你的君主的荣誉或贬低你自己的尊严, 系,或者说,是清朝对汉文化选择的历史悲剧。 以致妨害你的谈判取得成功。” 我们无意苛求古人,可是“成功取决于在一个特定时代中是 马氏自信。只要保全了个人的面子、维护了英王的尊严、树立 否赶上机会以及反复和接连遇到机会。"[8]文化全球化是—个必然 了不列颠先进的形象,就可以促成中英平等对话,谈判得以顺利进 的历史过程。马氏使华时的中英文化交流只是这一过程中一幕简 行。由清国立场出发,我们说马氏又错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所有 短的历史哑剧。在这一历史短剧中,马氏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处于 仰慕华夏文明前来进行外交努力的,都定义为 黻纳贡”,礼仪上 崛起阶段,它将伴着殖民主义而漫步全球,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 就得行三跪九叩以表铖心向化”。马氏误读了这层文化内涵,或 强势文化。以乾隆为代表的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西方科技文明的 者说他根本就看不到这层涵义。可以说,双方在觐见礼仪上扣上 排挤之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进程中,弱势群体、国家和 了—个历史的死结。 文化不应排斥拒绝危进的外来事物,而应大胆接受、融汇、吸收以 五、文化选择:乾隆的悲哀 增强自身的活力保持强劲的动力,才能创造出顺应时代的先进文 化,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融会贯通而不间断地发展壮大。故步 文化或文化交流是综合国力的表现。 ]交流中每个主体使用 自封停滞不前,等待的只有被淘汰被湮没。马氏使华是失败了,战 的不同互动方式,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马氏使华时中英双方 争却随之而来,西方终以武力形式将文化强加给了东方 口 文化上是相互漠视的,战争虽没有即时爆发,可并不代表英国就是 和平的天使。正如布罗代尔所言:“不宜因此认为欧洲人有和平的 参考文献: 诚意,而应看r 们逐渐清楚地意识到任何攻城略地的尝试都太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宄所全球化研究中心.全球化:时代的标识 危险。’棚 [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I-z]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A].姜义华.胡适学术更集:新文学运 乾隆对此如何认识呢?应该说,乾隆对英吉利的认知是初浅 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 片面的。他说:“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今不准其留人 [3][英]戴雏・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垒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I-M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1. 在京…-.或因不遂所愿,借词生事,不可不预为之防。 B]然而,其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政治灵敏也仅限于此了。对征瑞奏陈雇佣渔民入营加强海防的 [5]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杜。 2004. 意见,乾隆训斥道:“招募采取蛋鱼之人……所滤未免过当”。且昧 [6]清实录(第27册):高宗纯实录(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世地认为:“天朝法制森严,营伍整肃,(贡使)亦断不遽萌他意…… [7]吴于度,齐世荣 世界史・近代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l992. 即使妄滋事端,当在二、三年之后……不妨临时加价雇佣,又何必 [8][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 预行招募”。[ 叉(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2. [9]张顺洪.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对华评价与态度的比较[J].近代史 我们说,乾隆没能也不可能跳出封建小农意识之外,他被圈 研究,1992(3). 在也注定被圈在华夏文明中心论里。尽管曾拥有政教昌明物产 [1o]万 明.中国融八世界的步履:明与前清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丰盈的“乾隆盛世'’,在工业崛起的时代,恐怕只算个“衰世”吧!尽 [11][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撞[M].北京: 三联出版社,1993. 管文化 曾编修了《四库全书》,但“节取技能而禁传学术”的指导 [12]赵尔巽.清史稿・礼志:宾礼[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0. 思想下,[】胡西学不禁而实禁中遭拒门外。尽管意识到蕞尔小国乃 E13 ̄E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M].北 京:社套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欧洲最强悍的,但终没能提出一些具体实效的应对措施,诸如肃清 [14][英]毕可思.通商口岸与马戛尔尼使团[J].近代史研究,1995 吏治、发展贸易,引进西学、制炮造舰……所以对英吉利的防范制 (1). [15]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M].北 御,仅苟延残喘数十载。当战争打响,天朝威武的皇家军队一溃千 京:商务印书馆,2001序言. 里,上国森严的百年体制轻易被毁,绵延千载的朝贡礼仪轰然倒 [16]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965. (接第284页) 综E所述,要在跨文化语境中正确理解言者意义确非易事, C4]I< ̄seh,c Context andCulturein【an目lageTe ̄hlng[M].上海外语 这是—1、彳艮复杂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考虑言者所处的现实语言 教育出版社,199& [5]Verschueren,J.Understan ̄ng Pragr ̄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境和交际语境,更要根据交际者的文化身份从动态的角度理解 版社.1999. 言者的真正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发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L6]白彬,陈爱椽交际的动态行为性口]外语与外语教学,20D2,(9). [7]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Z5 ̄l-f.出版础,1997. 成为现实,跨文化交际也将日趋频繁,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 [8]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口].外语研究,1999,(4). 中的言者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口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剽IM}.上海外署教育出版社,1999. [1o]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 [11]馕国金.动态语境与语境洽商口].外语教学,2003,(1). 参考文献: [1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Lc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3]林_洗交际毒图的语用认_知新探口].外语教学,2002,(5). [1]a re Kr8雎曲Context af1d Culture in I.an 】a Teaching[Ⅳa.上海外 [14]刘硪语毙挂质谈口].山东坩荫教学,2002,(5). 语教育出版社,1993. [15]闫冲如_关联理论忍认知语境研究[『/ http://ph丑∞嘶.∞n m/ [2][3_】何兆熊,蒋艳梅话魄的动态研究口]1997(6). view text.asnid--257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