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网络文化

论网络文化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论网络文化

2007-6-7 阅读53次 本站网友不靠谱发表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本站共同拥有,转贴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网络文化还是一种正在发展中和建设中的文化,人类应当理智地运用它,掌握它,熟练地操控它,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对人类而言,研究网络文化,关注网络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空前未有的巨大无比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一、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

在人类既往文明交流史上,由于地理阻隔、语言不通和科技手段落后等原因,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的沟通,它们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地域性。这种独立性、地域性的特点,常常也决定了它们的产生、发展与形成往往是不同步的,各自有各自的文化时空。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勃兴,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始逐渐加大了交流的深度和沟通的力度,但是,各个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的横空出世,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当代科技成果的强力推动下,网络限制性地把各个不同文明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今天,西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同东方国家的网络发展,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别。就某些表现而言,有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譬如中国,它的4.6亿的手机用户,数量居全球之冠;它的网民数量达1.37亿人,仅落后于美国的1.53亿网民数量,而远远超过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纵观人类有史以来的不同文化发展进程,只有网络文化才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观,只有网络文化才具备了不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的显著特征。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和同步性必定将给不同文化的未来,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网络改变了世界的文化地图和文化格局,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网络文化是人类高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类文化表达形态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网络的魅力作用,人类的各种文化才不分地域、不顾时空、不论肤色地第一次真正实现了面对面的手拉手。

二、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

1

囿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以往文化的掌控者主要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人数虽少,但却牢牢把持着文化话语权。他们统治着文化体制,引导着文化方向,决定着文化内容,传播着文化意识。这种少数人主宰着文化世界的状况,直至网络文化兴起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理论上讲,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在网络文化面前,实际上已经消灭了作家与看官的区别,消灭了临于上的传者与居于下的受者的差异,消灭了神气十足的记者编辑与渴求信息的读者观众的界限,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我国现有1.37亿网民和4.6亿多部手机拥有者。这就意味着,在13亿中国人当中,至少有40%以上的民众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中国文化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庞大的文化大军。并且,这支网络文化大军的参与者,每年继续保持10~20%的速度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化第一次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全民参与。

三、网络文化是个性十足的“客”文化

以往的文化形态,无论是报纸、电视、期刊、广播,还是电影、出版、音像等,其政党或集体或单位或集团或团体或家族的色彩均很浓厚。网络文化则不然,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布信息和想法。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他完全可以想怎么来就能怎么来。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极致。现在,网络文化中最彰显个性的,就是“客”文化。播客、博客、威客、炫客、掘客、闪客、维客、印客、拼客、黑客、骇客、粉客等等,已经冒出的这么多种多样的“客”,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显示出网络这个平台确实是非常适合个性的生存与发展。

如同任何文化形态一样,网络文化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存在一些破坏性因素,如骇客的出现;另一方面,它还有许多建设性因素,如博客的诞生。博客是“客”文化中富于特征的表达方式。一般平民、文人明星、乃至政治家们都喜欢使用它。法国总理默克尔上任前,通过设立个人博客,并巧妙地把个人博客作为竞选的有力武器,赢得了广大选民的爱戴。西方国家的大多数政客都认定网络是参政从政利器,都在网上设立了个人博客,以便争取获得较高的支持率。我国最近召开的两会前,中国政府设立了网上专页“我有问题问总理”,短短时间内,汇集了12万条之多。这个网上专页,实际上也是变相的温家宝总理的一时性的个人博客。这种表达方式,拉近了中国老百姓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总理对广大群众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可见,网络文化在联系群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是以往任何文化形态都无法比拟的。

网络文化是塑造“客”的文化,它已经塑造了一批“客”,也正在酝酿制造一批新“客”,将来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客”。

四、网络文化是集大成文化

以往文化形态的表达方式,因时代不同而特色不同。这个历史进程,在传媒文化中表现尤为突出。新闻事业在近代欧洲产生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报纸;后来,人类发明了电台,广播文化应声而起,人类又增加了一条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20世纪50年代

2

以后,电视开始普及,人们摄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后起的广播不能完全取代报纸和期刊,再后起的电视也不能完全取代报纸、广播和期刊。虽然在新闻报道的快捷方面,广播要强于报纸和期刊,电视又要强于广播,但是,它们各自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因而都具有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谁也代替不了谁,谁都有自己身怀绝技的展示,谁都在传媒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传媒文化的丰富性,正是来自于它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可是,网络文化的出现,似乎对以往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发出了威胁性的呼叫。在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速度方面,在信息内容的存量方面,在信息表达的方式方面,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期刊、书籍等,事实上都不是网络的对手。网络已把报纸、广播、期刊、电视、书籍、音像等所有的优点、长处和功能都集于一身而用之。上网看报、上网看书、上网购物、上网看电影、上网看期刊、上网听音乐等,现在都能做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过去由多种表达方式而体现的文化丰富性,现在只需网络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足够丰富的了。当年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关于克林顿绯闻的报告通过网络发表,立即轰动了全世界。试想:谁能承担起将长达6万多字的报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迅速地让如此多的人们阅读的表达使命?报纸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多的版面;电视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长的时段;书刊行吗,不行,它没有那么快的面世能力;只有网络、也唯有网络,才能办到!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厉害性。

手机最早是作为通讯工具出现的。后经过研发,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强,既可通讯用,又可作资讯用,还可用来看新闻、拍照片、拍录像,进而还可上网等等,难怪有人惊呼:手机的前途不可限量!2007年春节7天,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手机短信发送量也是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这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说明,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了。

应当承认,由互联网和手机结合而成的网络文化确实具有一“网”打尽的超强能力,传媒界由此产生的种种忧虑和危机,也不是没有道理。尽管网络文化“通吃”所有文化形态的情况,目前尚未启幕,但这个未来趋势,又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把握。

五、网络文化是强势文化

从文化发展史上看,每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科技革命息息相关。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网络文化的喷薄而出,正是依赖于当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可以说,信息革命造就了网络文化。并且,我们还要强调指出,信息革命没有停滞,没有结束,没有阶段性,没有划上完成符号,它仍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的无限性,促使网络文化越来越强势,促使网络文化参与者的队伍规模更加惊人。报载:2007年全球将销售10亿部手机。这难道不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吗?

正如物理学上能量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它由一种方式转换成为另一种方式一样,文化的总量也同样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它将传媒文化中一部分逐渐转换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且转换的势头越来越厉害而已。历史的后来总是超越以往,这是普遍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更改,也用不着哀怨和悲愤,而应坦然地面对,思考更积极更适宜的文化对策。

3

六、网络文化是新人类文化

网络文化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培养和塑造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有别于老一辈的新一代人类,就像石器时代标明了新旧人类的鸿沟一样。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同传统的传媒舆论场相比,网络舆论场实际上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在某个时段、某些场合甚至还有压倒性优势。拥有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网上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群发性短信,完全可以挑起小小的是非波澜。不错,网络是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是增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就越是增大。故此,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场,已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和掌控者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

网络文化必然催生网络的道德法治建设。由于网络文化的全球同步,中国碰到的麻烦,肯定也是其它国家遇到的麻烦;其它国家没有解决或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肯定也是中国目前没有解决或暂时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任何国家在网络文化的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毫无疑问,都具有全球借鉴与参考,从而引发全球进步的意义。

尽管经济全球化日趋高涨,地球村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虽然网络的连接已经实现全球化,然而,在今日世界,网络文化不可不注意国别性。任何文化都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享受网络这个人类文明最新、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维护国家的信息文化安全。这就是说,像我国这样的正在加快前进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像抓传统媒体那样大力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以促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自人类有史以来,尚未见过有像网络文化这样扩张迅猛,进展疯狂,表现强烈,兼容所有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惹人爱、又引人恨,这也是一种客观事实。但不管怎么说,就像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一样,网络文化毕竟是人类聪明的硕果,才识的外化。何况网络文化还是一种正在发展中和建设中的文化,可能它的幼年期还未完成,也可能它刚刚步入青春期。人类的前进不能由某种强大的科技惯性拽着,而应当理智地运用它,掌握它,熟练地操控它,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对人类而言,研究网络文化,关注网络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来源:尹韵公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07年6月7日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