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1.( )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北京的春节》以( )为序,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 ),表达了作者对( )的喜爱和认同。他的作品以北京为背景,如( )( ),他的语言特色是( )、( )、( )。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 )、( )、( )、( )、( )、( )、( )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 ); 初一( ); 十五( )。最后写正月十九( )。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受人们的喜爱,早在宋朝王安石就写过一首《 》,我能写下其中一句是( , )。
2.《腊八粥》是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主要写了( )和( )两件事,其中(
)写得很详细,这样写的好处是
( )作者的代表作有( )( )。
3.《寒食》是( )代诗人( )的作品。写寒食节景色的是( , );写寒食节的风俗是( , )。
4.《迢迢织女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民间故事( ),最能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诗句是( , )。
5.《十五夜望月》的第一句诗的( )两字照应了题目,这是一首( )绝句,作者是( )代( ),诗中主要描写了中秋( )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深深秋思。
6.“百里不同风,( )。”不同的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比如有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 )的主要特点是:( ),( ),( )。本课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
7.英国笛福的《 》是一部长篇小说。梗概部分按鲁滨孙( )顺序记叙,写了“ ( )”“( )”“( )”“( )”
“( )”,突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 )的特点。节选部分写的是他初到岛上的( )和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的( )。
8.时间是无形的,但作家却用比喻使它具体可感。( )在《 》里这样描写过去的八千多日子:“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 ),( ),如( ),( )……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 )。苏东坡对于时间的流逝,用诗句表达了他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 )”。我能写一句珍惜时间的格言:( )。
8. 《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有( )之称。诗人把自己比作( ),认为如果得到( ),就一定能充分施展自己的( )。全诗短小精悍,借( )
来寄托( )的愤慨和( )的远大抱负。
9. 《石灰吟》是( )代诗人( )写的。作者寄意于( ),表达自己( )的意愿和( )的决心。
10.《竹石》是( )代的( )家、( )家( )的七言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 ”)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形象地表现了劲竹的( )。这首诗抒发作者( )的顽强精神以及( )的高尚情操。
11.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些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 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 )。 红军长征时,老班长( ),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 )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他们的死比( )还重。
1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录,是女儿李星华通过对父亲( )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还原了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 )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 ),以及对父亲的( )和深切的( )。文章是按( )、( )、( )、( )的顺序来叙述的。本文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这是一种( )的表达方法,使文章显得紧凑。
13.《为人民服务》是( )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 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 ); 二是( ); 三是( )。毛泽东在
这篇演讲稿中引用了司马迁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觉得死得比泰山还重的古人有( ),现代有( ); 死得比鸿毛还轻的古人有( ),现代有( )。
14.《学弈》中的两个人学习态度截然不同:“其一人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 ;另“一人 ”,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引号内请填课文原句)
15.《学弈》选自《 》,说明了 的道理。
16.《两小儿辩日》选自《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 ),一个认为( ),一个认为( ),为此,双方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和孔子( )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正应了他曾说过的一句话:“( ),是知也。”
1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 ),就能( )。课文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运用事例,证明观点,介绍了科学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 ); 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 ); 第三个事例
是
俄
裔
美
国
睡
眠
专
家
阿
瑟
林
斯
基
( )。最后对这三个事例进行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
18.《学弈》弈秋,( )之( )弈者也。使弈秋( )二人弈,其一人
( ),( )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心人有( )将至,( )而射之。虽与之( )学,( )。为是( )弗若与?曰:非然也。
解释:(1)通国( )(2)善( )(3)使( )(4)诲( )(5)惟( )(6)一人虽听之(之: )(7)虽与之俱学(之: )(8)弗( )(9)缴( )(10)为是其智弗若与(为: )(其: )(11)然( )(12)援( )
19.《两小儿辩日》孔子( ),见两小儿( ),问( )。一儿曰:“我以日( )去人近,而日中时( )。”一儿以日( ),而日中时( )。一儿曰:“( )大如( ),及日中则如( )此不为( )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热而( )凉乎?”孔子不能( )。两小儿笑曰:“( )为( )多知乎?”
20.解释:(1)东游( )(2)辩斗( )(3)故( )(4)以( )(5)去( )(6)日中( )(7)日初出( )(8)沧沧凉凉( )(9)决( )(10)孰( )(11)汝( )(12)及( )(13)探汤( )(14)为( ) (15)知( )
20.《匆匆》 燕子去了,有( )的时候;杨柳( ),有( )的时候;桃花(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呢?――是有人( )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 )是渐渐空虚了。在( )
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 ),没有( ),也没有( )。我不禁头(
)而泪( )了。
去的( )去了,来的( )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 )两三方( )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 )了;我也( )跟着(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时,便从( )的双眼前过去。我( )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 )时,他又从( )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 )在床上,他便(
)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了。等我( )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我( )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 )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
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
)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 )了,如( ),被初阳( )了;我留着些什么( )呢?我何曾留着像( )样的痕迹呢?我( )来到这这世界,(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呢?
22、《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 )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人( ),或( ),或(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替( )卖力,替( )去死,就比(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 ),(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 )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 ),为人民的利益( ),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