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杂志《JOBS》策划方案
目录
一、杂志理念„„„„„„„„„„„„„„„„„„„„„„„„2
二、市场细分„„„„„„„„„„„„„„„„„„„„„„„„2 1、市场细分的依据„„„„„„„„„„„„„„„„„„„„„2 2、目标市场„„„„„„„„„„„„„„„„„„„„„„„„2
三、消费者暗箱分析„„„„„„„„„„„„„„„„„„„„„2 1、消费者的问题„„„„„„„„„„„„„„„„„„„„„„„2 2、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社会学依据„„„„„„„„„„„„„„„„3 3、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经济学依据„„„„„„„„„„„„„„„„4
四、定位„„„„„„„„„„„„„„„„„„„„„„„„„„4 1、定位方案的选择„„„„„„„„„„„„„„„„„„„„„„4 2、定位分析„„„„„„„„„„„„„„„„„„„„„„„„5
五、栏目设计„„„„„„„„„„„„„„„„„„„„„„„„5 1、“求职信息”栏目„„„„„„„„„„„„„„„„„„„„„„5 2、“专家指导”栏目„„„„„„„„„„„„„„„„„„„„„„5 3、“真实案例”栏目„„„„„„„„„„„„„„„„„„„„„„6 4、“问答”栏目„„„„„„„„„„„„„„„„„„„„„„„„6 5、“行业分析”栏目„„„„„„„„„„„„„„„„„„„„„„6
六、盈利模式(略)
一、杂志理念
1 / 6
我们致力于打造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并存的创新型求职杂志,杂志紧密结合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特点,针对应届生在校园招聘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和方法。我们从专业角度帮读者分析问题,从实践的角度帮同学解惑,陪伴同学们走过求职过程中每一个瞬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同学们找到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二、市场细分
1、市场细分的依据
大一 大二 大三 按照学生的年纪可以分为 大四
研一 研二 研三 求职
继续深造
按照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考公务员
留学
创业
2、目标市场
杂志的目标市场定为应届毕业生中(即大四和研三的学生)的求职者。现在专门针对应届生求职者的杂志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这个市场中竞争者非常少。而且现在我国就业形势极其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的就业形势仍很难转好。就目前形势来看,应该有很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够得到就业指导,所以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
三、消费者暗箱分析 1、消费者的问题
那么下面我就根据5w1h理论逐条分析消费者的问题 购买什么(what)即是指消费者对于求职类的杂志有什么了解以及倾向于购买什么类型的求职杂志。就我个人的观察,现在市面上针对应届生的求职杂志并不多,同学们了解求职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网络,所以他们对求职类的杂志了解还是很少的。其实有很大部分的应届生都是初次求职,对求职各个环节并不是十分的清楚,大家在网上主要关注的信息除了招聘信息就是网申、笔试、面试、签约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能有一本包含以上多方面信息,让大家对求职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指导性杂志应该会很受应届生的欢迎。
谁(who)参与购买行为就是要了解杂志的消费者以及杂志的购买者是谁。求职类杂志的消费者即目标客户当然是有求职计划的人群,而且是针对应届生中的求职者。购买者除了刚才提到的求职者还可能有学校等机构,学校购买并不是自己用而是分发给准备求职的学生。
何地(where)即消费者在哪里购买求职杂志。现在大部分人买杂志的地点依旧是报刊亭和书店,而针对学生的求职类杂志的主要购买地点就缩小到校园里和校园附近的报刊亭和书店。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会在求职讲座的现场购买经专家介绍得杂志。
2 / 6
何时(when)便是指消费者都在什么时候。消费者购买求职类杂志的时间集中在各大企业开始招聘的这个时间段,一般是从每年的九、十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三、四月份。
怎样购买(how)则包括了解消费者怎样购买求职杂志、喜欢什么样的促消。有一部分消费者通常会亲自到销售地点,大概浏览后如果这一期有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购买,如果没有感兴趣的内容就会放弃。有的消费者则是每期都购买,无论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都是期期不落。
为什么购买(why)即了解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当需要达到一定强度而驱使人们采取行动时,需要就会变成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的高低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最迫切满足的就是可能就是生存需要,满足生存需要是他们购买求职杂志动机;而有安全需要的同学则是希望通过杂志指导找到一个可以给予他们安稳生活的工作;对于有社会需要的同学,在群体中得到归属感以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关爱便是他们求职的动机;在求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并获得他人的肯定则满足了部分同学的尊重需要;还有一部分人希望在求职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潜力,超越自己,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2、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社会学依据
我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群体对我们的影响又无处不在。不管承认与否,每个人都有与各种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如果我们发现周遭的同学都在用某一本求职杂志,并且其中一部分人成功找到了工作,那我们也会产生购买这本求职杂志的想法,进而与群体保持一致。参考群体就是或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看法和行为群体,它对我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规范性影响,群体中的个体会按照这个群体所期望的行事。比如,在身材非常好的女生的群体中普遍认为“好女不过百”,这个群体中的女生就会按照这个标准来控制自己体重。其次是信息性的影响,当消费者不了解产品时,就会将他人的使用感作为重要参考。这也是为什么在淘宝上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非常注重过往消费者的评论。同理,如果一个求职者周围的朋友都对他说这本求职杂志很实用,就会向他灌输很多对杂志的正面信息。第三就是价值观影响,个体会自觉遵守参照群体的价值观,并使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比如,消费者觉得很多自由不羁的人在选车时都会倾向于买SUV,而这个消费者觉得自己也是个自由不羁的人,他多半也会选择SUV的车型。
由此,我们可以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来刺激消费者。我们要针对“问题认知”的环节对消费者进行刺激,让消费者认识到这本求职杂志对他们的重要性,让他们产生购买动机。在推行杂志的初期,我们可以大范围免费发放,这样不止是让潜在消费者进行产品体验,还会让个体发现群体中的其他人都在使用这本杂志,从而个体很可能为了和群体保持一致去购买杂志。每个群体中都会有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会在群体中提供信息提出意见。我们可以将意见领袖作为传播中介,通过他们对整个群体造成影响。一方面,我们可以找一些求职非常成功的同学作为代言人,让这些同学讲述他们是如何通过使用这本求职杂志上,成为一个经验丰富、应对自如的求职者,并且成功拿到多份offer。因为这些同学就是我们周围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更容易让消费者信服,信息也更容易传递到消费者的脑子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和求职类的专家合作,因为专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他们的推荐更具权威性,也为杂志塑造了一个更加专业的形象。
3 / 6
3、消费者问题产生的经济学依据
从经济学方面分析我们就要先假设购买者是“经济人”,一个“经济人”做出的决定一定是理智的,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这时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产品的价格和性能。消费者会根据市场信息以及自己获得的收入购买能让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产品。就价格方面来说,几块钱一本的杂志当然比动辄几千元的就业指导课程显得实惠很多,可与网上的免费信息相比杂志的价格则处在劣势。但如果从产品质量方面考虑,杂志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而网上的信息源是不明确的,很有可能是虚假信息反而误导求职者。此外,相对于在网上费时费力地筛选信息,杂志提供的都是全面的且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现成信息,只要购买一本杂志就可以了解到包括招聘信息、笔试、面试、签约等方面在内的信息,还省去了在网上搜索的时间。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杂志的价格和杂志自身的内容对消费者进行刺激。首先是价格,对于还未工作的学生应该不会花太多钱在购买杂志上,如果杂志定价过高,学生可能会选择在网上获得信息。所以杂志的定价一定要低,在3~5元之间,我们可以定位为一顿早饭就可以购买的杂志。杂志的定价虽然低,但是我们可以发行周刊,消费者每周花3~5元购买一本杂志并不会感觉到太大的负担,一个月累计下来就有12~20元,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消费,积少成多。此外,发行周刊可以加快的信息的更新速度。其次是内容方面,消费者选择购买杂志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全面。除了每周更新的招聘信息,我们还可以刊登一些笔试的做题技巧或是请同学讲述自己的面试经历,并且也可以给就业方面的专家开设专栏,对同学进行专业地辅导。总之就是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
四、定位
1、定位方案的选择
在定位之前我们首先是要明确目标市场,我们的杂志主要针对的目标群体就是应届毕业生中的求职者。以这个细分市场为目标的杂志并不多,我们的主要竞争者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像“中公”一样的考试类书籍,这类书籍主攻笔试;第二个就是求职类的网站、论坛。第一个竞争者的优势在于它非常有针对性,而且是由行业专家们编制,使其更具权威性。而它的劣势就是它太过针对性,毕竟求职的过程不止笔试一个环节。此外,它的价格也过高,一套大概要100元左右。而第二个竞争者的优势非常明显—信息免费且信息量庞大,但它的劣势也来源于信息过于庞杂,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筛选出真实且有效的信息。 方案A:
发行区域——覆盖北京市各大高等院校以及教育机构
发行渠道——采用直销方式且电子杂志与纸质杂志同步发行 读者结构——具有求职计划或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
杂志内容——注重实用性又不失专业化,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发行多版杂志 发行周期——以周刊的形式发行 杂志价格—价格低廉,定价为3~5元
售后服务—建立客户信息网,为客户提供及时、贴心服务 方案:B
发行区域——覆盖北京市各大高等院校以及教育机构
发行渠道——采用“出版单位--零售商--消费者”的间接渠道 读者结构——具有求职计划或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
杂志内容——更具专业化的求职杂志,按照求职流程分为如“网申”“笔试”“面试”等多版杂志 发行周期——以月刊的形式发行
4 / 6
杂志价格—价格适中,定价为15~20元 我倾向于选择方案A
2、定位分析
既然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应届生中的求职者,销售的地点肯定要选择在各大高校附近,这样更方便学生购买。相对于其他求职类书籍主要在书店和网店上销售的情况,我选择直销的主要原因是这样可以降低发行费用,从而我们就可以以更加优惠的价格出售,除此之外,直销的方式便于我们及时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调整销售策略。电子杂志主要针对的就是学生群体推出的产品,今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超过5亿,而年轻人占据了大部分份额,所以手机杂志具有很大的市场,为我们的杂志提供更多的潜在客户。
针对像“中公”这样的有专家坐镇的求职类出版物,首先我们也要邀请旗鼓相当的求职方面的权威,为他们开设专栏,使我们的杂志更具专业化的形象。这样就形成了与竞争者的共同点。形成共同点后,我们开始找寻差异点,除了专业化的形象,我们的杂志要比竞争者杂志的实用性更强。我们可以找一些真实的求职者来讲述他们的求职经历,也可以邀请名企的HR来讲解企业招聘时的标准。这些内容其实对求职者更具参考性。而按照行业分类的策略则是针对求职网站这个竞争者的,我们将信息细化后,使杂志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让消费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信息。而B方案虽然也进行了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可能会造成杂志里的部分信息对读者是无效的,比如读者想进入金融行业,而杂志里除了金融行业的信息还有很多其他行业的就业信息,这些信息都属于无用信息。
发行价格和发行周期是搭配出现的策略,一个月买一本15~20元的杂志和一个月买四本3~5元的在杂志相比,价钱是差不多的,但是消费者的感受是不同的,消费者觉得3~5元的杂志是非常实惠的,而15~20元的杂志就略贵。而且这样发行可以加快就业信息更新的速度,让读者掌握最新的就业资讯。
大部分出版物在售后服务这方面都是缺失或是不到位的,所以为了与竞争者形成差异我们要重视售后服务领域。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客户信息网,跟踪消费者的使用情况,通过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来调整杂志内容。此次,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网站,读者可以注册成为会员,会员可以在网站上提出对杂志的意见,求职者也可以在网上将自己的求职经历分享给大家。对于老客户,我们可以给予一些奖励,例如专业的简历修改辅导、面试辅导等等。让贴心专业的服务成为我们杂志的鲜明特征。
五、栏目设计
1、 “求职信息”栏目
这是求职类杂志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招聘信息进行再细化,虽然杂志已经按照行业进行了分类,但每个行业的范围也很宽,例如金融行业还可以细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等。这样再细化之后,读者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大节省了寻找的时间。 2、“专家指导”栏目
这个栏目就是邀请就业方面的权威从专业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在求职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做什么准备、注意什么。专家肯定在这方面有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他们说出的话较一般人更具权威性,从而产生专家所特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5 / 6
3、“真实案例”栏目
这个栏目会邀请真实的求职者讲述他们过往的求职经历以及感受,之后再请名企中的资深HR对这些求职者的经历进行评价,为同学总结出可取之处和需要注意的方面。这些信息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求职的同学更具参考性。 4、“问答”栏目
我们可以搜集同学们在求职中遇到普遍问题,然后在栏目中罗列出来,再请就业专家或是资深HR逐个解答。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真实遇到的问题,所以这个栏目更贴近求职者的现状,能够为读者解决燃眉之急。 5、“行业分析”栏目
这个栏目可以帮助读者宏观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栏目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量化分析,让求职者了解各个行业的优势、劣势、现状、前景等信息。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更加客观地判断
六、盈利模式(略)
参考文献
1、《营销管理》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科特勒(美)&凯勒(美),P176-195、P240-262、
P308-318
2、《消费者购物行为调研》,刘萌,道客巴巴网站 3、《暗箱理论》,搜狗百科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