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是( )
A.《汉语大字典》 B.《中华大字典》 C.《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D.《新华字典》 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A.刘淇 B.扬雄 C.王引之 D.刘熙 3.《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A.张相 B.王瑛 C.符定一 D.朱起凤
4.《说文解字》所用的编检方法是( )
A.笔画编检法 B.部首编检法 C.音序编检法 D.号码编检法 5.《康熙字典》是清人——、陈廷敬等人所著。( )
A.王念孙 B.王引之 C.张玉书 D.段玉裁
6.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音序排列和( ) A.按字形排列 B.按字义排列 C.按号码排列 D.按字体排列
7.《康熙字典》把汉字分为214个部首,其划分部首的依据主要是( ) A.小篆的结构 B.隶书的偏旁 C.楷书的偏旁 D.魏碑的偏旁 8.我国现存的最早字典是( )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经籍篌诂》D.《辞通》 9.由近人杨树达编著的一部占汉语双音词词典是( )
A.《词诠》 B.《辞源》 C.《辞通》 D.《经籍赛诂》 10.《经传释词》是一部( )
A.专门解释古典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著作
B.为帮助初学古汉语的人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而编写的字典 C.古书训诂资料的汇编
D.考释古汉语虚词特殊语法的著作
11.《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汉字的编排方式是( )
A.按照音序排列 B.按照部首排列 C.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D.按照笔画排列
12.下列工具书,可供查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的语句出处的是( ) 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B.《简明古汉语字典》 C.《十三经索引》 D.《汉语大字典》 13.《四角号码新词典》所收汉字的编排方式是( )
A.按照音序排列 B.按照部首排列 C.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D.按照笔画排列 14.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是( ) A.直音 B.反切 C.以拼音方案注音 D.以注音字母注音 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 ) A.专门解释古典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著作
B.为帮助初学古汉语的人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而编写的字典 C.古书训诂资料的汇编
D.考释古汉语虚词特殊语法的著作
答案:1.A 2.C 3.A 4.B 5.C 6.C 7.C 8.B 9.A 10.D 11.A l2.C 13.C l4.B 15.B
二、多项选择题
1.《诗词曲语辞汇释》这部工具书的性质是( ) A.考释《诗经》、《楚辞》中的特殊词语 B.考释唐诗、宋词中的特殊词语
C.考释乐府民歌中的特殊词语 D.考释元曲中的特殊词语
E.考释经书中韵文的特殊词语
2.下列工具书,由清人编写的有( )
A.《康熙字典》 B.《诗词曲语辞汇释》 C.《词诠》 D.《经传释词》 E.《辞源》 3.我国工具书使用的释义方法有( )
A.直训 B.描写 C.义界 D.递训 E.譬况 答案:1.BD 2.AD 3.ABCE
三、简答题:
1.《说文解字》是怎样的一部书?对学习古汉语有什么帮助? 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它共收字9353个,全书按540个部首编排,主要用于查找字的本义。由于它在收录小篆形体的同时,还收有古文、箱文等形体,所以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形体变化有一定的作用。它运用六书的理论对汉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大都是正确的,对字本义的分析也都比较客观,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在掌握字的本义的同时,明白词义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掌握词的意义系统。 2.简要说明下列工具书的性能: 答:《康熙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写的按部首编排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字47000多。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目前我国收集汉字单字最多、解释汉字形音义的质量最高的一部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为帮助初学古汉语的人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小型字典。
《辞源》:修订以后的《辞源》是一部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词典。 《汉语大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详述语词历史演变过程的大型词典,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 《词诠》:近人杨树达所著,是按注音字母顺序编次的解舞古书中常用虚词的词典。
3.什么叫反切?
答: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注音方式,兴起于汉代末年。它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在字书中,反切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或“某某切”,如《广韵·麻韵》:“夸,大言也,苦瓜切。” 4.《康熙字典》在释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康熙字典》在释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先后失次,而晋宋以后的新义更是缺乏。另外,还存在有引用材料截取失当、断句错误、张冠李戴等问题。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各个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现象的是( )
A.狱: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 B.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女子的配偶” C.臭:古义为“气味”,今义为“难闻的气味”
D.裁:古义为“裁衣”,今义为“裁断”
2.以下各个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 ) 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B.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
C.劝:古义为“勉励”、“鼓励”,今义为“劝阻” D.宫:古义为“房屋,居室”,今义为“宫殿”
3.从古今词义缩小的角度分析,与“丈夫”变化相同的是( ) A.亲戚 B.江 C.诛 D.货
4.下列各词古今词义不发生转移的是( ) A.走 B.宫 C.狱 D.货
5.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转移现象的是( ) A.坟:古义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为“掩埋尸体的土堆” B.货:古义为“财物”、“财产”,今义为“商品”、“货物” C.色:古义为“脸色”,今义为“颜色”、“色彩” D.睡:古义为“打瞌睡”,今义为“睡觉”
答案:1.D 2.D 3.B 4.B 5.B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古今词义变迁的角度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词义扩大的有( )
A. 上入执宫功。 B.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C.浴兰汤兮沐芳。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E.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2.古代一些词汇的感情色彩在今天常发生变化,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不含贬义的是( ) A.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 冯唐已老听吹嘘。 ..C.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
D. D.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E.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是( ) A.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C.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D.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E.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
4.以下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与今义不同的是( ) A.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B.夸父与日逐走。 .
C.且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D.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E.互抱马脚不得行。 .
5.以下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范围后世已经有所扩大的是( ) A.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B.反,诛屦于徒人费。 .C.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D.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E.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 .
答案:1.BE 2.ABCD 3.ABCDE 4.ABDE 5.ACDE
三、简答题: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并且与今义相比较,说明古今词义的主要差别。 (l)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3)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4)诗守南楚,民作谣言。 ..(5)治千金膏药方。 ..
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并且与今义相比较,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试说明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主要类型。
(l)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4)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5)夸父与逐走。 .(6)鞠狱故不以实。 .
答案:
1. (l)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还可以有引申义,引申义有多有少,这就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①句中的“池”古代有两个意义:护城河,池塘。现代它也有两个意义:池塘,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一减一增。(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感激”,古代侧重于内向,指内心的感动、激发。如②句中的感激。现在“感激”指感谢,侧重于外向,需施之于人。(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如③句中的“恨”是遗憾、不满的意思,古义轻,今义重。④句中的“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现在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⑤句中的“膏药”是一种既可内服也可涂敷的膏状药物,这与现代的膏药一般只用于敷贴不完全一样。
2.古今词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转移三种主要类型。
(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①句中的“禽”包括鸟兽等动物,现在是鸟类的总称。又如②句中的“丈夫”指男子,现在指女子的配偶。
(2)词义的扩大。它的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③句中的“江”指长江,现在泛指河流。④句中的“色”指脸色,现在指颜色、色彩。
(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⑤句“走”字是跑的意思,现在指行走。又如⑥句中“狱”字指案件,官司,现指监狱。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一、项选择题
1.同义词之间有泛指无别、特指有别的语言现象,下列同义词没有这一现象的是( ) A.皮,革 B.偃,仆 C.饥,饿 D.狗,犬
2.判定同义词,可以采用互训的方式,下列同义词的判定可以用此方式的是( )
A.追,逐 B.粮,食 C.伐,侵 D.独,寡
3.“排,挤也。抵,挤也。摧,挤也。”这里使用的词义训释方法是( )
A.互训 B.递训 C.同训 D.以上都不是
4.“恭”,“敬”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
A.范围广狭不同 B.性状情态不同 C.侧重的方面不同 D.语法功能不同 5.“耻”,“辱”这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
A.侧重的方面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法功能不同 D.性状情态不同 6.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 )
①惟人,万物之灵。 ②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
A.语法功能不同 B.性状情态不同 C.感情色彩不同 D.范围广狭不同
7.同义词有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对词义的深浅轻重对比正确的是( )
①饥而欲食,寒而欲暖。②宁一日饥,无一旬饿。③婴疾甚,且死。④永元中,病卒于家。⑤不学而....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⑥识众寡之用者胜。 ..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④⑥/②③⑤ D.②③⑥/①④⑤ 8..以下各组成对的反义词,其反义关系与今义一致的是( )
A.高一低 B.穷一达 C.进一退 D.治一乱
答案:1.C 2.A 3.C 4.C 5.C 6.D 7.A 8.A
二、多项选择题
1.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向看,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属于同义词连用的选项有( )
A.此时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B.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C.以诈巧迫胁臣相。 ..D.虽然,何以报我。 ..E.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
2.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差别属于范围广狭不同的是( )
A.人,民 B.女,妇
C.白,皎,皙 D.问,询,访 E.完,备
3.下列各组同义词的差别属于程度深浅轻重不同的是( )
A.完,备 B.问,询,访 C.疾,病 D.知,识 E.饥,饿 答案:1.ABC 2.ABCD 3.CDE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绵词?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六大差别。
3.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主要根据和方法是什么?
4.说明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注意它们与现代的意义的区别:
答: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在表面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很相似,但意义并不相同。具体如下: (1)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2)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4)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5)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
答案:
1.答:联绵词就是双音节的单纯词。所谓双音节,就是它由两个汉字组成;所谓单纯词,就是说它的两个音节分开来时是都不表义的,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它的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而不是两个词素,因此,联绵词都是不能拆开理解的。如现代汉语的“玻璃”,分开来,“玻”和“璃”都没有任何意义;古代汉语的“匍匐”分开后,“匍”和“匐”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它们都是联绵词。
2.答:同义词之间的六点区别是:
(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所指都是属于人类的社会成员。“人”与禽兽相对,是人类
社会成员的统称。因而可以用于指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任何其他方面互有区别的社会成员。而“民”的外延比“人”要小,限于指“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统治者、被奴役者。 (2)性状情态不同。同义词有的表示同类事物,而这些事物在性状、质地、功用等方面有区别;有的表示同类动作行为,而这些动作行为的情态、方式不同。以表示动作的同义词“坐、跪、跽”为例。这三个词都表示两膝着地,区别在于臀部是否依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坐”,臀部依着脚后跟;“跪”则臀部离开脚后跟;“跽”是跪而且耸身直腰。
(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和“饿”。前者是肚子空,想吃东西,即一般的饿。后者则是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即严重的饿。
(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完”和“备”。“完”侧重事物的整体性,意为完整无缺,完好无损。“备”则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为齐全、完备。
(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通常只是客观地表示使一定的对象失去生命,无所谓褒和贬。“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则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和“辱”在作动词用的时候,语法功能明显有别。“耻”的宾语一般由动词性词组充当,是表示事情的。“辱”的宾语通常由名词充当,是指称人的。
3.答: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主要根据和方法是:
(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这是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根本依据,因为词义的区别是在词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的。如:“虏自卖裘而不售。”(《韩非子.说林下》)根据这个句子表示的意思,可以知道“售”不等于“卖”,二者是两个相关的行为。“卖”只表示以物换钱的交易行为,而不论结果如何。“售”表示交易的结果,意思是卖出去。
(2)借助于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古代字书和古注常常有对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进行辨析的。如“言”和“语”。《说文·言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按照《说文》的解释,主动跟别人说话叫“言”,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讨论、议论叫“语”。 (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古代汉语的同义词,通常是在词的某个义项上同义,考察这个义项和其他义项的引申派生关系,有助于了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比如,同样是杀,“诛”通常指杀死有罪者,是褒义词,因而有别于“杀”和“弑”。从引申关系看,“诛”的本义是指责、谴责,引申为讨伐、惩罚、杀死。指责的当为有过失者,讨伐、惩罚的应是有罪者,杀死的则更应当是有罪者。通过这番引申关系的探索,“诛”不同于“杀”“弑”的特点就更为明确了。
(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如“曲”和“屈”。“曲”的反义词是“直”。而“屈”的反义词则是“伸”。“曲”“直”都表示性质、状态:“屈”“伸”都表示动作行为。
4.答: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表面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很相似,但意义并不相同。具体如下:
(1)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后世指县一级的官吏)
(2)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把握:同义连用,握着,拿着。这里是名词,指手掌之中。现代为复合词)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交通:两动词连用,交结往来。现代为复合词,指交通运输。)
(4)操其奇赢,日游都市。(都市:词组,都邑的市集。现代为复合词,一般指大城市) (5)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词组,官家的房舍。现代为复合词,指官家)。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的“防”字,用其直接引申义的是( )
A.(君子)行有防表。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D.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其引申义的是( ) A.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B.交邻国有道乎。 C.使老弱女子乘城。 D.矢交坠兮士争先。: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属于相似类型的是( ) A.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
B.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4.下列各句中,“纲”是用其本义的是( )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为政贵当举纲。 C.近习用事,渐乱国纲。 D.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5.下列各句中,“鄙”用其本义的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C.四鄙之萌人。
D.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6.根据字形分析,“时”字的本义应该是( ) A.时机 B.时常 C.时间 D.季节
7.根据字形分析,“朝”字的本义应该是( )
A.早晨 B.朝廷 C.早上省视父母、君王 D.朝见,朝拜
8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本义为裁剪。 B.快,本义为与“慢”相对。
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湖北的汉水。 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
9对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正确的是( )
A.秒,本义指禾穗的芒尖。 B.烈,本义为猛烈、强烈。
C.臭,本义为难闻的气味。 D.蜡,本义为动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具有可塑性,易熔化,不溶于水。
答案:1.B 2.B 3.A 4.A 5.C 6.D 7.A 8B 9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言”字用其本义的是( ) A.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B.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C.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D.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E.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与。
2.下列各句中,“张”字用其引申义的是( ) A. 军威必张。
B. .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C.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D.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E. .遂雄张南道。
3.下列各句中,“之”字用其本义的是( ) A.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B. 驱而之薛。
C. 齐闵王将之鲁。 D. 庄辛去之赵。
E.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4.下列各句中,“期”字用其本义的是( ) A.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B.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C. .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D. .征敛无期。
E.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5.下列各句中,“因”字用其引申义的是( ) A.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D. 殷因于夏礼。
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6.从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来看,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属于相似情况的选项有(A.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B. 断.
木为杵。 C. 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D. 当断.
不断,反受其乱。 E.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7.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
A.危:陡峭、高峻。
)
B.奋:举起,扬起,振作。 C.权:权力,权衡。 D.信:言语真实。 E.网:网上的线绳。
8.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引申义的是( )
A. 断:决断,果断。 B. 术:道路。
C. 危:不稳定,危险。 D. 析:分析,辨析。 E.牢:监狱。
9.分析下列选项,属于相向引申的是( )
A.“果”由果实引申为充实;“实”由充实引申为果实。 B.“居”由居住引申为止息、停留;“住”由停留引申为居住。 C.“道”、“术”都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手段。 D.“进”、“退”由表示向前走、向后走引申为到朝廷做官、辞官家居。 E.“治”可由治理引申为安定、太平;“平”可由安定、太平引申为治理。
10下列各句中,“舍”字用其本义的是( )
A.楚子舍之以归。B.公赐之食,食舍肉。C.舍我穑事而割正夏。D.铿尔,舍瑟而作。E.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1下列各句,“完”字用其本义的是( )
A.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B.不如伐蜀之完也。C.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D.父母使舜完廪。E.臣请完璧归赵。
12.下列句子中,“形”字用其本义的是( ) A.形具而神生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C.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D.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E.短倏之相形也
13.下列各句中,“负”字用其本义的是( ) A.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B.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田荣者,数负项梁。
E.徐衍负石人海。 14.下列各句中,“法”字用其本文的是( ) A.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B.则文王不足法与? C.汉法令非行也。 D.(商鞅)将法太子。
E.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 15.下列句子中,“臣”字用其本义的是( )
A.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B.臣妾逋逃。
C.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E.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案:1.ABC 2.ABCE 3.ABCD 4.BE 5.DE 6.ABCD 7.ADE 8.ACDE 9.ABE l0AE 11CDE l2.ABC l3.AB l4.CE l5.AB
三、简答题:
1.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指出其与词的本义的几种联系方式。
1.答: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探求词的本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l)借助于词的书写形式。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如“诛”,古书中有时表示诛杀,有时表示谴责,有时表示责求。要想知道这三个义项究竟哪一个是本义,就可以通过字形的分析来求得。“诛”字从“言”,表明其本义必然与言语有关,由此即可判断“诛”的本义是“谴责”,而不是其他两个义项。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要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例如“闲”的本义缝隙,只凭字形是很难想像出来的。《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只是在考察了这类用例之后,再联系其字形,方知“闲”的本义为缝隙。
2.答: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三种。一是相似。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如“斗”,本义为酌酒之器,引申为斗星。之所以能够这样引申,是因为酌酒之器与斗星都是杓形,有把。二是相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如“年”,本义为收成。古代每年只收一季或一次,收获标志着农事活动的一个周期,由此便引申为四时或十二个月构成的年。三是相因。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虚”,本义是大丘。大则显得空旷,因此便引申出空虚的意思来。
汉字的构造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六书”理论的是( )
A.许慎 B.王引之 C.段玉裁 D.张玉书
2.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的是( ) A.指事 B.象形 C.会意 D.形声
3.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4.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 )
A.仰韶文化原始陶文 B.商代文字 C.籀文 D.小篆
5.最早的隶书是由汉以前——的草率写法逐渐形成的。( ) A.篆书(不限于小篆) B.古文 C.籀文 D.金文
6.最早的隶书产生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春秋
7.关于“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的陈述,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造字法 B.都是用字法 C.既是造字法,又是用字法 D.既不是造字法,也不是用字法
8.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 )
A.日三禾止 B.车女犬止 C.牛贝记户 D.马子引目
9.下列各组汉字,全是独体字的一组是( )
A.犬眉休行 B.车虎鼎人 C.及刃目鸟 D.角鱼更然
10.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合体字的一组是( )
A.朱即朝理 B.钦豪颖高 C.豕逐武本 D.罔空受伐
11.下面的形声字,全是左形右声的是( )
A.杞媵物虹 B.腹理松扑 C.难雅雄赐 D.越醒许攻
12.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A.止又寸中 B.上下甘本 C.曰末一果 D.瓜肉亦刃
1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取戒苏基 B.射歪佞孟 C.武莫逐及 D.劣杂游星
14.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松观逝引 B.坟仇觉兵 C.胡釜恐逻 D.访遂赋别
15.下列各组汉字,声符全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 A.徒吐杜填 B.裁栽哉载 C.颠顶顿顾 D.支肢枝歧
16.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全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 A.胡期朔基 B.佞伦作取 C.颖颍颇和 D.惟慢忽恭
17.下列各组汉字,全为省声字的一组是( )
A.毫雷甜恬 B.融秋星乔 C.狄考鲜替 D.累徽豪雪
18.下列各组汉字,全为会意兼形声的一组是( )
A.经忘婚娶 B.字受闻谢 C.表临约坠 D.被伪旨暮
19.下列各组形声字,结构形式全为上形下声的一组是( ) A.理鸣疚祷 B.旗拖脚燃 C.袭牟笑震 D.茅空管芳
20.下列各组形声字,结构形式全为内形外声的一组是( ) A.辩冈问闻 B.衷阔园闺 C.暇作帐清 D.窍字置芳
21.下面几个形符,能表示与斧头有关意义的是( ) A.弓 B.刀 C.支 D.斤
22.下面几个形符,能表示区域名称意义的是( ) A.阜 B.邑 C.广 D.厂
23.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形字是( ) A.豪 B.融 C.雪 D.耆
24.下面几个字中的省声字是( ) A.宇 B.何 C.豪 D.星
25.下面几个字中,不是会意字的是( ) A.从 B.吠 C.明 D.背
26.下面几个字中,不是象形字的是( ) A.大 B.亦 C.首 D.人
27.下面几个字中,不是指事字的是( ) A.莫 B.寸 C.末 D.旦
28.下列选项中的形声字,全属形符偏于一隅的是( )
A.颖载修倏滕疆佞 B.雪融豪里雷累徽 C.衷裹戚游随赖杂星 D.松赐结理越部恐姿
29.下面选项全为假借字的是( )
A.飞蜚伸信 B.与予十什 C.伸信母毋 D.与予韦围
答案:1.A 2.B 3.B 4.B 5.A 6.A 7.B 8.B 9.B l0.D 11.B l2.B l3.C l5.B l6.D l7.D l8.A 19.D 20.A 21.D 22..B 23.D 24.C 25.D 26.B 28.A 29.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面的“六书”中,属于“四体”的有( ) A.指事 B.转注 C.象形 D.会意 E.形声 2.下面几组字,被许慎用做六书例字的有( ) A.主干 B.上下 C.日月 D.山水 E.江河 3.下面各句,用有古字的有( )
A.取妻若之何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C.衣被则服五采 D.金就厉则利 E.甚矣,汝之不惠 4.下列常见部首,可以表示与行走有关意义的有( ) A.页 B.走 C.彳 D.足 E.立
5.下列常见部首,可以表示与口有关意义的有( )
l4.C 27.A A.口 B.疒 C.见 D.言 E.欠
6.下列常见部首,可以表示与房屋有关意义的有( ) A.攴 B.殳 C.广 D.宀 E.厂
答案:1.ACDE 2.BCE 3.ABCD 4.BCD 5.AE 6.CD
三、简答题:
1.象形字与指事字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了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指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如“木”其整体象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会意字与形声字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有一个是起表音作用。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来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
3.什么叫“省形”?什么叫“省声”?
答:“省形”就是形声字的形蔚被省去了部分笔画,如“星”,它的形符实际上是“晶”,由“晶”的三个“日”省做了一个“日”;“省声”就是形声字的声符被省去部分笔画,如“恬”,它的声符实际上是“甜”,把“甜”字中的“甘”省去而成了“舌”。
4.假借字有哪两类情形?
答:假借字有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类情形。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某个词本来就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那么,在表示“伸展”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试说明《说文》中的“六书”和“四体”。
答:《说文》中“六书”的名称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按“六书”的不同性质,通常把它们区分为“四体二用”。“四体”指的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书,其性质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6.试说明象形与会意、指事与会意的区别。
答:象形与会意的区别:象形字是依样画葫芦,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的物体,抽象的意义或者没有具体形象可以描摹的概念就无法用它来表示;而会意字是用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类意义是比较抽象的。从字的结构来说,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合体的。
指事字与会意字: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这些意符基本上都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的;
指事字则是要么含有抽象的指示事物的符号,要么就完全由抽象的符号构成。
7.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是形声字的选项,并结合字形分析和本义的探求,解释这些形声字。
答:是形声字的选项有:(1)(4)(6)(7)(8)(9)(10)
(1)烈:从火列声,本义是火势盛大,句中用本义。 (4)饭:从食反声,本义是吃(饭),句中用本义,
(6)称:从禾爯声,本义是称量物体的重量,句中用本义。 (7)格:从木各声,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句中用本义,
(8)赐:从贝易声,本义是赏赐、赐给的意思,句中用本义。
(9)城:从土成声,本义是围绕都邑的防卫高墙,即城墙。句中用是的引申义,义为城镇、城市。 (10)池:从水也声,本义是池塘、水塘。句中用的是引申义,义为护城河。
古今字 异体字 繁体字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各组字,不具有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 A.奉捧 B.知智 C.距拒 D.伯霸
2.下面各组字,不具有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 A.取娶 B.刀仞 C.支肢 D.为伪
3.下面各组字,不具有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 ) A.故固 B.然燃 C.辟譬 D.坐座
4.下面选项不是古今字的是( ) A.其箕 B.员圆 C.昏婚 D.飞蜚
5.下面选项不是繁简字的是( ) A.無无 E.應应 C.氣气 D.舞午 答案:23.C .24.B 25.A 33.D 34.D
二、多项选择题
1.指出下列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
A.反一返B.芸一耕 C.归一馈 D.塗一途 E.知一智 2.指出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 )
A.采一彩 B.脩一修 C.伯一佰 D.辟一避 E.矜一鳏 3.下面各组字属于古今字现象的是( )
A.具俱 B.昏婚 C.州洲 D.不丕 E.大太 4.下面各组字属于繁简字现象的是( ) A.箕其 B.婚昏 C.洲州 D.係系 E.復复 5.下面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现象的是( ) A.煙烟 B.埜野 C.係系 D.避辟 E.塗途
答案:1.ADE 2.ABCE 3.ABCDE 4.DE 5.AB
三、简答题:
判断句 叙述句 一、单项选择题
l.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帮助判断的语气词是( )
A.者 B.也 C.矣 D.耶
2.占代汉语的判断句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指示代词“者”表示( ) A.系词 B.判断 C.提示和加强语气 D.等同关系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主语+者+谓语+也”和( )
A.主语+者+谓语 B.主语+谓语 C.主语+为+宾语 D.主语+谓语+也 4.在古代汉语里,常在动词前加“可”、“足”、“能”等助动词表示( ) A.主动意义 B.肯定 C.被动意义 D.否定
5.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是( )
A.主动句 B.表主动意义的句子 C.被动句 D.表被动意义的句子 6.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式的是( ) 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B.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C.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7.古代汉语中,常用数词直接作动词的状语和用数词作“者”字词组的谓语来表( A.动量 B.使动 C.名量 D.意动 8.古代汉语谓语前置的现象主要见于() A.疑问句和主动句 B.疑问句和被动句 C.感叹句和疑问句 D.感叹句和被动句 9.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是( ) A. “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
B.夫法度之动者,谓何等也? C.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D.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10.下列各句中,没有动量成份的是( )
A.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11. 下列句子,“是”作为系词表示判断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此是何种也。
C.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D.是炎帝之少女。
12.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 )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夫战,勇气也。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答案:l.B 2.C 3.D 4.C 5.D 6.B 7.A 8.C 9.D l0.C 11.B 12.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是”字作指示代词的是( ) 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B.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C.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E.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2.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的有()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E.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己被辱,随仇者,贞也。
3.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是( )
A.谓之京城大叔。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闻之,有献于公。
D.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E.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答案:1.ACDE 2.ABCDE 3.ABDE
三、简答题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几种表达功能? 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4.古代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动量成分。
答案:
1.答: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有六种:一是“主语+谓语+也”式;二是“主语+者+谓语+也”式;三是“主语+者+谓语”式:四是“主语+谓语”式:五是“主语+副词+谓语+也”式;六是“主语+为+宾语”式。
2.答:(1)表示类属关系。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表示比喻关系。如“君子之德,风。”
(4)将复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百乘,显使也。”
(5)表示因果关系。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答:(1)“于”字句。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2)“为”字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为„„所„„”句。如“如姬父为人所杀。”
(5)“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答: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单个的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来表示动量。如“(赵高)上殿,殿欲坏者三。”现代汉语则是把用数词和量词结合成的动量词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和放在动词后作宾语两种方法来表示动量。如“做了三遍”、“他五次举牌”。
否定句 否定词;疑问句 疑问词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前置宾语的句子是() A.天下一家,何土非君? B.彼且奚适也? C.客胡为若此?
D.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E.沛公安在?
答案:1.BCE
三、简答题
1.根据以下例句,对比说明疑问代词“谁”和“孰”在用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1)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2)寡人将谁朝而可? (3)敢问谁之罪也?
(4)孟尝君怪之日:“此谁也?” (5)吾与徐公孰美?
(6)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7)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8)孰王而可畔也? (9)礼与食孰重? (10)孰城?城卫也。
1.答:从所列例句看,在所指代的疑问对象上,“谁”专门用以问人,例句(1)(2)(3)(4)皆是。“孰”也可以用以问人,倒句(5)(6)(7)(8)皆是。但是“孰”还可以用以问物,如例句(9)(10),而“谁”则不可以问物。
从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看,“谁”可以充当主语,如例句(1);充当谓语,如例句(4);充当定语,如例句(3);充当宾语.如例句(2)。“孰”可以充当主语,如例句(6),充当定语,如例句(8);充当宾语,如例句(7)(10),但是“孰”一般不充当谓语;“谁”和“孰”用法相同之处还在于它们在充当宾语时都要前置。
此外,“孰”经常用在选择问句中,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如例句(5)(9),这种表示比较选择的用法后来发展成为固定结构“孰与”。这一点,也是与“谁”的用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以下例句,对比说明疑问代词“何”和“奚”在用法上的各自特点: (1)何贵何贱?
(2)大王来何操?
(3)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4)曰:“是何也?” (5)乃入见,问:“何以战?”
(6)许子何不为陶冶? (7)子奚乘是车也?
(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9)曰“奚冠?”曰:“冠素。”
2.答:“何”和“奚”都是疑问代词,都用以问物。但是,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一些区别。具体如下: “何”的用法较为广泛。可以作主语,如例句(1);可以作谓语,如例句(4);可以作定语,如例句(3);可以作动词及介词的宾语,如例句(2)为动词宾语,例句(5)为介词宾语;可以作状语,如例句(6)。 “奚”的用法较之“何”要局限一些。“奚”经常作状语,询问原因,如例句(7);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如例句(8);作动词的宾语,如例句(9)。但是一般不作主语、谓语和定语。 在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何”和“奚”因为都是疑问代词,所以都要前置。
词类的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
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D.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2.下列句子,属于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 ) A.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 C.射之,豕人立而啼。 D.失期,法皆斩。
3.下列句子,属于名词作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 ) 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B.沛公欲王关中。
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4.下列句子,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是() A.五年卒亡其国。 B.故不如先斗秦赵。 C.梁以此奇籍。
D.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的一句是() A.失期,法皆斩。 B.射之,豕人立而啼。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沛公欲王关中。
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一句是() A.曹公,豺虎也。 B.尔欲吴王我乎。 C.友风而子雨。
D.天下云集而响应。
7.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8.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
A.宣子说,乃轻币。 B.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B.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C.强本而节用,则天子不贪„„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0.下列句中,不是名词活用的句子是()
A.范增数目项王。
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C.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答案:1.A 2.B 3.D 4.D 5.A 6.D 7.A 8.B 9.A 10. 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为使动用法的是( )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B.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C.故不如先斗秦赵。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E.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1.C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占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几种类型? 2.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何区别?
答案:
1.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有的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有了它类词的功能和意义。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形容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名词作状语等。
2.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使宾语发出与某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述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把宾语看成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二者的区别是,使动用法侧重于对宾语客观行为的描述,意动用法侧重于对主语主观认识的描述。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让)宾语„„”,意动用法则可译为“认为宾语„„”或“把宾语当成„„”。
代词 介词 连词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汉语的代词中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是() A.谁 孰 B.安 焉 C.者 所 D.彼 夫 2.古代汉语中的无定代词是()
A.或 莫 B.诸 若 C.然 兹 D.胡 奚 3.古代汉语中指代性的副词是()
A.皆 咸 B.大 至 C.相 见 D.幸 伏
4.古汉语中的介词“于”原来是动词,下列各句中,“于”作动词的是() A.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C.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5.下列各句中, 介词“以”的意思是“凭着、依靠”的是() A.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 B.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 C.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6.下列句子中,介词“因”表示原因或理由的是() A.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B.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C.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D.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7.“然”字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后表示转折。下列句子中“然”表转折的是() A.以须炉火之然也。
B.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C.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8.在古汉语中,“且”字既是副词又是连词。下列句子中,“且”字不作连词的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下列句中,“于”字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C.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10.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主语不该出现谓语的情况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1.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儡,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 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12.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句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13.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4.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B.于是至则围王离。 C.欲速则不达。
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l.C 2.A 3.C 4.B 5.A 6.D 7.D 8.D 9.D 10.B l1.A 12.D 13.A 14.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与”作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的句子是() A.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B.吾与徐公孰美?
C.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D.吾与女弗如也。 E.与人刃我,宁自刃。 2.下列句子,“而”作连词,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用法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C.蟹六跪而二螯。
D.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E.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筐王异母弟也。
3.下列句子,连词“而”和“以”用以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的是() 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E.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4.下列句中,“之”用作人称代词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或相倍蓰,或相什伯,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C.《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 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遗之。 E.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5.下列句中,“之”字用作连词的是()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B.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C.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D.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E.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6.“以”字原是动词,在下列各句中,“以”字虚化为介词的是() A.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E.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答案:
1.AB 2.ACDE 3.AB 4.BDE 5.ABCDE 6.ABCDE
三、简答题
1.请说出古代汉语代词的种类。
答:古代汉语中,代词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疑问代词: (2)指示代词;
(3)人称代词; (4)无定代词;
(5)辅助性代词(所、者)。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在哪些地方不同于现代汉语。
1.答: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l)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必须放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中,少数介词的宾语可以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前面。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不可省。古代汉语中,介词“以”、“为”、“与”、“从”等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
(3)“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作补语,“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则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同样的意思,现代汉语都用状语来表达。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同上)
3.古代汉语介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有三:
(1)大多数介词的宾语是处在介词的后边,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需要可以放在介词前边,而现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一律放在介词后边。
(2)除了介词“于”以外,古代汉语其他常用的介词的宾语往往可以省略,现代汉语却不能。 (3)现代汉语除了“在”字结构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外,其余介词结构可作状语,不能作补语。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有自己的特点。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只
作为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于”字除了表示对于、关于意义要作状语外,其余意义多作补语,“以”字结构表示条件、原因时一般只作状语,而表示工具、对象、时间时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作定语,古代汉语则不能。
4.举例说明介词“于”的用法。
答: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l)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如“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中的“于”引进时间,可译为“在”。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可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于”引进“有事”的对象“颛臾”,可译作“对”。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如“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诗经》的用韵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举例说明什么是古音通假,考察古音通假根据什么时代语言?
答:古音通假就是人们在使用汉字的时候,本该使用甲字时,不用甲字,却用了一个与甲字音同或音近的乙字。由于古音通假依据的是先秦古音而不是今音,所以考察古音通假也只能根据先秦时期的语音系统。例如“伏筏氏”在古书中又写作“庖羲氏”,依今音,“伏”与“庖”不同,似乎二字不可能通假;但若依先秦古音则是通假字。
2.简述为什么联绵词、音译词的不同写法不能算古音通假。
答:联绵词作为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的单个字只起标音的作用,因此,组成一个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就可以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几十种不同的写法。但这些不同写法中,不能说其中的某一种是正确的写法,也就不能说其他写法是某一种写法的通假。所以联绵词是不能算作古音通假的。
至于外来的音译词,当初都不是只有一种写法。它们的多种写法中,既不能说哪一种写法用的是本字,用的是本义,也不能说其他的写法就是通假字,用的就是通假义。所以,音译词也不能算古音通假。 3.请说明通假产生的原因。
答: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字的人只考虑了语音关系,而没有考虑形义的搭配,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所以某字和某字可以相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的读音必须是相同或相近的。
4.什么叫反切?
答: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注音方式,兴起于汉代末年。它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在字书中,反切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或“某某切”,如《广韵·麻韵》:“夸,大言也,苦瓜切。”
古书的注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可用于改正文字讹误的古注术语是( ) A.读曰 B.读如 C.犹言 D.当作
2.可用于指出多了文字的古注术语是( ) A.脱文 B.当为 C.衍文 D.读为
3.可用于说明人或事物形态状貌的古注术语是( ) A.谓 B.之貌 C.犹 D.犹言
4.可用于串讲文章大意的古注术语是( ) A.貌 B.言 C.犹 D.日
5.可用于辨析同义词的古注术语是( ) A.谓 B.言 C.犹 D.为
6.可用于说明通假字的古注术语是( ) A.读如 B.读若 C.读为 D.当为
7.可用于声训、指明词源的古注术语是( ) A.谓之 B.犹言 C.读如 D.之言
8.在古注中,用同义词(包括近义)解释,用远引申义解释、用今语释古语、用常用字释非常用字时,一般使用的术语是( )
A.貌 B.曰 C.谓 D.犹 9.“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其中注解所用术语“谓”的作用是( ) A.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 B.用“声训”的方法作注
C.具体说明被解释词语的特定意义
D.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 10.《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其中注解所用术语“读如”的作用是( ) A.用于注音 B.用近义词作注 C.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D.用引申义来诠释本义
l.D 2.C 3.B 4.B 5.D 6.C 7.D 8.D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古注术语,作用完全相同的有( )
A.曰,为 B.谓,谓之 C.犹,之言 D.貌,之为言 E.读为,读曰 2.下列古注术语中,可用于注音的有( ) A.貌 B.犹 C.读如 D.当为 E.读若
3.下列古注术语,可用于声训的有( )
A.脱文 B.之言 C.之为言 D.谓之 E.之貌
4 .下列古注术语,可用于辨析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的有( ) A.犹 B.曰 C.之为 D.为 E.谓之 答案:
1.AE 2.CE 3.BC 4.BDE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常用的校勘术语有哪些,有何用法?
2.指出下列各例中的训诂术语,并具体说明其作用或用法: (1)《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日:‘无庸,将自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 (2)《诗经.终风》:“终风且噎,不日有噎。”毛传:“阴而风曰噎。” (3)《诗.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毛传:“豕一岁曰豵,三岁而豜。”
(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 (5)《诗.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毛传:“春夏为辅,秋冬为场。” (6)《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3.标点古书要注意哪些方面?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4.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具体要求和方法有哪些?
答案:
1.举例说明常用的校勘术语有哪些,如何用法?
答:常用的校勘术语有“当作”、“当为”和“衍”、“脱”。其中前两个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文字讹误。如《韩非子·说林上》:“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与。’”王先慎注:“‘请’当为‘索’,上下文并作‘索’。”“衍”这个术语用来指出文中因传抄而多出的文字。如《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脱”这个术语则用来指出文中因传抄而脱漏的文字。如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2.指出下列各例中的训诂术语,并具体说明其作用或用法。 答:(1)《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公曰:‘无庸,将自及。’”杜预注:“言无用除之,祸将自及。”(“言”。串讲句意)
(2)《诗经·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毛传:“阴而风曰曀。”(“曰”。解释词义) (3)《诗经·七月》:“言私其豵,献豣于公。”毛传:“豕一岁曰豵,三岁曰豣。”(“曰”。辨析词义的差别) (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曰”。辨析词义的差别)(5)《诗经·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毛传:“春夏曰圃,秋冬为场。”(“曰”。辨析词义的差别) (6)《诗经·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读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3.标点古书要注意哪些方面?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答:标点古书要注意:
(1)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使所断开的每个句子都能各自成立,使断开后的句子句意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讫,分清引语的开头和结尾;
(3)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即正确选用各种标点符号,使句子的结构层次分明。 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有:
(1)由于未能准确理解词义,导致文章割裂,引起标点错误;
(2)未能正确识别句子的语法结构关系,导致句不成句,引起标点错误; (3)由于未能熟练掌握音韵知识,致使韵文韵例混乱,引起标点错误;
(4)由于不明古代文化常识知识,导致不解文意,引起标点错误。 4.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具体要求和方法有哪些? 答: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信”、“达”、“雅”。其中“信”是基础,即译文必须忠实反映原作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是对古文今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具体要求和方法:
(1)今译时每个句子中的各个字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等,都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对古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译文应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古汉语修辞
一、单项选择题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所使用的修辞表达方式是( ) A.互文见义 B.复合偏义 C.同义连同 D.共用
2.与“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一句修辞表达方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C.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D.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1.B 2.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使用“用典”这一修辞表达方式的有( ) A.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B.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C.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D.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
E.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 ) A.使用谦敬语 B.使用避讳语 C.使用迂回语 D.使用雅言 E.使用俗语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复合偏义这一修辞手法的有( A.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B.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C.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D.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E.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4.互文见义这一修辞表达方式,亦可简称为( ) A.互文 B.互言 C.互备 D.互体 E.参互
5.下列各句,使用了委婉修辞方式的有( ) A.晋国,天下莫强焉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D.诚恐殉主而弃视
E.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6.下列各句,使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有( ) A.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卒 C.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下列各句,使用了分承修辞方式的有( ) A.耳目聪明
B.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C.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 D.昔天下之网尝密矣 E.掾主吏萧何曹参
8.下列各句,使用了共用修辞方式的有( ) A.君子之交淡若水
B.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C.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D.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E.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9.下列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D.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E.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答案:
1.AB 2.ABC 3.DE 4.ABCDE 5.CD 6.ACD 7.ACE 8.BCD 9.ABCD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委婉修辞的常用方式。
2.指出并说明下列句中的修辞表达方式:
(l)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2)德政不能救世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赵壹《刺世疾邪赋》)
(3)途有狂夫,投刃而候;泽为猛虎,厉牙而望:知见之者,不敢前进。(王充《知宝》)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贤上》)
(6)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汉书·高帝纪》) (7)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卷四) (8)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1.举例说明委婉修辞的常用方式。
答:委婉修辞的常用方式有三种。
(1)使用谦敬语。即在言语交谈或书信来往中,需要提到自己的时候,采取谦虚自贬的说法。如颍考叔对郑庄公说话时,就称自己是“小人”;
(2)采用避讳语。即对于一些不吉利、不光彩或不雅观的事情,或避开不说.或加以掩盖装饰。如触龙与赵太后谈话,在谈到赵太后死的事情时,就说成“一旦山陵崩”;
(3)使用迂回语。即表面上是说这事,而实际上是说那事,说的话转弯抹角,话中有话。如《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的使者对齐桓公率领的军队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实际意思则是说:你们为什么侵犯我们楚国?“
2.指出并说明下列句中的修辞表达方式:
答:(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互文。两个句子互相呼应,意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2)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互文。“德政”与“赏罚”互相呼应,意即德政和赏罚不能救世溷乱,德政和赏罚岂足惩时清浊。)
(3)途有狂夫,投刃而候;泽有猛虎,厉牙而望;知见之者,不敢前进。(共用。动词“知”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互文。“将军”与“都护”、“角弓不得控”与“铁衣冷难着”互相对应、隐含,意即“将军和都护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5)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用典。引用古代尧举舜、禹举益、汤举伊尹和文王举闳夭、泰颠的事实,说明举贤的重要意义。)
(6)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分承。“掾”和“主吏”这两个定语并提,“萧何”和“曹参”这两个中心语并提,实际上意思是“掾曹参,主吏萧何”。) (7)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邹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鳏寡”与“茕独”互相呼应隐含,“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互相呼应隐含,实际意思是“鳏寡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不见牛马之衣”。)
(8)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共用。助动词“欲”是个状语,它同时修饰“识人之多”和“见事之广”这两个中心语。)
诗律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词句中属于自由式对仗的是( ) A.胡未灭、鬓先秋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震弦惊
2.初唐以后,诗人按照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叫做(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今体诗
3.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这一语法现象的是( ) A.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B.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C.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4.下列诗句属于汉乐府的是( )
A.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D.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花可自由? 5.《词林正韵》一书的著者是( )
A.许慎 B.郭茂倩 C.沈侄期 D.戈载
6.初唐以后,人们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这种形式的诗叫( ) A.古体诗 B.今体诗 C.律诗 D.长短句 7.今体诗用韵,用的是( )
A.平水韵 B.切韵 C.广韵 D.排律 8.近体诗讲究平仄,平仄分别指中古四声中的( ) A.平声、上声,人声、,去声 B.平声、去声,上声、人声 C.平声、人声,上声、去声
D.平声,上声、去声、人声
9.五言仄起仄收式颔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C.仄仄平平仄 D.仄仄仄平平
10.五言平起仄收式尾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 A.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平
ll.“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中出句拗和救的字分别是( ) A.在 歧 B.歧 在 C.为 在 D.在 为
12.“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一联中出句拗和对句救的字分别是( ) A.兹 斑 B.手 马 C.自 斑 D.自 马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中出句拗和对句救的字分别是( ) A.烧 吹 B.不 吹 C.不 又 D.火 吹 14.“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中拗的字和救的字分别是( ) A.薄 园 已 B.宦 故 芜
C.梗 故 芜 D.梗 故 已
17.李商隐七律诗《安定城楼》的第二句是“绿杨枝外尽汀 洲”,这首诗颈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A.平平仄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仄仄平
18.下列句子所涉及的人物,依次对应的一组是( )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③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白居易周瑜孔丘拓跋焘
B.苏轼周瑜孟轲拓跋焘 C.白居易鲁肃孔丘刘裕 D.苏轼鲁肃孟轲刘裕
19.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终风且暴,顾我则笑”一句中“顾”字的含义是( ) A,回头看 H,回头 C、照顾 D.看 21.同古体诗相比,今体诗的本质特征是( ) A.句数固定 .B.押韵严格 C.讲究平仄 D.要求对仗
22,律诗的第五句在四联中属于( )
A.颈联 B.尾联 C.首联 D.颔联 答案:
1.B 2.C 3.C 4.A 5.D 6.B 7.A 8.D 9.E l0.H ll.A l2.C 13.B 14.C l5.A l6.B l7.C l8.A l9.D 20.D 21. C 22.A
二、多项选择题 。
1.下面的诗句,不合格律的有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E.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下面各联诗句,用对仗的有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E.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下面各联诗句,用对仗的有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E.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4.下面各联诗句,属于工对的有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B.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C.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E.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5.下面各联诗句,属于借对的有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C.卷柿黄叶落,锁印子规啼 D.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E.且喜沧洲近,无如白发何
6.近体诗押韵的规则有( ) A.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B.一般押平声韵
C.不能出韵,不能换韵 D相邻的韵部字可以通押 E.用韵遵循的是《平水韵》
答案:
1.AB 2.AE 3.ABCE 4.ABDE 5.ACDE
6.ABCE 四、简答题
1.什么叫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平、仄、粘、对、拗、救?
3.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如属拗救现象,加一标出:
(1)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4)李商隐:锦瑟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词和杂言诗有何不同?
5.什么叫诗调、词牌、词谱? 答案:
1.什么叫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什么特点?
答:古体诗是指初唐以后诗人们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而成的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的诗。近体诗则指完成于初唐的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的诗。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点主要有: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字数固定,七律、七绝每句七字,;律、五绝每句五字:押韵严格,限押平声韵,双数句句尾必押,不能换韵;讲究平仄,共有四种平仄句式,全诗按“粘”和“对”的规律组合而成;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什么叫平、仄、粘、对、拗、救?
答:“平”即指中古四声中的平声,“仄”即指中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粘”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前四字(五言为前两字)的平仄相同,“对”指一联之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相反。
“拗”是指某句该用平声的字改用了仄声,“救”则指“拗”了以后,在某个地方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
3.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如属拗救现象,加一标出。 答:(1)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2)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来百越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词和杂言诗有何不同?
答:(1)词的句式长短有规定性,何处用长何处用短都不能违反;而杂言诗的长短则是随意的。 (2)词的句子是讲究格律的,而杂言诗属古体诗,无格律的要求, 5.什么叫诗调、词牌、词谱?
答:写词的依据的乐谱叫词调,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对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叫词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