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关于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作者:孟凡志等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6期

孟凡志1 李松艳2 杨国清2 (1.中共承德市委党校;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文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下,承德在转型升级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承接低碳城镇产业集群绿色崛起

0 引言

承德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位特点,承德生态环境对我省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承德作为河北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始终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确保我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承德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类生存,首先需要解决人类需求与供给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辩证统一。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统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先后经历了“以采集现有的天然产物为主”的蒙昧时代;“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野蛮时代以及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的文明时代。特别是人类的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形成了近代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各国调整产业结构,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回顾人类技术革命的发展脉络,前瞻新的技术革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抓住难得机遇,中国将走出一条新型生态文明现代化之路。

1.2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工农业的大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由于自然资源遭受不合理的开采以及生活性废弃物不断进入环境,严重污染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使正常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雾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资源枯竭主要表现为森林的消失速度,可利用资源的消耗,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环境治理到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立国向文明立国、工业化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单纯环境治理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型。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简要历程

20 世纪70 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中国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科学和全面,自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报告中重点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重大部署。

2 产业转型升级袁绿色崛起是推进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京津冀地区的河北从上世纪90 年代实施两环战略、一线两厢战略、打造沿海隆起带等重大发展战略。近20 多年的时间里,河北省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上科学实践探索,时代要求河北省及承德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 生态产业承接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发展战略机遇下,承德要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以创新的理念应对产业承接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由于内外多重环境影响,面对产业大转移形势,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模式可分为:①成本降低型。充分发挥承德要素成本优势,如劳动力、土地、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打造冀北物流产业中心,绿色深加工产业。②资源利用型。利用承德特有资源,打造旅游产业生态化;钒钛制品向科技要效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林、生态林、草场资源的深度开发,向生态要效益。利用当地资源设立研发基地,吸引京津高科技人才。③市场开拓型。利用承德区位、交通优势,加强与京津的全方位合作,实现绿色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条的对接,创建京北绿色产品交易市场,加强区域市场建设,实现对各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④集群吸引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引进大型生态企业的同时,做大做强承德特有的绿色企业,形成生态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发展,以实现配套产业的完善。⑤策略投资型。在国内产业大转移、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要靠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吸引投资又要靠环境(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力度。

2.2 产业园区问题

承德市的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德张百湾新兴产业示范区、承德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和承德凤山新兴产业示范区虽然初具规模,但从世界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变化来看还有待于

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带动辐射功能。主要实现几个转变:①实现商业模式变化:劳力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向知识密集的转变。②实现工作方式变化:简单的劳动-提升劳动技能-良好的形象和环境吸引投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一体化的生活方式转变。从工业为主+简单的生活配套发展到商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③实现园区形态变化:大型低密度工业区-组建工业组团,开发密度不断提高向科技园、服务园、生命科学园、科学企业家园、信息园的转变。④实现规划理念变化:工业区内容纳的用地类型越来越丰富。路网更考虑步行者以及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更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绿地和商业设施为劳动者服务。⑤建立新型产业园:实现研发设计、加工组装、营销服务的产业化。

2.3 低碳生态城镇问题

承德低碳生态城镇建设支撑点主要考虑几个方面:①能源综合利用。利用承德的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优势,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供应,加强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零碳排放区”,并倡导“零碳排放”的生活方式。②绿色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承德山区特点,建立公共交通和一体化交通体系,电动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人性化交通设计。优化交通空间,实现绿色交通、低碳交通,打造良好交通环境。③绿色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必须考虑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技术应用,绿的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统一。充分发挥承德市水资源优势,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构建安全、高效、人水和谐的健康水系统。倡导土地混合利用,在建筑容积率一定的条件下,允许用户将有关联的项目放在同一地块上。通过地下空间的整体设计来实现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实行旧城改造填充式开发,加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立体农场的开发。实行以生态环境绩效为原则的规划管理新方法。④完善基础设施。垃圾处理一定要减量、分类、再利用。合理分配道路空间资源,优先布设公交、步行和自行车设施,逐步推广生态环境效益好的技术和产品在道路建设和改造中的应用。加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绿化配置。⑤创新城市治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在内涵上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性。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⑥打造知识基础设施环境。通过电讯和IT 服务业的开放,建立信息基础设施,扩展互联网接入,促进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更多地应用。

2.4 绿色产业集群问题

优先发展高端旅游服务业。建立旅游营销联盟,拓展境外客源市场。加快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发展节能环保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自动输送机、矿山采掘、石油机械等为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精品化、系统化、高端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建设环首都科技成果孵化园区,争创省级重大创新基地。推动建设承德国家级大型数据中心。

3 结束语

承德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发展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承德自然资源(山水林石路)和社会资源(人文精气神),发挥承德的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发展环境与生态环境,树立市场、品牌、成本和效益观念,坚持三严三实的工作精神,规划设计环境高品质、项目高科技、设施高档次、人口高素质、服务高水平。营造人与自然、家庭、身心、物质与精神和社会和谐环境,最终在3.9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美丽幸福承德。

参考文献:

[1]赵建军.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4).

[2]王世谊.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时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4).

[3]黄海东.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J].商业时代,2009(01).

[4]刘昀献.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5]刘福森.寻找时代精神家园———兼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1).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07 年.

[7]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军.生态文明建设刍议[N].中国文化报,2008 年.

[8]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9]承德市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承德统计年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叶关于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曳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院孟凡志,立项编号院HB13SH002。

作者简介:

孟凡志(1970-),副教授,中共承德市委党校市情教研室副主任,从事承德市情研究,区域经济及承德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发表多篇承德市情论文及多项承德市情课题研究曰李松艳(1970-),副教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就业处副处长,主研方向院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