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通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差不多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专门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利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2020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进展的支撑能力,把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山东拓展进展新空间。齐鲁之邦,具有专门的海洋优势,海洋开发潜力庞大。 从区位优势上看,海上半岛是山东地理上最大的特色优势。濒临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处于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山东半岛是我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环节,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处于我国〝T〞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沿海进展轴线上,是当今中国最具进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从资源优势上看,山东海岸线全长32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沿岸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326个。全省沿海岬湾相间,形成了70余处优良港湾。山东近海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差不多相当。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滨海旅行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丰度居沿海地区前列。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海洋化工基地和海洋运输、滨海旅行区域。
从海洋科技优势上看,山东省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遥遥领先。目前已设立56家海洋科技机构,约占全国的1/4,驻鲁海洋界两院院士18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穿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爱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那么。
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每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差不多上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进展空间,搭建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展规划除1个总体规划外,还有15个省直部门分别编制海洋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进展、海洋生物产业进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进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进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进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进展、交通运输进展、海洋工程建筑业进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进展、现代农业进展、水利进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城镇体系建设、教育事业进展、科技事业进展、卫生事业进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进展、海洋文化旅行业进展等25个专项规划
喀什经济特区
喀什概况
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陲,地理坐标东经73°20′-79°57′,北纬35°20′-40°18′。东临塔 克拉玛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 阿里地区,西靠帕 米尔高原,东北与阿 克苏地区柯坪县、阿 瓦提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乌恰县、阿 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 田地区皮山县相连。 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全区辖有1市11县,总人口350万,其中维吾尔族占90%,汉族 占8%,其它少数民族占2%,是以维 吾尔族为主体约少数民族聚居区。 喀什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000多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喀什作 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到唐代那个地点又是闻名的〝安西四镇〞之—的疏勒镇。在十五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 中外商贾云集的国际商埠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喀什市是新疆唯独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表达了维吾尔族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的特色, 在整个新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区位优势
喀什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是维 吾尔族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维吾尔族的文化、建筑、艺术都在那个地点表达,具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情。喀什作为祖国最西端的一座都市,周边与五国接壤,具有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专门区位优势,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这一点和东南沿海的深圳有些相似。喀什水土光热、旅行、矿产、石油天然气、农副产 品资源十分丰富,进展潜力庞大。 喀什是祖国的西大门,自古确实是军事战略要地。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印度五国接壤,有红其拉甫、吐 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四个口岸对外开放。随着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贯穿、2004年喀什航空口岸开放和喀什至巴基斯坦伊斯 兰堡通航,喀什终止了遥远封闭的历史,一跃成为中国进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大道道、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地位更显突出。 喀什距周边国家首都只有1000多公里的半径。喀什周边接壤国家最多,要真正把喀什建设成为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桥头堡,对周边国家形成进展上的比较优 势。要实现跨过式进展,全然的出路确实是面向周边国家,实施全方位的向西开放。 设立意义
从战略意义上讲,喀什是深化向西开放的门户。喀什与周边经济互补性强,中亚、南亚各国专门期望加强与中国经济 合作,对内地投资者来说喀什是进入中亚南亚市场有利之地。周边国家轻工纺织、食品工业滞后,中亚国家每年进口大量蔬菜、肉制品,对机电产品需求也十分广 阔。这些出口产品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中东部地区,长途运输成本高。在 喀什建立经济特区,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缘区位优势,促进内地开放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形成我国与中南亚更紧密的合作格局。
国家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喀什经济社会的大进展;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并给予国 家打算单列权限,享受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贸等专门扶持政策,依靠沿海内地及乌昌地区、天山北坡、天山南麓经济带先进生产力要素,辐射全疆,面向中 亚南亚西亚,广泛集聚优势,加快超常规进展,把喀什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基地,进口能源和稀缺矿产资源的国际大通道,走出去开发能源资 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欧亚大陆桥〞。在新疆喀什地区外经贸连续健康稳固进展的有利形势下,以各项优待政策吸引更多的各类出口加工企业在喀什落户,实现喀 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过式进展。 阻碍
〝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靠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专门扶持政策,面向 东亚、南亚、西亚宽敞市场,加快超常规进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缓解目前我国人口流淌不合理的状况。据了解,中国还未曾在西部设立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使得新疆经济迅速进展,会吸引众多高素养人才去新疆,去西部。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人才差不多上往东南方向流淌,东南部的人才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能够缓解东南部人口的压力,也能够改变目前新疆地广人稀的状况,适当的平稳中国的人才分配。
从经济方面看,国家有意开发西部,促进新疆经济进展。我国在沿海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及经济开发区,有效的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进展,成效显著。而我国宽敞的西部及西北部,除了乌鲁木齐一个大的经济圈外,几乎再提不上其他的来。而与我们西部接壤的国家,有专门强烈的经济振兴要求,且有和我国合作的打算,而喀什作为我们最西部的重镇,周围和6个国家接壤,地理条件优越。专门适合建立经济特区。
从政治方面:西部国防力量薄弱,要紧集中在乌鲁木齐、兰州、西宁、拉萨,而临近边界的也只有拉萨和乌鲁木齐,也从新疆伊犁到西藏阿里,宽敞的边疆,就再也没有实力强的中心都市,如此专门不利于国家安全。喀什恰到好处。从国内民族团结稳固来看,南疆地域偏远,交通不便,造成当地经济落后,生活贫困,而且信息不发达,如此专门可能被混言视听,产生民族矛盾,又得不到及时化解。最终造成动荡。以喀什经济特区带动整个南疆地区及西藏西北地区经济,将是一个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气候
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属暖温带大陆性洪涝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年和日变化大,降水专门少,蒸发旺盛。夏季炎热,但酷暑期短;冬无严寒,但低温期长;春夏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因地势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个区:一、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北部、中部宽敞冲积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4℃~11.7℃,年降水量39~664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变化显著。日照长,蒸发强,气候干燥。冬季低温期长,夏季长而炎热。春季升温快,常有倒春寒;秋季短促,降温迅速。春季多大风、沙暴。浮尘日数频繁。二、沙漠荒漠气候区。喀什南部、麦盖提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冬季冰冷,夏季酷热,冷暖变化剧烈。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下。风沙多,日照强。三、山地丘陵气候区。叶城中部,巴楚和伽师北部,疏附、英吉沙和莎车西部海拔1 500`3 000米处山区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下,冬季较长,夏季短促,年降水量在70毫米以上,要紧集中在夏季,时有大雨甚至暴雨山洪发生。山区河谷地带气候适宜,夏季温热,冬季偏暖。四、帕米尔高原气候区。要紧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冰冷,夏季温顺。降水较少,要紧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五、昆仑山气候区。要紧包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南部和叶城县
南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山峰终年积雪,气候严寒,空气干燥,低压缺氧,风大雪多,天气多变。全年可分为冷暖两季。 社会进展
工业从无到有,已形成纺织、煤炭、电力、农机、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造纸、塑料加工等10多个初具规模的门类。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都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繁荣昌盛,科技教育进展迅速,现有各类学校1522所。在校学生达83万人,广播和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5.4%、94.1%。体育事业蓬勃进展,是全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展壮大,现有各级各类医院215个。
以民族团结为要紧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不断加强,各民族间形成了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关系,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受到孤立和打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和进展。 在新世纪新时期,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党中央又专门对新疆的进展与稳固作出战略部署,并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关于占全疆人口六分之一、农民的四分之一的喀什而言,实观经济的腾飞,面对着极好的进展机遇。依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喀什提出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点战略机遇期,打开西出东进的大通道,充分发挥周边邻多国的区位优势和集群口岸优势,加快建立〝两个基地一个中心〞(东联西出的商品加工基地,西进东销的商品集散基地和商贸旅行购物中心),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把喀什打造成为中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到202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前十年力争经济年均增长12%。第一步是到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12%,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64亿元,年均增长15%;地点财政收入达到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使人民生活改善更加显著。
确定了调强一产,调大二产,调快三产的进展方针,提出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进展,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抓好粮食、棉花、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六项产业,大力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进展电力、棉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矿产、轻工业和面向周边国家的服装类、小家电、日用百货等组装工业的进展,努力实现由农业统领经济向工业统领经济的格局转变;聚全区之力促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一市两县〞区域经济的崛起。加快轻工、服装、纺织工业园区、能源材料工业园区、石化工业园区、旅行及文化产品开发园区、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建设,构筑5000平方公里、120万人的大喀什市都市圈,发挥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大的企业集团来促进大经贸、大旅行格局的形成,促进三产快速进展,使喀什成为带动南疆西部经济进展的重要力量。
各种资源
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年均地表径流量可达117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达50亿立方米。现有耕地600万亩,后备耕地资源1500万亩,农业开发潜力庞大。那个地点光照充足,无霜期220天左右、年有效积温可达4200℃,昼夜温差大,专门适于粮、棉、瓜、果和其它经济作物生长。喀什幅员宽敞,地势复杂,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30多种矿产。石膏储量居全国前茅,蛇纹岩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喀什的古老人文景观和专门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行资源十分丰富
西三角
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都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其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都市和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20-30万平方公里,包含约50座都市。目前经济圈经济总量近1.2万亿,约占西部经济总量的20%。 战略意义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思路和新动力。依照2020年的统计数据,〝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总量,是除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这三大增长极以外,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经济区。这是其一。其二,〝大西三角经济圈〞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三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十几所国家级科研基地、100余所一般高等院校,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光电、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强大优势。其三,〝大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在〝大西三角经济圈〞,支柱产业要紧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军工制造、软件产业、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航天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确实是其产业上下游关联度极高,带动力强,容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能够向西部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辐射,其增长极的作用突出。其四,〝大西三角经济圈〞地处我国内陆,纵跨西南西北地区,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关于爱护我国国防安全,缩小区域差别、扩大内需、实现城乡统筹进展,全面建设和谐富裕的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西部地区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有效的方式。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30年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体会总结,是地区能够得到和保持连续健康进展的必定要求。从这一点上去摸索,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关键确实是要看是否能够更好地解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庞大冲击,给我们一个重要启发,确实是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进展,
有效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处内陆,12个省区市经济进展水平尽管各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实力不强,在市场的开拓和资源的吸引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对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和目标的尽快实现是相当不利的。打造〝大西三角经济圈〞,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进展条件相对成熟的大经济区,不仅会迅速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西部市场的重新布局和拓展,变革原先各自为政的、无序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从而在西部地区形成统一的、能够实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紧密合作、联运并进的桥梁和纽带。我国西部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交流和往来历来不多,即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差不多有10年时刻,也差不多没有改变那个状况。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原先那种单打独斗的自由式进展模式差不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迅猛进展的需要。联动并进、抱团进展、共建共享差不多成为西部人民的共识。〝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将地处西南的重庆市、成都市与地处西北的西安市、兰州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统一经济体。那个经济体自然而然地成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紧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大西三角经济圈〞那个平台,能够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之间专门方便、顺利地实现资源的流淌和配置,市场的开拓和技术的交流,实现经济间的互补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共同进展。
〝大西三角〞经济圈的打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路径选择。相对科技实力比较雄厚的成渝经济区加上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都市群和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兰银都市群后,将使〝大西三角经济圈〞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西安市、兰州市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雄厚的科技实力与强大的制造能力相结合,是区域进展的动力和基础。从这一点能够说,建立和打造〝大西三角经济圈〞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重庆、成都与西安,兰州尽管受秦岭山脉的阻隔,然而并不阻碍〝西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和打造。按照一样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圈是大都市群、都市群集合、大经济区、大都会区或都会区集合,常指一定区域范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要紧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治理动身,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重庆、成都与西安、兰州之间的空间距离差不多变得越来越近。成都至西安只需要不到四个小时的车程,而兰州至西安、成都、重庆也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陇海客运专线的修建,也大大缩短了两地的空间距离,单程6小时之内。假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高速公路、铁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和完善,必将促使三大中心都市连接在一起,构成联系紧密、优势互补、经济一体的大都市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