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 Jl . ... . 巍 万个中国自然村中,筛选出有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成立于2005年,是天津大学 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建立中 国传统村落名录。经过他多年 的呼吁,国家已开始对各省各 民族地区古村落进行全面调 查认定。“抢救古村落就是和 时间赛跑。”冯骥才感叹道。 由冯骥才倡议和主持的 内一方独特的人文天地。研究 院主体是现代主义风格,与院 内的水池、奇石以及冯骥才的 民间收藏物交相辉映。步行于 研究院中,随处可见冯骥才十 几年田野工作所得:一座明代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历时十三年,对中华大地上的 木结构门楣立在庭院一隅,来 自冀南民间的木质斗拱飞檐, 历经岁月沧桑,彩绘图案几乎 全被风雨洗去,只依稀留下点 点绿色;散落院中的几处纤夫 石,来自巴东巫峡香炉滩,是 在三峡蓄水前所取,石上清晰 印着纤夫以绳拉船,经年累月 摩擦留下的深沟…… 命不息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放 进我的人文理想,特合适。” 冯骥才曾如是说。作为著名作 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他 自称是这个时代的干预者,也 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20 1 7年9月1 9日,“为 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 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 启幕,会议高度评价了冯骥才 的突出贡献。 进入本世纪,中国民间 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遭受严重冲 击,冯骥才毅然放下文学和绘 画两支笔,转身为民间文化奔 走呼号。2003年,冯骥才去 了一趟巴黎,回来后开始做一 件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 救。冯骥才提出,“大到古村落、 小到小荷包,把中国民间文化 全面清理,不要让我们的后人 将来到外国去看中国的文化。” 那年他6 1岁。大多数中国入 O链家园 口 张 道 正 事业不止 到了这个年纪已经退休了。他 则风雨兼程、跋山涉水,跑遍 中国。一跑十年过去,中国民 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获得了 一批重要的成果,出版了 中 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 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 中国 木版年画集成 中国民间剪 纸集成 中国民问泥塑集成》 中国服饰文化集成 等专集。 2O 1 3年,冯骥才着手做 中国传统村落认定工作。“古 村落培育了传统文化和道德 准则,遗存了大量物质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这是祖宗留给 我们的无形财富。”然而,现 实却是残酷的,越来越多的 古村落正从地图上迅速消失。 “家乡都不存在了,哪儿去承 载乡愁?”他决心在全国260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 地毯式普查与盘点。他以全国 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的身份,推动文化政策法规的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文化遗产 的重视、遗产日的设立、 非 遗法 的制定、四大传统节日 成为法定假期等,都有他的努 力与贡献。 冯骥才说,知识分子是 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 来的,就得追求纯粹,就得 洁身自好,既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 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 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 思小说”的道路,并竖起“津 味小说”的大旗, 神鞭 三 寸金莲 等作品脍炙人口, 挑 山工 珍珠鸟 等散文名篇 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 人。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 护和教育是冯骥才的“四驾马 车”,他说,“哪一驾马车到今 天我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 融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下。 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 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 “我已经75岁了,但仍 有理想。”头发斑白的冯骥才 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