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来源:意榕旅游网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几乎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怎样找工作”的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一项严峻的国情。

关键词:关注的焦点 切身利益 严峻的国情 如何

就业现状

2010年6月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热门职业 职场遇冷》,以下是节目实录: 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结束,就在数百万考生憧憬着大学生活的时候,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命运同样值得关注。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63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20万,创下历史新高。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一项严峻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两次重大变革,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几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了适龄青年的升学压力,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化,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他们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但在历史机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上的竞争也随之加大;加之大学的花费数额巨大,那能够毕业后立即就业也成为了他们和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已不是今天才有的。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是国家计划分配,而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实现由国家统包统分到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自主择业的转变过程中,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时近几年高校教育大发展以来,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为30万;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88万人,截止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大73%,比2003年同期增加3个儿百分点,但仍还有48万毕业生未找到工作。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338万人,创历史高峰,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长5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历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对于以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使他们去寻找更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同时,也可以用这些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式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

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① 考取公务员。近年来,各大高校扩大生源,增加招生力度。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工作压力,就业难度骤增。公务员考试,作为除考研外的另一大学毕业生的热门去向,也随之成为人们所日益关注的话题。 ② 校园招聘会,大型企业会来学校开招聘宣讲会。 ③ 校园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公告。 ④ 网上专业的招聘网站。 ⑤ 熟人介绍。 ⑥ 学校推荐。

⑦ 志愿者。国家正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

结论: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

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致谢:感谢为此提供帮助的老师及同学。

参考文献:1、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李新生;;构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体系[J];湖湘论坛;2006年

02期

3、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

年0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