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态哲学
摘要:佛教是一个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追求精神解脱为价值取向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待、互相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考,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阐扬和演绎佛教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佛教 生态哲学 生态意识
正文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逐渐从观念、理论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反思。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自身以外的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现代化与自然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生态学说的基本问题,生态哲学就是从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关系到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命运。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佛教是一个为一切众生提供解脱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若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诠释、演绎佛教的相关哲学思想,不仅将有助于丰富生态学说,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进展。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所谓解脱就是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
佛教《杂阿含经》卷第十对缘起思想的典型表述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是彼的缘(条件或原因),彼依此而起,彼也依此而灭。这是说,任何事物都因条件或原因而存在,都因失去条件或原因而消失。条件或原因又有主次之分,这分别称为“因”,指直接的主要的条件或原因,与“因”相对的“缘”则指间接的次要的条件或原因。
其一,条件互依——因果关系论。其二,生灭无常——事物过程论。其三,缘起性空——现象与本性相即论。从生态学视角来诠释上述佛教缘起论的思想,个人、人类和社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紧密相联的关系存在。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身;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存在。由此还昭示我们:如何防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如何维护正常的生态平衡,如何完善相关条件、因素以利于生态提升,是人类应尽的职责,也是人类保护自身应尽的职责。缘起论所蕴含的过程思想则告诉我们,生态是随因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应当预见这种变化,并参与其中,尽力防止生态的恶化,尽力推动生态的良性发展。至于缘起论排除缘起事物本性实有的思想,认为这是把事物的条件性与真实性、现象与本性、相对与绝对对立起来,是难以认同的。但是,性空思想肯定了条件性与真实性、现象与本性、相对与绝对的差别,强调了事物的条件性、相对性、暂时性则有其合理的一面,事物的本性既有实有的一面,也确有空无的一面。就实践意义来说,“无我”论直接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有助于破除人的优先性、优越感,提倡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对待万物,这是有利于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
二、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
佛教倡导从现实的苦难世界进入彼岸的幸福世界,并从平面与立体的角度描绘了宇宙结构图式,佛教具有独特的宇宙论的眼光和视野。
据中国佛教学者的有关著作《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图》论述的内容来看,佛教宇宙图式论的主要进路是:中国→南洲(南瞻部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刹。佛教还描述佛所居住的世界,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和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都是心无烦恼、幸福安乐、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世界,其中还突出强调了水质优良、矿藏丰富、鸟兽众多、林木茂盛、花草芬芳、空气清新等优美的、绿色的、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是佛国世界的本质属性。
佛教宇宙图式论虽然表现出历史与宗教的种种局限,但是作为古代宇宙论学说的历史遗产,其中也包括了某些合理的思想,佛教宇宙图式论关于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多重层次、不同物体和不同生命在不同空间的分布,不同世界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描述,都是对世界生态的整体性、无限性、有序性的重要猜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生态有着启示意义:人类与其他生物是互为一体的,物质与生命是互相关联的;佛教宇宙图式论表现了超越人类和现世的思想立场和人生向上不断追求的自觉与热情,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共同愿望,这对于建构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世界也是有启迪作用的。
三、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
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还宣扬因果论。《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八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已作的因在未得果前不会自行消失,未作的因亦不会得果。此种因果之理,俨然不乱。宇宙万物都受因果法则支配。佛教进一步强调,作为因果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善因必产生乐果,恶因必产生苦果。
佛教因果报应论不是处在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和对立中,而是在两者的相依和统一中来论述众生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昭示人们,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虽有差别,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不断运动的统一体。生命是生命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而客观环境也是不断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而改变自身面貌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因果报应理论包含着人类与环境互为因果,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通过自身行为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揭示了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的辩证关系,在生态学上具有理论参照意义。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运行机理和调控机理,而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生态平衡即反馈调节是维护生态系统的主要方式和基本要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要求众生从事善业,要求人对自然的索求必须与人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反对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要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有其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生态危机。佛教劝导人类不要造恶业,就生态问题而言实具有警世意义。
四、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
佛教把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生命的东西,生命指有情识(感情与意识)而言,原作“众生”,后作“有情”;一类是不具有情识的东西,如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佛教的两个命题——“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集中地体现了佛教的普遍平等观。
佛教的普遍平等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比如在认同宇宙万物普遍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就能由平等心进而产生同情心、爱护心、慈悲心。佛教关于众生平等和万物都有佛性的主张,也直接否定了人类至上的观念,否定了人类有权征服自然的观念,把人们从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主客二分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与自然环境互利耦合的心理思想基础。
五、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
佛教是非常重视道德责任感的教派,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也包含了环境伦理的思想因素。环境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别,这里所讲的佛教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环境、对自然界其他生物与非生物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而言。
(一)破我执,断贪欲。“我执”,执著实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土的清净决定于心的清净,心的染净与环境直接相关。
(二)不杀生、放生和护生。佛教由不杀生戒又衍化出“放生”的传统。佛教戒杀的主张,体现了生命的平等观和自由观,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佛教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而且也有助于培育人的平等心、慈悲心,进而也有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三)素食。佛教倡导素食,其主观动机,是恪守不杀生戒,培育修行者的善良慈悲心理,保护动物。从客观效果来看,不仅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免遭破坏,也有利于恢复动物品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土地和水等的节约利用与保护,也确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
(四)惜福、报恩。佛教依据不断向上追求解脱的立场,认为惜福也是一种获得解脱的行为,强调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福分,主张即使有十分福气,甚至主张以惜福代替幸福。积极保护自然资源,树立正确的、适度的、节约的消费观。
小结
(一)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造成各类资源的枯竭,森林面积锐减,
荒漠化面积扩大,物种消亡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人类需求的重负,严峻的现实,要求人们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深入反思,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两全其美的格局。
(二)佛教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重精神解脱的价值取向,从而以独特的视角,阐发了宇宙发生论、结构论以及人生规律和道德责任,为认识人类生活的意义、人类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意义提供参照,有助于人们改变价值观念,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佛教生态哲学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而要使之落到实处,落实于行动,还必须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缜密分析,揭示其合理而有效的因素,运用现代语言,结合具体实践,阐扬佛教生态哲学的合理思想,并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变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这种转化工作是佛教生态哲学思想能否发生实际作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普济.五灯会元 北京:中华书局.
(3)释昭慧.佛教伦理学[M].北京:法界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