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得分 说明:本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1-6各分,共24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
?A、连亘(gen)?裸子(ke)?更互(geng)?毋宁(wu) ?B、睥睨(pi)?三棱镜(ling)?宽宥(you)?翌日(yi) ?C、扁舟(pian)?揣摩(chuai)?嫉妒(ji)?摒弃(bin) ?D、骈进(pian)?强聒(qiang)?亵渎(du)?花骨朵(gu) ?2、选出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
?A、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B、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蓝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C、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D、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先按纵向说明的时间顺序再按横向说明的逻辑顺序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B、《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诗人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中的“铭”和《木兰诗》的“诗”,《小石潭 记》的“记”及《诗词曲三首》的“首”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演稿,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任,清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D、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着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对在本店购贷满三百元者,本店将________一份精美的礼品。
(2)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严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_______.
(3)高老师才四十多岁,比起退休了的老校长自然__________多了。 ?A、惠赠?赞叹?年青?B、敬赠?赞扬?年青 ?C、敬赠?赞叹?年轻?D、惠赠?赞扬?年轻
5、选出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A、春节前夕,镇党委和政府的送温暖活动使许多下岗职工深受感动,如坐春风。 ?B、教育学生应讲求方式方法,不可乱摆师长权威,对学生耳提面命,甚至加以体罚。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C、随着申奥宣传活动的深入,大家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已是耳熟能详了。
?D、青年舞蹈演员表演的《孔雀舞》炉火纯青,令在场的老艺术家们赞赏不已。 6、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段句式整齐,语意连贯。(3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清醒; 。 7、背诵默写。(每小题1分,共6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翅湿沾微雨, 。(《迎燕》)
(3) ,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4)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5)食不饱,力不足, 。(《马说》) (6)它没有 的姿态,没有 。(《白杨礼赞》) 二、综合实践(7分)
8、阅读下面材料,简述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海量问题。(4分)
材料一:互联网给人类太多便利、速度与效能,特别是青年人,已经开始过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生活。互联网海纳百川的信息存储功能,独特的链接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思考方式,也在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阅读思维方式。由此而带来的思维跳跃、碎片化,缺少深度,专注力的丧失等,都是新现象。
材料二: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依赖百度、谷歌,那记忆就可能沦为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这对人类的感情、性格、思维的形成、心理等产生负面影响。信息过量,总是来不及过滤、处理,信息流就如同大海波涛一样不断丛集,翻滚,冲击人们,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心态。
9、阅读下面一组讨论帖子,说说他们讨论的焦点是什么。(3分)
网友一: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我觉得高考不分文理科比较好。
网友二:打破“一考定终身”,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福音”。 网友三:理科生不能缺少文化底蕴,文科生也不能缺少理性思维。
三、阅读(共43分)
(一)阅读短文,完成10-13题。(10分)
(一)枫叶礼赞
(1)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2)多少年来,每每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自然而然地萦回于三秋景色。而对枫叶的不畏风霜侵凌,在萧瑟的秋林中,愈见其红,而且红得那么动人,就不能不使你心神向往。即使是春花竞盛、暑夏蒸腾的时令,一想到秋,也会首先想到枫叶,这纯不是偶然的。
(3)重阳节过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诗人骚客,在这样的季候,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等到了碧云寺一带,
就渐入佳境。然后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被这鲜艳的色彩陶醉了,因而流连忘返。有时还会即景遣兴吟一首七绝,把她比作青春女儿的酡颜。这种意境,固然也不为过,但我却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我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来说,就是因为她红!
(4)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街头夜晚,叫卖者常常喊着“萝卜赛梨”的清脆的声音,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而且萝卜还有”红到心”的别号。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经过检验才见分晓。这又哪里赶得上枫叶之红,她是那么鲜明,那么毫无掩盖地表现自己的色彩。说她是敢于红,有气魄的红,也是应该的。
(5)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喻离别,把枫叶比作血,当然这是随人的心情而兴感的。但从我来看,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枫叶,相反的如果把把枫叶之红比作血,那就是因为她的确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6)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以及竹的挺拔,梅的清香,或跟她同时,或继之而放,都是在耐寒冒冷中各具风貌。一想到枫叶,我也便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
(7)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10、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3分)
11、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以及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2分) 1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13、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2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1分)
神秘的人体“天网”
①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一些坏人在作恶以后,自以为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缉拿归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没有天网?这暂且不论。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②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③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已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⑤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⑥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例如医学上有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内幕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的。
⑦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会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它们“天网”的;细胞内的DNA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被释放出来的;当它们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等。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选自《知识窗》)
14、“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是从选文中摘录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两段之间?(2分)应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15、阅读选文第⑤段,在A、B、C、、D四处填写恰当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出人体“天网”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6个字)(2分)
中性粒细胞: A?→与细菌拼杀→? B? ?→?? C??→?? D? ?→构成”天网”。 16、选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选文第⑥段“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一句中,加点词语“可能”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8、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
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止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D.选文彩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三)古文阅读。(14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 20、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21、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2、甲文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3、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四)古诗鉴赏(4分)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分)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2分) 四、写作(50分)
25、“微心愿”是最近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热词。一本想了很久的图书,一句想说了很久的话,一个简单的生日会……一个个微小的心愿,或许本身看来微不足道,它的背后却常是动人的故事,也总寄寓对生活点滴的思考。
请以“我的一个微心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八语答案
阅读一
1、 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雨,无畏无惧。
2、 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经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⑵引出自己对《董
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3、 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4、 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 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
阅读二
1、④段和第⑤段间
2、发现细菌??B.自行解体 ?C.抛出丝状物??D.丝状物缠绕
3、列举了5000-10000个,55%-70%这些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白血球在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数量,以及中性细胞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4、“可能”即不确定,意即医学家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谜案与“天网”有关仅只是一种猜测,未经证实,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B
古诗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古文: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怀才不遇(意思接近即可)
4.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