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童画论文儿童绘画论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130

浅析儿童绘画天性的培养

刘莉

(赣南师院附中,江西赣州341000)

[摘一要]人的右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智力世界。这一智力世界的开发,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其完整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绘画;天性;创造性;美术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美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

育是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的确,人的右脑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智力世界。这一智力世界的开发,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措施。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侧重于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而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想象、虚构、感受和求异,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次要半球”或“艺术型半球”。它支配着人们的图形识别、音乐感知、形象记忆、情绪调节、艺术欣赏等完形知觉以及想象、梦幻、摹仿、感受等,具有不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因而形成非语言的、形象的、直觉的、具体的思维模式。可见,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适时有效的美术教育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力措施。

从天性来说,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者,有着强烈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正像孩子学走路,绝不因畏惧摔跤而放弃。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把新的信息储藏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储存得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就会越高、学习新的技能就会越快。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孩子喜欢探索的特点,在他玩耍时限制过多,那么孩子就不会从游戏中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做事会变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孩子的灵性从此被扼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真正的学习过程。孩子通过玩耍全身心体验式的去认识环境、探索环境并学习自我创新。他们的玩耍看似随意,其实在不经意中获得了信息、发展了智力、开启了思维。当然孩子的思维是单项的,而正是靠了众多的单项思维,使其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儿童绘画教学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保护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一点对完善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大都有绘画的潜能,并非少数儿童独有的能力。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大脑有7个,分别控制着语言运用智能、数学运算智能、音乐智能、空间直观智能、身体活动智能、个人控制感情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智能。各种智能既能独立地发挥作用,又能相互协作,对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这就是有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前两种智能因素被普遍关注,而其他智能因素开发却被忽视了。

美术教育对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作者简介:刘

莉,赣南师院附中。

[文章编号]1009-5489(2010)33-0130-02

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

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术教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

2、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术教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着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

“小区”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

5、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5.1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着,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术教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5.2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131

6、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1)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2)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3)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基层教育战线上的美术教师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存留孩子们的创造性,呵护他们的绘画天性。

创造性并不是一种神秘的高不可攀的品质,它内在于儿童的本性之中。儿童的想象力在某些方面体现出的创造性,奇异性并不比成人逊色,阅世愈浅,其情愈真,因为儿童画画时,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对事物新鲜的认识和感受,而不会受制于先入为主的成见。加之儿童拙扑的造型之所以叫人心动,正是因为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积极的创造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想象力反而衰弱褪色了。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存留儿童的创造性,发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天性。千万不要在教学中因为教师个人的一些喜爱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甚至压抑了他们的个性的潜能。

杨景芝教授经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绘画能力随着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确实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而现实生活中,美术教育常常被看作是一门技能课,很多人认为只有教,才会画,于是机械的卡通画、简笔画临摹、刻板的几何体、石膏像写生成了孩子们学画的内容。慢慢地,孩子们习惯了照着别人的画或实物画,丧失了绘画的自信,画面上看不到了想象和创造的东西,没有了天真,失去了个性,只剩下苍白的模仿。他们不会画了!这是我们大人的责任!如何引导孩子去掉恐惧心理,产生自信心,远比给他们示范要重要得多。让孩子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总之,绘画的教与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张扬他们的个性,按照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造型特点培养起他们的绘画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