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作文 [追梦]》
摘要:在特罗姆瑟,许多机构都带有“最北”的字样,建于1861年的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同是位于世界最北 部的教堂, 在朗伊尔宾几公里外的高山上,每隔一段路程就能看到“北极熊可能出没”的标志牌,告诫所有访问者不要单独行动,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新奥尔松落成,这是我国继南极中山、长城两站后建成的第三座极地科学考察站
从中国到挪威,两个国家,一个目标,跨越4000公里欧亚大陆。 从北京到北极,两种风光,一个愿景,15个日日夜夜。 在北极开始迎来白昼的日子里,我跟随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走进北极。包括10名大学生“北极使者”在内的32名考察队员,沿着“北京-斯德哥尔摩-奥斯陆-特罗姆瑟-朗伊尔宾-新奥尔松”的路线深入北极圈内。领略了地球最北端的风土人情。 科考队一路向北,“世界最北”的事物迎面扑来:特罗姆瑟有世界最北的教堂、最北的酿酒厂、最北的跨海大桥和缆车;朗伊尔宾有世界上最北的大学――斯瓦尔巴德大学,还有《斯瓦尔巴德邮报》――封面以“地球上最北的报纸”自诩;新奥尔松邮局发行的明信片赫然标明“这是世界上最北的邮局”…… 地球最北端的风土人情,神秘莫测,让人期待。 奥斯陆:上帝的山谷 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奥斯陆峡湾的顶端,被群山、丛林和原野、大海所环抱,既有海滨城市的旖旎风光,又有依托高山密林而具有的雄浑气势。街道两旁的楼宇大多只有六七层,带有浓重的中世纪色彩和独具一格的北欧风貌。苍山与绿原相辉映,十分迷人。奥斯陆城市面积的75%为森林和绿地,人均绿化面积居欧洲各国首都之首。城市位置濒临海湾,空气湿润,气候温暖适宜。 传说“奥斯陆”的意思是“上帝的山谷”,但在挪威语中,指的是“林间空地”。随行专家介绍,公元1050年,挪威最后一位海盗国王把他的政府建在了艾卡堡山脚下奥那河与奥斯陆湾汇合处的土地上,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一座以奥斯陆命名的城市。 行走在奥斯陆街头,觉得这是一个清秀的城市。即便不是大家闺秀,也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不像贵妇人那样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却自有一种纯洁无瑕的气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拥挤的人群。小小的城市,少少的行人,静静的街道,矮矮的围墙,仿佛一座拥有大片草坪的“城堡”――碧绿的草地一望无垠,真真的“野旷天低树”。天很蓝,云也很白。郊区的房屋坐落在小山丘上,红墙黑,瓦,点缀着油绿的青草。这里的王宫也很漂亮。王宫后面有一个大花园,有幽静的林荫小道,还有小桥流水,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数不清的大海鸥从天上掠过,野鸭在池中戏水,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叽叽喳喳的鸟儿在草地上玩耍、觅食、追逐。真不愧是“上帝的山谷”。 “佛拉姆”号:到过南极北极 挪威具有悠久的航海史。早在公元9世纪,挪威人就驾驶着独具风格的木船,乘风破浪,来往于北欧与中欧之间,“挪威”即“通
.
向北方之路”的意思。目前,奥斯陆有4个航海博物馆,生动地记录着这个以海洋为伴的国家的昨天和今天。其中,“怫拉姆”号博物馆无疑最为著名。对于喜爱海上冒险的挪威人来说,佛拉姆号探险船就是活生生的证明。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队来到北极的第一站,就是探访这座位于奥斯陆海滨的博物馆。这是一座普通的三层砖瓦结构小楼,但里面的展出内容,却把北极探险先驱们那种奋斗、创新和牺牲精神作了充分表达。船长39米,排水量800吨,船桅高11米,吃水5米……从技术角度讲颇具传奇色彩的“佛拉姆”号是一艘三桅帆船,人们最多只觉得它的船形有些奇异罢了,但是这艘“佛拉姆”号曾“南征北探”过地球的南北两极,为两次举世闻名的极地探险(1893年南森穿越北冰洋和1910年阿蒙森成功探访南极)作出过卓越贡献。这艘船的催生者是挪威探险家南森,他认为顺着亚洲北部的洋流,可以直接抵达北极。为防止使用常规的考察船在北极被浮冰夹碎,南森大胆创新,设计出截球形船底,以使开往北极的船在遭遇浮冰挤压时,能迅速上浮以确保安全。事实证明,南森的创新之路走对了。 与同行的挪威外交官山鹰讨论挪威人的探索精神时,山鹰说,以往在挪威北部地区,如果遇到暴风雪时还有儿童在户外,一般家长是不会跑出去找的,因为孩子们在刚记事时就会被教导遇到暴风雪时如何自救。若孩子被冻死,则说明上帝觉得这个孩子不应该长大而把他收回去了。“佛拉姆”号探险船背后的故事,让不远万里前来的“北极使者”们震撼不已,更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考察队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吴金友介绍说,组织“北极使者”首站参观“佛拉姆”号探险船,就是要让同学们领略北极探险先驱的无畏勇气和创新精神。 科学家惊人一赌 奥斯陆居民能感觉到,与以往相比,奥斯陆的冬天越来越短,冰雪也越来越少,“冰雪之都”显得有些名不副实。挪威科研理事会国际极地年执行秘书长、挪威极地研究所前所长奥拉夫・奥尔海姆,是位跟气候问题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博士,前不久他和同事打了一个赌,赌注是一瓶上好红酒。因为他预言,如果今年夏天和去年一样热的话,寒冷的北极点周围将出现没有冰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科学监测显示,2007年9月,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仅300万平方公里,达到近30年来的最小值,而该区域历史上最高曾达到过750万平方公里。更不容乐观的是,海冰不仅变少了而且变薄了。目前约有250万平方公里多年沉积的冰块已融化,其中一半是在去年到今年2月间消失的。 奥尔海姆博士还透露了一条“更惊人、近期尚未披露的新闻”:去年有几个星期,白令海峡一北冰洋一挪威海域,是一片广阔的无冰地带。这意味着从中国坐船取道白令海峡,穿过北冰洋,就能直达欧洲。这比当前经苏伊士运河的路线节约一半以上的路程。“大多科学家预计这一情况将在2030年至2040年发生,但是如今它不声不响地提前到了”。 挪威著名的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上世纪未乘坐“佛拉姆”号挺进北极点,整整花了3年时间,历经千难万险才最终抵达北纬86°13′6″。如果时空能够穿
.
梭,他在今年秋天出发的话,很可能半年后就能从斯瓦尔巴德群岛附近的海冰中穿出来。因为这一海域已根本没有冰了。 “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一场气候战争。”奥尔海姆博士担忧地说。 北极之门 连绵的雪山、炫目的白色、湛蓝的海湾……漫步在特罗姆瑟的街上,开始真正见识到极地风貌。特罗姆瑟建市200年,人口近6万,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被称为“北极之门”。它那北纬69.20度的位置能使人们很快明白什么叫做“靠近北极地区”。居民中大多数人是从挪威各地迁移来的,还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人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城里还有3家中国餐馆。 漫步特罗姆瑟街头,可以发现,这里的建筑多是两三层,外表刷上了挪威人钟爱的红色。我们来到特罗姆瑟时,这里正处于白昼越来越长的阶段。特罗姆瑟每年有两个月的极夜期,从11月到次年1月。极夜期间人们怎么生活?当地人说:“工作、学习和生活照常。”他们会在此期间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房子里装了白炽灯,用明亮的灯光,让人过把“白天瘾”。 在特罗姆瑟,许多机构都带有“最北”的字样,建于1861年的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同是位于世界最北 部的教堂;世界最靠北部的酿酒厂,挪威北部唯一的小酒店……特罗姆瑟曾是北极探险的停靠地,罗奥尔・阿姆恩森的雕像依旧矗立在码头上。美丽的木制房屋错落有致,散布在市区中。 在特罗姆瑟街上行走,感觉整个城市非常宁静,不多的行人悠然散步,不时有海鸟飞来飞去,不消半天就能把市区走遍。小城居民非常好客,看到我们这些统一着红色考察服的中国人时,他们露出友善的微笑。一位中年先生还向大家“秀”了一句汉语,他生硬地拼出的两个音节,让我们仔细听了好几遍,原来说的是“你好”。 仅有6名警察的斯瓦尔巴德群岛 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纬74°-81°、东经10°-35°之间,处于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靠北的地方。总面积为6 1万平方公里,60%被冰川覆盖。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意为“寒冷海岸的岛屿”。 我们走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城里,发现仅有一条公路,所有的学校、超市、宾馆、商店、邮局都建在公路两边,除了徒步行走,交通主要依靠雪地摩托、滑雪板和自行车。全城只有6辆出租车,这个数字正好和警察局员工数量一致,有人开玩笑说,一个警察正好管一辆出租车。 设在朗伊尔宾的斯瓦尔巴德总督府,工作人员不到30人,总督兼任警察局长。中国大学生北极科学考察队登门造访那天,总督先生病了,接待我们的是副总督伊丽莎白・卢沃德女士,她也是当天的代理警察局长。斯瓦尔巴德群岛目前约有2600名居民,其中2100人住在朗伊尔宾。当地民风淳朴,治安良好,为泄私愤趁夜色拆掉邻居自行车,竟成了这里历史上最严重的“刑事案件”! 警察局的日常工作是事故救援和接待上一级政府主管领导来访。有意思的是,伊丽莎白・卢沃德表示,近年来岛上治安“有些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刑事案件,每年有4―10起。去年是最“忙”的,警察局全年出警130多次。去年侦破的有:在一游客身上发现大麻;一外籍船往海里倾倒垃圾;猎人在禁猎区猎杀驯鹿及一男
.
子因与邻居口角拆了对方自行车。这些竟然被称为斯瓦尔巴德去年的“四大刑事案件”。 世界最北的大学 夜色朦胧,中国大学生北极科学考察队来到北纬78°地区、位于朗伊尔宾海滨的“世界上最北的大学”――斯瓦尔巴德大学。与国内高等学府不一样,这所大学校门只有常规楼宇门大小,门口没有石柱、雕像,只有一排排存放鞋子的红色柜子。门口既没有保安站岗,也没有不能停车的规定,但停放着很多雪地摩托和滑雪板。 在这里,进学校先脱鞋,是每位进校的师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整个门厅有很多敞开式鞋柜,前面还有几条长凳供师生暂坐方便脱鞋。校长古纳,桑德介绍,由于朗伊尔宾是矿区,地面上有很多煤渣,容易粘到鞋底被带进室内,影响实验室清洁。这项规定一经实施,朗伊尔宾城的许多公共设施都争相效仿。 在这里,本科学制很短,只需要两年,硕士需要3年,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4年。教授大多来自挪威本土其他大学和科研所。作为北极地区的大学,这里的学科主要围绕极地科学展开,包括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物理等。今年,有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370名学生在这里就读,从教学、科研、行政到娱乐,全用英语交流。之前曾有4名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现在都已学成回国。古纳・桑德校长伸出大拇指说:“中国学生都很优秀。” 不能进入的“诺亚方舟粮仓” 在朗伊尔宾几公里外的高山上,每隔一段路程就能看到“北极熊可能出没”的标志牌,告诫所有访问者不要单独行动。当汽车终于停在山腰上时,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号称可以保存全球450万个物种、约20亿粒种子样本的全球种子基因储存库,外观上看竟是如此不起眼,除了一个北极熊冰雕屹立在储存库门外,看不出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更令人遗憾的是,大家齐刷刷地站在全球种子库的门口,却无法进入其中看个究竟。 种子库门口虽小,但设计别出心裁,一块块具有高反射率、防酸的特殊钢材制成的三角形,和玻璃三棱镜组合在一起,营造了奇异的视觉效果,还能朝各个方向反射和折射太阳光。这样一来,不管是谁站在门口,都看不见种子库里的任何动静。这扇门是种子库唯一露在山体外的部分,其余一切都深藏于山洞中。当地人介绍,种子库由125米长的甬道和3个冷藏室组成。择址在这里是因为冻土地带的岩石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确保种子库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处于-18℃低温的种子们能长时间保留生长能力,玉米可保留活性长达1万年。这个人类自行建造的“诺亚方舟粮仓”,可以让全球所有的种子样本“长生不老”。 北极熊正在失去家园 毫无疑问,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北极熊全身白毛,和北极的冰天雪地相映成辉,就连耳朵和脚掌也长着白毛,只有鼻子是黑的,看上去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北极熊看似行动缓慢,实际上跑起来却比人快得多,还是游泳和潜水的好手呢。科学家介绍,由于过度捕猎,北极熊已经十分稀少,平均每700平方公里才有一只。 在北极,冰盖不仅是北极熊赖以栖身的家园,也是它们捕猎食物所必需的条件。冰天雪地的时候是北极熊捕猎海豹、海狮的最佳时机。生活在冰盖底下的海豹会跑到冰面上来透气,只要海豹一露头,北极熊就会
.
迅速跑过去抓住它们。但是一旦冰盖融化,北极熊就不可能抓住海豹了。 北极熊虽然远离人类,远离喧嚣的现代文明,但是它们的生存环境并非世外桃源。北极圈里到底还有多少只北极熊?斯瓦尔巴德大学教授乔恩-阿斯的回答让人担心:“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判定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数量是不是在减少,但从趋势上看,它们现在正往更北的地方迁移。” 工业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猎,都是北极熊面临的威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变暖趋势加重导致北极熊的“家园”日益萎缩。而工业污染还导致北极熊对环境的适应性、免疫能力和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尤其是北极圈内出现大量的多氯联苯,这种有毒化学物质被吸收到北极熊体内后,导致其生育率下降,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 尽管科学家动用了卫星遥感、直升飞机等手段,但监测到的北极熊数量仅是可见数量,更早期的一些数字也多为“预测”,数量真实的统计并不在科学家的掌握之中。当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队员问及“为何在分布图上显示连特罗姆瑟地区也有北极熊出没”时,乔恩・阿斯开玩笑说:“可能是因为那里有多个北极熊标本的缘故,被遥感错认为活熊了。” 探秘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新奥尔松落成,这是我国继南极中山、长城两站后建成的第三座极地科学考察站。走近黄河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蹲坐在黄河站门口的两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大石狮子,它们已成为中国科考站的形象标志,成为北极一道靓丽的中华风景。 黄河站的主体建筑是栋二层小楼,原为挪威一家公司的职工宿舍,中方租下来进行改造。现在建筑 面积500平方米,已建立气象和GPS观测实验室、冰川实验室、生态海洋实验室、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实验室等4个跨学科、功能完善的综合考察研究实验室。站内还有宿舍、阅览室和储藏室。屋顶有5个小“阁楼”,是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闾物弹观测点。在黄河站,中国大学生北极科学考察队迎来今冬极夜后的首次日出。10名“北极使者”和挪威人一起感受漫长极夜后温暖的阳光。早晨8点,在黄河站以东的山谷,一道金光慢慢从顶峰后面弥漫而出,接着,一轮橘红色的太阳,从群山中跃出。几片白云从峰顶飘过,也被阳光染成七彩。太阳升上山头,雪山披上金灿灿的靓妆,满眼是炫目的光辉。有阳光洒在海面上,无数光亮欢欣雀跃着,一如风中飞舞的金色大蝴蝶。阳光温暖着整个新奥尔松,守候已久的“北极使者”们发出阵阵欢呼。15分钟后,太阳落入群山的后面。短短15分钟内太阳就完成了升起、落下的全过程。 科研村里生活好 截至目前,已有中、挪、德、法、英、意、日、韩8个国家在新奥尔松北极科研村建立了考察站。原以为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的住宿条件与工作环境一样艰辛,住下以后才了解到其实他们的“小日子”过得挺美。北极村的后勤管理由挪威商务和能源部下属一家公司负责,水电、食宿、通讯、卫生和站点建设均由其包办。可以说,只要遵守“村规”,在这里就能过上很舒适的现代生活。 这里的“村规”很多,虽显得有些繁琐,但又都是很必要的。在北极村,手机、卫星电话等不可使用,手机还必须保
.
持“无线电静默”,但可以通过专门的互联网和固定电话对外联系。所有科考队员都集中在家餐厅就餐,工作日供应早餐、中餐、晚餐和夜宵;双休日仅提供中餐和晚餐,就餐时间规定只有一小时。对烟民的规定更细,不允许在任何建筑物内抽烟,也不允许边走路边抽烟,只能在建筑物门口抽烟,并要求将烟蒂投入门口的收集缸内。 最严格的“村规”莫过于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初分为四类:废纸、废塑料、废易拉罐和其他,其他主要指打扫卫生时扫得的尘土等不可再分垃圾。废弃的电池、包装箱、衣物、玻璃瓶、电器、杂志等,要送指定地点。食品废弃物需及时送到餐厅食品废弃箱。实验产生的化学废液,收集后统一交海洋实验室处理。野外科考的废弃物需带回考察站再作分类处理。 生活垃圾也要严格分类,共分为易拉罐、食物、软塑料、硬塑料、包装纸、杂志书籍、橡胶、电池等28种,就连一包小小的方便面,里面也大有讲究,调料包是软塑料,但要把里面残余的油、酱等挤出来,因为它们属于食物类。小叉子是硬塑料,得单独算类。要是包装袋上有价格标签也得小心地撕下来。 健身中心里,不仅可以享受各种健身器械,还可以打篮球、玩曲棍球、踢足球、攀岩,甚至还能惬意地蒸桑拿。商店和医疗室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商店一周仅开放两次,每次才一小时。村里还有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酒吧,当年是矿工和探险家最爱光顾的地方,如今每周定期开放,是科研人员休闲放松的场所。 尽管物质条件优越,但时间一长,这里的生活仍然让人感觉乏味甚至抑郁。科研人员必须耐得住寂寞。这里每年有4个月的极夜和极昼,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完全极夜期,黑暗控制一切,人们备受失眠、抑郁和生物钟紊乱的煎熬,有些后勤服务工作人员甚至因无法排遣而导致精神失常。 黄河站极光曼舞 在天寒地冻的新奥尔松北极村,神秘绚烂的极光“欧若拉”如期而至,守候了两个多小时的我欣喜若狂:“我终于见到极光啦!” 我们一行抵达黄河站后,整个北极村被积雪覆盖,气温为-17℃早就了解了极光的故事――“欧若拉”是古罗马神话里的黎明女神,掌管北极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能够看到极光的人便是幸运者。 听黄河站的科学家说晚上会出现极光,大家欢呼不已,赶紧穿上防寒服、雪地靴,戴上棉帽、手套,冲到离住地不远处的一块空旷地。果然,从晚上11点起半个小8寸内,天空三次闪现极光,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接近一分钟。三次极光均为绿色,先弱后强,犹如被风吹动的薄纱,在空中曼舞,绚丽而柔美。 专家说,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容易产生极光这种异常光现象。极光主要是由来自太阳风经过磁层加速的沉降粒子与高空大气相互作用所产生。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一旦被地球磁力线“捕获”,就沉降在两极地区,神秘极光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遭遇海豹和海狗 在新奥尔松野外考察中,我们幸运地接触到了海豹和北极海狗。 这天天气晴朗,海面也风平浪静,我们在距离黄河站3公里外的一个冰岛上进行考察。我们在海边发现许多浮冰漂在海面上,忽然在一块浮冰附近露出了一个黑脑袋。“海豹!海豹!”眼尖
.
的队员兴奋地喊起来。果然是一只小海豹,随着围拢来的队员的增多,大家担心海豹会因为害怕钻到水里去,哪知它只抬一抬眼皮,一点都不再理会我们,竟然绕着浮冰游来游去,享受阳光和海风。大家也在兴奋中近距离观察到了海豹,并不停地给它拍照。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又看到了成群结队的北极海狗,场面颇为壮观。据随行科学家介绍,成熟的雄海狗,毛呈很深的褐色,体重达200多公斤,雌海狗体色较浅,呈现灰褐色,体重仅50公斤左右。海狗繁殖十分特别,每年5月雄性海狗长得又肥又壮时,便率先来到繁殖场所抢占地盘。几个星期后,要生产的雌海狗才姗姗而采,进入雄海狗所占有的地方,走近的雌海狗立即会被恭候多时的雄海狗据为妻室。最多时雄海狗可和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雌海狗组成家庭。怀胎的雌海狗在到达后的五天内,便在陆地上生下幼仔。生下幼仔后,雌海狗又开始发情,和雄海狗进行交配。到了来年这个时期,又要上岸、寻找雄海狗、生产、交配,体质健壮的雄海狗,往往“妻妾成群”,真正称得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