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原则:自办、自养、独立自主
宗教学:以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哲学观等)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揭示宗教本质的一门学科,从历史中研究各种宗教形成、发展、变化、成果、理论、著作的发展,揭示宗教发展规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问。宗教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宗教史学:侧重研究宗教发展阶段中的人和事,研究宗教起源、发展性质的宗教学分支学科。宗教史学涵盖在宗教学中,宗教学与宗教史学相比较,更侧重于抽象宗教的经验规律,研究宗教的现象和事物。
宗教现象学:描述性、分门别类式、但是宗教学更侧重研究深入挖掘宗教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是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知识点: 幻想、外部力量、支配、超人间力量(违反自然规律)
邪教,简言之,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人心、蒙骗他人,发展、控制社会成员,阻碍社会进步、危害社会的组织。
把宗教的体制个人利益化的一种组织。(为教主的个人利益服务)——方尔加
宗教的基本要素
内在:理念、思想;情感体验、情绪
外在:行为、活动;组织、制度体制
神灵
灵魂:是寓于人的形体中并主宰(操纵)形体的超自然的存在。
神灵:是灵魂发展的最高形式,神灵能够创造形体。
1.神是什么?
破坏自然规律的 相同 相异 同形 同性
人格化的超自然的存在 可能与人同形,一定与人同性
2.人性神格化的两种方式
费尔巴哈:想像、幻想:直接把人性附着于神之上(犹太)
把人性提炼为抽象的一种存在(基督教、伊斯兰)
神灵的类型
1)自然神:拜物教、把握住、部分把握、不能把握 古代印度:三界——天地空。中国的树神等。
2)血缘群体神:图腾崇拜 杂婚——群婚——对偶婚——族外婚
3)功能神和行业神:财神爷,黄道婆
4)至上神:天帝
5)绝对至上神 上帝 真主
神性 包括天命和神迹
天命源于人副天数,人们认为天一定是有意识地运行着。同时以 幻想的方式描述天运行的方式,天命就是天有意识地支配自然界、人类社会,简而言之就是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
天命的类型:按照天命的范围可以分为有限天命和无限天命。 按照运行方式可分为理智型的和情感性的天命。
什么是神迹
1) 定义: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这些特殊事件一般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违反常态。是神随心所欲造成。神迹的发生源有圣人(当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神灵附体),圣物(佛衣,佛塔,佛骨),圣地(耶路撒冷和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对神迹的批判: 王允:一切都是由因果发生,没有什么目的。
德谟克利特:一切都按因果定律发生,没有什么偶然性,偶然性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编造出来的。
斯宾诺莎:一切都是按照因果机械的发生。
经验论:休谟(休谟是如何批判神迹的?)
(1)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否都得依赖于经验的批判(经验论的批判):当两种经验都展示在你面前,最后只能服从于经验多的,一切神迹迄今为止都没有得到经验证实;
(2)历史学的角度:从历史学的考证来看,神迹都产生于野蛮落后的民族,随着文明的发展,神迹的说法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3)心理学的角度:人天生有一种癖好,喜欢心理刺激,不喜欢平淡。寻找兴奋点、听一些神奇的事情,越神奇的事越能引起人的愉悦。传播神迹的人厚颜无耻、伏尔泰、傻子+骗子
宗教经验
概念:信仰者对神、神圣的力量、神圣的物的直接体验——亲历,宗教经验其实就是主管观念的对象化。(本质上的说法)
宗教经验的表现(现象)
1.人在神面前的敬畏感,围绕它确立很多禁忌
——人们一开始崇拜的都是恶神、震撼之感;印度的湿婆神;商朝甲骨文:畏天之威;《诗经》;《尚书》:予谓天命,不敢不敬
2.对神和神圣物的依赖感——由于长期依赖而把它神化
3.对神的力量以无限的惊异、惊奇感
——亚里士多德: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惊奇、惊异而产生宗教
4.相信神有审判能力,产生了罪恶感、羞耻感
——《祝福》中的祥林嫂;南京大屠杀中得日本士兵
5.相信神对自己的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
——承负;佛教因果报应说;《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跟神直接交往产生神秘感
——金田的神灵传统
宗教经验的产生方法
1.理论论证 :
宇宙论:上帝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奥古斯丁);
本体论:(我们能想象出无限的、最美好的东西,但我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肮脏的——安瑟伦、笛卡尔)
目的论:(世界的秩序是非常美好的,在它之上一定有一个神圣的目的)
伦理学:(只有上帝才能把善和幸福统一起来——康德)
东晋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2、道德净化
麦克白/麦克佩斯 高僧传 祥林嫂
3、药物作用
使人的心理、生理发生变化——(毒品、海洛因、克拉克)
南美 海地 活死尸 伏都教(巫师宗教)
4、宗教修习
坐禅→心理变化 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
巫术
1、巫术的性质:通过仪式的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来影响人和自然界。 中国古代:巫者,通鬼接神者也。 巫者---圣人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庭。)占卜 祈雨 治病(驱鬼)
2、巫术的功能(作用)
积极作用:①.逃避与安慰(关口、疾病、转机)
②.坚定信心
③.鼓励进取
消极作用:被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利用
宗教组织的分类:
1.根据社会性、宗教性各自占比重的多少:
入世型:直接方式影响世俗
基督教:圣灵救世;伊斯兰;中国异端:太平道、五斗米、拜上帝会
出世型:间接 禅宗、道教、修道院、佛<基<伊
2.根据宗教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
合一型、独立型(类似党与国家的关系)、中国:政教分离
3.根据在政治上所处的地位:
在朝型:正统思想、被统治者认可、合作
在野型:异端
具有相对性——喇嘛教,万历之前(白教、萨迦、白土),之后(黄教、格鲁)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1本体论的。安瑟尔谟: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而且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在思想之中,而且也还实际存在。(被设想为仅在心中的东西,不如被设想为同时在心中与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那样伟大),所以上帝是存在的。笛卡尔也从上帝的绝对完满性推出上帝的客观存在。安瑟尔谟认为上帝的绝对完满性与客观存在之间具有逻辑必然关系,因此可以从后者推出前者。但是笛卡尔认为两者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由结果推溯到原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综合。
2 宇宙论的。阿奎那从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说出发,向前“回溯第一因”,最初一无因之因,即上帝。或最初之“不被推动的推动者”。休谟反对,不能肯定宇宙确有因果规律。康德说,理性无权由“现象界”的因果关系范畴推出“超验”的上帝。罗素则认为不能作出最初必有“无因之因”的推想。当代马尔科尔重新赞成。
3目的论的。阿奎那认为,宇宙所呈现的奇妙的和谐,有规律的秩序背后必有一位全知全能全善的设计者按着其目的而作出的安排。即使无理性的自然物也朝着一个目的的运
动,他们总是遵循可以到达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这条路线是需要智慧与知识安排的,这个预谋者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演绎式的目的论论证。威廉培利18世纪的利用类比发展了另一种“归纳式的目的论论证”。上帝类似钟表匠。遭到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的毁灭性的打击。
4康德的伦理学证明,人的认识能力不足以超出“现象界”来肯定或否定超验的上帝的存在。实践理性认为,若达到美德和幸福合一的理想境地,保证伦理道德的正常执行,就必须假定上帝是存在的。
5 实用主义的。帕斯卡的打赌说,威廉詹姆斯的风险论。既然理性无法证实或证伪上帝存在。就须权衡信仰对人生幸福的好处,凭意志或情感作出选择上帝存在。约翰希克的《宗教哲学》有论述。
当代世界宗教发展的总趋势:日益复杂、日益分化。
1、从没有专职人员到各种名目繁多的神职人员。2从无宗教组织首领到有各级首领。3从无定形的组织到日益复杂完善的制度。4、从单一层次的组织到多层次多领域的组织5、从简单的戒律到复杂的戒律禁忌6、从简单的传说到复杂深奥的理论体系7、从单一宗教到众多教派分支8、日益世俗化
宗教在社会主义的作用: 文化学上所说的“文化”,本是与“质野之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人类按照人性需要对自然所进行的一个创造性的改变。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一种文化创造过程,那么,“人化的自然”,则是文化创造的结果,是为“文化”。由此可见,自然世界本无神灵和宗教,神灵和宗教不过是人性异化(对象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神的神性本质是人的人性,是人性的神圣化,所
以,宗教和神的产生实质上是人类的文化创造。 既然宗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的各方面就要切合实际地把它当作“文化”来看待。这样看问题,对党、国家和社会,对文化学术界,对宗教界本身,都大有好处。如果党、国家和社会在观念上把宗教当成一种文化,全面看待宗教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作用,就会在政策上努力去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同时防止其在文化上的消极作用,这样的态度和政策,有利于团结宗教界,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实现全国持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民族的大团结。如果我们的文化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术界在观念上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用理性的批判态度审视宗教,取其积极的文化因素、弃其消极的有害方面。这种性质的宗教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过去的历史,也将更有效地服务于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如果我们的宗教界人士特别是教会领袖们,能认识到他们所信的宗教不仅是一种崇神拜鬼的信仰,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文化各方面发生过深刻影响的文化体系,那必将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责任感,在传道布数中更多地发挥和宣扬宗教中关于慈悲、仁爱、和平之类伦理道德,祛恶扬善的教义,在社会上利用宗教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只有这样的宗教,才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也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